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非常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在绿城睿励班时,妈妈不鼓励我们参加各类期中期末考,怕跟其他同学比打击到我们。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模式是十分罕见的,但培养了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及不会轻易受挫的性格与乐观心态。”
真的是非常善良的家庭,全程也没有透露资产有多少,保护我们这些看客的自尊心……
很久没看到这么硬的软广了。这篇“新闻”很明显就是绿城育华学校让杭州都市快报写的一篇软广
文章开头写道:
冯亚晞(姐姐)和冯亚晗(妹妹)是一对漂亮的双胞胎姐妹花,曾是绿城育华学校初中部2012级睿励班学生。今年2月,姐妹俩分获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本科Offer。
开头点题:绿城育华学校的两个学生被牛津剑桥录取。
七年级时,姐妹俩从温州来到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初中部。亚晞说,因为校园很漂亮,老师看起来很亲切,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学校。绿城育华学校初中部的徐茜老师清楚地记得双胞胎当年报名时的情景:“哎呀,真的是太漂亮了,皮肤非常白,头发卷卷的,混血儿一样,性格也非常活泼。"
大段正面介绍该学校的内容。“校园很漂亮,老师看起来很亲切,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学校”。而且还quote了学校老师。
亚晞说: “因为睿励国际化的小班制,老师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当我科学学得很好但跟不上数学的时候,老师会帮我在日程表上做相应的调整,让我弱项学科学得更扎实。
赞美学校教育资源。
以及各种校服照片
根据原文章,”七年级时,姐妹俩从温州来到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初中部。“而八年级时他们就去了美国念书。那么在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的时间只有一年。文章不去深挖她们带了六年的小学,却花大笔墨描写只待了一年的这所学校。这就很明显了。这篇文章就是面向杭州本地读者的一篇软广。主要针对那些收入中上、讨厌中国教育、崇尚“自由放养”的小资家庭。
另外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法极尽夸张之能事,p大点事也能夸出花儿来,学校给的资料毫不考虑真实性就发了出来:
妹妹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比如她对古文化发展有独到的见解,曾经研究过古波斯楔形文字。在一次历史课题中,她做的调查是古波斯文化,在研究了罗林森1846-1851年编写的《贝西斯顿波斯楔形文字铭文》之后,她对这种文字产生很大的兴趣。书中提到的古波斯语的译文语法分析以及注释,她可以背出来。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及记忆之后,她可以看懂部分古波斯语的历史文献。
由于对古文化的热爱,她曾随业余考古学家队深入寻找海底古国——亚特兰斯,一座传说中的高文明城市,在很久之前突然沉入深海消失。她开始钻研哲学家柏拉图留下的文献,如《克里特阿斯》《提迈奥斯》和《对话录》等,她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破解出亚特兰斯的秘密以及提供它存在过的证据。
槽点太多。高中历史作文的水平能高到那里去?我估计小女孩就是在作文里提到了维基百科里的一些有关古波斯语的内容。如果她这种水平可以说是“古文化发展有独到的见解,曾经研究过古波斯楔形文字”。那么知乎键政圈的所有同学就都是“博古通今的政治学大佬”。
亚特兰蒂斯是民科这是已经坐实了的。我不知道有什么业余考古学家队会去“深入寻找海底古国”。但我很担心这个小女孩的安全。
联系上姐姐冯亚晞时,她刚到英国两周,原以为她已经开始在英国的求学,结果她的回复让人有些吃惊,她到英国不是在校内上课,而是在大英博物馆里深入探索西方美术史
在英国旅游,被说成是”在大英博物馆里深入探索西方美术史“。
还有什么精通中英西法四国语言我就不再赘述。按理说,精通中英两种语言,在高中上过西语法语课还尚可接受。
关于这封录取信是不是真的,很多同学都讨论过了。我这里就说一点:画面左上角还有一个页面是ziyi feng的gmail。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姐姐名叫冯亚晞,不是ziyi feng。gmail的后缀可以看到是@white….com,推测肯定是他们白山高中的email,那么应该是电脑使用者本人的email。
另外,信中的名字Kimyi看起来也不是一个中国人会取的英文名,而是某种亚裔族裔名字的英语拼写。(一般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大家也不会用英文名吧?)
还有就是她俩的照片都是p过的。不要问我怎么知道,我并没有什么高超的p图经验。但文章的第一张照片是把原照片放到photoshop之后的截图...
记者应该是和她们有仇(认真脸)
———————————
我其实不讨厌她们的为人,我也觉得她们可能是很优秀的女孩子。虽然文章是她们授意发布的,但背后肯定有大人们的运作。并非她们的本意。
我讨厌的是:很多家境不好的女孩子,会以这种女孩子为榜样,一生追求这些消费主义的病态价值观。
我讨厌的是她们的存在时刻提醒我这个扭曲的血淋淋的阶级分化的世界。
这对姐妹从小成长过程里的业余爱好是:
滑雪。
长跑。
网球。
观星。
以及……环游世界旅行。
你高中毕业出去旅游最多去趟三亚,好点的去趟泰国,还得跟团。
人家去的是北极。
我一个朋友去年刚去过北极旅游,看极光。
花费大概是,十万人民币左右。
敢问这些素质教育的业余爱好,除了跑步之外,哪一项爱好,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这样的素质教育,小民实在高攀不上的。
记者似乎是想为素质教育张目,为教育部减负的策略唱赞歌。
可一不小心,就露出了“有钱真好”的狐狸尾巴啊……
PS:
姐妹俩高中上的是美国白山中学,一所顶级的美国私立学校。
知道这个学校额入学申请需要递交哪些东西么?
一,申请表申请书。
二,推荐信。
三,个人自我介绍。
四,成绩单。
五,家。庭。财。力。证。明
恩,查了一下,白山高中的学费,寄宿的话,一年是四万多。
美刀。
这只是学费哦。
so……你们懂的
更新:
我当然知道美国私立学校都需要财力证明。
我的意思是,敢问国内普通收入阶层,开得起这样的证明嘛?
我也没否认这对姐妹的能力。
然而,对那些普通人来说,就算自家孩子资质天赋也不错。
他们掏得起嘛?
别说是输在起跑线了。普通收入者,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我国目前城镇人口的平均年收入(可支配部分),到现在还没超过4万吧。人民币。
而人家可以每年花上百万,送孩子去国外读高中。
普通人就算想用这种教育方式,他负担得了嘛?
别误会,我不是仇富。
我的意思是,这是教育成本导致的决定性结果。并不值得媒体来为止大唱贊歌!
以上。
and
我真不是酸葡萄。
因为,有可能我赚的比女主的家庭更多啊
(鬼脸)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预算费用,一年都十几万的。
我觉得这种事情固然不值得批判,但更加不值得唱赞歌!
尤其是在媒体上,以一种赞美先进教育方式的口吻来报到。
这很扯。
胜利的不是教育方式!
而是成本!
在媒体上向普遍年收入几万的大众,介绍年入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有钱人是怎么教育子女,怎么投资孩子教育的?
然后得出结论:哇,这样的素质教育才对啊!
这是耍流氓!!
如何看待?
30年前看到这种新闻:这俩娃一定是天之骄子!智商起码180+
20年前看到这种新闻:不是娃的问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西方体制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10年前看到这种新闻:素质教育最重要,不要抹杀孩子读书以外的潜力。
今天,看到这种新闻:数学考过17分的,你有本事考个清北给我看看!
作为寒门子弟,生在中国,能参加中国的高考,真香,真幸运
中国的高考虽然还有很多缺陷,但这种录取人才的机制最大程度地将基础能力(包括智商、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等)最好的人囊括了进去。而不是专门拿出相当大的比例给那些专门用于所谓“素质教育”的地主家的蠢孩子。
英国在进入现代文明之前,还没有一套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官吏一般都是领主派自己家的傻儿子或保镖去担任(教会担负了一部分的政府职能)。后来发现中国政府的官吏都是一群文化层度相当高的知识分子,并有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他们后来把中国的科举制学了过去——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西方人才的选拔制度以此持续到今天。
当然现在高考,也是科举制的另一种变形,本质上仍然是基于社会平等的反映。中国的高考制度一定会不断完善,且完善的目的只有一个——防止教育资源被权贵阶层垄断,维持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假如,未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世界日益衰落,随着西方世界内卷化开始,阶级斗争日渐激烈。
那么,你们猜猜,他们会不会改革他们的教育制度,开始学习中国的高考制?
你要知道,大历史,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
这个回答呢引起了一些争议,感到抱歉,当然是触动了很多海外留学群体的神经。
最近这些年面试过不少小孩,海外归来的,优秀的是真优秀,草包的也是真草包。
大家情况不同而已,有的国内985本科,国外常青藤硕士,想不优秀都难。也有些国内三本,国外也是前一百名校硕士,这个,就要看自身情况了。如果你不是“专搞素质教育的地主家的傻儿子”,那就用不着这么激烈的回怼我。
我这答题的重点是:
素质教育本身没错。
家里有钱就能搞更好的素质教育投资,也没错。
家里有钱就可以把一个平庸之辈塑造成社会精英,继续垄断教育资源、社会资源,阶级持续固化。这玩意儿,在中国,它有错,任何时代都不被推崇。
高等教育的本质无非是为国家选拔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
中国13.5亿人口,起码有12.5亿是在人均GDP以下。如果按素质教育为导向选拔人才,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假如能在1亿富裕人口里选拔出100万个顶尖人才,剩下的12.5亿里也只能选拔出100万个。这在教育上就造成了分化,进一步加剧阶层分化(美国不就是这种趋势吗?)。
如果有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和选拔制度,那么12.5亿非富裕人口就可以选拔出1000万顶尖人才。
你觉得哪种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绝大部分人更有利????
至于这对双胞胎姐妹,或许她们很优秀,但被牛津或剑桥录取,并不能证明她们真的非常优秀。
因为素质教育有它的虚伪性。精英也不代表他们真的能对社会作贡献。华尔街的那群吸血鬼,哪个不是精英??
在国内能考上清北、985的,自有他们的过人之处。
脱掉素质教育的那层皮,这对双胞胎姐妹没准也是平庸之辈,家里有钱,去抢占西方人的教育资源,其实,挺地道的,我们支持!!!!
我的态度就是这么鲜明,来喷吧!
如何看待?我觉得这两个女生很牛逼,家里有钱只是录取名校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倒是这个问题下的答案,让我感到贫富差距真的已经大到扭曲了人们的视角。
看这么多答案的口诛笔伐,我还以为她们是靠捐钱买的录取,但看了最高票答案,好像她们是正常被录取的,成本也就是几百万学费??
恕我直言,几百万学费虽然对于99.999%的中国家庭是无法承担的,但即使是0.001%也意味着有几十万家庭会在子女教育上有数百万的投入,但你问问他们孩子都录取了些什么学校?
中国资产过亿的已经有十几万人了,但达特茅斯和牛剑每年在大陆发几个offer?往你身上投几百万,你就能被达特茅斯录取了?
这个问题,可以配合我另一个回答食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898660/answer/143863144?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姐妹俩是温州人,爸爸做企业,妈妈是全职太太。
而妹妹冯亚晗,最近刚到北极,暂时无法联系。
亚晞亚晗只上过一年幼儿园,“幼儿园时我和妹妹经常闯祸,老师都拿我们没办法,爸爸妈妈索性就让我们在家学习了,经常带我们出去旅游。
因为睿励国际化的小班制,老师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当我科学学得很好但跟不上数学的时候,老师会帮我在日程表上做相应的调整,让我弱项学科学得更扎实。
姐妹俩九年级时就读于美国怀特蒙德学校(也称白山中学),这所学校在山谷里,一个年级只有20个人,整个学校只有100多个学生。
由于对古文化的热爱,她曾随业余考古学家队深入寻找海底古国——亚特兰斯,一座传说中的高文明城市,在很久之前突然沉入深海消失。
别人利用寒暑假上课,我们的寒暑假是和妈妈一起环游并探索世界
综上所述,钱砸出来的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良好学习环境,全世界旅游和实践机会的良好眼界,多次换学校换国家的“试错”机会成本。
一切的一切,几乎源于“爸爸做企业”。
当然,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方式、理念和态度确实不错。毕竟前面我说的那些教育条件,某位姓李的,从天一改名冠丰的某小公子,曾经都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