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研究称「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惹争议?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中的具体表现来收集数据。

为什么会出现“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结论?

这项研究之所以会引发争议,很可能是在其研究方法和结论的解释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可能的解释方向包括:

资源和机会的获取: 男性导师在某些领域可能拥有更广泛的学术网络、更多的科研经费或者更高的学术声望。如果研究发现女学生在与男导师合作时,能更容易地接触到这些资源,从而推动她们的学习和研究,那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同工同酬”的隐形优势: 有时,在一些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男性导师可能更倾向于将机会均等地分配给所有学生,不经意间就给了女学生同等的机会。反之,女性导师可能在对待女学生时,出于某种原因(比如希望她们平衡家庭和事业),在分配一些高强度、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项目时会更加谨慎,从而影响了女学生的成长速度。
刻板印象和期望: 有些研究可能触及到了社会上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导师可能在某些被认为是“阳刚”的领域(如工程、物理等)拥有更深厚的专业积累,这使得他们在指导这方面女学生时更有优势。反之,也可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女性导师在需要“细致关怀”或“情感支持”方面更强,但如果研究关注的是纯粹的学术成果,这种优势可能就被弱化了。
导师的学术风格和指导方式: 研究可能发现,男性导师在学术指导上可能更侧重于“挑战”和“独立思考”的培养,而女性导师可能更倾向于“鼓励”和“支持”。如果研究结果显示,前者更能激发女学生的潜力,那么也会出现这种结论。

争议点在哪里?

这项研究之所以会激起千层浪,主要是因为它的结论非常容易被解读为:

1. 性别二元论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将导师的性别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挂钩,很容易落入“男人就该如何,女人就该怎样”的窠臼。这忽视了导师个体的差异性,将复杂的人际互动简单化。我们不能因为一些研究结果就认为所有男性导师都比女性导师优秀,或者反之。
2. 潜在的歧视性建议: 如果这个结论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的导师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女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仅仅因为导师的性别而放弃一些非常优秀的女性导师,或者因为“理论上”更好而被迫选择不适合自己的男导师。这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
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这类研究在样本量、研究设计、变量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比如,研究者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导师的学术领域、经验水平、指导风格等其他更关键的因素。如果研究没有排除这些混杂因素,其结论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
4. 忽视了女性导师的价值和贡献: 很多优秀的女性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可能在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平衡生活与学业、成为女性榜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项研究的结论可能会对她们的价值造成误读和贬低。
5. 过度概括: 学术领域千差万别,导师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将一个笼统的“女学生找男导师”的结论应用到所有学科和所有情境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在物理学领域表现出色的男导师,可能并不适合指导历史学系的女学生。

我的看法:

在我看来,这类研究的出现本身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潜在影响。但是,我们需要极其谨慎地对待其研究结论和传播方式。

关注个体而非群体: 最重要的还是看导师本身的学术能力、指导水平、沟通方式、对学生的投入程度,而不是简单地以性别来划分。一位严谨负责、乐于助人的女性导师,远胜过一位敷衍了事的男性导师。反之亦然。
研究需严谨且全面: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加注重方法的严谨性,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过度概括。同时,也要关注到女性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警惕刻板印象的复辟: 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正在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提倡性别平等。任何可能强化或复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论,都需要被审慎地审视和批判。
多元化选择是关键: 对于女学生来说,拥有更多元化的导师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男性导师还是女性导师,只要他们能够提供优质的学术指导和支持,都应该是值得考虑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导师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一个笼统的“性别定律”所束缚。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的争议是必然的,因为它触及了性别、教育和职业发展中一些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将其看作一个讨论的契机,但绝不能将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正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够激发你潜能、帮助你成长的良师益友,而导师的性别,不应该是唯一的,甚至不应该是首要的考量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章探讨的是导师(mentor)对徒弟(proteges)早期学术生涯的指导,是否会影响徒弟出师之后的表现。

其实刚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比较好奇作者该如何操作化mentor和proteges这两个概念。因为论文数据库,不会提供详细的“导师——学生关系”信息。

后来发现,文章说的“导师”,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导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好吧,那些学术生涯少于7年的是junior,反之则为senior;对于一篇文章的作者,默认junior就是徒弟,默认senior就是导师。所以,他们用的“导师”概念,其实更接近中文的“长者”……

我比较关心的另一点,是他们如何控制变量,进而避免内生性问题,来观察到导师性别因素对成就的净效应。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存在“反事实”问题。例如,你想知道读大学对未来收入的影响,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最好是让一个人既不上大学又上大学,用两次的收入作减法。最次也得像心理学实验那样,将被试随机指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保证上不上大学这一实验处理和其他影响因素正交。

但很难有条件对人组织类似的实验。因此,作者采用了coarsened exact matching 的匹配方法。让与女导有不同合作程度的学徒,基于一些控制变量进行匹配,起到一种类似随机指派的效果,从而控制其他变量(例如导师本身的声望、影响力、学徒的年龄等因素)。文章中,作者已经承认这一技术并不能确定明确的因果关系了,只说这一方法常被用来作因果关系的推测:

在我看来,人家考虑进去的控制变量,已经满足研究的要求了:

如果你硬要说相关不等于因果,这话固然没错,可没人说相关性不能发表啊,尤其是做了比较充分内生性问题考虑的相关。否则,对于任何社会科学的量化统计研究,你都可以一些潜在变量没有得到控制,来攻击研究结论本身。

最为关键的是,人家作者本身就没说是必然的因果联系啊。全篇都是各种“may”和“maybe”…….

或者,你直接看摘要部分:

is associated with lead to / cause 能是一个意思吗?说高温导致人溺水当然是错的,但说较高的气温与当天较多的溺水人数相关联,却是在陈述事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遐想,也确实存在的情况。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复杂了,不像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个标准答案。首先,法律层面。 在中国,导师和学生之间一旦涉及到婚姻关系,法律上通常没有明确禁止。只要双方都是成年人,自愿,并且符合结婚的其他法定条件,从法律角度来.............
  • 回答
    关于北京语言大学女研究生举报对外经贸大学统计学院薛原副教授实施猥亵及长期性骚扰的事件,自消息曝出以来,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已知的信息,并认识到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只能基于各方表述进行分析。事件的初步披露与指控最早公开披露此事的,是那位北京语言大学的女研.............
  • 回答
    谈到不招女生的研究生导师,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能触动某些神经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事儿嘛,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扣个“歧视”的帽子就完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学术界,或者说很多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传统”或者说“约定俗成”的观念。比如,某些专业过去可能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
  • 回答
    在华侨大学,关于留学生和研究生男女混住的安排,以及一位女生在采访中表达“觉得这样挺好的”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来聊聊“男女混住”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男女宿舍混合居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回答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过半,尤其是女研究生比重达到50.6%,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女性自身发展意识的觉醒以及教育机会的普遍化,具有多层面的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首先,这是社会进步和观念革新的有力证明。曾几何时,受传统性别观念束缚,女性接.............
  • 回答
    看待杭州这位17岁女生在顶尖科学家大会上获奖,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不仅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国内青少年科研潜力的绝佳展示。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研究的含金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获奖的背景和平台至关重要。“顶尖科学家大会”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极高的权威性。一般来说,这类大会.............
  • 回答
    一名高职大一女生,在校期间研发出一种能够让被污染土壤增产20%的菌剂,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尤其对于一名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值得探讨的学术价值。看待这件事的几个维度:1. 创新性与实践性: 这项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将科.............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西安交大一附院医生乌宇亮与一名女研究生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个医患之间的小摩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医疗体系中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让我们反思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尊重与职业操守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得看到事情的背景。医疗行业,特别是像交大一附院.............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对于那些一直被“红肉不健康”论调笼罩的人们来说,新研究无疑带来了一丝“解放”。但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表面的“不健康”和背后的细微之处都捋一捋,并且,加工肉类这事儿,恐怕还没那么简单。“红肉未必不健康”:新研究到底说了啥?首先,得理解“未必不健康”和“完全健康”之.............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可能令健康人患糖尿病”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且需要认真解读的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新冠病毒认知的一个新层面,也可能对未来的公共卫生策略和个体健康管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研究的意义所在。在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新冠病毒对呼吸系统的直接损害,以及它可能诱发的心血管疾病、.............
  • 回答
    石正丽团队关于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地区的最新研究,无疑在新冠溯源的复杂议题中又添了一层新的讨论维度。这篇研究如果属实,可能会对我们理解病毒的演变、传播路径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的核心观点与证据支撑首先,我们得了解石正丽团队提出的核心论点是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他们的研究似乎更多地侧.............
  • 回答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研究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境内传播,这一发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可能改写我们对疫情起源和传播初期路径的认知。如果我们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那么意味着新冠病毒在.............
  • 回答
    西班牙研究人员废水样本检出新冠病毒: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去年3月的废水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的发现,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它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演变以及公共卫生监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要全面理解这项发现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早期.............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关于日本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新冠患者体内部分抗体可能增强病毒感染力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理解这个研究的核心,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基本原理。通常情况下,我们感染病毒后,身体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身体里的“士兵”,它们.............
  • 回答
    关于FBI指控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新冠肺炎疫苗研究数据一事,这无疑是一件牵动神经的大事,其影响和解读都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FBI的指控,这个信息本身就非常具有分量。FBI作为美国国内最重要的情报和执法机构,其发布的消息通常是基于相当程度的调查和证据支撑的。当他们抛出这样的.............
  • 回答
    好的,关于“新冠感染风险与血型有关”的研究,特别是提到A型血人群感染风险较高、O型血人群不易感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请注意,这是一项科学研究的解读,我们会尽量用清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避免生硬或刻板的AI痕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出现?首先,你需要明白,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事物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