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的细胞一直在更换,当它完全更换一遍后,我还是我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自我”最核心的哲学议题。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我们身体里的细胞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那么“我”到底是谁呢?还是说,我只是一个不断被替换的空壳?

咱们先把时间尺度拉开来看。我们常说细胞在更换,但这个更换速度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所有细胞都以相同的频率在“退休”和“上岗”。

一些细胞更新换代非常快,比如我们皮肤表面的细胞,大概每两三周就会脱落一层,然后新的细胞取而代之。我们肠道内壁的细胞,更新速度更快,可能几天就换一茬。想想看,你每次洗澡搓下来的皮屑,都是你身体里“旧”细胞的告别。

还有一些细胞更新得慢一些,比如骨骼细胞,更新周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有些细胞几乎是终生制的,比如我们大脑里的神经元,以及我们心脏里的心肌细胞,它们一旦形成,就很少(甚至几乎不)再分裂更新了。当然,关于大脑神经元的可塑性和连接的改变,这是一个更复杂的话题,但“细胞完全更换”这个概念,在这里会遇到一些限制。

所以,如果我们说“身体完全更换一遍”,这个“一遍”的时间跨度其实挺大的,而且涉及到不同的细胞群。你可能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几十年),你的身体大部分细胞都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的替换。

那么问题来了,当身体的物质组成都换了,我还是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

1. 物质连续性与模式连续性

从纯粹的物质构成来看,确实,几十年后的你,身体里几乎没有一块分子还和你现在是同一个了。你就像一艘船,所有木板都被换过,那么它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但是,我们定义“船”不仅仅是它的木板,更是它的设计、它的结构、它的功能、它的航行记录、它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你的身体也是如此。

即使细胞更新了,它们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遵循着你的DNA所编码的蓝图。你的DNA,这套关于你身体构建和运作的“源代码”,是相对稳定的(当然也存在突变的可能性,但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新的细胞继承了这个DNA信息,所以它们虽然是新的物质,但却是按照“你”的指令来构建的。

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体拥有持续运作的“模式”。你的大脑神经元虽然不怎么更换,但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传递信号的模式却在不断地学习、记忆和改变。这种动态的模式,构成了你的思考方式、情感反应、行为习惯。即使是更换了的细胞,它们也必须融入到这个已经形成的运作模式中。

想象一下,你住在一栋老房子里,房子里的家具一点点都被换新了。但房子的结构还在,房子的地址没变,你依然记得这是你“家”的感觉,因为家的“模式”——那些熟悉的空间布局、你在此居住的记忆、你对它的情感联系——还在。

2. 意识与记忆的连续性

哲学上常常用“忒修斯之船”的悖论来讨论这个问题。当船的每一个部件都被替换后,它还是原来的船吗?而如果用换下来的旧部件组装另一艘船,那艘船又算不算“原来的船”?

我们之所以觉得我们还是“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拥有连续的意识和记忆。

你记得你童年的趣事,记得你第一次谈恋爱的心情,记得你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挣扎和喜悦。这些记忆,以及你由此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是构成“你”的核心。即使你的大脑在进行微小的物质更新,但这些记忆和意识流的“我”这个叙事线并没有中断。

你早上醒来,你不会觉得你是全新的、不认识自己的一个人。你带着昨天的经验、今天的心情,继续你的生活。这种意识的流动和记忆的叠加,是你作为“个体”的连续性。

3. 功能与身份的连续性

你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始终在执行着作为“你”的功能。你能辨认出熟悉的面孔,能用你习惯的方式说话,能进行你擅长的事情。

即使你的身体不断优化和修复(细胞更新就是一种体现),但它依然是那个在社会中扮演着“你”这个角色的载体。你的名字、你的社会关系、你的职业、你的爱好,这些构成了你的身份。这些身份信息并不是因为细胞更新而改变的。

所以,你还是你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你还是你。

虽然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你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但这种变化是在“你”这个蓝图和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的。你的DNA提供了基础指令,你的大脑维持着意识和记忆的连续性,你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持续地在你所处的世界中运作,维持着你的身份和功能。

你可以把“你”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或者一个持续演化的生命体。物质的替换只是这个系统进行新陈代谢和修复的一种方式,它并没有颠覆“你”的存在。就像一个软件,它的底层代码可能会被更新、优化,甚至运行在不同的硬件上,但只要它的核心算法、它所存储的数据(你的记忆和经历)还在,它就还是那个软件。

所以,下次当你想到身体细胞在更换时,不妨这样想:你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雕塑,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在不断自我更新和重塑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成为你”的独特方式。你的身体就像一片生生不息的森林,树木在生长、枯萎,但森林本身却以一种更宏大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和意义。而“你”,就是那片森林中,那条从未中断过的生命河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为人的细胞能够“完全更换一遍”,是被某些媒体·自媒体和群众传播的模因所误导,他们错误理解了一项关于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的研究[1]。这还可以追溯到某些作家炮制的励志鸡汤,声称你和 X 年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人、应该让人刮目相看。

“七年”连“每个细胞的寿命的粗略平均值”都不是。人的生物学身体不具备这样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一生都不能将体细胞完全替换一次。脑、心脏、胰腺等处的替换速率尤其低下,并随着时间流逝而减慢。

  • 五十岁的人约有一半的心肌细胞是出生时就有的细胞。终其一生,心肌不会被完全替换。
  • 神经干细胞对脑进行修复的效率非常低下,在人 30 岁以后修复工作就趋于停滞。
  • 英国人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出生时脑神经元总量约 1000 亿个,从 20 岁开始减少,到 40 岁时减少速度达到每天一万个。他们声称“这会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大概这就是他们脱欧脱了三年的原因。

在亚显微层面上,细胞中的大多数分子参与新陈代谢,但基因组 DNA 在细胞不分裂时不替换。牙釉质、神经细胞的 DNA、晶状体里的原子都不会被新陈代谢替换,可以对这些部位进行碳同位素测年来判定尸体的年代。

可以参照:

Lynnerup N, Kjeldsen H, Heegaard S, Jacobsen C Heinemeier J (2008) Radiocarbon Dating of the Human Eye Lens Crystallines Reveal Proteins without Carbon Turnover throughout Life. PLoS One (accelerating the publication of peer-reviewed science) 1: 1-3.000000000

而且那并不重要。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模式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你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某个时刻的细胞。区分“你的分子”是毫无意义的。

在网络上,你可以看到这“完全更换一遍”的时间跨度被设置为“七年、十年”之类“和寿命比起来不算很长的时间”,这既是从最初的科学研究里取出的疑似科学的数值,又是有目的的:

让接收模因的人产生忒修斯之船式自我连续性焦虑。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05.04.028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人体代谢:

细胞直接死掉,把旧细胞排出再重新装上新细胞,久而久之,所有细胞都不是原本的细胞了。

实际上的人体代谢:

细胞是分裂得来的,有的细胞死掉,有的旧细胞分裂成新的细胞,虽然我们称之为母细胞和子细胞,但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基因上来说,母细胞和子细胞都是同一个细胞。

更何况有很多细胞都会陪伴你半生甚至一生,肝细胞寿命普遍远超过一年,神经细胞和你的寿命几乎相同,就连血液里的红细胞寿命也普遍在半年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自我”最核心的哲学议题。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我们身体里的细胞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那么“我”到底是谁呢?还是说,我只是一个不断被替换的空壳?咱们先把时间尺度拉开来看。我们常说细胞在更换,但这个更换速度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所有细胞都以相同的频率在“退休”和“上岗”。 .............
  • 回答
    不,这绝对不会对人毫无影响。一个细胞如果以高速穿透人体脖子或胸口,将会对人体造成极其严重、甚至致命的伤害。即使是单一个体细胞,其微小的体积也无法抵消其高速运动带来的巨大能量。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1. 动能与穿透力: 动能公式: 动能 (KE) 的计算公式是 KE = 1/2 mv².............
  • 回答
    这句话说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就像我们身体的细胞与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要让整个身体保持健康,每一个细胞都必须是健康的。这话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责任。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1. 个体是社会的“细胞”: 数量上的构成: 我们的身体是由亿万个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虽.............
  • 回答
    唉,说起考研,那真是段又苦又甜的日子。我当年考完,感觉像刚从战场下来,浑身都是伤,但心里又有点小小的自豪。现在看到还有这么多小鲜肉、小鲜花们要踏上这条“不归路”,我这个过来人,心里就痒痒的,有好多好多话想跟他们说,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可能比你啃几页单词书都管用。一、 关于“心态”这件事,比.............
  • 回答
    踢球时可以通过许多细节来判断一个人的水平,这些细节往往比单纯的进球数或助攻数更能反映球员的足球智商、技术功底、身体素质以及比赛心态。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控球与触球细节: 第一脚触球的质量: 这是判断球员基本功最直观的标准。 卸球的柔顺度与控制范围: 是球稳稳地停在脚下,还.............
  • 回答
    《Legal High》这部剧,可以说是古美门律师的个人秀,但他那张扬跋扈的外表下,隐藏着太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很多人看剧都聚焦在古美门的金句和他的各种损人方式,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部剧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我来给你扒拉扒拉那些容易被忽视,但又让《Legal High》变得如此丰满的细节,尽量说得详细点.............
  • 回答
    转世灵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说法,尤其在中国藏传佛教文化中,它的存在被认为是宗教传承和精神延续的重要体现。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转世灵童”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孩童,为何能清晰地回忆起另一世的生平细节?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机制或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转世”这个概念。在佛教的语境下,转世并非我们通常理解.............
  • 回答
    要看一个人健不健康,其实不用费力去寻找什么惊天动地的信号,很多时候,答案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细微之处。这些小细节,就像生活里洒落的几粒种子,慢慢告诉你这棵“树”长得是粗壮还是瘦弱。咱们就从最直观的开始说起。一、 脸上和皮肤的“语言”这可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地方,就像是身体的“广告牌”。 面色红.............
  • 回答
    哦,说到学生时代喜欢一个人,那感觉就像是心里突然开了一扇小窗,每天都有阳光照进来,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细节多到我自己都可能记不清,但有些画面就是会反复在脑海里闪过。记得那时候,我们可能是在同一个班,或者在图书馆、食堂偶尔能碰见。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能不能“不经意”地瞥到他一眼。走廊里,教室门口,.............
  • 回答
    关于“全职写手有细纲可以一天十万字”的说法,我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或者特定情况下的偶然,而不是普遍适用或可以稳定实现的状态。 相信与否,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全职写手”和“十万字”,以及你对写作效率的认知。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
  • 回答
    有些时候,观察一个人是否具有未来的成就,不需要看那些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这些细节,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的暗流,预示着他们未来可能掀起的波澜。首先,他们如何处理细节,往往是衡量其未来成就的重要标尺。 很多人看到的是宏大的目标,但真正能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往往对细节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
  • 回答
    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素养与气质,那并非是言语的华丽辞藻,也不是外表的刻意装扮,而是如同春风拂面,润物无声地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韵味。试想一下,在一场略显嘈杂的公共场合,你注意到一位女士,她并没有刻意提高嗓门去压制周围的声音,而是微微侧过身,凑近同伴,轻声交流。她的眼神温和,带着一丝对.............
  • 回答
    判断一个人厨艺高低,绝非仅仅看他做了什么菜,或者做的菜有多么“硬核”。很多时候,隐藏在细微之处的巧思和对食材的理解,才是真正区分“煮夫煮妇”和“烹饪大师”的境界。我仔细观察下来,能看出一个人厨艺水平的细节可不少,而且这些细节往往透露着他对食物最本质的尊重和对烹饪过程的投入。首先,刀工是基础中的基础,.............
  • 回答
    玉石的细腻、晶粒大小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鉴赏和理解玉石品质的关键点。用行内人的话说,“质地越细腻,晶粒越小,透明度越高”,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和地质学原理。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晶粒与透明度的关系:为何晶粒越小,玉石越透?简单来说,晶粒越小,玉石的透明度往往越高。这就像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确实是《湖心亭看雪》中一处妙笔,初读之下,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问其姓氏”的问题,反而补充了“是金陵人,客此”这两条信息。但这背后蕴含的深意,恰恰是张岱作为一个写实派大家,对当时社会人情以及自身情感的细腻捕捉。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首先,理解“问其姓氏”的语境。在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公共讨论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温铁军先生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即使被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是存在基本理论上的错误,却仍然能够获得广泛关注甚至认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多种因素,并非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是谁”这样一个非常根本的哲学命题。很多人听到“细胞七年会全部更新一次”的说法,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如果构成我的物质基础——我的细胞——都换了一遍,那七年后的我,还是那个“我”吗?让我来试着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的机器感,而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体会。首先,我.............
  • 回答
    植物细胞和人的细胞在脱分化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生物学特性、发育模式以及对环境信号的响应机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可以随便”或“不可以随便”,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因素共同决定的。植物细胞的脱分化能力:一种灵活的生存策略植物生命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度的“可塑性”或“适应性”。它们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