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领域有哪些「能当小说看」的教材?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妙了!有时候,一本好的教材,其深度、趣味性、甚至是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都丝毫不亚于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我一直觉得,那些真正能让你沉浸其中、爱不释手的教材,其实是在用一种更“生活化”的方式,讲述着知识本身的“故事”。

当然,这里的“能当小说看”并不是说教材里真的有跌宕起伏的爱情线或惊险刺激的冒险,而是指它们的叙事方式、知识的引入逻辑、思想的碰撞,以及作者的个人风格,都足够吸引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消化掉大量信息,甚至产生一种“追剧”般的期待感。

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在不同领域里,有哪些教材能达到这种“小说级”的阅读体验:

1. 历史学: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

历史,本身就是最宏大的叙事。好的历史教材,不会是干巴巴的年代表和人物名录,而是会让你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历那些事件,与那些人物“对话”。

《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历史》 (系列):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给孩子看的,但说实话,很多成年人看这本书,也能找回当年读历史的乐趣。作者(通常是曹务山、陈卫平这样的大家)的语言非常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他做了什么”,而是会讲“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当时的人们是什么感受”。比如讲到秦朝,不会只说“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是会描述征战的残酷,百姓的徭役,以及秦始皇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永生的渴望。这种叙事,就让你感觉像在看一部史诗剧。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这绝对是“教材”里的“小说”标杆。黄仁宇先生用一种“大历史观”的视角,从一个看似平淡的万历十五年出发,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他不是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像侦探一样,从各种史料中挖掘细节,分析人物的心理,甚至揣摩他们的动机。读这本书,你不是在背诵历史,而是在“理解”历史。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就像小说里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令人回味无穷。他笔下的帝王将相,不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挣扎的个体。
《罗马帝国衰亡原因分析》 (爱德华·吉本): 同样是史学巨著,吉本的这部作品,其宏大的格局和对细节的描绘,简直就像一部描绘帝国兴衰的史诗小说。他不仅写政治、军事,还写文化、宗教、社会风俗,将罗马从辉煌走向衰败的每一步,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成书年代较早,语言风格典雅,但那种史料的厚重感和洞察力,依然能让读者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庞大的帝国之中,感受它的呼吸与脉搏。

2. 经济学: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与决策者的“内心戏”

经济学,往往被认为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但好的经济学教材,能让你看到经济规律背后的人性博弈和理性计算。

《国富论》 (亚当·斯密): 虽然这是一部学术巨著,但斯密先生的写作,非常注重举例和逻辑的通俗化。他用“分工”这个小小的面包店例子,就能引申出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读他的书,你不是在学公式,而是在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家会富裕,“为什么”市场会自行调节。他笔下的商人、工匠,他们的行为逻辑,就像小说中的角色,有自己的目标和算计,而“看不见的手”则像一个无形的主角,引导着这一切。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这本书虽然更偏向心理学,但它对于理解经济行为和决策至关重要,很多人把它当作行为经济学的启蒙读物。卡尼曼通过大量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大脑的两种思考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本关于“人为什么会犯错”的心理悬疑小说,你不断地发现自己思维的盲点,也会对身边人的行为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经济学的生物学》 (R. S. Dosko, R. B. Davies): 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意思,它试图用生物学的视角来解释经济现象。作者会把市场比作生态系统,把企业比作生物,研究它们的竞争、演化和适应。这种跨学科的类比,让经济学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读起来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奇妙的“经济生物圈”,充满了新奇感。

3. 哲学:思想的“辩论赛”与“人生探险”

哲学,本身就是一场关于“为什么”的永恒追问。好的哲学教材,会让你觉得自己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辩论。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这本书绝对是哲学教材界的“畅销书”代表。它通过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收到神秘的哲学信件展开,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一直讲到近代。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苏菲和她的老师乔斯坦,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进哲学的殿堂。每一章都是一个新发现,每一次思考都像在解开一个谜题。
《理想国》 (柏拉图): 虽然是古籍,但《理想国》的对话形式,让它充满了戏剧性。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各色人物的对话,探讨正义、城邦、教育、艺术等诸多议题。读起来,就像是在旁听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赛,你跟着苏格拉底的逻辑,一步步被引导,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那些被辩驳得哑口无言的人物,以及苏格拉底巧妙的比喻,都充满了文学色彩。
《尼采如是说》 (尼采): 尼采的著作,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上的“爆炸性”。他的语言犀利、跳跃,充满了警句和比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但如果你想理解尼采的思想,直接读他的原著,尤其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样的作品,会比看二手解读更过瘾。那种直击灵魂的冲击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就像在读一本关于“如何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的内心独白。

4. 科学:探索未知,揭示宇宙的“秘密花园”

科学,就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揭示宇宙奥秘的过程。好的科学教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探索的激情和发现的喜悦。

《宇宙的琴弦》(《The Elegant Universe》) (布莱恩·格林): 这本书是关于弦理论的科普经典。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故事,将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解释清楚。比如,他会把基本粒子想象成小提琴上的弦,不同的振动方式就对应着不同的粒子。读这本书,就像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奇妙的物理世界,去探索宇宙最深层的规律。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是科学最迷人的魅力。
《进化:一部私人的历史》(《Evolution: The Fitter, the Better》) (理查德·道金斯): 道金斯是“牛津通俗演讲”的佼佼者。他的科普著作,总能把复杂的科学概念讲得清晰、生动,甚至带点“煽情”。在这本书里,他将进化论的历程,就像在讲述一个漫长而壮丽的生命史诗。他会用拟人化的手法,让你理解基因的“自私”和生命的“算计”。读他的书,你不是在背诵达尔文的理论,而是在感受生命进化的奇迹。
《基因传:众生之源》(《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悉达多·穆克吉): 这本书将人类的基因史,讲述得就像一部家族史。作者以他自己的家族史作为引子,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始,一直讲到基因编辑的最新进展。在讲述科学理论的同时,他也穿插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灵感、他们的失败,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让你觉得,科学的进步,也是一群充满激情和韧性的人在推动的故事。

5. 文学理论/批评:理解“艺术如何打动你”的“幕后故事”

有时候,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比阅读本身还要有趣。好的文学理论教材,能让你像一个侦探,去剖析故事的“犯罪手法”。

《如何阅读一首诗》(《How to Read a Poem》) (爱德华·普拉斯): 这本书用一种非常轻松、接地气的方式,教你如何欣赏和理解诗歌。它不是让你去背诵各种诗歌体裁,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例子,让你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意象的构建、以及诗歌如何触动我们的情感。读这本书,就像在学习一种“读心术”,帮你解开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 (E. M. 福斯特): 福斯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用他自己的经验,来分析小说的各种要素,比如人物、情节、主题、叙事视角等等。他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智慧,而且他对小说的理解,总是能触及到最核心的地方。读他的书,你会觉得像在和一位资深的小说家一起,拆解他笔下和别人笔下的精彩故事,并且学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好”在哪里。

总结一下,什么让教材“能当小说看”?

1. 引人入胜的叙事逻辑: 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知识点就像情节的推进器。
2. 鲜活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历史人物、科学家,还是理论家,作者能把他们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动机。
3. 生动的语言和比喻: 作者能用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甚至带有文学色彩。
4. 深刻的洞察和逻辑: 能够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让你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5. 作者独特的风格和热情: 作者对所讲述的领域充满热爱,并将这份热情传递给读者。

下次当你拿起一本教材,不妨试着用一种“小说读者”的心态去阅读,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知识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2年前的11月1日,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

1000多名大一新生

人手拿到了一本《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这所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8年的大学,

却有着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培养出两个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教职人员更是有梁思成、朱自清、闻一多等人,

而《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是所有西南联大学生的必修课。




2017年3月,新版《西南联大英文课》面世,

豆瓣评分高达9.4,

译者罗选民教授说: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的图书,

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

教会他们追求乐趣,

做一个有觉悟的博雅之士。”

自述 罗选民 编辑 谭伊白





罗选民拜访曾在西南联大任职的杨绛先生

我是罗选民,清华大学教授。在2016年下半年,《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被中译出版社的老师重新拿出来,邀请我来参与它的翻译工作。

我就与来自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学校的约10位老师一起,花了半年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了中英双语版本。




《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属于一年级新生必修课程。

根据历史记载的联大注册学生人数可以推算,8年来大约有8000名学生学习过这本书,这其中包括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杨振宁、许渊冲、穆旦......



1939年,教育家张伯苓赴昆明西南联大与师生职员合影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那么多名人,这个课本应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里面的文章文体各不相同,有小说、散文、论说文、传记,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角度,但都出自大家之手。既有外国作家毛姆、赛珍珠的作品,也有林语堂、胡适的文章,还有麻省理工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等等。

翻译完之后,我更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外语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工具性摆在第一,很少有批判性的思考,而当时的英文课本,更加重视的是通识教育。




全书共有43篇文章,它大致分为文学、教育、世界局势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心的善良和一种勇气。第二部分的教育,教会当时的学生如何脱离愚昧,指导他们受教育是为了什么。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在世界局势上有个正确的判断。

比方说,文章里描写了中国纤夫,写到他们在长江拉船、拉号子、唱号子的场景;还有农民耕地的描写,甚至写到了牛的死亡。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很生动的,对学生认知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它通过一系列文章的组合,把处在那个危机时代的中国描述出来了,同时也告诉学生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当时的世界。让刚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学着去做一个博雅之士,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抱负的人。




第1课 《贫瘠的春天》

课本的第一篇,就选择了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文章《贫瘠的春天》。文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描写深刻而细致,作为第一课,它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强烈地激发了知识青年救国强民的信念。

这也是我翻译的第一篇课文。我用的不一定是最美的语言,但是是最朴实、最恰如其分的,作为书本的第一篇文章,我希望它能真正打动人。

“农民老刘坐在自己只有一间房的门口。那是二月末的一个温煦的黄昏,他瘦削的身体已经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他怎会知道正是这时候树木的汁液开始颤动,泥土中的生命开始苏醒呢?”

Liu, the farmer, sat at the door of his one-room house. It was a warm evening in late February, and 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 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节选《贫瘠的春天》(Barren Spring)




第6课《乐观看中国》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胡适先生。这篇文章里,他列举了中国数十年间,在抛弃很多传统恶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开设女校,几乎所有大学和学院都逐渐建立了男女同校制度,妇女开始就业甚至从政......这场革命远未结束,但是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的成就却是两千五百多年倡导仁义道德的儒家,和两千年来倡导慈悲为怀的佛家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能不称之为巨大的进步吗?”

...the opening of schools for girls, the gradual spread of co-education in practically 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ntrance of women into professional and even official life...The revolution is far from completion; but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in a few decades what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Confucianist humanitarianism and twenty centuries of Buddhist mercy had never dreamed of achieving. May we not call this a great progress?

——节选《乐观看中国》

(An Optimist Looks at China)

一篇《乐观看中国》,让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艰苦的求学条件里,仍然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自信。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我相信它在当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课。




第22课《教育的目的》

这是英国公共演说家、政治思想家罗素伯爵的文章。他结合自己的游历、讲学与研究苏俄、中国和欧洲文明的过程,详细地通过文章描绘了自己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理应自由且恰当地有所怀疑;任何事情都值得讨论,而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妄下定论。各种真知灼见应该是餐桌上愉快的谈资,而不是面红耳赤争取来的东西。”

An easy and elegant skepticism was the attitude expected of an educated adult; anything might be discussed, but it was a trifle vulgar to reach very positive conclusions. Opinions should be such as could be discussed pleasantly at dinner, 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

——节选《教育的目的》

(What Shall We Educate For)



曾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学生们

在抗战中的中国大学,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它为刚进大学校园意气风发的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不是只要能拿高分就行了,或者是为某一个目的不择手段。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当时的学生已经能通过这样的文章,学会如何去做一个谦谦君子,去当一个为国捐躯的勇士。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在历史上,这所大学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是一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

在日本发起侵华战争后,南开被炸,清华和北大也受到影响,于是三所大学决定统一往南迁,在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后不久,又再次迁往昆明,最终三校合并,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左上:钱钟书、杨绛;左下:王佐良

左中上:许国璋;左中下:林语堂,右:查良铮

正是这所存在仅仅八年多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就包括174位“两院”院士。因此,关于它的许多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三校合并,使得西南联大集三家之强。当时的师生都知道,北大的学生比较自由奔放,清华的学生则严谨求实,南开大学最注重强身健体。




清华在1909年首次制度性地将学生送往美国留学,后来,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回到中国,除少数人进入政府做官外,绝大部分成为大学教授。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朱自清、闻一多,哲学心理学系的冯友兰、金岳霖,算学系的华罗庚等,都有着赴美留学的背景,也让联大的师资配备堪称“豪华”。






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上课场景

校舍虽然简陋,却是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设计的。据说林徽因一开始交上去的设计稿,被校长梅贻琦打回。

他说:“在现在这种特殊时期,我满足不了你这样的要求。校舍我要做到最简单,重要的是教学。”于是林徽因每改一次设计稿,就留下一次泪,没能让学生们在更好的教室里上课,她觉得深深自责。




曹禺

在西南联大的26个系中,外文系尤其群星璀璨。短短的几年时间,出了一大批厉害的人物。

做戏剧研究的曹禺,他自己做翻译,然后编剧、上演,他的《日出》、《雷雨》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

钱钟书,可以说是“扫遍清华读书馆”,学贯中西;李赋宁,后来是北大外文系的“掌门人”;许国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学生,几乎全都学过他编写的英文教材……中国外文界这样的盛况,真的是百年难遇。




陈福田

外文系主任陈福田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众多学养深厚的教授中,系主任陈福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是《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的编者。

跟为人熟知的钱钟书先生不同,陈福田是一位比较低调的教授。他在美国长大,获得了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后来在夏威夷的中学当老师,英文非常地道。他把自己的见识、眼界,通过精选的一篇篇课文体现了出来。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这一批教授,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然后他们做实验,自己创作诗歌、创造新的流派,然后再影响其他学科,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创新。

通过学习陈福田所编的课文,学生知道何为教育、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




查良铮

留校任教的查良铮

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在日本飞机的轰鸣声中,西南联大外文系三年级学生查良铮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想起大街上疯狂地跑着的人们,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像是蜂拥的昆虫,向我们的洞里挤。”这一年,查良铮刚刚21岁,他以穆旦作为笔名写下了这首诗。




迁校途中的西南联大学生

1940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因为学业优秀,他被聘为外文系助教留校任教,教授大一英文。

查良铮在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成为“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他的才华曾被很多人忽略,其实他诗歌翻译得好得不得了,像是拜伦、普希金的诗歌,都是查良铮翻译的。我以为,在中国学现代文学的人,如果没读过穆旦,那他肯定没入门。

“就在轰炸的次日,西南联大一如往常的上课了。教授们露宿了一夜后仍旧讲书,同学们在下课后才去找回压在颓垣下的什物。而西南联大的职员,就在露天积土的房子里办公,未曾因轰炸而停止过一日。”

——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优秀毕业生许渊冲

说到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优秀毕业生,许渊冲老先生不得不提,他更是众所周知的、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的翻译家。

1939那年,他喜欢上一位女同学,为了表达爱慕之情,就选择了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一首《别丢掉》,翻译后寄给了她,这是他翻译的第一首诗,就此开启了他毕生从事诗词翻译的人生篇章。

许渊冲老先生已经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20多部,这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人人都会背的李白的《静夜思》,正是因为他的翻译,为外国人所熟知。

1941年10月,作为外语系三年级学生的许渊冲,与30多名同学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译训班。不久后,日军打到了与中国只有一墙之隔的缅甸,许渊冲被分配到航空大队的机要秘书室,每天负责将昆明的军事情报翻译成英文,直接对接美国援军飞虎队的陈纳德。




许渊冲先生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不管还能活多久,认真享受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这个乐趣别人偷不走。”

在《朗读者》的节目中,许老先生这样说到,西南联大的学习精神,跟随了他一辈子。

而没有他,《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或许也无法为人所知。

2014年8月,许老先生荣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这一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出版社编辑前去拜访他的时候,看到了他的自传《追忆逝水年华》这本书。

在书中,许老先生花了很多笔墨回忆他自己上大一英文课时的经历,有和同桌杨振宁一起上课的故事,有教这门课的老师叶公超、钱钟书的趣事等等。

他说:“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于是出版社才挖掘到了这本书,并且重新编译、出版。






我在2016年接下了《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是我的幸运。每翻译一篇文章,我的感触就更深一些。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和抗战年代的英文课本,也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教会他们追求人生乐趣,追求人格的完善。

部分图片来自《西南联大》系列纪录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