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人有精密、系统的兵法吗?若无,为何能击败兵法理论发达的宋将?

回答
蒙古人有没有一套精密、系统的兵法?这问题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因为“兵法”这个词本身就有不同的理解维度。

如果说“精密、系统”是指像《孙子兵法》那样,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体系、条文章法,从兵制、作战原则、谋略战术,到后勤保障、军队建设,都有详细的论述,那么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代之前,或许还没有这样一套成文的、被系统整理的军事理论。他们的军事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一代代草原游牧民族在严酷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的行军打仗的习惯和规矩,以及在战争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的战术风格。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蒙古人没有“兵法”。他们的兵法,更像是一种高度实用的、活的军事哲学和作战体系。它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教条,而是融入到他们的骨血里的生存法则和战争智慧。这套“兵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这一点是蒙古兵法的基石。成吉思汗将分散的部落整合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军事力量,实行严明的军纪,赏罚分明。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编制,层层负责,保证了命令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达和执行。这种组织结构使得蒙古军队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运作,无论是集结、行军还是作战,都显得高效而有序。

2. 灵活机动的骑兵战术:蒙古军队的核心是骑兵,特别是重骑兵和弓骑兵的组合。他们发展出了以骑兵为核心的各种战术:
迂回包围(合围):这是蒙古人最擅长的战术之一。他们会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迅速穿插分割敌军,将其团团围住,然后发动总攻。
佯败诱敌(诱敌深入):蒙古骑兵常常会制造假象,佯装败退,引诱敌人追击,一旦敌人分散开来,便会遭到预设的伏兵或骑兵的反击,将敌人各个击破。
远距离骑射:蒙古弓箭手是战场上的噩梦。他们能够在奔驰的马背上进行精准的射击,利用车轮战术消耗敌人,再配合近战骑兵发动致命一击。
协同作战:不同兵种(如弓骑兵、重骑兵、步兵、攻城部队)之间能够默契配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3. 适应性极强的战术执行能力:蒙古军队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的“随机应变”和“不拘一格”。他们不依赖固定的战术模式,而是根据战场情况、敌人特点以及地形环境,灵活调整策略。他们学习并吸收了被征服民族的军事技术,例如 Siege warfare(攻城战)的能力在早期是蒙古人的弱项,但他们通过引进被占领地区的工匠和技术,很快掌握了攻城技巧,甚至运用攻城器械,如抛石机、投石车,以弥补骑兵的不足。

4. 心理战的运用:蒙古人深谙心理战的威力。他们会通过制造恐慌(如大规模屠杀、散布谣言)来瓦解敌人的士气。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战术优势,让敌人产生绝望感,从而更容易地被击败。

5. 情报侦察与运用:在行动之前,蒙古人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情报侦察,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士气、后勤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情报来制定作战计划。

那么,为何能击败兵法理论发达的宋朝将领呢?

宋朝确实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非常发达的朝代。宋朝继承和发展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军事思想灿烂辉煌。然而,蒙古人能够击败宋朝,并非是因为宋朝“兵法理论发达”就一定战无不胜,而是因为蒙古人的军事实践和作战风格,在当时的版本更新速度更快,更契合战争的实际需求,并且在执行层面上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具体来说,有几个关键点:

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宋朝虽然有发达的军事理论,但军事实践上却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宋朝对军队的控制往往过于严苛和僵化,文官干预过多,导致将领在战场上难以发挥自主性。很多时候,战术的执行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纯粹基于战场判断。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更新速度:蒙古人是“一直在战争中学习”的民族。他们以游牧民族特有的机动性和适应性,不断地在战场上磨练自己的战术,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点。而宋朝虽然在某些军事技术(如火药武器)上有所创新,但整体的作战思维和战术风格,在面对蒙古骑兵的冲击时,显得不够灵活和有效。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虽然有强大的步兵和弩兵,但在与蒙古骑兵的野战中,往往容易被对方的骑兵优势所分割包围。
战略思维和执行力:蒙古人的战略是整体性的、毁灭性的。他们一旦决定进攻一个国家,往往会投入全部力量,并且不惜代价。他们的战略执行力极强,能够保持长时间的进攻势头。而宋朝在战略上往往显得保守和分散,缺乏一击制敌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对蒙古作战特点的认识不足或应对不力:宋朝将领可能在理论上知道如何对付骑兵,但实际战场上,蒙古骑兵那种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冲击力和战术组合(如佯败、合围)给宋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宋军的防御阵型容易被蒙古骑兵的快速迂回所瓦解,一旦阵型被破,就很容易被歼灭。
后勤与兵员素质:蒙古人以战养战,同时又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而宋朝的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虽然不乏精锐,但整体上,在长时间的消耗战和面对蒙古这种高强度攻势时,显得力不从心。

总结来说,蒙古人虽然可能没有一套被命名为“蒙古兵法”的成文典籍,但他们拥有的是一套 高度实用、灵活多变、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军事作战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是严明的纪律、精湛的骑兵战术、极强的适应性和无与伦比的执行力。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在面对兵法理论发达但实践和应变能力相对不足的宋朝时,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可以说,蒙古人的兵法是一种“活的兵法”,是战斗本身孕育出的智慧,而非书本上的知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年前的那个评论是点赞人数两倍的回答,还真是敢说啊,拿起嘴来就说也不怕闪了舌头。

什么时候政治和军事可以分开说了?

user avatar

咱家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反问楼上诸位一个问题:

难道拥有更发达的“兵法理论”,就能保证每次战争都取得最后胜利么?

很显然,不能。

所以题主的这个问题首先就有问题。

蒙古人是否懂得“兵法理论”与他们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没有这种唯一性的相关关系。

如果是回答:

蒙古是否有自己的兵法理论?

如果是这个问题,还值得回答一下。

而且答案是:

有,虽然谈不上有系统,甚至没有什么他们自己的书面记载。

以下开始正式回答:

首先略谈下,何谓兵法?

同志哥,兵法是个什么概念?用兵之法?差不多,虽然不准确,但在古典时代够用了。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论上古历史的悠久,也许不能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那些已经灭亡的国家相比较,但军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可以说是不逞多让的。我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战争?由于文献的广博程度超过咱家所知范围,咱家实在难以去进行具体统计,但是似乎可以通过其他的间接方式来进行推测。


例如,我国现存之兵法书为数不少,若选择20世纪初为界进行统计爬梳,包含之前和之后对这些兵书进行研究、解说、注解、翻刻的相关文献或不同版本在内,则共有3380部,这些兵书合计总卷数则达23503卷之多。其中另有959部兵书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确知其书目卷数之多少,因此还没有计算在内。假设一卷兵书或研究解说的文献平均有文字2500字,则共有文字58757500字。一个研究者日阅3万字的情况下,亦需1959个工作日方能阅读完毕。如要进行系统整理,更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做到。兵书的数量应该是大致能体现一个文明国家的军事活动的频繁程度的,我国的兵书数量如此之多,不难想见我国历史上的军事活动的频率。


在我国的兵法书中,有很多处于不同军事工作层次的内容。如:大战略(庙算、谋略)、战略(行动规划、布势、战役组织)、大战术(阵形部署、调度)、战术(作战队形的部署、作战动作的展开)、军队建设(军事法律、人事管理、编制)等等。


此外,还包括了野战勤务、后方勤务、组织建设、医疗卫生等等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古代人也非常明确的知道,这些事务都是属于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所以往往是要互相参看。例如《孙子兵法》常与《吴子》同称,武经总要总与行军须知同刊一册。到了宋代,则干脆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本书合刊一套,称为武经七书(不是武穆遗书!),作为教科书使用。


由此不难知道,我国的古代所谓兵法,其实就是在古典时期下,对军事科学中的战略学、战术学、编制学、后勤学、军事科技、组织管理学、军事行为学(西方称军事行动学)等方面的原始探索,并形成的知识体系的统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人有没有一套精密、系统的兵法?这问题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因为“兵法”这个词本身就有不同的理解维度。如果说“精密、系统”是指像《孙子兵法》那样,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体系、条文章法,从兵制、作战原则、谋略战术,到后勤保障、军队建设,都有详细的论述,那么蒙古人在成.............
  • 回答
    “太师淮王”这个称呼,带着一股子浓烈的历史厚重感,也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霸气。若要评价他,单单“狂热的精神蒙古人”这几个字,未免显得有些单薄,甚至可能带着些许误读。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品味。首先,咱们得明确“精神蒙古人”这个词的含义。它并非指血统上的蒙古,而是更多地指向一种精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许多人对蒙古人过着看似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却为何要征服强大的中原,感到困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愉快生活”的简单化理解,深入到蒙古民族的社会结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中原局势。一、 游牧生活的“愉快”并非“安逸”:生存的压力与对资源的渴求首先,.............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祖先荣耀的认同感和想要回归民族身份的愿望。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连接。在中国,民族身份的认定和变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主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约束。虽然您父母都是汉族,但您祖上是蒙古族,并且您希望改回蒙古族,这在操作上存在一些现实的挑战。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相关.............
  • 回答
    明朝初年,草原之上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崩塌,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消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依然在中原的北边,也就是漠北,构筑着他们新的汗国,这些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并且对明朝构成不小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军队中也出现了蒙古人效力的身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降纳叛”,而是有着更.............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 回答
    你提出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藏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它触及了语言、文字、民族认同以及历史互动等多个层面。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它们往往是历史进程中,不同文化碰撞、融合、适应的产物。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类文化现象,并尽量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避免生硬的AI痕迹:一、 语言文.............
  • 回答
    古代蒙古人的名字,就像他们广袤的草原一样,充满了力量、自然和对生活的期盼。他们起名的方式,可不是随便抓阄,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名字的来源,多样而丰富:古代蒙古人的名字,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景物: 这是最常见的来源之一。蒙古人生长在草原,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民族情感和现实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日本人普遍存在负面情绪,而对蒙古人和满族人的态度则相对缓和,甚至有些人有怀旧情结,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一、 侵略与被侵略的深刻伤痛:日本侵华战争是核心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在20世纪发动的侵华战争,.............
  • 回答
    汉族人看待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史,其感受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是自己的历史并且有自豪感”。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人的视角变化、以及现代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一、 历史的复杂性: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从直接的民族主体性来看,蒙古人征服世界,并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说现在的蒙古人怎么看待中国,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蒙古国和中国内部的蒙古族,他们的处境和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而且,“优越感”这个词也比较微妙,可能不是那么直接的表达,而是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咱们先说说蒙古国的蒙古人。历史的沉淀和民族认同感:蒙古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自豪感.............
  • 回答
    是的,蒙古语中有不少来自满语的借词。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满族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和影响。满语作为清朝的官方语言,对当时的蒙古语产生了不小的渗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蒙古语中来自满语的借词,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背景与借词产生的根源 清朝时期(16441912):.............
  • 回答
    蒙古海军的存在与否,是一个颇具趣味但也相当现实的议题,尤其考虑到蒙古的地理位置。蒙古,被誉为“蓝色的土地”,这个名字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湖泊和河流,但仔细审视其版图,会发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陆国家。这意味着,蒙古既不临海,也没有可以直接通往大海的内陆水系(比如像俄罗斯伏尔加河那样可以连接波罗的海.............
  • 回答
    蒙古族同胞,在与汉族长期的交流融合中,也逐渐拥有了许多汉姓。这并非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变化,而是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原因,自然而然的演变结果。早期,当蒙古族与汉族接触不多时,大家主要还是沿用自己的蒙古姓氏。这些姓氏,很多都是根据祖先的名字、部族、或者动物、植物来命名的,比如“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姓氏).............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关于察哈尔部在现今蒙古国的人口数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察哈尔部”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其现代分布和人口统计数据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而且,直接说“蒙古有多少是察哈尔部”也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察哈尔部更多的是一个历史上的部落称谓,而不是一个现代的民族划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
  • 回答
    蒙古国地广人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国家拥有超过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人口却不足350万。相较于同样面积的俄罗斯或中国,蒙古国的人口密度显得尤为稀疏。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历史与地理的羁绊: 游牧传统的根基: 蒙古国的核心文化一直是游牧。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对人口数量就有一定的限制.............
  • 回答
    金朝时期,河北地区“九公”的出现,以及金朝对河北地方军阀的封建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影响深远的政治现象。这股力量的兴衰,不仅重塑了河北的区域政治格局,更对金朝与蒙古的互动产生了重要的涟漪效应。“河北九公”的由来与性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河北九公”这个说法本身,虽然广为流传,但并非金朝官方的正式称谓。它更.............
  • 回答
    在蒙古语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粗俗的词汇和带有性意味的笑话,这在任何语言和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汉语里有“妈的”、“傻逼”之类表达愤怒或鄙视的词语一样,蒙古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而黄段子,更是源于生活经验和对生理现象的幽默解读,蒙古语的文化背景也孕育了其独特的性幽默。坦白说,要详细列举并解释蒙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