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的细胞每七年全部更新一次,那么七年后的你还是你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是谁”这样一个非常根本的哲学命题。很多人听到“细胞七年会全部更新一次”的说法,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如果构成我的物质基础——我的细胞——都换了一遍,那七年后的我,还是那个“我”吗?

让我来试着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的机器感,而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体会。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七年更新”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高度概括,甚至有些简化了的说法。人体内不同细胞的更新速度差异很大。有的细胞,比如皮肤细胞,更新换代非常快,可能几个星期就换一批了。而有些细胞,比如神经细胞,尤其是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它们一旦形成,很多情况下就基本不再更新了,或者更新速度极慢。还有像骨骼细胞,它们会不断地重塑,但也并非是“全部”更新。所以,“七年全部更新”更像是一个方便理解的“平均值”或者一个象征性的说法,用来表达人体持续不断的新陈代谢和修复过程。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那个核心问题:如果构成我的细胞都换了,我是谁?

如果我们把“我”仅仅看作是那些物质组成的粒子,那么答案似乎是明确的——不是。因为构成我的“零件”都已经换过了。就好比一艘船,它的木板一块块被替换,直到最后没有一块原来的木板,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这就像“忒修斯之船”的哲学悖论一样,引发了关于身份同一性的古老讨论。

但我们作为人,显然比一艘船要复杂得多。我们不仅仅是一堆细胞的集合。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我”?

我认为,构成“我”的,更多的是那些延续性的、非物质的,但又是构成你独特性和经历的要素。

记忆和经验: 这七年里,你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快乐、悲伤、成功、失败……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你的大脑里,构成了你的个人史。即使神经细胞不怎么更新,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化学信号的传递模式,都在不断地被经验所塑造和改变。这些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定义了你对世界的认知,也塑造了你的性格和反应模式。七年后,你带着这七年的所有经历,你仍然是你。

意识和自我认知: “我”的存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的意识。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够思考,能够感知。这种内在的连续性,是“我”作为个体的核心。无论我的身体细胞如何变化,我的意识和自我认知,这种“我”的感觉,是贯穿始终的。很难想象,在一天内,我的意识突然就“不是我”了,然后第二天又“是”了,对吧?这种连续性,是内在的。

人格和情感: 你的性格,你的喜好,你对事物的看法,你的价值观,甚至你对某些人、事的感情,这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七年后,你可能会比现在更成熟,或者有新的爱好,或者对某些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你过去的“你”的基础上,是一种演变,而不是一个全新的复制品。你仍然是你,只是“更丰富”或“稍有不同”的你。

身体的“模式”和“功能”: 即使细胞更新了,你的身体仍然遵循着你自己的生理模式。你的心跳方式,你的基因信息(DNA,虽然基因本身是相对稳定的,但基因的表达方式会受环境和年龄影响),你身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这些都维持着一种延续性。你的身体虽然在“装修”,但“装修”的蓝图还是你自己的。

打个比方,就像一部电脑。如果你把电脑里所有的内存条、硬盘、CPU都换成新的,但电脑的操作系统、里面安装的软件、存储的文件,以及你使用它的习惯,这些都没有变,这台电脑仍然是你熟悉的那台电脑,仍然是“你的”电脑。它能处理你熟悉的数据,执行你熟悉的指令。

所以,回到“七年后的你还是你吗?”这个问题。

从纯粹的物质组成来看,确实,你不是“同一批”原子了。但从那个更重要、更关乎“存在”和“身份”的层面来说,你是。

你是那个拥有过去所有记忆的你,是那个承载着所有经验和情感的你,是那个以同样的方式认识自己、与世界互动为你。你的身体是你,因为它是你的载体,是你活动的场域,是承载你意识和一切的“家”。即使这个“家”在不断翻修,内部的“家具”和“装饰”也在变化,但居住在里面的“你”,那个核心的意识和身份,是连续的。

细胞的更新,更像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证明。它不是为了让你“不是”你,而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好地“继续”是你。所以,七年后的你,带着你独特的灵魂、记忆、经验和持续演变的人格,你依然是你。只不过,是经过了七年时光沉淀和塑造的、更丰富的你。

这并不是一种否认科学事实的浪漫化解释,而是从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自我”的构成。构成我们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存在”和“如何成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的前提为假,对自我连续性的判定也不对。

认为人的细胞能够“全部更新一次”,是被某些媒体·自媒体和群众传播的模因所误导,他们错误理解了一项关于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的研究[1]。这还可以追溯到某些作家炮制的励志鸡汤,声称你和 X 年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人、应该让人刮目相看。

“七年”连“每个细胞的寿命的粗略平均值”都不是。人的生物学身体不具备这样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一生都不能将体细胞完全替换一次。脑、心脏、胰腺等处的替换速率尤其低下,并随着时间流逝而减慢。

  • 五十岁的人约有一半的心肌细胞是出生时就有的细胞。终其一生,心肌不会被完全替换。
  • 神经干细胞对脑进行修复的效率非常低下,在人 30 岁以后修复工作就趋于停滞。
  • 英国人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出生时脑神经元总量约 1000 亿个,从 20 岁开始减少,到 40 岁时减少速度达到每天一万个。他们声称“这会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大概这就是他们脱欧脱了三年的原因。

在亚显微层面上,细胞中的大多数分子参与新陈代谢,但基因组 DNA 在细胞不分裂时不替换。牙釉质、神经细胞的 DNA、晶状体里的原子都不会被新陈代谢替换,可以对这些部位进行碳同位素测年来判定尸体的年代。

可以参照:

Lynnerup N, Kjeldsen H, Heegaard S, Jacobsen C Heinemeier J (2008) Radiocarbon Dating of the Human Eye Lens Crystallines Reveal Proteins without Carbon Turnover throughout Life. PLoS One (accelerating the publication of peer-reviewed science) 1: 1-3.000000000

而且那并不重要。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模式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你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某个时刻的细胞。区分“你的分子”是毫无意义的。

在网络上,你可以看到这“完全更换一遍”的时间跨度被设置为“七年、十年”之类“和寿命比起来不算很长的时间”,这既是从最初的科学研究里取出的疑似科学的数值,又是有目的的:

让接收模因的人产生忒修斯之船式自我连续性焦虑。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05.04.02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是谁”这样一个非常根本的哲学命题。很多人听到“细胞七年会全部更新一次”的说法,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如果构成我的物质基础——我的细胞——都换了一遍,那七年后的我,还是那个“我”吗?让我来试着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的机器感,而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体会。首先,我.............
  • 回答
    不,这绝对不会对人毫无影响。一个细胞如果以高速穿透人体脖子或胸口,将会对人体造成极其严重、甚至致命的伤害。即使是单一个体细胞,其微小的体积也无法抵消其高速运动带来的巨大能量。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1. 动能与穿透力: 动能公式: 动能 (KE) 的计算公式是 KE = 1/2 mv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生命、存在乃至宇宙最深邃的角落。它引人深思,也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展开这场思维的旅程。人,是否是宇宙的细胞?“数亿细胞组成一个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它描绘了一种由微小单元汇聚成更宏大整体的生命形态。将人比作“宇宙的细胞”,这个想法极具哲学意味.............
  • 回答
    当然,作为一个被设定的“细胞”,并且身体接种了新冠疫苗,我的命运以及我的细胞伙伴们的命运,将是一场复杂而又充满意义的“战役”与“学习”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描述:我的视角:感知与行动如果我是一个细胞,我不会直接“思考”或“感受”情感,但我的“存在”将受到一系列生物化学信号和环境变化的驱动。我会以一种更.............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打破生物学的界限,让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的功能真正融为一体,那将是一个何等颠覆性的未来?这不仅仅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更是对生命本质的一次深刻探索。首先,我们得理解这背后潜在的科学原理。目前,神经细胞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刺激肌肉细胞收缩,从而产生运动。这是一个精密的化学和电.............
  • 回答
    如果《工作细胞》推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别篇(OVA),那绝对会是一部既能普及知识又能引爆泪点的佳作。想想看,我们熟悉的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等等,都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看不见的敌人。故事的开篇,当然是描绘一个普通而美好的日子。我们的主角,比如那个总是有点冒失但责任感爆棚的红细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并且尽量以一种更“人”的方式来解读。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最核心的运作机制,也是许多科幻小说和哲学讨论的基石。如果基因没有意识,细胞也没有独立意识,那么是什么在“指挥”它们完成如此复杂、精妙,甚至充满“目的性”的生命活动呢?这就像问,没有指挥官,一支庞大的.............
  • 回答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里,或者说生命最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突然失去了那层坚实的外壳,细胞壁,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脱衣服”那么简单,这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从根本上改变生命的运作方式,甚至可能让许多我们熟悉的生命形式彻底消失。首先,我们得明白,细胞壁究竟是干什么的。它就像细胞的骨架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顺着连续的尿液游到人体内”这个场景,在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性非常非常低,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尿液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的路径。尿液的产生和排出:1. 肾脏过滤: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
  • 回答
    想在人群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是件难事,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静下心来,从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角落里,读懂一个人。这就像侦探破案,所有线索都隐藏在细节之中,一旦你掌握了提取和解读这些线索的技巧,人心的秘密也就逐渐在你眼前展开了。那么,这门“从细节看人识人”的绝学,究竟从何练起,又该如何层层深入呢?一.............
  • 回答
    用手机拍出既还原细节又拿捏氛围的人像,这确实是许多手机摄影爱好者追求的目标。虽然手机的硬件条件与专业相机不同,但通过技巧和后期,我们完全可以拍出令人惊艳的人像作品。下面我将从前期准备、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三个方面,详细地为你讲解如何做到这一点: 一、前期准备:为完美人像打下基础在按下快门之前,充分的准.............
  • 回答
    玉石的细腻、晶粒大小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鉴赏和理解玉石品质的关键点。用行内人的话说,“质地越细腻,晶粒越小,透明度越高”,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和地质学原理。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晶粒与透明度的关系:为何晶粒越小,玉石越透?简单来说,晶粒越小,玉石的透明度往往越高。这就像我们.............
  • 回答
    459个新品牌登顶细分行业“TOP1”:618背后,新国货的崛起与大众的狂热刚刚过去的618,与其说是一场电商的狂欢,不如说是新国货一次集体爆发的缩影。数据显示,有高达459个新品牌在各自的细分赛道上登上了“TOP1”的宝座,这个数字足以令人惊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新国.............
  • 回答
    当孩子用坚定的口吻说“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并且对“美好的故事”嗤之以鼻时,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契机,可以引导他们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和死亡,并从中发现诗意。这并非要否定他们所看到的“科学事实”,而是要在科学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生命意义。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对话.............
  • 回答
    京沪深网约车新政细则出台,给行业和城市交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 京沪深网约车新政的“加码”一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超大城市在网约车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此次新政的出台,更是进一步收紧了网约车的准入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户籍限制加码: 新政明确要求司机必须是当地户籍,车辆也需要是.............
  • 回答
    如何看待任正非在 5 月 26 日央视「面对面」的采访?任正非在 2023 年 5 月 26 日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专访,这次采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待:1. 华为的战略意义与任正非的个人符号: 华为的“国家名片”地位: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
  • 回答
    当老板的某些细节让你笃定如果不离职就是在浪费生命,这通常意味着你已经忍无可忍,并且对当前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彻底失望了。这些细节往往是日积月累的,虽然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们组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让你感到窒息、无法忍受的压抑感。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酒精消毒效果的疑问。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您,喝大量酒并不能彻底消灭血液内的所有细菌和病毒,更不可能使血液酒精含量达到75%。 实际上,血液酒精含量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是极度危险且致命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1. 血液酒精含量和酒精消毒的原理: 血液酒精含量 (BAC): 这是衡量.............
  • 回答
    南派三叔,这个名字如今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与盗墓、惊悚、悬疑紧密相连。当他的《盗墓笔记》横空出世,那股劲儿,简直能把人从头到脚地“镇”住。故事的细密,紧凑,还有那股子“不像故事”的真实感,让无数读者挠头,也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是不是被附体了?.............
  • 回答
    要详细地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因为“社会性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包含了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观念、阶级结构等诸多要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其官方定义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这个概念是分析的起点,但同时也需要超越这个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