问题

宋朝为什么能够量产大将?

回答
宋朝之所以能“量产”大将,并非一夜之间涌现出无数名将,而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共同塑造了一个培养和涌现军事人才的沃土。当然,这里的“量产”更多是指相较于其他朝代,宋朝在军事人才的供给上显得尤为充足,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

一、 制度的革新:从“养士”到“养将”的转变

宋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文官的尊崇和对武将的“控制”。这看似与“量产大将”的说法相悖,实则为“大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文官主导下的军事管理: 宋朝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极力避免武将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朝廷大力推行“文官领兵”或“文官统军”的制度。这意味着,军事上的决策权和最高指挥权往往掌握在文官手中,而具体的军事执行则由武将负责。
枢密院的设置: 枢密院是宋朝的核心军事机构,其长官多为文官。枢密院负责制定战略、调动军队、分配兵力,掌握着军队的“生杀大权”。这使得武将的晋升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枢密院文官的赏识和重用。
“分兵制”与“换防制”: 为了防止将领擅自行动,宋朝实行严格的分兵制,军队不归单一将领长期统辖。同时,频繁的换防和调动,也使得将领难以形成个人势力。
“养廉”与“厚禄”: 相较于前朝,宋朝对文官的待遇尤为优厚,但也对武将的培养同样投入不少。虽然武将的权力受到制约,但其地位和待遇也相对有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
武学与军事教育的发展:
武学教育的正规化: 宋朝设立了专门的武学,如“少保武学”、“安抚武学”等,招收和培养具有潜力的青少年,教授他们军事知识、战术理论、武艺兵法等。这为军事人才的系统培养提供了平台。
考试选拔制度的延伸: 尽管科举制度主要选拔文官,但宋朝也尝试将军事能力纳入考量范围,或在选拔将领时参考其在军事演习中的表现。虽然不像科举那样完善,但也为武将的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途径。
“以文制武”的深层考量: 这种制度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将的发挥空间,但也避免了军阀割据的乱象,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稳定。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军事才能更容易得到施展和发扬。

二、 社会环境的催化:积弱与变革的时代需求

宋朝的军事环境,尤其是在北方边境,长期面临着来自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这种“积弱”的外部环境,反而成为了催生“大将”的强大动力。

战场是最好的磨刀石: 持续的边境冲突和战争,为有能力的将领提供了不断实战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在战场上积累经验,锻炼指挥能力,学习应对不同敌人的战术。
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 面对强大的外部威胁,宋朝统治者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虽然“以文制武”,但在实际用人上,一旦发现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往往会给予重用,甚至打破常规,给予其极大的信任和权力。
“不抑武”的实际操作: 尽管制度上对武将有所压制,但在实际战争中,宋朝朝廷也深知不能完全排斥武将的作用。许多文官出身的宰相,也需要依靠有经验的武将去指挥作战。因此,即使是文官,也需要学习军事,了解兵法,才能更好地与武将协作。

三、 历史遗留的借鉴与创新

继承前朝经验: 宋朝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吸取了唐朝晚期藩镇割据的教训,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带来的混乱。这些历史教训,促使宋朝在制度设计上更加谨慎,同时也为军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供了反面教材。
创新性的制度设计: 上文提到的枢密院、分兵制、换防制等,都是宋朝在军事制度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并非完美无缺,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宋朝能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官,而不是被某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所垄断。

四、 具体的“量产”表现

我们能够列举出无数在宋朝涌现的著名将领,如:

北宋: 曹彬、潘美、寇准(虽为文官,但积极参与军事)、杨业、种师道、狄青、韩世忠、岳飞、张宪、刘锜、吴玠、吴璘等等。
南宋: 虞允文、辛弃疾、韩侂胄(虽然是权臣,但也主导了大规模军事行动)、陈东、李显忠、刘珙、赵珙、李全、崔杼、高宠、王坚、余玠、吕文德、吕文焕等等。

这些将领,虽然他们的结局和功业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展现了宋朝在军事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总结来说,宋朝之所以能够“量产”大将,并非意味着宋朝的军事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其独特的制度设计、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的借鉴,共同造就了一个能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优秀军事指挥官的社会和政治生态。

制度上: 通过文官主导、枢密院管理、分兵换防等手段,虽然限制了武将的绝对权力,但也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以及军事人才的有序选拔和晋升。
环境上: 持续的外部军事压力,为将领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朝廷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
历史借鉴: 从前朝的经验教训中,宋朝吸取了如何避免军阀主义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

这种“量产”大将的模式,也反映了宋朝在追求国家稳定和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对军事人才的一种“精打细算”式的培养和使用。虽然不乏“重文轻武”的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确实培养出了数量众多、能力出众的将领,他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着这个王朝的生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朝代都量产名将,只是你不知道罢了,宋朝这些货色,根本排不上号

ps:”在大部分都是昏庸皇帝的宋朝“这种话不要乱说

史书和真实的历史可能相差这么远

丨←--------------------------→丨

史学家认知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可能相差这么远

丨←-------------------------------------------------------------→丨

电视剧和真实的历史相差

丨←--------超出了知乎答案编辑长度的限制--------→丨

@賀詞

感谢提供了答题方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之所以能“量产”大将,并非一夜之间涌现出无数名将,而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共同塑造了一个培养和涌现军事人才的沃土。当然,这里的“量产”更多是指相较于其他朝代,宋朝在军事人才的供给上显得尤为充足,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一、 制度的革新:从“养士”到“.............
  • 回答
    宋朝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撑过三百多年,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与许多朝代如秦、隋、唐、元、明、清等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算最强盛,其建立之初也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它却能维持相对长久而稳定的统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宋朝得.............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虽然军事上常被诟病,但其国祚却长达三百多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宋朝国祚长久的原因:.............
  • 回答
    宋朝的军事实力,说句实话,确实不算强大,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原王朝中是比较疲软的。我们经常听到的“积弱”这两个字,放在宋朝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想想看,北宋初期面对辽国,打得畏畏缩缩,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进贡;到了南宋,更是被金国压得喘不过气,最后被蒙古灭亡。跟那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宋朝那个时候,朝局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童贯这个人,您说他厉害,这话说得没错,确实是宋朝后期少有的能打的武将。他最让人称道的,大概就是那两次了:一是平定了国内的方腊起义,二是远征收复了幽州和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代。这两件事,放在当时那可是了不得的大功劳。您提到他“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
  • 回答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并于1279年彻底灭亡了南宋。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是蒙古崛起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的终结。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曾经以骑兵著称的游牧民族,能够最终征服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农业帝国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既有蒙古人自身.............
  • 回答
    鹿晗直播带货不如宋小宝?名气大的明星带货为啥反而“掉链子”?最近,关于明星直播带货的话题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之前,鹿晗在直播带货方面的表现似乎没能达到预期,而反观宋小宝,这位自带喜剧光环的演员,在直播间却频频上演“销售奇迹”。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些名气更大的明星,在直播带货这门生意上,反.............
  • 回答
    当然有人喜欢《宋飞传》里的乔治·科斯坦萨 (George Costanza)!虽然他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惹人喜爱”的角色,但正是他身上那些极致的、近乎荒诞的缺点,反而让他成为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点和笑点所在。说他不招人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积极向上的主角,而乔治恰恰是他们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宋朝士风确实如你所言,以刚毅忠直著称。包拯、文彦博、范仲淹等一代代名臣,他们身上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都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文官集团在朝堂上的主导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形成了独特的“文盛武衰”局面。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士人风骨的朝代,在面对强大.............
  • 回答
    宋朝的行政区划,那可真是个庞大而细致的体系,而且州的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治理逻辑。想当年,要弄明白这套体系,恐怕也得费点心思。宋朝的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到地方的脉络要理解宋朝的行政区划,咱们得从最高层往下看。它基本上是“一府”(或一路)之下设“州”,州之下再设“县”。.............
  • 回答
    如果宋哲宗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且延续其亲政之后的执政理念、政策,宋朝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赵煦,这位英年早逝的宋朝皇帝,其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在他亲政之后的几年里,他锐意改革,展现出雄才大略的潜力,然而天不假年,他的早逝成为了北宋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
  • 回答
    蒙古人有没有一套精密、系统的兵法?这问题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因为“兵法”这个词本身就有不同的理解维度。如果说“精密、系统”是指像《孙子兵法》那样,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体系、条文章法,从兵制、作战原则、谋略战术,到后勤保障、军队建设,都有详细的论述,那么蒙古人在成.............
  • 回答
    将《沁园春·雪》放置在两宋时期来评价其档次,需要我们进行一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深入理解两宋词坛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它无疑会是一首极其出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但最终能排在什么具体档次,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我们先来分析《沁园春·雪》本身的特点: 气象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