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我喝大量的酒使血液内酒精含量达到75%,是否能彻底消灭血液内的所有细菌和病毒?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酒精消毒效果的疑问。

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您,喝大量酒并不能彻底消灭血液内的所有细菌和病毒,更不可能使血液酒精含量达到75%。 实际上,血液酒精含量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是极度危险且致命的。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

1. 血液酒精含量和酒精消毒的原理:

血液酒精含量 (BAC): 这是衡量血液中酒精浓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以克/100毫升(g/100mL)或百分比(%)表示。例如,0.08% BAC 意味着每升血液中有0.8毫升的纯酒精。
酒精消毒: 酒精是一种有效的消毒剂,它通过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或蛋白质结构来达到杀灭的目的。然而,酒精的杀菌效果取决于其浓度以及接触时间。

2. 为何75%的血液酒精含量不可能且极其危险:

人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有限: 我们的身体通过肝脏来代谢酒精。肝脏的代谢速度是有限的,无法快速处理大量摄入的酒精。一旦酒精摄入量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会迅速升高。
致死剂量: 血液酒精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毒性作用,甚至导致死亡。通常认为,血液酒精含量在 0.35% 0.40% (350400 mg/dL) 就可以被认为是致命的,而 0.45% (450 mg/dL) 或更高通常是致死剂量。您的设想中的 75% 远远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会导致严重的酒精中毒,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呼吸、心跳减慢甚至停止。
器官损伤: 对肝脏、肾脏、心脏等造成严重损害。
昏迷甚至死亡。
无法“达到”: 即使您疯狂饮酒,身体的代谢和毒性反应也会阻止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您所说的75%。在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之前,您就会因为急性酒精中毒而失去意识或死亡。

3. 为何酒精无法彻底消灭血液内的细菌和病毒:

酒精消毒的局限性:
浓度: 尽管70%90%的乙醇是有效的消毒剂,但即使是这个浓度,也需要一定的接触时间才能完全杀灭所有微生物。
病毒的抵抗力: 一些病毒(特别是病毒颗粒)对酒精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酒精可以使其失去活性,但彻底灭活需要时间。
细菌孢子: 一些细菌形成的孢子(如破伤风杆菌的芽孢)对酒精非常顽固,酒精很难将其杀灭。
内毒素: 即使细菌被杀死了,它们释放的内毒素仍然可能存在并引起毒性反应。
人体内环境的复杂性: 血液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环境,含有各种细胞和生理物质。即使酒精浓度能达到某个水平,它也会同时对人体自身的细胞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酒精在血液中的分布和作用方式,并不能保证它能均匀地、长时间地接触到每一个角落的细菌和病毒。
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 人体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细菌和病毒,包括白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抗体等。这些机制才是我们身体抵御感染的主要力量。酒精的短期摄入确实可能暂时抑制一些免疫细胞的功能,但它不是一种有效的、针对整个血液循环的消毒手段。
消毒的目的是外部环境: 酒精通常用于皮肤消毒、器械消毒等外部环境的杀菌,因为可以控制接触时间和浓度,并且不会对人体内部造成直接伤害。

总结:

您设想的通过喝大量酒使血液酒精含量达到75%来消灭细菌和病毒的想法,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是极其危险和致命的。血液酒精含量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会导致严重的酒精中毒,损害人体重要器官,甚至死亡,远比酒精的消毒效果带来的风险大得多。

如果您担心血液中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寻求医疗专业人士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安全且有效的医疗手段进行诊断和治疗,例如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请务必不要尝试任何可能危害您健康的极端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的了,因为喝不到身体达到这个酒精含量,你就已经凉了,凉了之后是僵了,僵了之后是分解了,分解到一定阶段血液就没了,血液没了里面的细菌病菌也自然跟着去其他地方了。

user avatar

可以啊

从此就金身不坏了

供大家永远瞻仰

user avatar

彻底消灭血液内的所有细菌和病毒您需要的是戊二醇, 而不是乙醇。

乙醇太弱了。


其实您没有十分异想天开, 因为您可以看到有不少“先锋”。


       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瘤内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的进展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年 第1期 | 王宁 杨海山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科  CT导引下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附80例报告) 高艳,  郑加生,  崔雄伟  北京急救中心放射科  肝胆胰外科杂志 ›› 2011, Vol. 23 ›› Issue (2): 127-129. 肝动脉门静脉化疗联合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21例报告 刘建超, 沈世强, 陈祖兵, 闫瑞承, 林福生, 李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无水乙醇癌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9例报告  黄权; 刘庆全; 李夏鲁;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       


参考

       《戊二醛消毒剂卫生要求》(GB/T26372-2020)     



戊二醛消毒液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的中性强化消毒液,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肝炎病菌等病原微生物。


  • 戊二醛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强烈的刺鼻味。
  • 戊二醛用於工业丶实验室丶农业丶医疗和一些居家用途,主要用於表面和设备的消毒和杀菌。
  • 戊二醛作为消毒剂或杀菌剂使用,会进入空气丶水或土壤。
  • 医护人员使用含有戊二醛的清洁剂,或者使用的设备是用含有戊二醛的溶液去消毒,可能会藉由吸入或皮肤接触暴露到戊二醛。其他人不太可能暴露到戊二醛。
  • 一般人不太会暴露到足以造成伤害的量。戊二醛会造成接触到的组织产生刺激。
  • 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 癌症评估审查委员会基於戊二醛确定不会导致动物癌症,将戊二醛分类为「不太可能对人类致癌」。
  • 戊二醛对孩童的影响预计与成人相同。目前不清楚戊二醛对孩童的影响是否比成人更为敏感。
  • 台劳工作业场所容许暴露标准规定,在工作场所中8小时日时量之建议暴露(平均浓度)限值(PEL-TWA)为0.2 ppm,0.82 mg/m3。


       标准号:GB/T26372-2020  中文标准名称:戊二醛消毒剂卫生要求  英文标准名称:Hygienic requirements for glutaraldehyde disinfecta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C50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11.080  发布日期 2020-06-02 实施日期 2021-01-01       


戊二醛主要通过其两个活泼的醛基来杀灭微生物;其活性受pH 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戊二醛在酸性条件下, 其单体水解成一水化合物、二水化合物, 环状的半乙缩醛和类似乙缩醛的多聚体,它们之间相互平衡; 由于酸性水溶液中只存在少量的戊二醛单体, 因此其生物活性较差;但在酸性条件下, 戊二醛的聚合作用较慢,这样酸性戊二醛较稳定,可储存较长的时间。在酸性条件下,提高温度可产生更多的自由醛基,从而提高其生物学活性。戊二醛在pH7. 5~8. 5 碱性条件下,其生物活性较高,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戊二醛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聚合成丁间醇醛型不饱和多聚体,再形成更高的聚合形式; 在碱性水溶液中,戊二醛的聚合作用是不可逆的,随着聚合体的逐渐增多,其活性逐渐减弱或消失;碱性戊二醛随pH 和温度提高,存放时间延长,均可导致聚合作用加强,从而加快其活性降低。因此碱性戊二醛活性较强,但有效期一般只有两周;酸性戊二醛活性较弱,但有效期较长, 可达1 个月 。


戊二醛是一种饱和五碳二醛,分子式为C5H8O2,纯品为无色或浅黄色油状液体,有微弱的醛气味,易溶于水和醇,戊二醛水溶液呈酸性。戊二醛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可长期贮存,商业出售的戊二醛通常是质量分数为2%、25%、50%的酸性溶液。消毒用的戊二醛通常为2%的碱性溶液,酸性溶液在使用之前需活化(碱性化)。碱性条件下戊二醛不稳定,易聚合成多聚体,pH≥8的溶液通常在4周内失去活性,活化的碱性戊二醛使用时间不应超过两周。


2%戊二醛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如下:

  1. 使用前按顺序加入A型缓冲剂一包,充分溶解后,再加入B型缓冲剂,配置成应用液。
  2. 器械消毒或灭菌处理前应充分清洗干净、干燥。
  3. 内镜消毒: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常温下浸泡10分钟;支气管镜浸泡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按照其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4. 医疗器械的浸泡消毒:清洗后的器械放入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60分钟,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5. 医疗器械的浸泡灭菌:清洗后的器械放入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10小时,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1469&toxid=284     


如果我喝大量的酒使血液内酒精含量达到75%,是否能彻底消灭血液内的所有细菌和病毒?

敬请仔细阅读 《戊二醛消毒剂卫生要求》(GB/T26372-2020)。


备注: 戊二醛是有毒物品,毒性分级高。 不得口服。

       https://www.chemicalbook.com/ProductChemicalPropertiesCB3762723.htm     


~~~~~~~~~~~~~~~~~~~~~~~~~~~~~~~~~~~~~~~~

附录

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掉的?


乙醇/酒精在人体内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一种叫做乙醇脱氢酶(ADH),另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ALDH),两种酶共同作用。乙醇脱氢酶先把酒精(乙醇)氧化成乙醛;然后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氧化为乙酸,乙酸就是“醋精”。乙酸会参与到体内的其他多个代谢途径中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乙醇/酒精会对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奇妙的是浅度的中枢抑制变现为额叶脱抑制。额叶脱抑制以后,有的人就会胆大包天作奸犯科,当然绝大部分人是胡言乱语或者敢于表白,当然也可能长时间沉睡甚至昏迷。乙醛是“喝酒有害健康”的直接罪魁,乙醛会伤线粒体,抑制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合成,使肝细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宏观表现为肝功能损害。乙醛还会舒张浅表毛细血管,表现为脸红。严重的中枢抑制会打乱脑干功能造成心跳呼吸停止,窒息死亡。

人体内两种脱氢酶的活性和量,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和遗传有关。

如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和含量均较高,就能较快地代谢酒精。中枢神经系统(大小脑脑干延髓等)受影响较小。一般人的酶量和活性是比较平均的,但也有相当部分人有乙醛脱氢酶缺陷。华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数量和活性比高加索人低。所以酒量一般比不上毛子。



白酒喝多时什么能解酒?


酒精是脂溶性的, 因此体内脂肪含量高的人,例如女性就相对更耐受酒精。女性分解及代謝酒精的速率比男性快10%~20%。白酒喝多时多喝水以及单糖及能快速吸收糖类,能加速酒精(乙醇)转化和排泄。从而起到所谓的 “解酒”作用。

白酒喝多时多喝水以及单糖及能快速吸收糖类,能加速酒精(乙醇)转化和排泄。从而起到所谓的 “解酒”作用。

白酒喝多时多喝水以及单糖及能快速吸收糖类,能加速酒精(乙醇)转化和排泄。从而起到所谓的 “解酒”作用。

白酒喝多时多喝水以及单糖及能快速吸收糖类,能加速酒精(乙醇)转化和排泄。从而起到所谓的 “解酒”作用。


如果因为呕吐丢失电解质, 吃香蕉也能帮助 “解酒”。

但是严重的中枢抑制以及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就医才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醉酒者容易吸入自己呕吐的胃内容物, 引起窒息死亡。万一情况不妙, 应该及时就诊或者拨打急救电话。



不用谢。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不到一百万知友,才升10级。阅读总量只有9000万,还没跨出一小步,未及一个亿小目标。长期关注的知友知道, 俺不是专业的,也不是大佬。俺是最业余的......笑话、神棍和论坛孤儿 ⚕

user avatar

那不是腌透了吗?

user avatar

细菌病毒不是完全干不掉,但是75%这么高可以先进行一个人类的消灭,且某些细菌和病毒单纯75%酒精还真不一定干的掉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先不说酒精已然荣登一类致癌物,单论急性毒性人类就撑不住这么高浓度的酒精。虽然因为这世界的参差导致确实存在案例报道一些奇葩的血液酒精浓度能高于1%甚至还活了下来,但是一般认为血液酒精浓度>0.5%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导致人死亡,至于再往上的酒精浓度会导致体内蛋白质变性沉淀等等(死得更快)。而0.5%的酒精……讲真对于细菌病毒什么的效果一般。

而且不用酒精做表面消杀而是通过把自己体内的酒精含量变成“高浓度”而杀灭细菌病毒等,您也真不是第一位想出来这种手段的人。

一个经典案例发生在2004年的台湾,因为害怕非典,一位台湾女子将自己浸泡在整整一浴缸的40%左右的酒精中大约12个小时,最终导致其死亡[1]。鉴于浴缸很小等因素,现场法医检查排除了溺水以及大量饮用酒精的可能,并发现她的血液酒精浓度高达1.35%,这应该是一起很典型的酒精经皮吸收导致的酒精中毒死亡。

而自COVID-19疫情以来,类似的案例卷土重来(尽管部分贡献因素可能是疫情以来整体的酒类使用量上升)……

比如在伊朗在去年年初的疫情期间(2月到4月),因为广为传播的谣言称酒精能够中和新冠病毒(实话说这不是谣言因为酒精确实可以消杀SARS-CoV-2,但是不是通过喝啊……),在短短两个月内有超过5000人甲醇中毒,超过500人死亡[2]。虽然本身因为伊朗严格的禁酒法律,伊朗常见的酒类以私酿和黑市产品为主,其中甲醇的含量远高于安全值而导致伊朗本来的甲醇中毒死亡案例就并不鲜见,但是20年的数量远高于19年的同时期(66例)。在某些地区,甲醇中毒案例甚至是当地COVID-19确诊病例的两倍……在Fars省,新冠确诊病例是甲醇中毒案例的两倍,而因甲醇中毒死亡的人数则是新冠死亡人数的两倍。

当然因此而喝酒精消毒液的也不会缺席,“CB is a 35-year-old man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room unconscious. (请用Chubbyemu的语气念)”[3][4]


第二部分可能多少有些抬杠所以就不展开了,虽然整体上75%的酒精对于病原体的效果不错,但是酒精对于细菌芽孢以及部分病毒(以非包膜病毒为主)的效果一般。

参考

  1. ^ Wu, Y. L., Guo, H. R., & Lin, H. J. (2005). Fatal alcohol immersion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 in Taiwan.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49(2), 287.
  2. ^ Shokoohi, M., Nasiri, N., Sharifi, H., Baral, S., & Stranges, S. (2020). A syndemic of COVID-19 and methanol poisoning in Iran: Time for Iran to consider alcohol use as a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3. ^ https://www.medpagetoday.com/infectiousdisease/covid19/86094
  4.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SgoppbXiU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