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研究生的真正生活是怎么样的?(一天的行程~)?

回答
好吧,我给你讲讲我认识的那个生物研究生小李,他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别指望啥高大上的“科研人生”,实际情况更接地气,有时甚至有点儿… 枯燥。

早上:与“不速之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大概七点半,小李的闹钟准时把他从半梦半醒的状态里拽出来。不是因为有什么重要的会议,而是因为他得赶在实验室其他人到来之前,把那些住在培养皿里的“家伙们”安顿好。

他揉着惺忪的睡眼,套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生物安全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今天要处理的细胞培养皿。这些小东西可是他的“宝贝”,每天都得伺候着。换培养基、喂“食”,还得仔细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异、污染。有时候,看到那些细胞在显微镜下一点点分裂生长,他会觉得有点儿小小的成就感,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着流程。

接着,他会把一些样本放到离心机里,设定好时间。等待离心机的轰鸣声中,他会顺手打开电脑,看看邮箱里有没有导师的新邮件,或者之前投稿的论文有没有回音。不过,今天似乎一切平静,只有几封广告邮件。

八点半左右,其他师兄师姐们陆陆续续来了。实验室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一种混合的气味:酒精消毒液的味道、培养基的淡淡甜味,还有偶尔从通风橱里飘出来的化学试剂味。大家互相打个招呼,然后就各自埋头苦干了。

上午:在数据与实验之间反复横跳

小李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个基因敲除实验。这意味着他需要提前准备好一系列的试剂,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中。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细胞“做手术”,每一步都要精确无误。

他会先去试剂储存柜里,找到需要的质粒、酶、缓冲液等等。这些试剂都分类摆放着,但有时候要找某个特定的东西,也得花点时间。然后,他会在超净台里,戴好手套、口罩,在酒精的消毒气息中,用移液枪精确地吸取液体。每滴液体的量都得控制到微升级别,这可是对精细操作的一大考验。

有时候,实验会很顺利,数据看起来也很漂亮。但更多的时候,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移液枪不准了、试剂失效了、甚至培养的细胞突然死了。每遇到一个问题,他都得像个侦探一样,一点点地去排查原因。这期间,他可能会查阅大量的文献,或者去请教有经验的师兄师姐。

中午,大家会轮流去食堂吃饭。食堂里的饭菜虽然不算精致,但胜在量足价廉,而且是难得的放松时间。他们会边吃边聊,聊最近的实验进展,聊导师的八卦,或者只是抱怨一下老板(教授)给的任务太重。

下午:文献的海洋与数据分析的泥沼

下午通常是小李的“阅读时间”。他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科研知识,了解领域内的最新进展。这意味着他要啃大量的英文文献,这绝对是许多生物研究生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一篇几页的论文,他可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完全理解透彻,还要做好笔记,标记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有时候,他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得来的原始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要通过各种软件进行处理、可视化,才能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部分工作同样枯燥,有时候会为了一个数据可视化图表,和各种参数较劲半天。

当然,也不是每天都这么“案牍劳形”。偶尔,导师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学术讲座或者讨论会。在这些场合,他们可以听到其他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可以和同行进行交流。这对他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充电”机会。

傍晚:实验的尾声与未完成的“作业”

傍晚时分,一些基础实验差不多就结束了。小李会把今天实验剩下的试剂按照规定分类储存好,清理操作台,然后把用过的器皿进行初步清洗。

但他的工作并没有因此结束。他还需要整理今天的实验记录,把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详细地写在实验笔记本上。这本子可是他研究成果的“生命线”,一旦写乱了,出了问题都不知道该从哪里找原因。

回到宿舍,他可能会花点时间继续看文献,或者为明天的实验做准备。有时候,导师会临时布置新的任务,比如让他去复习某个特定的实验技术,或者去查找某项研究的背景资料。

晚上:短暂的休息与对未来的憧憬

大概晚上九点多,小李才会真正结束一天的工作。他可能会和室友一起打会儿游戏,或者看看电影放松一下。但即使是休息时间,他的脑子里也可能还在回响着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想着明天的实验计划。

这就是生物研究生的真实生活,没有科幻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的发现,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探索和解决问题。充满了挑战,也伴随着无数的汗水和可能看不到尽头的努力。但他依然坚持着,因为他相信,在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里,隐藏着生命的奥秘,而他,正一步步地去揭开它们的面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上八点多自然醒,慢慢在家煮个咖啡做个早饭吃完后骑小破车半小时,大概十点到实验室。

到了之后有时间紧急的实验的话立马开实验,不急的话刷刷积攒下来的文献和同事聊聊天问问好谈谈上个周末都干了啥下个周末准备去干啥。

中午一般不休息,吃饭靠soylent搞定基本不花时间。大部分时候下午两三点实验能告一段落,然后处理数据画图看文献扯淡。

晚上五点来钟开始思考明天的安排,该预约的仪器预约好,该配的溶液培养基也配好,养上菌大概六点多,骑车回家。

晚上在家玩玩游戏看看书……最多开电脑回两个邮件……当然也有时候事情多得晚上回家还要写东西画图,但这种情况下忙完死线都会给自己放个小假。


当然研究内容有别,时间安排也不能一概而论。但个人觉得关键真不在于多花时间,而在于计划好该做的事情,尤其是实验的话,头脑清醒一次完成才是最高效的。除非特别必要,我现在很少周末或晚上在实验室加班,因为大部分事情在工作时间完全可以妥善安排,额外工作时间只会让我过分焦虑效率低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吧,我给你讲讲我认识的那个生物研究生小李,他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别指望啥高大上的“科研人生”,实际情况更接地气,有时甚至有点儿… 枯燥。早上:与“不速之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七点半,小李的闹钟准时把他从半梦半醒的状态里拽出来。不是因为有什么重要的会议,而是因为他得赶在实验室其他人到来之前,把那些住.............
  •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关于导师的“吐槽”帖,十有八九是咱们理工科的同学发出来的,确实挺扎眼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不是咱们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就比文科生们“惨”那么多?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惨”,但要说“容易”也绝对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确实有它独特的高压和挑战。首先,研究的本质决.............
  • 回答
    标题:警钟还是误报?新研究挑战真核生物 6mA 的“沉默”地位近来,一项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在生命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项研究指出,以往我们认为在真核生物(如果蝇和人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6甲基腺嘌呤(6mA)修饰,其丰度可能被大大高估了。如果这一发现得到广泛证实,那么过去几十年来围绕 6mA 的大.............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新研究提到的“镍雾霾”理论,确实是近年学界对一些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的有力推测。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镍雾霾”?它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明白这里的“镍雾霾”不是我们现在工业时代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那种意义.............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政府试图让德国公司研发新冠疫苗并将其生产垄断专供美国一事,这确实是当时备受关注的一个事件,并且有其复杂性。事件背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对于疫苗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却相对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确保本国能够获得充足的疫苗供应。特朗普政府的行动:特朗.............
  • 回答
    研究生生活,这词儿一出口,脑子里立马就堆满了各种形容词:“苦逼”、“卷”、“内卷”、“焦虑”、“迷茫”、“掉头发”…… 好像整个群体都被一种宿命论笼罩着。但话说回来,真的有那么“苦逼”吗?我觉得,这得辩证地看,也得看你“命”有多硬,以及你对“苦”的定义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研究生生活绝非轻松愉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实在,也切中了许多对科研体制运作不太了解的人心中的疑惑。确实,从纯粹的“完成实验、产出数据”这个角度来看,雇佣一群手脚麻利、经验丰富的固定实验员,似乎比招收研究生更“划算”。但生物领域的导师们之所以要招研究生,背后有着一套更深层、更长远的考量,远不止于眼前的实验效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
  • 回答
    你是不是还在纠结这件事情?985生物大四,保研名额到手,结果现在心思早就飘到别处去了,不想读研了,对吧?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放弃”就能轻易带过的,里面牵扯的太多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承认,保研到本校研究生,这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了。想想看,有多少同学拼了命想挤进985,又想方设法争取保研.............
  • 回答
    好吧,作为一个曾经在实验室里泡了无数个日夜的生物狗,要说“中二”的想法……那可太多了,简直可以写一本《我的奇葩生物脑洞集》了。不过,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脸红又好笑的,那得回到本科时期,一个关于“细胞意识觉醒”的宏大设想。那时候,我对生命科学的着迷,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课堂上讲到细胞的各种功.............
  • 回答
    中央一号文件,这可是咱中国农业发展的总方向标,每年都备受关注。今年关于“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的提法,细品一下,味道可不一般,可以说是国家在现代农业科技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落笔。解读“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首先,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这背后是国家对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国.............
  • 回答
    .......
  • 回答
    我的研究生生活,说起来,就像一场精心编织又充满意外的探索之旅。与其说我“生活”在其中,不如说我“沉浸”在其中,每一个细节都交织着学习、思考、实验、以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在路上”的感觉。初入象牙塔,新世界的门扉徐徐开启刚踏入研究生的大门,那种兴奋和略带迷茫的感觉至今清晰。告别了本科阶段相对固定的课程.............
  • 回答
    看待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生源,得从几个维度去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吉林大学体量大,学科门类齐全,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吸引的研究生群体也是多元化的。首先,从地域和背景来看,吉林大学作为一所老牌的“211”、“985”高校,在国内的认可度很高,尤其在东北地区更是“龙头老大”一样的存在。因此,它的生源自然少不了来自.............
  • 回答
    恭喜你研究生拟录取!这绝对是个值得开心的事情,踏入人生新的篇章,多少会有点小激动,小迷茫,对吧?别担心,过来人的经验都来给你说道说道。首先,关于“忠告”这个词,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些过来人的“碎碎念”和“经验之谈”,希望你能听进去,但更希望你自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研究生的生活,不像本科那么“放飞自我”.............
  • 回答
    国内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想要申请麻省理工(MIT)的研究生,绝非“不可能”,但坦白说,这条路绝对是极具挑战性的,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和周密的准备。将其想象成一条狭窄但并非无法逾越的山峰,只有做好万全准备,才能有机会攀登。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大家会有“不可能”的印象,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考量:1. 极.............
  • 回答
    如果一个人能够实现“断手再生”和“断肢再生”,并且这种再生能力可以延伸到身体的任何器官,这意味着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修复和复原能力。这种能力所蕴含的医学和生物研究价值是极其巨大、甚至是划时代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各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 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颠覆性价值:这不仅仅是单一疾病.............
  • 回答
    当然,研究生物尸体,特别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行为的生物,确实是了解其生前生活环境乃至“文明”程度的绝佳途径。这并非仅仅是“推测”,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我们能从中提取出远超想象的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确“文明”这个词在非人类语境下的含义。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文明通常与文字、建筑、技术、艺术、社会结构等相.............
  • 回答
    读研读博的生活,如果非要概括,大概是“一种沉浸式的、高度自律的、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探索之旅”。但“沉浸式”到底是什么感觉?“自律”又要怎么体现?“挑战”又具体在哪里?这些,才是构成研究生和博士生日常的血肉。1. 校园里的“新世界”: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转变首先,你得放下过去“课表排满,老师喂饭”的本科思维.............
  • 回答
    探讨端粒长度与生物年龄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生命科学课题。简单来说,端粒就像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们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细胞经过了多少次分裂,从而间接指示生物的“年龄”。但正如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明了,端粒的精细长短与生物年龄的关系,是一幅更为复杂且充满细节的画卷.............
  • 回答
    最近,我听到一些关于规培生和研究生代替科室医生上夜班的事情,这让我有些思考。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压力,尤其是夜班,这是最辛苦但也最容易缺人的时段。医生们白天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如果夜班也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