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管吧,在美国这么明目张胆的搞年龄歧视,怕是要被告到破产。
美国国会1967年通过了“雇员年龄歧视法案”(ADEA)抵制雇佣中对年龄是40岁或以上雇员的歧视。国会测定,年龄较大的雇员在工作中或者是失业后重新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这项法案适用于拥有20名或20名以上雇员的雇主,旨在修正年龄歧视的问题。
此法案规定,雇主因为年龄问题而拒绝雇佣求职者或解雇在职雇员都是违法的。法案还规定,雇主因为年龄问题在赔偿金、雇佣条款、雇佣权利方面歧视雇员也是违法的。在做出雇佣决定或刊登招聘广告的过程中,雇主不应把年龄规定包括在内,除非年龄规定是一项“实际职业必需资格”(Bona Fide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 BFOQ)。
但是BFOQ的情况很少。雇主必须证明年龄限制是合理的、必需的,或者证明
(1)所有被筛选的求职者都是不合格的;
(2)一些被筛选的求职者具有不合格特征,只能通过年龄规定来确认。
作为一个35岁以上的小老板(公司除了我就6位),倒是更喜欢35岁以上的员工(除了位34的,都超过35了,最大的42岁)。因为去年经济不好,两位新人在之前公司的级别还不低呢。快一年下来,和竞争对手的年轻团队比拼中还占了不少优势。所以对这个问题还算有点发言权。
大龄基层员工,的确有工资要求不妥协,工作之前要琢磨个人收益,有家庭要照顾等现象。但这些只有对那些喜欢盛气凌人,压榨员工的企业才算是问题,至少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工资要求不妥协,对净利润尚可的公司并不是问题,而且把没用的培训,会议,团建等砍了人均人力成本并没增加多少。大家赶完一个项目,个人请客聚一下庆庆功就很好。培训和学习方面,每周上班时间一次3小时的内部会,大家轮流讨论内部和本行业的近期案例并逐个分析,对大家的成长更快。
有心眼爱计较,公司的利益分配公开,大家可以在例会上公开讨论,话说开了,不要用小老板的那点权势压人,也别套上太多的主观,公开比完全合理(完全合理也不可能)更重要。35岁以上的人,知道自己斤两,只要拿的比别的地方多就行。
家里要照顾,企业必须996?这个不是员工的问题,是老板的问题。老板或管理者,会不会做减法,把无效的工作砍掉,把一些有效回报低的工作也砍掉,把”可能有效”回报高的工作拉出来,前两者砍掉后大家就不用总加班,后一种内部悬赏多给奖励(回报高所以奖励也可以很高),大家抢着干抢到了主动加班(有孩子那挣钱的动力也更旺,照顾家人那是借口,本质上是工作多了没回报很多工作是注定没结果的无效劳动,老员工不比老板懂得少)。
所谓企业不爱用35岁员工,是企业管理者(包括国企)被中国的人口红利惯坏了,和熊孩子一样只能待在自己的舒适窝里作威作福,一把年纪了还是熊孩子,没有合格的管理能力,而只会用员工的时间与尊严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我来给你翻译翻译原因是什么:
一是35岁+的员工贵,没有性价比,没有年轻人配合度高。
翻译:我做的是生意,不是慈善。说好听点叫员工,说难听点就是商品,没看我都用上性价比了?七成新的商品比九成新的还贵,这可不中。
高情商:是我们公司薪水待遇不适合你
二是35岁+的员工不好“忽悠”,意见多
翻译:我要的是听话的像小绵羊似的大学生,不是你们这种知道划水摸鱼,还敢因为加班跟领导顶嘴的老油子。
高情商:是我们公司企业文化不适合你
三是35岁+的员工没有拼劲,还要忙家务。
翻译:你们都去忙家庭了,谁来给公司加班?你们不加班,我孩子的奶粉钱怎么来,我的奔驰谁给我加油?
高情商:是我们公司团队氛围不适合你。
我觉得无解,即便真的法律严惩这种歧视,做到按能力分配,不卡年龄。你也没法保证面试是不是公平合理对待的,毕竟面试官不想要你,有一百种办法把你撵走,我就是年纪大,之前面试字节,面试官是直接两轮都在想尽办法羞辱你让你走人,当然对外可以说技术差,没追求,刷题不行,业务理解不深,口径一致。你被羞辱极度生气也没办法,这就是中国职场现实,不光是字节,所有互联网都是要年轻的,和能力没关系,主要是互联网扁平化导致更需要试错的兵,而不需要思考的将,因为依靠数据后验的打法成型速度快,人去bb和画饼被打脸的概率越来越大,兵无所畏,就是试错用的棋子,o(n)复杂度问题,就是开n个兵,map并行试错就完了,不需要将帅人才去负责reduce。
这是我之前说的,互联网这种打法,将会因此越来越短视,自己把自己的命格了。
想想也正常,将帅之才,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是需要开荒的地方,或者把控资源的地方,如果地都开干净了,耕地真的只需要兵。所以,只有兵才关心基建好不好这种问题。而中国互联网垄断,导致小的公司创新成长步履维艰,至于新制造业等方向,看起来就是国家规划逐步演化成了金融游戏,除了靠当韭菜投资杀入新行业,大龄人士亲手去做个体会新行业的可能性不大。
隐约透露出越南的90后年轻人不是人,是驴子☞不需要家庭、极其听话、好忽悠、很拼命但可以给低工资。
笔者是看了这提问才知道这回事,谨此分享三个观念:
1. 这家企业领导有他个人的看法很正常也应属正当,如合于情理法就应予尊重,不必多评论、省事又少挑刺儿。
2. 一般企业对招聘和求职过程的细节,有义务防止公开也有必要保密,切勿追究为啥流传或对杠,这间接伤害了杭州的环境,何苦?
3. 基于以上两观念,这个问题就止于智者吧!笔者警惕为国、为民、为社会,这种探讨和讨论,包括凡事“亮剑”的网络风气需平心静气,至少所有的管理必需多点科学,少些激情的振荡。
结论是不予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