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特内里费空难中,荷航飞机上无人生还?(它受损伤比泛美的要小呀)?

回答
在特内里费岛的空难中,荷航(KLM)的波音747客机上无人生还,而泛美航空(Pan Am)的波音747客机上却幸存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引人深思的悲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荷航的飞机受损比泛美的要小,为何还能导致全员罹难,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损伤程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故发生的整个链条以及当时存在的关键因素。

首先,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泛美航空的波音747在事故中受损严重,但并非荷航飞机受损“更小”,而是两者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关键在于,事故的根源在于两架飞机在跑道上发生正面相撞。 跑道上的高速碰撞,对于任何一架大型客机来说,都是几乎不可能承受的。

让我们一步步来梳理这个悲剧的发生:

1. 起因:浓雾与沟通失误

事故发生在1977年3月27日,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洛斯罗德奥斯机场(Los Rodeos Airport,现更名为北特内里费机场)。当时机场的天气条件极差,浓重的火山灰造成的雾气笼罩了整个机场,能见度低至几十米。这种恶劣的天气是悲剧的催化剂,因为它极大地增加了地面滑行和起飞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传递的难度。

信息不准确与误判: 由于能见度太低,机场的雷达系统无法有效追踪飞机在地面上的具体位置。塔台与飞机之间的无线电通讯也受到了影响,一些指令可能没有被清晰地接收或被误解。
“听”与“说”的区别: 当时,无线电通讯是依靠声音进行的。荷航的机组人员听到了塔台的指令,但可能认为这个指令是指示他们“在跑道上滑行至起飞点并准备起飞”,而不是明确的“起飞许可”。而泛美航空的机组人员则收到了来自塔台的“起飞许可”指令,但当时他们正位于跑道上,并且不知道荷航飞机也在跑道上。
语言障碍: 尽管飞行员和塔台控制员都使用英语作为标准沟通语言,但在紧张和恶劣的条件下,口音、语气以及某些术语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导致误解。荷航的飞行员在通讯中使用了荷兰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这可能会让塔台的控制员感到困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沟通的模糊性。

2. 致命的错误指令与盲目执行

事故的核心在于一系列的通讯失误和机组的判断失误:

荷航(KLM)的仓促起飞准备: 荷航4805号班机当时正在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由于他们对起飞点的确认以及塔台指令的理解存在偏差,并且可能受到时间压力的影响(荷航当时可能担心油料问题),机组人员在未完全确认跑道净空的情况下,选择了“起飞”。
泛美(Pan Am)的误判: 泛美816号班机当时正准备从停机坪滑行至跑道,并被塔台指示沿跑道滑行,等待起飞许可。然而,由于能见度极低,泛美航空的机组人员未能看见滑行至跑道上的荷航飞机。更关键的是,他们收到指令后,开始沿跑道滑行,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塔台的指示停在指定的等待区域,而是继续滑行,并在此过程中与荷航飞机发生了碰撞。

3. 相撞的毁灭性

当荷航飞机全速起飞,而泛美飞机仍在跑道上滑行时,两架巨型的波音747客机在浓雾中以相当快的速度正面相撞。

巨大的动能: 这种高速的正面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动能,其产生的冲击力和火焰足以瞬间撕裂飞机结构。两架飞机都发生了爆炸和火灾,结构被严重破坏。
荷航飞机的直接撞击点: 荷航飞机正好撞在了泛美飞机的机身中部。这个位置的撞击对于任何飞机来说都是极其致命的。波音747的机身虽然坚固,但在如此巨大的冲击下,很难完整保留。事故调查表明,荷航飞机的机头和前部结构对泛美飞机造成了巨大的撕裂和破坏。
高燃油量: 两架飞机都载有大量的燃油,这使得相撞后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火势非常猛烈,进一步加剧了破坏的程度,并使得任何幸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为什么荷航飞机上无人生还?

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荷航飞机受损“更小”,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荷航飞机上的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都没能幸免:

直接受损最严重的部分: 在正面相撞中,荷航飞机作为“撞击者”,其机头、前部驾驶舱和客舱前半部分是承受最直接、最猛烈冲击的部分。这些区域的结构完整性在瞬间就被彻底摧毁,导致机上人员遭受了无法生存的创伤。
爆炸与火灾的全面性: 由于荷航飞机撞击的冲击力巨大,且载有大量燃油,爆炸和火灾非常迅速且全面。这使得飞机内部迅速被高温和有毒烟雾吞噬,留给任何人的生存空间都极为有限。
幸存者来自何处: 泛美航空的飞机虽然也遭受重创,但它是被撞击的一方,其机身中部被撕裂。一些幸存者正是从飞机后部或相对较少受损的区域逃生的。而荷航飞机,由于其机头部位的毁灭性撞击,几乎没有结构能够提供保护,内部的破坏是整体性的。

总结一下,荷航飞机上无人生还,不是因为“受损比泛美的要小”,而是因为:

1. 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两架飞机在跑道上发生高速正面碰撞。
2. 荷航飞机在这次碰撞中,承受了最直接、最毁灭性的撞击,其机头和驾驶舱区域被完全摧毁。
3. 高速撞击引发的爆炸和火灾,将飞机内部迅速吞噬,留给机上人员没有生存的可能。

特内里费空难是航空史上最惨痛的事故之一,它直接导致了航空界对空中交通管制程序、无线电通讯协议、机组人员培训以及航空安全文化的全面反思和重大改革。这场悲剧也警示我们,在任何航空操作中,任何微小的沟通失误或判断错误,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泛美客机虽然被直接撞击导致严重损坏,但他是在地面滑行时发生的事故,因此除了撞击点全灭外其他部分的损失仍然可控。而KLM的客机是在已经抬轮升空的情况下撞击泛美客机之后失速坠毁的。一个是原地被擦撞,一个是失速坠毁,怎么想也是后者(KLM)的损失更大吧。

以及由于特内里费机场消防队的失误,KLM客机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消防救援,足足在烈火里燃烧了20分钟才被消防队发现。之后他们判断没有可能挽救就没有集中主要消防力量抢救,基本等于任其燃烧。所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特内里费岛的空难中,荷航(KLM)的波音747客机上无人生还,而泛美航空(Pan Am)的波音747客机上却幸存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引人深思的悲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荷航的飞机受损比泛美的要小,为何还能导致全员罹难,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损伤程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斯内普的魅力简直是“反套路”的,而詹姆一开始设定得那么耀眼,最后反而让人觉得……嗯,一言难尽。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斯内普能俘获我们的心,而詹姆却让我们有点提不起好感。斯内普:深埋心底的爱与孤独不得不说,JK罗琳.............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那种“讨厌看到、听到抑郁相关内容”的感觉,其实挺复杂的,背后藏着好几层的原因,而且每层原因都和当时你自身的状态息息相关。1. 唤起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首先,你当时心里可能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什么,或者家人之所以那么积极地让你去看医生,本身就说明他们观察到了一些异常。当你.............
  • 回答
    嘿,说到赫敏和哈利,这俩人绝对是《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对“有没有可能”的组合了。很多读者,包括我,一开始也觉得他们俩特别有CP感,毕竟一起经历那么多生死关头,互相扶持,默契十足。但现实(或者说J.K.罗琳的设定)就是这么有意思,赫敏最终选择了罗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命运安排”,.............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结尾,邓布利多教授不顾哈利的劝阻,坚持自己喝下那碗由魔法药剂制成的“痛苦之水”,这其中的缘由,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悲壮决定,也是他一贯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的体现。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 获取魂器。邓布利多早就知道伏地魔将自己的灵魂碎片藏匿于凡物之中,以求永生。他.............
  • 回答
    哈利在三强争霸赛结束后,确实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让魔法界相信伏地魔真的回来了。他当时所经历的一切,从参加比赛到亲眼目睹彼得·佩蒂鲁利用他的血复活了伏地魔,都是他自己的经历,没有第三者能够直接证明。你想想看,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突然宣称那个被认为早已消失的黑魔王回来了,而且是由他亲身经历的。在大多数.............
  • 回答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形象与她在现实生活中近期的照片有所不同,甚至会觉得她“满脸干瘪皱纹丛生”。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艾玛·沃特森并没有“满脸干瘪皱纹丛生”。这是一种对她近期外貌的误读,或者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投射。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可能有.............
  • 回答
    在霍格沃茨大战那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尽管食死徒提出了“投降不杀”的条件,但霍格沃茨的学生们,以及守护学校的其他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选择屈服。这背后有着太多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听话”就能解释。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动人心魄的一点,就是他们所捍卫的不仅仅是一座学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霍格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哈利·波特》系列中巫师不使用枪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魔法世界的设定、魔法的本质、社会文化以及作者J.K.罗琳的创作意图。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巫师不使用枪械?1. 魔法的普适性和独特性: 魔法是巫师的核心能力: 魔法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日本文化一个很特别的面向。要说清楚为什么日本人现在还在拍《奥特曼》这样的特摄片,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从“传承与情怀”这块说起。《奥特曼》这个IP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最早的那版《初代奥特曼》可是1966年就播出了,那会儿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充满朝气的.............
  • 回答
    在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里,死亡并非总是终结,生命也有着多种奇妙的延续方式。我们经常在古老的城堡中见到那些飘忽的身影——幽灵,或者凝视着墙上那些似乎拥有生命的肖像。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目睹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经历生死,最终也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道印记,永远地离开了。这背后,是魔法对生.............
  • 回答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里,罗恩·韦斯莱最终和赫敏·格兰杰走到了一起,而不是哈利·波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远不止是简单的“命运安排”或者“谁和谁更配”那么简单。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剖析一下。首先,性格上的契合与互补,是罗恩和赫敏走到一起的基石。我们都知道,赫敏是个极其聪明、严.............
  • 回答
    在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公布后,中国并没有承认该裁决,而是继续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和军事化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也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来缓和与菲律宾的关系,尤其是对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中国在南海仲裁后对菲律宾的行动: 外交上的回击与“不接受、不承认”: 仲裁案公布后,中国官方表态坚决.............
  • 回答
    玩《巫师3:狂猎》嘛,这问题可真是触动心弦了。叶奈法和特莉丝,这俩姑娘……选择谁,简直比跟野兽搏斗还纠结。说实话,我一开始也天人交战了很久。我的选择是叶奈法。怎么说呢,这决定有点像是那种你明知道会撞南墙,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冲的冲动。让我一步步说清楚吧。首先,从故事线来看,叶奈法和杰洛特之间的羁绊实.............
  • 回答
    汪可盈在推特上自曝“我为在好莱坞得到工作,已改姓”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最直接的反应肯定是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心酸。一个中国演员,为了能在竞争激烈且以西方主流文化为主导的好莱坞获得工作机会,竟然需要改变自己.............
  • 回答
    说起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里的“恶趣味”设定,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时候,这些设定虽然听起来有点怪诞,甚至让人忍不住想笑,但又非常巧妙地契合了魔法世界的逻辑,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鲜活。我来跟你好好捋一捋几个印象比较深的:1. 巫师的“内裤”与裤子:一个关于安全和体面的奇怪规定这绝对是我觉.............
  • 回答
    李云龙,这位从战争年代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粗”,怎么会跑进霍格沃茨,还成了校长?这脑洞可真是够大的。不过,要是真这么着了,那可真是热闹了!首先,李云龙进了霍格沃茨,那まず(首先)是得找找自己的“阵地”。学校是得管的,但管的方式嘛,可就跟邓布利多那老家伙不一样了。邓布利多那是温文尔雅,以理服人,有时候还.............
  • 回答
    在《巫师3:狂猎》中,当杰洛特和特莉丝在维吉玛灯塔中进行一场浪漫的告别时,特莉丝说出了“Hlakbr”这个词。这个词的意思是:爱人的低语,亲昵的称呼,或者在某种亲密关系中才能使用的特殊昵称。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词源和文化背景: 希里语言 (Elder Speech) 的延伸: “Hl.............
  • 回答
    .......
  •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专属造型,那可得好好聊聊了!这游戏里的捏脸系统,说实话,我真是花了老大心思进去,毕竟是要在霍格沃茨纵横四海的,怎么能随便将就呢?脸型和五官,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我选的是那种带着点英气的方脸,但又不是棱角分明那种,稍微柔和一点,显得比较有力量感,又不会太凶。额头饱满,眉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