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丹麦历史剧《1864/1864普丹战争》?

回答
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1864》观后感

提起丹麦的历史剧,你可能会想到那些描绘皇室恩怨、宫廷阴谋的精致作品。然而,《1864》却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更为沉重、更为悲壮的历史事件——普丹战争。这部由丹麦国家电视台(DR)倾力打造的史诗巨制,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但也招致争议的作品。

一、 历史的厚重与叙事的野心

《1864》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那段历史的尊重与还原。剧集以1864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入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为背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丹麦王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挣扎、无奈与最终的惨败。它不仅仅是关于战场的厮杀,更是关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认同,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浮沉。

导演奥勒·博尔涅达尔(Ole Bornedal)野心勃勃地想在这部剧里塞进太多东西。他没有满足于仅仅讲述一场战争的始末,而是试图勾勒出整个19世纪丹麦社会的缩影。从贵族家庭的权谋算计,到普通农民的淳朴生活;从政治精英的摇摆不定,到前线士兵的浴血奋战,剧集力图展现一个全景式的历史画卷。

二、 鲜活的人物与复杂的群像

《1864》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角色。故事围绕着拉森家族的两位兄弟——劳里茨(Laurits)和威廉(Wilhelm)展开。劳里茨,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淳朴善良,却在战火中逐渐成长,甚至在战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威廉,一个出身贵族的青年,被家国情怀和对卡米拉(Camilla)的爱恋所驱动,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士兵。

但剧集并未止步于简单的英雄赞歌。它深刻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劳里茨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善良在战争的洗礼下被打磨得棱角分明。威廉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显得脆弱不堪,他对国家和爱情的执着,最终将他引向了悲剧。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集并未回避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伊恩·佩斯(Lars Mikkelsen)饰演的政治家蒙特·德·福尔斯(Monrad)就展现了一个在国家存亡关头,既有远见又充满迷茫的领导者形象。而索伦·莫尔森(Søren Malling)饰演的士兵施塔姆(Stampe)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他的激进和偏执,成为了战争中最令人不安的一面。

三、 视觉的震撼与情感的冲击

《1864》在视觉呈现上堪称一流。战争场面的描绘既残酷又真实,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硝烟弥漫的战壕,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哥本哈根攻防战的几场戏,将战场的混乱、士兵的绝望以及普通民众的恐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重要的是,剧集在情感的渲染上做到了极致。它没有刻意煽情,但通过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以及对战争中人性的拷问,成功地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劳里茨和卡米拉之间的情感纠葛,威廉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士兵们之间的生死情谊,都为冰冷的战争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度。

四、 争议与反思

然而,《1864》并非一部毫无争议的作品。一些评论认为,剧集过于冗长,节奏稍显拖沓,尤其是在前期铺垫部分。更主要的争议在于,剧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对丹麦民族主义情绪的描绘。

部分观众认为,剧集过于强调了丹麦的受害者形象,而对丹麦自身的决策失误和历史责任的探讨不够深入。也有人批评,剧集在某些地方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但正是这些争议,让《1864》成为了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它迫使观众去思考,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国家应该如何面对失败?民族认同的根源在哪里?以及,当国家利益与个体生命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五、 时代挽歌,一声长叹

《1864》更像是一曲时代的挽歌。它没有为这场失败的战争提供简单的答案,也没有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提供任何慰藉。相反,它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了一个国家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以及在变革时代个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洪流是如此强大,个人的选择是如此渺小。但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劳里茨的坚韧,威廉的执着,以及那些在战场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都成为了那段悲壮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总而言之,《1864》是一部需要耐心去品味的剧集。它或许不够完美,但它的勇气,它的深度,以及它所带来的思考,足以让它在众多历史剧中脱颖而出。它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回望,也是一次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更是一声响彻时代的、沉重的叹息。观看《1864》,你不仅仅是在看一部电视剧,你是在与一段沉重的历史对话,并在对话中,感受到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丹麦这个小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产出了多部高质量战争剧: 1864、开战日、地雷区和战争等,在这其中,1864是最为有趣的。

首先它不是全历史剧,很多人被B站的迪伯尔战役剪辑吸引入坑,然后就因无中文、节奏慢和怎么那么多现代部分? 这些“缺点”劝退,我当年便是如此。

之后因为要写有关1864战争的文章,我又下了中文字幕版,然后耐(kuai)心(jin)的把八集看完,过来简单评论下该剧。

战争部分: 特效不错,我甚至觉得比《众神与将军》好(两片历史背景相近),有烟枪的打击感、火炮的配音和后效仔细听还是很享受的;气氛渲染到位,尤其是三、四集的丹麦边墙部分:一望无际的防御工事和已上了霜的草原,冬季的凄凉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几位丹麦军官站在要塞上远眺,神情凝重的商讨着撤退事宜,给予观众敌我差距之大的压迫感,暗示了丹麦凄惨的未来。

镜头拍摄手法也很棒,普鲁士骠骑兵从丹麦边墙出击那段的运镜真是太强了,虽说仅有寥寥数名骑兵,但配上先前丹麦兵卡在山路上的不安和配乐的压抑,可以说是我看过最棒的骑兵冲锋片段之一(就是太短了)。

史实部分: 抛开本剧的神秘色彩(比如手指插进人体),单纯看历史那方面,除了比较吹丹军和把桑德尔马克战役的敌人搞成普军外没有什么大问题,对的这片没有奥地利兵,估计精奥要落泪了.jpg

日常部分: 本片日常部分为第一、二和八集,说实话我没怎么用心看,因为我对这个三角恋实在提不起劲来啊,相反我甚至比较喜欢现代部分女主和主角儿子(老头)谈笑风生,慢慢改变自己人生观、历史观的内容。

魔幻部分 : 当初看到有魔幻内容我是震惊的,催眠普军、手指重启心脏(好像是,我忘了)、预见未来之类的,瞬间感觉普军好可怜啊,这老兵也太牛批了吧,还有夜间偷袭派夫柯军乐队随后派夫柯老人家在迪伯尔总攻前原地无伤复活的申必内容,我是无fucke说。但还是要说明下,这些魔幻色彩并不会影响这个以1864战争为主要看点的半历史剧。

总之,如果你把这剧当战争片看,那它不会让你失望,除非你粉德.jpg,因为本剧普军挨打数比丹军多且“以普代奥”,这就同时惹怒了普粉和奥粉,当然以我个人观点来看,毛奇和血亲王的饰角还是很帅的.jpg

如果你想看1864学1864年丹麦发生之事,那也没太大问题,本剧对丹麦政界的刻画很深,虽然我自认为是把丹麦首相黑的有点过了,但具体怎么回事还得请他人来答。

我确实通过这剧学到一些丹麦相关历史,比如第七集里迪伯尔要塞被攻陷后,丹麦战争部长(应该是吧)和毛奇、英国首相和谈时愤然提及林德尼西战役之事,称奇迹会如1219年那般再度降下。一开始我觉得这言论很蠢,但仔细查了一下后才知道林德尼西战役在丹麦史上的重要性与人类史上第一面国旗的由来,可以看出丹麦人的确为此而自豪。

先写这么多,最后再提一下,1864年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并非丹麦史上最血腥之战,至少1848-50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丹军伤亡是比第二次高的,1864之所以会低是因为丹军几乎全程蹲坑躲要塞里面,伤亡自然不会大,但被俘数远超1850。

这是电视剧同名历史书籍,感兴趣可以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1864》观后感提起丹麦的历史剧,你可能会想到那些描绘皇室恩怨、宫廷阴谋的精致作品。然而,《1864》却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更为沉重、更为悲壮的历史事件——普丹战争。这部由丹麦国家电视台(DR)倾力打造的史诗巨制,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但也招致争议的作品。一、 历史的厚重与.............
  • 回答
    《丹麦女孩》这部电影,初看之下,仿佛是一部精致的爱情叙事,包裹着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浪漫主义。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它所探讨的议题也越发复杂,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首先,电影在视觉呈现上绝对是无可挑剔的。导演汤姆·胡珀(Tom Hooper)一向擅长营造浓郁的时代氛围,这次也不例外。《丹麦女孩》将我.............
  • 回答
    特朗普骂丹麦首相“恶心”,这桩事儿,得从头捋一捋。当时的情况是,特朗普对丹麦提出购买格陵兰岛的计划,丹麦方面明确表示,格陵兰岛不是用来卖的,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更是直言不讳,说这个提议“荒谬”。这下可捅了特朗普的马蜂窝。他那“玻璃心”一碎,立马就在社交媒体上发.............
  • 回答
    丹麦政府推出的“广告劝退难民”一事,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同时也触动了许多丹麦民众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民族认同感。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政策意图、实际效果、道义层面以及丹麦社会内部的反应。政策意图的分析:丹麦政府之所以采取如此激进的措施,其背后有着明确的政策考量。.............
  • 回答
    2020年欧洲杯小组赛,丹麦主场迎战比利时,这场比赛注定不平凡,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足球对决,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丹麦的1比2失利,背后是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而比利时的胜利,则是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底蕴。开局的震荡与坚韧比赛伊始,整个哥本哈根的帕肯球场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在上一场比赛中,丹麦.............
  • 回答
    关于“丹麦回国航班19人隐瞒感冒发热症状,致百余人隔离”的媒体报道,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公共卫生和个人责任的敏感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并尽可能还原真实情况。评价:1. 对个人责任的追问: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个人责任缺失的例子。在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完全消退、病毒变异株持续出现的背景.............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女子冰球队在小组赛中以3:1的比分逆转战胜丹麦队,这场胜利的意义非凡,不仅是中国队时隔十二年重返冬奥赛场后取得的首场胜利,更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汗水。对这场比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解读:一、 破冰之战,历史性的胜利首先,这场胜利首先是一个“破冰”之战,一个“里程碑”.............
  • 回答
    丹·布朗的新作《起源》着实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充满他标志性风格的作品,就像往常一样,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关于古老秘密、现代科技和宗教符号的错综复杂的世界。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生命起源的终极问题,并在西班牙这片古老而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高智商的猫鼠游戏。故事的开端与核心:一个震撼的视频,一个大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丹·西蒙斯的这本《迦梨之歌》。我刚读完,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有惊喜,也有那么点儿意料之外的沉重。这书一拿到手,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无论是纸质的厚实感,还是字里行间的野心,都昭示着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首先,我得说,西蒙斯这老哥还是那个西蒙斯,他的文字功底那是没得挑剔的。开篇那一股.............
  • 回答
    林丹与李宗伟的奥运羽毛球半决赛,那绝对是羽毛球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无数球迷心中的经典。要评价这场比赛,绝不是简单地说谁输谁赢,而是要去看它背后承载的意义、两位运动员所展现出的精神以及比赛本身的精彩程度。前奏:宿命的对决,万众瞩目首先,这场半决赛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宿命感。林丹和李宗伟,两位各自代表着.............
  • 回答
    斯洛博丹·普拉亚克在海牙国际刑事法庭上服毒自尽,这一事件无疑是近几十年来国际法庭历史上最戏剧化、最令人震惊的瞬间之一。它不仅是对一位身负战争罪和反人类罪指控的被告人的最后告别,更是对整个国际司法体系、司法程序的公正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严肃拷问。事件的发生与经过:2017年11月29日,海牙国际刑事法庭.............
  • 回答
    《丹特丽安的书架》这部作品,初看之下,仿佛是一个沾染了古籍墨香与神秘气息的奇妙世界。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让你热血沸腾、情节跌宕起伏的动漫,而是更像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普洱,初入口可能略显寡淡,但回甘却悠长绵长。它的核心魅力,在于那股扑面而来的文学气质。故事围绕着一对非比寻常的主仆——对书籍有着狂热爱.............
  • 回答
    陈丹琦团队新作《Should You Mask 15% in MLM?》一文,在多人佩戴口罩的有效性研究领域,无疑是近期涌现的一篇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力作。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口罩有用”这个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结论,而是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一个更为精细,也更具实际操作意义的问题上:当只有一部分人群(大约15.............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艾泽拉斯大陆上,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他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是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模糊者,是牺牲与背叛的代名词,更是无数玩家心中那个又爱又恨的英雄。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衡量,他是一个活生生的、饱含着挣扎与矛盾的灵魂。从渴望力量到永恒的守望:畸变.............
  • 回答
    于丹和她的《趣品人生》这本书,在中国社会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讨论,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于丹是否“不堪”,以及如何评价《趣品人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且尽量详尽地展开。一、 于丹及其《趣品人生》爆红的原因分析在深入评价之前,先了解一下于丹和《趣品人生》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有助于理解后续.............
  • 回答
    王珞丹微博挂寻鸭启事这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有很多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明星丢了宠物的简单事件,更触及到了公众人物的行为边界、网络舆论的生态以及我们对于“真实”和“表演”的理解。首先,从明星个人角度看,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王珞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有权利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 回答
    刘丹老师在《开端》里的表现,我只能用“惊艳”二字来形容。说实话,当初看《开端》的时候,我最期待的是赵今麦和白敬亭这对年轻演员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但没想到,饰演“锅姨”的刘丹老师,却以一种极其沉稳、却又暗藏惊涛骇浪的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甚至在很多时候,她给我的震撼感丝毫不亚于主角。首先,我觉得刘.............
  • 回答
    回春丹,这个名字在近几年的中国摇滚乐坛算得上是现象级的存在。我个人对他们乐队的评价,嗯,怎么说呢,有点复杂,但总的来说,是带着欣赏和一些小小的保留。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血液回春丹最让我觉得“来劲”的地方,是他们给沉寂了很久的中国摇滚乐注入了一种久违的、可以说是“生猛”的生命力。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不.............
  • 回答
    评价王珞丹,得从几个维度来看,她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流量明星,但属于那种越品越有味道,并且一直在认真做演员的类型。首先,她的起点很高,天赋初露锋芒。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出道不久就凭借电视剧《奋斗》中的米莱一角深入人心,那股子敢爱敢恨、独立叛逆的劲儿,简直是那个年代很多年轻女孩的写照。米莱这个角色,不是.............
  • 回答
    评价裘英俊和于丹,这两位在公众视野中有着不同侧重点但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的人物,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他们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生态中人们对知识传播、文化解读乃至个人形象塑造的期待与争议。裘英俊:一种“反差萌”下的个体表达与网络文化现象裘英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羁与亲切。他之所以能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