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20多岁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不汗颜吗?人家17岁就开始做跟你差不多,甚至比你还厉害的课题了!你做的一些数据,可能会出现在他们的论文里面,而你连名字都不配拥有!
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入侵,日本那些毁天灭地的高中生,在中国开花结果了。
---分割线---
全篇报道完全都没涉及她怎么想到这个课题,怎么设计实验,怎么实验操作,但是花了大量篇幅说她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女。。。您这是想说她文武双全吗?文学这么厉害,干嘛要来评什么优秀小科学家称号?
一般这种情况,只要搜一搜她双亲,基本上都会有一位,甚至两位是一线科研工作者,他或者他们的科研题目,跟这些优秀小科学家,会有惊人的重叠。
相必这位优秀小科学家,将会走出国申请读书的路数。因为这个称号,大概率不能高考加分,但是却可以写进申请文书的简历里面。
可见,如果中国高考没有了一刀切拼分数的方式,而是以申请推荐制为主。。。这些事情将不再是学二代的申请游戏的一部分,而将会成为“价高者”、“权贵者”、“圈内者”得之的成熟灰色产业链。而一些硕士生、博士生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带这些孩子进行各种“创新性科研活动”。
科举制度将会退化成九品中正制。
不写着“ 小 科学家”?
玩玩呗,鼓励小孩学习科学呗,能有什么含量。
媒体收了家长的钱,为小孩保送名牌大学铺路。
这种报道扫一遍就知道纯属民间注册组织了。
早几年我玩陨石,时不时看到这种组织给假陨石刊发证书,名字跟所谓“顶尖科学家大会”差不太多,好比“世界陨石协会”这种名头。听着好像云集欧美大佬,结果Google一搜:
再一看图片,不由得让人伏尔泰上身:
果不其然,陨石相关的组织叫这种名字的,既不世界、也不悠久,可能买卖的也根本不是陨石。
(其实那些年看到这类名头很大的民间“协会”实在太多,只是这个名头太大,因此至今还记得)
所以看到“顶尖科学家大会”这种风格的组织的时候,我啪一下打开了谷歌,很快啊,然后开始搜这个名字,但是点开问题往下一看,哦,已经有大佬 @弹吉他的胖达 查出了这个协会的组织的源头:
一个上海的公司,跑到香港注册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项的公司,然后啪一下搞一个“顶尖科学家大会”奖项,砸到我们老同志脸上。
这好吗?这不好!我劝这位小朋友全家耗子喂汁,好好反思,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聪明,小聪明啊!(狗头保命)
好了不恶搞马大师的经典名言了,说正经的。
我们这些人可以1分钟戳穿这种无聊的把戏,但是也仅仅是自己心知肚明而已,什么改变都做不了,用崩坏3的台词说:“ 我什么都做不到 ”。能查到这种协会不过是香港一个民间注册的小团体并不让我有种真相大白的喜悦,而是反而让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甚至相当悲哀。
根据其他回答补充,其实,这个顶尖科学家大会还是比那个给假陨石丢真陨石认证的协会那种组织厉害的——起码,那些成果不管是谁做的,大概是真的,而且,办这个这个大会的组织方也真的找了一些国际上的学术大师,包括诺奖、图灵奖的得主来,做到真正是“顶尖科学家”参与的大会。详见我前面引用的@弹吉他的胖达 的回答: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不是大佬,是。
历史上资本请大师云集一堂的案例不是没有,只要资本的能量足够大,可能再请出21世纪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当年的索尔维国际物理学化学研究会,那个第五次的时候留下人类群星闪耀之时的合照,也是由比利时资本家欧内斯特·索尔维于1911年创办的。
但是即便请的大佬来的再多,很多人本能地还是不认这个小朋友有拿那么个奖。
如果有人奇怪为什么这种有不满,奇怪是不是单纯的嫉妒、项目,我想问几个问题:
能研究大闸蟹精巢中重要的连接蛋白innexin的中学生在目前中国的中学生里面占比多少?有没有有能力玩马术的家庭多?
可能还没有。
研究这种“科研项目”您认为算“顶尖科学家”成果吗?或者能发Nature, Cell这样国际期刊突破性成果?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活动在升学考试中可以获得加分,比如加10分、加20分,您支持吗?
本来青年科创这个事,是一件真的很能让有志青年赢在创新起跑线上的事情。
比如20世纪初,15岁的亨利福特,就是后来搞出流水线造汽车的汽车大王,在自己家里就造出了内燃机——时间点比历史上大洋彼岸的戴姆勒、迪赛尔那些人搞汽油机、柴油机迟不了多少年,人家可不是跟不少农村同学一样20岁学习机械、车辆的本科,念到硕士、博士才有机会拆装内燃机的。可以说别人在学校里正经念书,他亨利福特还没成年,还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提前接触了自己要打交道一辈子的汽车内燃机技术实战过了。
可是国内这种比赛却总是沦为某些人给升学添砖加瓦的道具,我15岁的时候也想搞改进优化、自制道布森望远镜,对着折射望远镜和各种书籍反复折腾,思考是不是在后面接个光电设备搞自动观测——没环境啊!家里连个普车都买不起、租不起、放不下啊!那年头连个网购导轨零件的地儿和家庭预算都没有啊!
我敢说现在出现在我们眼皮子里面这些所谓的创新、研究,说是拿假陨石冒充真陨石那种恶劣性质倒谈不上,但也仅仅是没有恶劣到那个地步而已。他们的成果起码学术上大概是经得起推敲的,可是研究的设备、创意、操作,不要说小学生、中学生,就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很难达到。
对,小学生也能搞高大上科研哟。比如,论翼龙骨骼结构与灭绝原因的联系,负压式医用手套自动佩戴装置,驾驶员急救培训和车载急救包配备的调查研究,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宾I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响,北斗七星运动的研究,这些都是首都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小朋友科研的成果哟,不是大学“挑战杯”比赛的课题哟。
就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普通的大部分中国家庭上哪里找电子显微镜、蛋白质检测相关仪器这些高大上工具?“不一样的学霸”,是啊,我们普通的中国人从幼儿园到本科毕业哪儿有条件搞这种科研的条件啊! 科学网-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小学生科研活动! - 李天成的博文 千千万万家庭上哪里找电子显微镜、蛋白质检测相关仪器这些高大上工具?“不一样的学霸”,是啊,我们普通的中国人从幼儿园到本科毕业哪儿有条件搞这种科研的条件啊!
说的更苍白一点,如果这些一二线城市出身的“小科学家”升学之后能真的搞点大国工匠、中国制造急需的东西也就罢了。但是偏不是,拿到这种奖项给升学贴金的往往升学后根本不从事生化环材科研,而是去念金融之类的赚钱专业。比如我本科那会就注意到上海籍贯新生群里全是金融、管理、法学的,没有1个机械、土木、化工的;而真正进了高等院校、从事生化环材科研的小镇做题家们,研究的东西也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跟制造业、第二产业急需的缺口紧密对接,而是在“小科学家”的爹妈的带队下,琢磨“钛钙矿”、“石墨烯”这种好发Paper的东西;最后的最后,没有产学研结合,制造业的低利润、低附加值产品和低研发投入三者锁死了企业的研发团队,恶性循环限制制造业升级。
三波人各干各的,很强
这个世界xx协会其实就是上海一帮人自导自演,给后浪们镀金的,各位闲杂人等散了吧。
一句抖机灵的话没想到这么多人赞,没什么实际内容,受之有愧。
澄清一下,我没有揣测李同学学术造假的意思,我只是想说生物这个方向本身很容易灌水造神。对于李同学这样前途光明的高中生还是鼓励态度的,希望科研道路一片坦途哦,加油。
我们媒体宣传的导向太年龄歧视了,在他们笔下活跃的只有这种十几岁的少年天才和七八十岁奋战一线的院士,中间的青壮年仿佛都人间蒸发了。搞科研,尤其是生物,更需要行业内的累积和经验,做实验就跟炒菜一样按着protocol来就好了,难的是怎么找到绝妙的入手点和方向。16年的诺奖得主大隅良典45岁才有自己的实验室,在国内45岁拿不到帽子基本就没经费拿了。
制造这种焦虑实在是没必要,希望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不要妄自菲薄,保护好自己的小骄傲。跳出这个评价体系,告别内卷,人生的拉力赛还长呢。
以下为原答案:
这些天才小科学家总是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生物领域啊。
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天才总是会选择生物!脚踢物理数学,拳打cs,实力证明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