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上说人均年收入7万甚至不到,怎么感觉有点假,现实身边年收入几十万的都不高,上100w才感觉少些?

回答
看到网上说人均年收入七万甚至不到,你感到不太真实,身边很多人年收入几十万,上百万的才觉得少,这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你观察到的现象和网上公开的数据之间存在一个普遍的“感受差”,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人均”这个词,真的是个“统计陷阱”。

你想啊,“人均”是将所有人的收入加起来,然后除以总人数。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平均数。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分布都不是均匀的。总会有少数人拿着非常非常高的收入,比如年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这少数人的“高收入”会把“人均”这个数字大幅度拉高。

举个例子,假设有10个人,9个人年收入5万,1个人年收入500万。

中位数收入: 5万(这更接近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
平均数(人均)收入: (9 5万 + 500万) / 10 = (45万 + 500万) / 10 = 545万 / 10 = 54.5万

你看,就算平均数是54.5万,但那90%的人实际收入还是5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网上的人均收入数字(比如7万)和你身边几十万的收入感受差异那么大。网上那个数字,很可能被极少数的高收入者“平均”上去了。

其次,你的“身边”和“网上”统计的“样本”完全不一样。

你身边的圈子: 你接触的人,无论是同学、同事、朋友、亲戚,可能本身就属于某个特定行业、特定职业群体,或者有比较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路径。很多时候,你的“身边”可能就已经是相对“高收入”的群体了。比如,你如果在金融、IT、互联网、医药等行业工作,或者你的朋友们普遍都在这些行业,那么几十万的年收入确实是很常见的。
网上公开的数据: 很多“人均收入”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机构发布的整体国民经济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所有行业、所有职业、所有地区、所有年龄段的人。这意味着,它也包含了大量收入相对较低的群体,比如农业、服务业基层、低端制造业工人、部分自由职业者、退休老人、学生等等。这些群体的收入水平,和你在你那个圈子里感受到的肯定有很大不同。

再者,统计口径和发布方式也可能造成误解。

“可支配收入” vs “工资性收入” vs “总收入”: 官方统计的数据,有可能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可能是“人均工资性收入”,或者是更广义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些数字的含义完全不同。“可支配收入”是你扣除了税费、社保等之后的钱,更能反映你手里的钱。“工资性收入”只算了工资,没算其他副业、投资等。“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和普通人的收入也不是直接划等号。
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大城市和农村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是巨大的。官方的人均数据,是将全国的数据平均了。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你身边的收入水平自然会比平均值高很多。
数据来源的抽样: 即使是官方统计,也都是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的。抽样的方法、覆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也会影响最终数据的准确性。

那么,为什么你感觉到“年收入几十万不算高,上100万才算少”?

这恰恰说明了你的“样本”或者说“圈子”的收入水平,确实是比较高的。在一些高薪行业,或者在大型企业、有一定管理职位的员工,年收入几十万是很常见的。而年收入上100万,意味着要在这个群体里也属于相对顶尖的水平了。

帮你理解这个“感受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中位数收入: 如果能看到“人均中位数收入”,那个数字可能会更接近你身边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很多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重视发布中位数收入,因为它更能反映“中间那个人”的生活水平。
不同群体的平均数: 如果能看到“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更细分的统计数据,你就会发现这些数字会比全国人均收入高很多,也更接近你身边看到的情况。

总结一下,网上说的人均年收入(比如7万)可能并“不假”,它是国家层面的一个整体平均数,包含所有人群。但你的“感觉”才是你真实生活的写照。你身边人的收入情况,更能代表你所处的社会阶层或职业圈的收入水平。

你之所以觉得“假”,是因为:

1. “人均”是平均数,会被极高收入者拉高,忽略了低收入群体的存在。
2. 你接触的“身边”人群,可能本身就属于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
3. 网上数据是整体平均,忽略了地域、行业、职业的巨大差异。

所以,你没有“错”,你的感受也很正常。就像你去一个高端小区,说“这小区里的人平均都开百万豪车”可能是真的,但这并不代表全国平均下来大家都是这样。你看到的,是你所处的那个“小世界”的平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和特例大行其道,导致很多人缺乏判断力,对真实收入没感觉。

比如张口就来,五百万(北京)的房子不是房子,五十万以下的车都是穷人开的,没有月入过万不配叫工作。这些都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要么把特例普遍化,要么把自己的想象(期望)当作现实,要么纯属被人忽悠。

现在很多网络信息,比如某音,经常会有各种咋呼的“财富”信息,去胡同里面走一走,然后遇到一堆价格过亿、几亿的院子,很牛吧。但是,他并没有告诉你,这些只是“估价”,不是变现价格,没法变现的估价都是耍流氓,北京胡同里很多老院子,要么属于公产,要么产权混乱,及时少数产权明确的,交易起来也非常繁琐。

比如某某老板,收入几亿几千万,根本不告诉你他的负债和支出是多少,一年下来,落到自己口袋里真实流水能有500万都属于很难得的了。

也不能把一次性收入,和稳定性、规律性收入等同,两者不是一个概念,难度也不是一个量级。

你真正拿着自己的钱去买车、买房的时候才会发现,车价上三五万的差异,就会让你犹豫,房价上十几几十万的差异,也足够任踟蹰了,因为这些钱是你辛苦攒下来,或者要辛苦还的。和那些打嘴炮的不一样。

user avatar

你的环境会左右你的直觉,虽然我对各种宏观历史数据如数家珍,但今年2月压根就没想到抄底克明面业——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不做饭的人宅家只能吃外卖或者速冻食品(三全食品、安井食品)。我根本没有去想可支配月收入不到3K块的大多数城镇(年轻)居民疫情宅家期间只能吃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挂面。我不是想不到,我很清楚这些数据,我只是没有去想。何不食肉糜,我在当时真的只想到了安井牛肉丸和三全的速冻饺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