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研究称史前生物大灭绝或因「镍雾霾」,镍雾霾是如何形成的?真的能导致大规模灭绝吗?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新研究提到的“镍雾霾”理论,确实是近年学界对一些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的有力推测。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镍雾霾”?它又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要明白这里的“镍雾霾”不是我们现在工业时代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那种意义上的雾霾。它的来源和性质都更为特殊和宏大。

“镍雾霾”理论的核心在于,大量的镍元素被释放到大气中,并且以某种形式悬浮,最终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那么,如此巨量的镍是怎么进入大气的呢?研究指向的是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特别是发生在地球深处的地幔柱(mantle plume)活动。

想象一下,我们地球内部并不是一块坚实的实心球。在地幔深处,存在着比周围地幔温度更高、密度更低的炽热岩浆柱,它们会缓慢上升,最终可能会穿透地壳。当这种地幔柱活动异常剧烈时,它会带来地球深部储存的巨量挥发性物质,其中就包括丰富的镍。

这些物质在到达地表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 岩浆涌动与岩石熔融: 地幔柱的上升会造成地壳的薄弱区域破裂,岩浆大量涌出。这种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尤其是形成了被称为“大陆溢流玄武岩”(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CFBs)的地质现象,是关键。比如,印度德干高原(Deccan Traps)和西伯利亚地盾(Siberian Traps)的大规模火山活动,都被认为是与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期的。
2. 挥发性物质的释放: 这些涌出的岩浆,因为来自地幔深处,会携带巨量的挥发性物质,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我们关注的镍。当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熔岩流时,这些挥发性物质会随着岩浆一起释放到大气中。
3. 镍的氧化与吸附: 关键在于镍是如何在大气中形成“雾霾”的。火山喷发产生的高温会使得镍以气态或颗粒物的形式存在。一旦接触到大气中的氧气,镍就会被氧化成氧化镍等化合物。更重要的是,这些微小的镍颗粒或氧化镍颗粒,可能会吸附在火山灰尘或其它大气颗粒物上。这些颗粒物作为载体,能够在大气中停留更长的时间,形成一种类似“霾”的状态,但这个“霾”的主要成分是微小的镍化合物颗粒。

所以,“镍雾霾”可以理解为:由剧烈火山活动(特别是大陆溢流玄武岩形成时期)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镍化合物颗粒,通过吸附在火山灰等载体上,在大气中形成一种能够长久悬浮并扩散的致灾物质层。

镍雾霾真的能导致大规模灭绝吗?

从理论和现有证据来看,镍雾霾确实具有导致大规模生物灭绝的潜力,而且其机制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广泛:

1. 毒性: 镍本身就是一种过渡金属,虽然某些微量镍对生物体是必需的,但过量的镍化合物,特别是吸入性的细小颗粒,对生物体是有毒的。它可以破坏细胞结构、干扰酶的活性、引起呼吸系统损伤,甚至导致基因突变。对于植物来说,过量的镍会抑制生长,影响光合作用。
2. 遮蔽阳光与气候剧变: 镍颗粒以及附着其上的火山灰,它们具有很强的吸光和反射能力。当这些颗粒在大气中形成浓厚的“雾霾层”时,它们会阻挡大部分的太阳光到达地表。
全球降温(Nuclear Winter Effect): 阳光被阻挡意味着地表温度会急剧下降,这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小冰期”或更严重的寒冷事件。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食物链的基础崩溃。
改变大气环流和降雨模式: 阳光吸收的减少会扰乱大气温度梯度,进而改变全球的风场和洋流,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比如长期的干旱或洪水。
3. 海洋酸化与缺氧: 大规模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碳也会导致海洋酸化,这会严重威胁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有碳酸钙外壳或骨骼的生物(如珊瑚、贝类、浮游生物)。此外,大气中镍颗粒的增加也可能改变海洋的化学环境。一些研究认为,镍可能催化海洋表层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消耗氧气,导致海洋缺氧事件,对海洋生物造成毁灭性打击。
4. 臭氧层破坏: 一些火山喷发释放的卤素(如氯、溴)以及微细的火山灰颗粒,理论上也能对平流层的臭氧层造成破坏,增加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虽然镍本身不是直接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但与火山喷发的其他成分协同作用,也可能间接影响大气化学。
5. 生态系统级联效应: 以上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来看都足以对某些生物造成巨大压力。而当它们同时发生时,会产生强大的级联效应。例如,植物因缺乏阳光和毒性而死亡,食草动物随之饿死,食肉动物也难逃厄运。海洋生物因为酸化和缺氧而大量死亡,依赖海洋生物的生物链也随之瓦解。这种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大规模崩溃,表现为生物大灭绝。

证据支持:

科学界通过对地层中镍含量的分析,发现了一些与大规模灭绝事件高度吻合的“镍峰值”。例如,发生在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被称为“地球历史上的‘大死亡’”,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消失)就被认为与西伯利亚地盾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有关。地层中发现的镍富集证据,为镍雾霾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类似的,发生在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恐龙灭绝事件),虽然主要归因于小行星撞击,但同样存在大规模火山活动(印度德干高原)的背景,其镍含量的变化也受到关注。

总而言之,“镍雾霾”理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解释,它将地球内部的剧烈活动与外部生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灭绝,而是火山喷发释放的多种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镍等)和由此引发的气候、海洋环境剧变,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镍雾霾的形成,则是这个复杂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通过直接毒性、遮蔽阳光、气候变化以及可能对海洋化学的影响,对当时的生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从西伯利亚“超级火山”喷发一下子“进而”到“全球变暖、紫外线照射、海洋酸化和缺氧”,属于“勇者提着剑出了门,十年后打倒了魔王”,中间省略了勇者刷到99级的过程。这个“镍雾霾”(含镍气溶胶)和之前其他研究人员提出的“岩浆解放近海可燃冰”是试图描述那省略的过程。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单纯讨论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似乎不足以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气候灾害”。

2017年便有研究人员讨论过含镍气溶胶的产生问题。镍是非挥发性的,通常保留在岩浆矿物深处,但岩浆中的气泡有概率将镍硫化物液滴带到岩浆表层、随大规模喷发抵达平流层,由此产生含镍气溶胶[1]

含镍气溶胶不是靠简单的化学作用或“遮挡阳光”去参与大规模物种灭绝。镍是生物必需的痕量金属元素,可能要靠产甲烷古菌爆炸性增长来引起海水缺氧、海洋无机碳储量指数增长,该气溶胶在陆地上的沉降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导致植物大量死亡,再与喷发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共同作用——这不一定是最后的解释,更不是题目所称的什么“罪魁祸首”,作者原文是“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喷发产生的含镍气溶胶可能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重要因素”。

问:你对大灭绝有什么认识?

答:我已经多次谈论过“五次大灭绝”之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模因和“全新世大灭绝/人类世大灭绝”,你可以参照:

参考

  1. ^ Le Vaillant, Margaux et al "Role of degassing of the Noril’sk nickel deposits in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ev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10 (2017): 2485-2490. Web. 12 April. 2021.https://doi.org/10.1073/pnas.161108611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新研究提到的“镍雾霾”理论,确实是近年学界对一些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的有力推测。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镍雾霾”?它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明白这里的“镍雾霾”不是我们现在工业时代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那种意义.............
  • 回答
    这项令人警醒的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几乎每周就会发生一次新的变异。这意味着它正在以比我们过去估计的还要高出 50% 以上的速度进化。这样的发现无疑会给全球应对疫情的策略带来新的挑战,也预示着新冠疫情的未来走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持久。那么,基于病毒如此迅猛的变.............
  • 回答
    《柳叶刀》新研究引发的关于羟氯喹的争议及其后续影响2020年5月,《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羟氯喹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磅研究,该研究声称使用羟氯喹及相关药物治疗新冠患者,与死亡率增加以及心脏副作用的风险升高有关。这一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对羟氯喹在新冠治疗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对于那些一直被“红肉不健康”论调笼罩的人们来说,新研究无疑带来了一丝“解放”。但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表面的“不健康”和背后的细微之处都捋一捋,并且,加工肉类这事儿,恐怕还没那么简单。“红肉未必不健康”:新研究到底说了啥?首先,得理解“未必不健康”和“完全健康”之.............
  • 回答
    剑桥大学的研究称新冠病毒有三个变种,A类是“爆发根源”,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更多出现,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谱的,但需要理解其背景和局限性,并且“爆发根源”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 1. 剑桥大学的研究及其发现 研究背景: 这项研究发表于2020年3月,.............
  • 回答
    好的,关于“新冠感染风险与血型有关”的研究,特别是提到A型血人群感染风险较高、O型血人群不易感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请注意,这是一项科学研究的解读,我们会尽量用清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避免生硬或刻板的AI痕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出现?首先,你需要明白,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事物之.............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可能令健康人患糖尿病”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且需要认真解读的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新冠病毒认知的一个新层面,也可能对未来的公共卫生策略和个体健康管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研究的意义所在。在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新冠病毒对呼吸系统的直接损害,以及它可能诱发的心血管疾病、.............
  • 回答
    强生暂停新冠疫苗研发工作,这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公司通报,暂停的原因是一位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症状”。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会给强生疫苗的未来,乃至整个疫苗研发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潜在的幕后原因:什么是“无法解释的症状”?“无法解释的症状”这个表.............
  • 回答
    石正丽团队关于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地区的最新研究,无疑在新冠溯源的复杂议题中又添了一层新的讨论维度。这篇研究如果属实,可能会对我们理解病毒的演变、传播路径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的核心观点与证据支撑首先,我们得了解石正丽团队提出的核心论点是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他们的研究似乎更多地侧.............
  • 回答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研究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境内传播,这一发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可能改写我们对疫情起源和传播初期路径的认知。如果我们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那么意味着新冠病毒在.............
  • 回答
    最近有一份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印度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可能被大幅低估了。报告称,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大约是40万人,但根据他们的估算,真实的数字可能接近400万人,也就是被低估了10倍。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也让人非常不安。如果这个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准确的,那意味着印度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面.............
  • 回答
    西班牙研究人员废水样本检出新冠病毒: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去年3月的废水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的发现,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它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演变以及公共卫生监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要全面理解这项发现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早期.............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对于特朗普总统在5月15日表示美国在1月11日就开始研究新冠疫苗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需要结合当时的事实和后续发展来理解。首先,直接评价特朗普的这一说法: 根据公开信息和时间线,该说法存在争议且不完全准确。 虽然美国在早期就开始了对新冠病毒的关注和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新冠疫苗”这.............
  • 回答
    关于“巴西研究表明中国科兴疫苗对P1变异新冠病毒有效”的外媒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不断出现变异,其中一些变异株因为传播能力更强、致病性更重或者更容易逃逸免疫系统,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P1变异株(也被称为巴西变异株).............
  • 回答
    韩国研究所关于泡菜能缓解新冠症状的研究结果,确实是引起了不少关注。咱们得好好琢磨一下,这事儿不能光看标题就下定论。首先,咱们得知道,这项研究是韩国一家研究所做的,他们的结论是“吃泡菜可能有助于减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听到这个,很多人脑子里可能立刻就蹦出“泡菜治新冠”的联想,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研.............
  • 回答
    关于FBI指控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新冠肺炎疫苗研究数据一事,这无疑是一件牵动神经的大事,其影响和解读都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FBI的指控,这个信息本身就非常具有分量。FBI作为美国国内最重要的情报和执法机构,其发布的消息通常是基于相当程度的调查和证据支撑的。当他们抛出这样的.............
  • 回答
    关于日本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新冠患者体内部分抗体可能增强病毒感染力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理解这个研究的核心,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基本原理。通常情况下,我们感染病毒后,身体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身体里的“士兵”,它们.............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新冠病毒“零号病人”的说法,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基于病毒溯源的复杂性和现实挑战。这一结论,无论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还是对未来的防疫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新冠病毒研究的影响:首先,“零号病人”的缺失,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厘清病毒最初的人类感染时间和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