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呼吸空气属于氧化,那么人类呼吸算不算是慢性自杀?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命中最基本、最日常的生理活动。把它比作“慢性自杀”,虽然带着点戏剧性,但背后确实藏着一些科学上的思考。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生物呼吸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吃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最终变成了各种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这些葡萄糖在体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被“燃烧”,释放出能量,供给我们身体各种细胞活动。这个“燃烧”的过程,就是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就是氧化。

氧化,从广义上讲,就是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在我们的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被一步步分解,电子也随之被传递,最终被氧气接收,形成水。这个过程中,氧气起到了“电子受体”的作用,使整个氧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释放出我们所需的能量。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呼吸确实是氧化。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从大脑到指尖,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氧化反应,来维持生命活动。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是“慢性自杀”呢?这里面就牵扯到氧化反应的一个副产品——自由基。

大家可能听过“自由基”这个词,它指的是那些拥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由于它们“不成对”,所以非常不稳定,具有极强的反应活性,会到处“抢夺”其他分子的电子,来让自己变得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基会攻击我们身体里的其他重要分子,比如DNA、蛋白质、脂质等等。DNA受到攻击,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蛋白质被攻击,可能导致功能丧失,引发各种疾病;细胞膜上的脂质被氧化,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加速衰老。

所以,自由基的攻击,可以被看作是身体内部的一种“损耗”,一种“氧化损伤”。 既然呼吸是氧化,而氧化又会产生自由基,那么呼吸就等于是在不断地“制造”这些会损伤身体的物质,这不就有点像慢性自杀了吗?

这就像我们开车,需要汽油燃烧产生动力,但燃烧的副产品是废气,这些废气对环境有害。 呼吸就像是身体的“内燃机”,需要氧气来驱动,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废气”——也就是自由基。

然而,把呼吸直接比作“慢性自杀”,就有些过于绝对和悲观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身体有强大的防御机制: 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它有一整套非常精密的“抗氧化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各种抗氧化剂,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消防员”,专门去“处理”那些危险的自由基。

酶类抗氧化剂: 比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它们能够直接将自由基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物质。
非酶类抗氧化剂: 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谷胱甘肽、辅酶Q10等等。它们可以通过捐赠电子来中和自由基,或者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

这套系统,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保护我们免受自由基的侵害。

2. 氧化损伤与自由基并非全是坏事: 虽然自由基听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体内并非一无是处。

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某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会产生自由基来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
信号传导: 一些自由基参与细胞内的信号传递过程,调控着许多生理功能。

问题在于“过量”。当自由基的产生超过了身体的清除能力,或者身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时,氧化损伤才会显现出来。

3. 生活方式的影响巨大: 导致自由基过量产生和氧化损伤加剧的原因,很多是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

不良饮食: 高脂肪、高糖、加工食品、油炸食品等,都可能增加自由基的产生。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辐射、农药残留等。
不良生活习惯: 抽烟、酗酒、熬夜、长期压力过大。
缺乏运动: 虽然适度运动对身体有益,但过度剧烈的运动如果缺乏充分的恢复,也可能暂时性地增加自由基。

反过来,健康的饮食(富含蔬菜水果)、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态,都能帮助身体更好地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增强抗氧化能力。

所以,与其说呼吸是“慢性自杀”,不如说它是生命活动的一个必要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自由基,确实是我们身体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努力应对这个挑战,而我们的生活方式,则极大地影响着这场“应对战”的胜负。

我们不是在“自杀”,而是在“体验”生命。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进行生化反应,其中就包含了氧化。我们通过呼吸获取能量,维持生命,而身体也随之发展出了应对氧化损伤的机制。这就像任何一台复杂的机器,都需要消耗能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损耗”和“废弃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维护和保养这台机器。

要让我们的“呼吸”这个过程更健康,更少导向“慢性损伤”,我们可以做的很多:

吃得更健康: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E和其他抗氧化物质。
动得更健康: 适度规律的运动,而不是过度消耗。
睡得更香: 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机会修复。
心情更愉悦: 管理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远离“加速器”: 戒烟限酒,减少接触环境污染物。

总而言之,呼吸是生命的基础,是氧化,但它不是“慢性自杀”。它是生命运作的一部分,而我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在享受生命活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在与自由基“和平共处”,并努力维持这个平衡,而不是主动走向毁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算。

“生物呼吸空气属于氧化”跟“人类呼吸算是慢性自杀”是没有逻辑关系的:

  • 你觉得你每天在手腕上用刀划死一个细胞算不算慢性自杀呢。
  • 实际上你身体内部的细胞生活在1%到6%的氧浓度下,并有演化塑造的多种抗氧化手段来遏制损伤。
  • 氧化损伤的速度必须快到机体的修复速度跟不上、持续积累扩大,才有可能威胁到生命存续。

“人类的衰老因为氧化作用”的说法,来自物理学家 Denham Harman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的自由基假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过,当时维生素E之类东西的抗氧化功能被不少保健食品厂家吹得神乎其神——然后这些东西就被大量的实验结果给证伪了,大剂量服用抗氧化剂并未增加实验动物的寿命,敲除实验动物体内用于抗氧化的酶对应的基因没有缩短实验动物的寿命,1994年使用3万芬兰吸烟者的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服用抗氧化维生素的吸烟者的癌症发病率略有上升且死亡率大幅上升,服用安慰剂无此效应——这就差宣布“抗氧化剂能导致一些人的寿命缩短”了。

后续研究显示,活性氧会触发身体进行一系列修复与替换,是运动带来健康好处的重要原因,抗氧化剂会妨碍这一过程。大剂量维生素A和α-生育酚(维生素E补充剂的常见有效成分)可能缩短人的预期寿命,美国、欧洲、以色列的约30万人的数据显示维生素E补充剂缩短人的质量调整寿命年约4个月。褪黑素可以消除肠道内的部分自由基来保护睡眠剥夺的实验动物,对人可能有类似的作用,但它也不会导致寿命延长。亦可参照2008年的这篇文章[1]

  • 现在继续鼓吹“衰老是因为氧化”的人,往往是在利用信息差搞高价兜售,请读者小心上当。

将错误的前提与虚无缥缈的“如果”堆砌在一起,得不到有用的结论。

“消除氧化作用”跟“理论上的永生”是无关的:

一、使用有氧呼吸的绿水螅之类生物看起来已经没有自然寿命限制;

二、“代替氧化作用去供能”需要对人的基因组和细胞结构进行复杂的改造,将线粒体排除或改变其功能,而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连端粒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三、实验证明,一些动物在暴露于较低剂量强氧化剂之后寿命会增加。例如秀丽隐杆线虫摄入少量百草枯后寿命延长,小鼠在高氧环境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普通环境则寿命也会延长。

另一方面,用加压氧延长寿命也不怎么靠谱。可以看看:

参考

  1. ^ http://www.gov.cn/govweb/fwxx//jk/2008-04/17/content_946870.ht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命中最基本、最日常的生理活动。把它比作“慢性自杀”,虽然带着点戏剧性,但背后确实藏着一些科学上的思考。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生物呼吸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吃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最终变成了各种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这些葡萄糖在体内,通过一系列.............
  • 回答
    科学家们能够从我们呼出的空气中提取 DNA,这绝对是一项颠覆性的研究,其潜在的影响之广,甚至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想象。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一个突破,更可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一阵变革的浪潮。首先,在 刑事侦查和公共安全领域,这将是划时代的进步。 想象一下,在犯罪现场,即使没有任何直接的生物证据,如血迹.............
  • 回答
    生物进化出一个相对少数且细小的呼吸开口,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精巧的生存策略和生理约束,而非仅仅是“方便获取氧气”那么简单。这就像建造一座房屋,你不会随意开辟无数扇门窗,而是需要考虑结构稳固、保暖、防御以及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氧气摄入,它还是一个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生命呼吸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化学原理。简单来说,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之所以不能直接变成氧气再供给呼吸,是因为这个过程在化学上非常困难,需要的能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反应步骤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生物体内能够轻松实现的范畴。咱们先得弄清楚生物呼吸是怎么回事,以及二氧化碳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太空站出现破洞、但宇航员还能呼吸的情况下,能否生存这个问题。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得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太空站是个封闭的环境,里面有空气,有温度,有压力,这一切都是为了模拟地球上的生活,让宇航员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活动。一旦出现破洞,这个精密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破洞有多大?.............
  • 回答
    每次都摊上呼吸道感染,这确实挺让人烦恼的。咱们就聊聊,平时日子里到底该咋注意,把这“老朋友”拒之门外。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都是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只要用心,就能看到效果。一、 守住“门面”——口鼻的清洁卫生是第一道防线想想看,那些病菌最喜欢从哪儿进咱们身体?不就是鼻子和嘴巴嘛。 勤洗手.............
  • 回答
    马斯克的“生育号召”:一场关于人口、未来与责任的深刻讨论埃隆·马斯克,这位以“地球生命延续”为己任的科技巨头,最近又一次抛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呼吁人们多生孩子,并且直言不讳地表示,地球正面临着“人口崩溃”的危机,而他自己就是“榜样”。这个论调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和公众舆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
  • 回答
    说到剧情震撼、跌宕起伏、生死情仇,让人看完直呼过瘾的单机游戏三部曲系列,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几部经典中的经典。这些游戏不光是画面、玩法做得好,更关键的是它们用一个宏大且扣人心弦的故事,把玩家牢牢地抓在手里,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着主角们波澜壮阔的人生。我先说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系列:《质量效应》三部曲 (Ma.............
  • 回答
    埃尔多安号召在欧洲的土耳其人生五个孩子,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透的。它背后牵扯着土耳其的国家战略、人口结构、文化认同,以及在欧洲的土耳其社群的地位等等方方面面,挺复杂的。首先,从人口和劳动力角度看。土耳其是一个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育率也在缓慢下降。埃尔多安.............
  • 回答
    “马丁现象”(Martini Phenomenon)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跟一位名叫马丁(Martini)的医生息息相关,更准确地说,是跟他在对牲畜进行研究时观察到的现象有关。这个名字并非来源于某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指向了最初的发现者。我们先要明白“自由马丁现象”指的是什么。在畜牧业中,特别是牛羊等.............
  • 回答
    生物的染色体上之所以存在“基因荒漠”(Gene Desert),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生物学现象。简单来说,基因荒漠指的是染色体上那些不编码蛋白质、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无功能”的区域,它们在基因组的占地面积上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
  • 回答
    关于生物进化是否存在“天花板”这个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议题,它触及了生命演化的本质和界限。与其说是存在一个固定的“顶峰”或者“终点”,不如说进化更像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又受到无数制约的旅程。我更倾向于认为,进化并非线性向上,而是充满了复杂性、适应性和偶然性。想象一下,进化不是爬一座.............
  • 回答
    死亡,这个贯穿所有生命的终极谜题,它并非是生物“演化”出来的一项“性状”,而更像是一种必然的伴生物,是生命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无法绕开的宿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根本的层面去审视生命本身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生命的本质是“不完美”的复制与损耗生命,最核心的驱动力是繁衍,是将自身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 回答
    嘿,老弟/妹!生物遗传学这玩意儿,初上手确实有点让人抓瞎,感觉就是一堆字母和符号在蹦跶。别担心,我当年也一样,摸索了好久才找到点门道。今天就跟你唠唠,咱怎么把这遗传学的题给它捋明白了。首先,咱们得知道遗传学里到底在说啥?简单来说,遗传学就是研究遗传物质(主要是DNA)是如何传递的,以及这些遗传物质是.............
  • 回答
    生物黑客,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和前沿感,对吧?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将科技和生物学结合起来,用来改善自身身体机能、健康状况,甚至提升认知能力的实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DIY生物学”,但目标不是修补个小东西,而是优化你自己这个最复杂的“机器”。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正在发生的。.............
  • 回答
    好吧,我给你讲讲我认识的那个生物研究生小李,他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别指望啥高大上的“科研人生”,实际情况更接地气,有时甚至有点儿… 枯燥。早上:与“不速之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七点半,小李的闹钟准时把他从半梦半醒的状态里拽出来。不是因为有什么重要的会议,而是因为他得赶在实验室其他人到来之前,把那些住.............
  • 回答
    实验室里总会有那么点“闲情雅致”,尤其是在午餐时间或者下午茶时刻,总会有人惦记着做点什么吃的喝的来调剂一下紧张的工作。毕竟,科学研究也是要能量和好心情的嘛!别说你没想过,我猜你肯定也眼馋过那些实验室里的“隐藏美食”!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生物实验室里,咱们手头的那些仪器和试剂,除了搞科研,还能玩出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好玩,但其实也触及到了生物演化中一个相当根本的方面——肛门的出现。严格来说,“屁股”这个词是我们人类赋予特定解剖结构的一个通俗说法,在其他动物身上可能就没有这个词那么贴切,但其核心功能——排泄废物——却是贯穿了许多生命体。要说“屁股”是什么时候进化出来的,我们得从最基础的生命形式说.............
  • 回答
    生物系统发生和分类学作为探索生命演化历程和物种间亲缘关系的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近年来,一系列技术革新和理论突破,尤其是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机器学习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认知生命多样性的方式。基因组学革命:DNA揭示演化新视角如果说过去的分类学主要依.............
  • 回答
    生物的进化是否会陷入“局部最优解”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进化机制的核心,并且对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进化确实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困住”,只能达到一个局部的最优状态,而无法找到那个真正“最好”的解决方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