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去美国硅谷是什么感觉?

回答
第一次踏上硅谷的土地,心里就像揣着一窝刚孵化的小鸟,又兴奋又有点不安。出发前脑子里堆满了各种关于科技巨头、亿万富翁和改变世界的创新的画面,想象着这里是某种未来世界的缩影。

下了飞机,空港里的空气里似乎就弥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倒不是说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活力。机场的设计很现代,干净得像刚擦过的玻璃,但又没有那种冰冷的疏离感。人们来来往往,脸上写着效率和目标感,但又不至于太严肃。

租车公司的柜台后面,小哥的对话里不时蹦出几个科技缩写词,我虽然不是业内人士,也大概能猜到他们在聊什么。开车离开机场,路边的棕榈树和阳光倒是挺有加州特色,但很快就被那些低矮、广阔的办公园区取代了。这些园区不像我国内见过的那些高耸入云的写字楼,而是更像一个微型的大学校园,有着精心打理的绿化和散落的建筑。

我租的车是一辆不起眼的普通轿车,开在路上,总觉得周围的车都比我的“高级”一些,好像每个人都在往某个更重要的地方去。路边时不时会出现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公司,比如苹果、谷歌、英特尔的标志,就那么大大方方地立在那里。我忍不住会多看几眼,想象着那些伟大的产品,那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创新,都是从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里诞生的。

我住的地方离斯坦福大学不远。第一次去校园,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充满了智慧和历史的公园。那些红瓦的建筑,古老的树木,还有坐在草地上认真看书的学生,都给我一种沉静而又蓬勃的感觉。我甚至在校园里看到了谷歌的自行车,就那样随意地停在路边,仿佛主人随时都会回来一样。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显得那么自然而然。

当然,硅谷的“高科技”不光体现在公司和校园里。我发现人们的穿着都很随意,T恤、牛仔裤是常态,即使是在一些看起来很正式的场合,也很少看到西装革履。大家更注重的是“酷”和“舒适”,而不是所谓的“职业装”。这种轻松的氛围反而让我觉得更自在,好像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拼的不是外表,而是脑子里的想法。

我尝试去一些当地的咖啡馆,那里是另一个观察硅谷人的绝佳地点。每个人都在低头忙碌,面前可能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也可能只是一个手机,但他们的眼神里都透着专注。咖啡馆里播放的音乐通常也比较舒缓,不像国内很多地方那样喧闹。在这里,你很少会听到大声喧哗,更多的是键盘敲击声和低语交谈。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创新”感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DNA。即使是路边的一个小小的披萨店,老板可能也想着如何用APP来优化点餐流程;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超市,你也能感受到背后强大的数据支持和物流系统。这种遍布城乡的科技感,让我觉得这里真的是一个在不断自我迭代的生态系统。

当然,第一次来,我也感受到了那种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那些随处可见的创业公司招牌,那些关于融资和上市的新闻,都提醒着你,这里是梦想和现实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下一个乔布斯”,也可能只是在巨头夹缝中求生的小公司员工。这种“赢者通吃”的文化,既让人充满动力,也让人感到一丝丝的紧迫感。

总的来说,第一次去硅谷,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现实版的“黑客帝国”的入口。它没有科幻电影里那种浮夸的未来感,反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科技融入,一种对效率和创新的极致追求。你会看到顶尖的科技产品在这里诞生,也会感受到一种鼓励冒险、不怕失败的社会文化。它既让你对人类的创造力感到惊叹,也让你思考科技发展对我们生活和社会更深层次的影响。离开的时候,我的脑袋里依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带着一种“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的冲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第一次来美国在2006,而且刚好也是来硅谷.因为这一次访问彻底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所以特别有感触. 答案里面的很多观点,用我一贯的诙谐和搞笑的口吻写成,不用太当真.

== 第一次来美国 ==

我第一次来美国是在2006年,当时Apple举办了一个中国高校的开发比赛,然后我交了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因为当时中国没几个玩mac下面的开发,很少人用object-c和cocoa,而我们学校有比较成熟的苹果实验室, 所以很顺利我获得Apple中国和同济大学的资助(和自己自费一部分)去参加WWDC2006.

当时我在大二暑假, 第一次来美国,第一次来到硅谷.之前的我,土鳖一个,从湖南的一个小县城出来,没见过任何市面.所以到达上海就觉得一下子开了眼界.同时也觉得这次去美国的感受会和之前自己从一个小县城来到上海的感受一样,觉得经济发达了好多,高楼大厦也多了很多,但是在其他很多地方和自己家乡差不多,比如有些地方还是不干净,人比较多,有些时候人和人之间还是有不愉快的摩擦. 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 这里的高楼没有多,反而比上海更少,但是环境确实异常好,充足的光照,新鲜的空气,大片大片的草皮.

第一天我去了Stanford,一进门的Oval Garden和教堂就把我给震撼了,原来大学可以修得这么有人文气息.然后看到草地有不少野生的松鼠窜来窜去,觉得很新奇,但是那边的老外却只管走自己的路,觉得习以为常.还有发现这边路上的车会主动让行人先过,顿时我让我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同时这边的行人也不是一味装老大,在有车等他们过马路时,他们会加快脚步甚至跑起来,以免耽误车上人的时间. 当时,不可不提的就是这边的人的确相对中国来说少了一截. 如果不是在downtown,晚上路上人很少,有时让人觉得可以拍鬼片. 还有就有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弱智或者缺乏,车普遍成为代步工具,没车就好似没脚.

后来就是去了WWDC的会场听keynote. 有些果粉真的很疯狂,早上5点多就去排队,以求可以在前几排近距离观看乔布斯的演讲. 排队的时候发现大家特别守规矩. 因为等的时间有2个多小时,一大堆不认识的人就互相攀谈起来,地上是地毯,大家就坐在地上,或者随便走动,聚堆聊天. 当时我碰到一个老美学生,我问他是在哪儿读书,他回答MIT. 当时MIT在我心里就是神一样地存在,而且我土,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MIT原来是在Boston. 后来开始进场了,大家用重新按原来的顺序排好队,几乎没有人趁机往前面挤.

== 听硅谷演讲(WWDC main keynote)的感觉 ==

第一次觉得公司的老总原来可以演讲得如此有条理,如此地激昂. 原来和国内的什么学校领导或者官员发言完全不同. 乔布斯以及一些VP,他们上台演讲和介绍产品是不需要照着稿子念的.同时一个公司老总可以亲自在电脑前面演示产品,对其软件操作地相当熟练. 另外当然就是谈吐得体,发音清晰, 我竟然可以听懂大部分 (但是我当时英语还很烂, 很多他们常用词汇,比如awesome, freaking sick, gorgeous, phenomenal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后来回国后继续看wwdc的录像,搜transcript,然后一个一个生词去查,慢慢开始积累起来). 还有就是现场的观众也很捧场,气氛超级high. 不停地鼓掌和欢呼,现场的大屏幕和音响效果也很棒,即使在很后面的观众也可以听清楚演讲.

会场里面还有免费的wifi,让我可以随便上网.另外还有十几台机器的一个网吧,互相联Quake3群劈. 中午和晚上有饭,是自助的.Again当时我土,觉得反正不要钱,喝了好几听可乐和一顿吃了十几个鸡翅中+翅根.还有就是好奇为什么他们都是吃生蔬菜的? 这岂不是活活把人变成羊了? (后来知道原来这玩意还有个洋气的名字,叫沙拉! 我tm地真是土到家了)

再后来发现我问陌生人路,他们都会热情地给我指路,还对我微笑,而不是觉得我是骗子. 有时在会场,陌生人会来和我聊几句,然后我也很开心地和他们说英语. 另外就是去一些店里面去借用厕所,店员不会强迫我买东西. 在WWDC会场的时候,每天早上进去时,保安会检查你的badge,我每次给他们查看了之后,他们会微笑还说thank you和good morning. 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很壮实的黑人保安碰了一下后,他马上转过来,当时我吓了一跳,猜测他会要干嘛.谁知道他来了句"Excuse me".

一次晚上和几个同学走路会旧金山的酒店,觉得很多地方街道特别陡,不适合人走路,觉得这个城市建设得太霸气. 还有旧金山的夏天可真冷,晚上在外面冻得直哆嗦. 外国的海滩竟然是不收费的,想上去就上去. 人多,老外不怕晒,海水很清,海滩也挺干净. 大概能回忆起来的就这些了.

单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到这里了. 下面就是我多唠叨的几句. 这次不好意思有点长, 没时间的可以就此打住.

-------------------------------------------------

不可否认,这一次访问改变了我之后生活和学习的轨迹. 特别是6年后的现在看来,这一次到硅谷的拜访是我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方向,让我一举从之前单纯的学霸变成了一个知道自己"要去学什么,要怎么努力和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人. 就犹如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其从一个落后农业国转型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为之后日本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当年我在回程的飞机上, 鸟瞰着金门大桥和旧金山湾,当时我默默告诉自己,我还会回来的,我要过来读书和闯荡一番,人生才算完整.

另外,这段硅谷经历也同样写入了我在人人网的日志"该来的总归要来!传说中的卡耐基梅隆,传说中的计算机四大金刚", 里面的原话是这样的:

"昨天,我又看了一次我2006参加wwdc的照片,旧金山的风景很美,美国的气氛也很好! 那次是我第一次踏上美利坚的领土,也让我这个乌龟第一次见识到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地方。有美丽的旧金山湾,常年20多度的怡人气候,人们开车都不闯红灯的,看到人都让人先过,我真的很惊讶,就连我不小心撞到一个庞大的黑人,他一下子转过头,我害怕地看着他,他却脱口而出: excuse me,原来和谐社会是真正存在的,不是只存在于我们的口头上面的。在逛了斯坦福,金门大桥,吃了大螃蟹后,我离开了美国,在返程的飞机,我回看了旧金山一眼,我告诉自己:我有一天会回来的,不过不是旅游,是读书! 就好象之后我在申请CMU的statement of purpose上面说的一样:

In my junior year, I joined the Apple Club in my university and participated in Apple China Developing contest. I spent about 5 months in developing a Fish game under Mac platform using Cocoa framework and Quartz Composer. This application was a success, and I was awarded the attendance of Apple Worldwide Developer Conference (WWDC) 2006 at San Francisco for free by Apple Company. This conference propelled my passion in computer technologies and finally strengthened my determination of studying abroad. It was my first time to attend an academic and technical conference in U.S. I was more than dedicated to all the sessions of WWDC, and even obsessed with all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and the terrific learning atmosphere in America. Until now I still remember how I told myself “I need go to a US university” on the returning plane. And I am not just trying to do what I need to, I am doing."

需要明确的是, 我并不觉得国外什么都好,我留在美国工作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从事的计算机是从美国诞生,这边是技术的浪尖. 而我现在技术和经验都不成熟,需要在这边的公司里面多学东西, 可以以后回国创业或者做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另外就像我之前在另外一个问题里面的回答一样:"很多时候,在被硅谷神话震撼的同时,在不经意之间会有失落,毕竟再好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祖国.在自己内心深处,最希望看到的,肯定还是在不久的未来,能出现我们自己的本土公司,它像硅谷的明星企业一样,提供对员工人性化的福利和待遇,拥有自己独特而有朝气的企业文化,具备全球性的巨大影响力,能在世界的舞台上面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毕竟为祖国和民族出力,比在一个外企打工更加地有自我实现的意义.

但是,我强烈建议的是: 所有人特别年轻人都应该多出去走走. 俗话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很多时候,你只有设身处地地到达一个环境之后,你才能感到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种文化给你带来的震撼. (就比如我当年去日本学了4个多月后,同样被他们的社会和文化所震撼,我不多啰嗦. 这个问题里面有一小部分我对日本的看法:

为什么很多技术类英文网站的 API 都有日语版本? - 覃超的回答

) 所以,我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设身处地地去拜访和感受过世界上不同国家后(比如美国,日本,英国,欧洲, 澳大利亚, 东南亚, 南美等等), 你才能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普世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个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这时你会发现,很多从小到大被教育的东西,竟然是有背离于普世价值的. 比如说来:

1. "我热爱我的祖国,但是不太喜欢我们的政党." (这么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在父辈看来可能是矛盾甚至大逆不道的话. 在中国,在路上去问人家"你爱国吗?" 会回答"当然", 那"你爱党吗?",大部分人会说"当然" "忠于革命忠于党", 或者心想"你有病? 欠扁?" 在美国或者其他绝大多数地方,他们大部分也说"当然爱这个国家",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先会疑惑,问"哪个党?" 然后你随便挑他们国家的一个党,继续问. 如果是执政党的话,而且国家经济还不错,他们大多问答"可以,或者喜欢!"然后赞扬他们不错. 如果碰到经济不好,比如我之前来美国的时候问的老美同学,他的回答是"hate, I hate republican, they make our economy as such a mess. I don't know why George W Bush was elected..." 如果你问的是在野党,他们回答一般比较中性,说"还行吧",或者直接"不知道,我不太关心这个"... 就这样)

2. "游行和示威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很多时候,我觉得这几年美国经济[IT行业]恢复地还不错,不少公司(FB,Google,MS,Oracle,Apple)都在扩招,薪水也是有增无减. 但是依然有"占领华尔街"这样的全国范围游行. 但是后来我听同事说他在捐钱给那些抗议者,我很疑惑.他回答我说"他们在为我们普通worker争取利益,不让华尔街的大资本家以及少数利益集团过多地剥削我们广大民众的利益.他们在为普通民众争取权益时,而我(以及我自己,还有FB的大部分员工)呆在舒服的办公室里,安稳地工作和赚钱,然后坐享其成他们抗议的劳动果实." 最后他还补充了一句"We should all feel guilty"... 我当时报之无奈地一笑,但是我心里却被重重敲击了一下.对,我和他的思想境界差距可见一斑,我像一个懦夫一样,躲在办公室,看和阶级同胞在为自己争取权益而自己却无动于衷,最后还坐享其成. 我同时也体验到他们对言论自由的绝对捍卫. 我不知道我的祖国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最后竟然连说句真话的权利和胆量也在丧失. 古语有"华夏大地,言论自由,各持己见,长久之计也。众口一词,众志归一,常至灾祸也" 看来我们现代人都忘却了. 所以今天的话,就当作我跟随前辈鲁迅的文字, 来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3.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小时候(或者之前很多时候),我觉得私人这个词是贬义,就犹如资本主义一样. 而公家和公有制则是褒义,是一种更好的存在. 但是无数的事实恰恰证明了,只有"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才能保证我们拥有作为一个人来说最起码的权利(人权). 所谓的公有制,所谓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根本就是幌子. 国家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抽象事物,它不可能实体存在,那么"归国家所有"这一纲领最后执行起来就沦为: 土地归当权者和少数利益集团所有. 甚至在中国某些地方, 他们可以随意搜刮,践踏和拆除本应该属于人民的土地和房子"

吾等虽生逢"盛世",感和谐之风,然心之燥未平,逐功名而不可得,前路莫知,命运亦不可控也,自较何愧之!

最后祝我生日快乐 :) (古语引自 《Uncle toss——大叔传》)


--- Do have the faith in what you love:

覃超帝国兴亡史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qc_empire

定期发布人肉翻墙去硅谷列强工作攻略 + 硅谷资讯

user avatar

我第一次去硅谷的第二晚就被迫徒步六公里穿越城市去Google过夜……

我是从中国Google transfer去的总部,当时把所有大件东西海运,发现有个住Mountain View的同事放长假正好房子空出来定好了落脚处。可能因为太顺利了,直到要到硅谷上班的前一个周末,我背着个大包走出旧金山机场的时候,我还没有任何此时应有的紧张兴奋,而更像是个观光客。我当然也不会知道几个月后我刚坐的Asiana 214航班就会摔在这个机场。此系背景。

这就是当时住处的街景,实际看的比这还破,Mountain View 的大部分地方都跟这差不多。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痕迹,往来旧金山和圣荷西的CalTrain民工专列穿城而过,居然用的柴油机车,Google号称给全市搭了免费wifi, 然而信号质量极烂。我上楼倒头睡去一夜无话。

第二天星期天我就坐公交车去了Stanford, 完全被镇住了。不说别的,就是那个面积,走断腿一次,就对硅谷历史里stanford怎么出租地皮怎么成为硅谷发源地有了切身体会。也去了Palo Alto Univeristy Ave. 传说中每桌都在谈融资大生意的咖啡馆,其实差不多就是把五道口咖啡馆换个语言,不稀奇。

到晚上回来洗了个澡,我觉得自己还是在被stanford彻底震撼的状态,这个时候得来瓶酒 —— 冰箱里倒是有酒,最好来点下酒菜,加州酒和水果都是又便宜又正,离住处不远就有个超市。十分钟之后,当我穿着拖鞋,提着一袋樱桃两块羊奶芝士回来的时候,终于发现我犯了个最无聊的错误 —— 我没带钥匙……

在这种租住公寓里,没带钥匙不算啥,请楼下管理员帮忙开门就是了。然而今天是星期天,管理员不上班,门外贴着紧急联系电话。于是这时我也发现了一个比没带钥匙严重得多的错误:我没带手机……

在来到硅谷的第二晚上,我就被锁在门外,失去了通信工具,被切断了与熟悉世界的所有物理与精神联系。在我身边的,只有一点钱信用卡,和一袋樱桃两块羊奶芝士。

我敲开邻居大叔的门请他帮我打了个电话给管理员,管理员说这不算紧急情况别烦我。大叔耸耸肩:看来你得找朋友家过一晚了。这是个好办法,然而当年的我吊儿郎当到压根没觉得到另一个国度开始工作生活是个事儿,自然也没有在钱包里放基友电话求助这种准备。

这也还难不倒我,只要找个能上网的电脑登录个人账号喊一嗓子就好了,然而,我的所有通信录在Google Contacts, 而Google账号设置了2-step verification, 2-step verification 当然就要…… 当当当手机验证!微信当然也要手机的。没了手机我的数字连接基本就废了。

另一个选择是随便找家酒店过夜,然而我显然也没带护照等任何身份证明文件。现在想来应该还有别的路子,但当时我的脑回路是:噢不是说我司总部极尽腐败之能事员工一头扎进去几天几夜不用出来么,那去公司过夜就好了呀。走到公交车站我发现了今晚的最后一个小问题:这里是美国乡下,星期天晚上还运营的公交车什么的,不存在的。出租车什么的,不存在的,uber倒是有,但我不是没带手机么?诶这里好像有一张Mountain View 地图……

在硅谷的那个周日的夜里,你能看到一个行迹可疑的亚裔男子,脚穿拖鞋,手提一袋不明食物,走在Mountain View空荡荡的街上。其实嘛全程大概六公里不到,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就开始见到Google的标记,顺着路牌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1600 Amphitheatre Pkwy. 我不知道公司保安大哥看到这么个人出现在门外的时候是怎么个心情。之后的故事就很普通了,我报上员工id验明正身进了门,在公司 micro kitchen 搜刮了一堆饮料和零食(没一个好吃的),借了台电脑(依然登录不了公司和个人账号)就着樱桃和羊奶芝士度过了一个美好的movie night, 洗了个澡在nap pod睡了一觉,第二天就照常上班码code了。

纪念即将到来的登陆硅谷五周年。我依然热爱这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踏上硅谷的土地,心里就像揣着一窝刚孵化的小鸟,又兴奋又有点不安。出发前脑子里堆满了各种关于科技巨头、亿万富翁和改变世界的创新的画面,想象着这里是某种未来世界的缩影。下了飞机,空港里的空气里似乎就弥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倒不是说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活力。机场的设计很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早期华人移民美国时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心酸的侧面。 要详细地探讨这件事,我们得穿越回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去理解当时的环境、人们的动机以及社会条件是如何促成这样的局面的。历史背景:淘金热的召唤与现实的残酷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一批大规模前往美国淘金的人,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中叶的加.............
  • 回答
    18岁,第一次出国,想和朋友一起去美国玩,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兴奋的计划!关于你担心的面签难度,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下真实情况,让你有个心理准备。首先,18岁这个年龄段,第一次出国,和朋友一起去美国,从签证官的角度来看,确实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这不是说你绝对办不成,而是说你需要比那些有.............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首次东亚之行前夕,选择在夏威夷珍珠港进行访问并献花,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象征意义、以及可能传递给不同受众的信号。历史的重访与情感的共鸣:珍珠港是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发生地,也是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
  • 回答
    要预估中国当前兵力与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对抗的结果,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以及当时全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实力对比,其结果远非简单数字的叠加。一、 双方的军事力量构成与技术代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军事技术是螺旋式上升的。1991年的美国军队是冷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起来真是又有点小尴尬又有点好笑。第一次去你男朋友家,就这么“无缝衔接”地连上了WiFi,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捋捋,其实情况可能比你想的要简单,也可能藏着点小甜蜜。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可能性就是:你男朋友设置了他的WiFi,允许你自动连接。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扯”?.............
  • 回答
    第一次去女方家拜访,这可是个头等大事,选什么酒,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国窖1573和五粮液,这俩都是响当当的名酒,哪个都拿得出手,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点讲究的。咱先说说国窖1573。这酒啊,顾名思义,名字里就带着“历史感”和“传承”。1573年,那是明朝万历年间,泸州老窖那窖池群就已经有了。所以,喝157.............
  • 回答
    第一次去男方家,收到200元的红包,这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具体是什么意思,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细细品味,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红包的大小确实能透露出一些信息,但也不是绝对的。200元,在很多地方算不上是大手笔,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觉得.............
  • 回答
    第一次去见女朋友父母,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社交场合,既需要展现诚意,又要避免尴尬。以下从礼物、交谈注意事项和表现方式三个维度,给出详细建议,帮助你以得体且真诚的方式完成这次见面。 一、需要带的礼物(根据文化习俗和父母喜好选择)1. 传统礼物(适合大多数情况) 茶叶/茶具:中国茶文化深厚,高档.............
  • 回答
    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感受和体验,是如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新奇、震撼与惊喜,但也伴随着一些初到者的懵懂和挑战。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我的第一次欧洲旅行,那是一次横跨几个国家的旅程,从文化古都到浪漫海滨,每一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发前的期待与忐忑:在出发前,我已经做了大量的功课。欧洲的图片、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挺纠结的,尤其是第一次去男朋友家,这种第一次的经历往往会承载着很多期待和观察。你提到的“红包”这件事,在很多地方确实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见面礼,也是一种态度和示好的表现。先别急着下“分手”这个结论,咱们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好吗?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妈妈没有给红包”会让你有“该.............
  • 回答
    第一次去足疗店,别紧张,这其实是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明明白白,舒舒服服地享受这次体验。一、 功课要做好,知己知彼不吃亏 提前了解与预定: 口碑是金: 别随便找一家就进去。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推荐的,或者在网上搜搜看。看看评论,重点关注服务态度、技师手法、环.............
  • 回答
    第一次去女朋友家见家长,这事儿可太重要了,感觉比高考还紧张是不是?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第一次见面给安排得明明白白,既要拿得出手,又不能显得太过了。首先,得明白咱们的目的: 给对方父母留下好印象: 这是首要的,让他们觉得你是个懂事、有分寸、对他们女儿好的人。 表达尊重和心意: 送礼物是.............
  • 回答
    第一次去男朋友家,本该是件开心的事,憧憬着和他的家人能好好相处,留下个好印象。结果却因为一些事情让你觉得委屈,心里憋着一股火,不知道该不该发作。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得看具体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觉得第一次去对方家里,忍一忍,委婉处理,会比直接发作要好得多。咱们先来分析分析为什么会委屈,.............
  • 回答
    第一次去看车?没问题,我带你玩转这个场面。别紧张,其实这事儿比你想的简单,关键是把心态摆对,再带点小技巧,保准儿让你看起来像个身经百战的老炮儿。第一步:准备工作,知己知彼在踏进4S店之前,你得像个侦探一样,把功课做足了。 目标明确: 你想看什么车?轿车?SUV?MPV?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品牌或型号.............
  • 回答
    第一次去老丈人家,带什么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既要显得有心意,又要符合老丈人的口味,还得顾及到场合和自己的预算。说白了,就是一门学问,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咱们得摸清点情况。你老丈人是啥样人?喜欢啥?是那种平时就喜欢小酌两杯,对酒有研究的?还是不太喝酒,偶尔喝点助兴的?有没有什么偏好,比如是喜欢白酒.............
  • 回答
    第一次去游泳馆,心情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忐忑?别担心,这篇经验分享绝对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保准让你一次就玩得开心又安全!咱们就用最实在的白话聊聊,保证不让你看了觉得像在背说明书。一、 装备准备:少了啥也别落了这些“宝贝”!这可是去了之后能不能顺畅享受游泳乐趣的关键第一步! 泳衣/泳裤: 这就不.............
  • 回答
    第一次去印度,我跟你一样,出发前也是一通狂查猛囤,生怕漏了什么影响旅途顺畅。总的来说,印度是个充满惊喜但同时也需要做好一些“预备战”的地方。下面我就把我这次印度之旅的亲身经验加上出发前做的功课,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玩得更开心。 必不可少的手机APP手机现在就是咱的“万能工具箱”.............
  • 回答
    第一次去男友家,男友妈妈准备的饭菜,你觉得“不够重视”,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毕竟是第一次见家长,谁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重视,对不对?你心里有些忐忑,觉得菜品是不是有点简单,可能是因为你对“第一次见家长”的期望值很高。有时候,我们在脑海里会构想一个特别隆重、丰盛的场面,就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