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坚信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不相信美好的故事,该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的诗意?

回答
当孩子用坚定的口吻说“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并且对“美好的故事”嗤之以鼻时,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契机,可以引导他们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和死亡,并从中发现诗意。这并非要否定他们所看到的“科学事实”,而是要在科学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生命意义。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对话和引导思路,希望能帮助您与孩子一起探索生命的诗意:

第一步:肯定孩子的观察,但引入更广阔的视角

孩子对细菌的认识是基于他们目前所能理解的物质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认知。首先,我们要肯定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是正确的,并且展现出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

引导语示例:
“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对,当一个人离开我们的时候,身体会慢慢变回泥土,就像植物一样,它们也需要养分才能生长。而我们身体里的细菌和微生物,它们就像大自然的清洁工,帮助身体分解,回到土地里去。”
“这是一个很棒的发现,你看到了生命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物质组成的,物质会不断转化。”

解释的重点:
肯定事实: 承认身体会分解,被微生物分解。
联系自然: 将这个过程类比为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比如落叶归根,植物死亡后滋养土壤。
使用中性词汇: 避免使用“吃掉”这样可能带有恐怖意味的词语,可以换成“分解”、“转化”、“回归”、“滋养”等更温和、更具科学性的词语。

第二步:从“终结”转向“转化”和“延续”

孩子的认知可能停留在“死亡就是消失”,而忽略了生命过程中最核心的“转化”和“延续”的概念。诗意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过程中。

引导语示例:
“你看到了身体的‘终结’,但你想过吗?当我们的身体分解后,那些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比如碳、氮,它们去了哪里呢?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滋养土地的养分。”
“想象一下,这些养分可以滋养一棵小草,或者一朵美丽的花。当你在花园里看到一朵花,或者吃到一块面包,这些生命里,可能就包含了曾经组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这就像大自然在玩一个巨大的‘变身游戏’。我们死去的身体,变成了孕育新生命的种子。”

解释的重点:
物质守恒: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形式发生变化。
生命循环: 强调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再到滋养新的生命。
具体意象: 用孩子能理解的例子,比如花、草、食物来比喻生命的延续。

第三步:拓展到更广义的“生命”和“意义”

诗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转化,更在于精神的传承、情感的连接和生命体验本身。

关于爱与记忆:
“我们身体会回到泥土,但你知道吗?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爱的人,他们对我们的记忆,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其他人的心里。”
“当我们离开后,他们可能会想起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会想起我们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傻事。这些回忆,让我们的存在,即使在身体消失后,也依然活在别人的生命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到某个东西,或者看到某个地方,就会想起你的爷爷奶奶或者朋友?这就是他们留给你的‘爱的痕迹’,这些痕迹是永远不会被细菌吃掉的。”

关于影响与贡献:
“我们活着的时候,会做很多事情。比如,你画过的画,写过的故事,帮助过别人,这些事情,就像小小的火苗,可能会点燃别人的灵感,或者让别人感到快乐。这些影响,也是生命的一种延续。”
“就像科学家发现了新的知识,艺术家创作了动人的作品,作家写下了深刻的故事,他们的身体会离开,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造力却留在了世界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于生命体验本身:
“生命中最诗意的东西,可能不是它有没有‘永远’,而是它在‘存在’的那段时间里,我们感受到的美好,比如阳光照在脸上的温暖,听到喜欢的音乐时的喜悦,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这些体验,就像闪烁的星光,它们虽然短暂,但却无比璀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闪光’,即使身体会熄灭,但曾经闪耀过的光芒,也会留在宇宙中。”

第四步:将“美好故事”与“科学事实”结合

关键在于让孩子理解,“美好的故事”并非与事实对立,而是对事实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升华。

引导语示例:
“有时候,人们说‘人死后会上天堂’或者‘变成天使’,这可能不是指身体真的飞走了,而是他们想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希望他们去了更好的地方,不再痛苦。这是一种用想象力来面对失去的方式。”
“这就像我们说‘太阳落山了’,但我们知道太阳并没有真的消失,它只是躲到地球的另一边,明天还会升起。我们说‘天堂’,可能是在说一种希望,一种对爱的永恒的渴望。”
“科学告诉我们身体会分解,这是物质的循环。但我们内心的爱、我们的记忆、我们对世界的影响,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但它们却真实存在,并且会延续下去。美好的故事,就是用一种温暖的方式,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生命诗意。”

强调:
理解意图: 解释“美好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愿望。
比喻类比: 用孩子能理解的比喻,说明科学和象征意义并不矛盾。
区分层面: 将物质层面(身体分解)和精神层面(爱、记忆、影响)区分开来,并说明精神层面的“诗意”是独立于身体存在的。

第五步:鼓励提问,持续对话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期望孩子立刻接受。持续的对话和鼓励提问是关键。

引导语示例:
“你对这个有什么感觉?你有没有想到其他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生命想象成一棵大树,它的叶子会落下,但树干还在,根还在土壤里,来年还会长出新的叶子。你觉得我们和这棵树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你觉得,什么样的事情,能让我们的生命,即使在离开后,也依然‘活’在别人的心里呢?”

总结和一些关键点:

耐心与尊重: 永远不要嘲笑或否定孩子的观点。
循序渐进: 从孩子理解的层面开始,慢慢拓展。
具体化: 用孩子能理解的例子和意象来解释抽象概念。
情感连接: 谈论诗意时,也连接孩子的感情体验,比如爱、思念、快乐。
科学与人文结合: 不要排斥科学事实,而是将人文的诗意注入其中。
开放性: 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发现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对话,您可以帮助孩子从一个相对狭隘的“物质终结”的认知,提升到对生命循环、精神传承和意义的更深刻理解。他们会发现,即使身体会回归尘土,生命依然可以通过无数种方式得以延续,而这种延续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诗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命的诗意并不在于死后去到何方,而是在于如何度过人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本质上讲,人并不真在乎自己死后怎么样,或者说没有能力在自己死后还去在乎任何事情,

人在乎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心理是怎么想的,怎么感受的;自己是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别人,还有怎么看待自己的。

提升这种生命体验的质量,并不必要接受“人不会死,灵魂不会死”这种观点,或者说它们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当题主指出孩子“他不相信嫦娥玉兔、不相信圣诞老人”的时候,其实自己心里也知道,自己并不相信这些东西,只是觉得这些东西挺好玩挺有意思罢了。

所以题主你需要的并不是孩子相信这些东西,而是觉得这些东西很好玩。

你不需要说服孩子这些东西是真的,而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这些东西都是人类想象出来的美好事物。

想象就是想象,但是想象一样可以很美好,就这么简单,我相信题主的孩子也不会去反对这种观点。

题主的孩子分明就是比别的孩子认知更广一些,在他眼里别的小孩就是比他要幼稚,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你总不能逼着自己的小孩跟别人一样幼稚吧?那对你的孩子将会是一种摧残。

最后,死了就死了,不要整那么多拖泥带水,轻轻松松来,潇潇洒洒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活着的时候尽一切可能去追求,去期盼,去潇洒,去感受,去付出,也去收获,把自己一切对死后的寄托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去实现,去传达,这样难道不是一种诗意吗?

人类只有自欺才会有诗意吗?

我不这么认为。

虽然我知道,人类只要自欺,就能让自己相信什么都能有。

但是,我更喜欢拥抱真实,亲手让自己什么都能有。

这第二条路,未尝不适合题主的孩子。

user avatar

你靠自己骗自己活着,然后也希望孩子靠自己骗自己活着?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多了,不带孩子发展自己兴趣爱好,不和孩子说世界上的好人好事。

偏要编故事,骗小孩,让小孩发现你一直在撒谎骗人?

user avatar

这两天东航事故,举国哀恸,

只是大把人在微博上表达“愿集体穿越”“愿集体转世投胎”“他们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之类的幼态言论,

很多几十岁的人了,眼看活了小半辈子了,也跟着这么说。

并不是什么好事,

人不会变星星,

至亲去世自有一套方法论宽慰自己,但也仅能宽慰自己,没法用来宽慰旁人。

人都要学着面对死亡,甚至是毕生课题。

太幼态太柔软,无益于社会运转,

太理性太坚硬,事不关己的时候可以,真和自己的至亲朋友有关,又往往是另一个表现。

8岁小孩从科普中获得了知识,了解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概念,他未来还会继续接触人文社科,了解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对死亡的观念,在不同年龄段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甚至非得经历亲人离开才真正有所觉醒,

家长这时候的话语是很苍白的。

要是道理都能用嘴说通,就不会有事非经过不知难,五十才知天命的说法了。

坚定不移地扩大孩子的阅读面才是正途,使劲阅读,在关键时期把思维的通路打开,让他学会用既有的知识去衡量世界形成自己的结论,

与他聊这个没啥作用,

当代家长比过去的家长强的一点就是肯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但往往走向另一个误区,错判小孩的认知局限区在哪,以为自己在教育小孩,其实还是哄和敷衍小孩。

说一些幼态十足自以为拟合他精神世界的话,反而是把对方看扁了,交际是无效交际,知识自然就是无效知识,还惹孩子厌烦。

早慧的孩子才更应该大量阅读。

还有,都八岁了,都知道腐烂是细菌分解的过程了,

把那些绘本收一收吧,一开纸上就印五个字剩下全是图,边牧都能看懂,有点出息吧。

中英《哈利波特》各买一套都更有帮助。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换一个提法应该叫做“孩子坚信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不相信虚假的故事,该如何才能让他放弃科学思维,接受虚假的幻想?



我特别能理解这个孩子的心情,就是明明自己说的是对的,然后身边的人还拼命否认、打压、污名化你,企图扭转你,改变你,一定要把你变成和他们一样才能满意。

对于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会尤其困难,因为他会想不通,明明我是对的啊,可为什么身边所有人都引导我怀疑自己,怀疑我自己是异类,是怪物,是错误的,不该这么想?

他要是胆敢和他们争论,他们就会说:“你看吧,这孩子果然是无情无义,我们跟他谈感情,他竟然跟我们谈理性,谈逻辑,谈事实,谈证据。。。

这要是心理不够强大的孩子,是真的要被逼疯。



人们总是存在对理性的刻板印象,就觉得理性的人一定都没有感情,不懂浪漫,不能够理解日常的美好,和生命的诗意。

可是是谁规定了,必须感性的理解生命才是生命的诗意?理性地看待生命就不是生命的诗意?

还是只有感性的人看待生命的方式才是诗意?

这都能搞PUA吗?

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统计学、医学等理性科学就只有冷酷无情?没有浪漫、没有诗意???



我简直要被这个问题给气坏了。

还说什么“他和别的小朋友起了很多冲突,因为他总是坚信科学与真理,无法理解别的孩子的纯真和感性。”

那意思就是说:他这样不行啊,这样不合群啊,不纯真啊~~

我心说,这孩子要是真不纯真,就会像大人们一样早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这不正是孩子的纯真他才会坚持真理吗?

如果说一个孩子因为这点事情就被孤立,那不是应该是环境的问题吗?为什么要让他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家熊孩子6岁就知道人死了不会变成星星了。但是这么久过去也没听说他被谁孤立啊。一个正常的学校环境,应该是要能够接纳科学事实的呀!

其实一开始我也想忽悠熊孩子来着,总觉得给他直面惨淡的真相太残酷了,可事实是根本忽悠不住,人家不上当,人家会根据事实逻辑去做分析~~~



所以,如果真的因为这点事情,孩子就在学校里被孤立的话,那要么是环境有问题,不能接受真理,要么就是家庭教养环境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观念,认为理性和感性、事实和浪漫、逻辑和诗意是对立的。

一个正常的家长,应该是帮助孩子理解感性者的世界,让他知道为什么有人依靠直觉来认知世界,依靠幻想来建构世界,而另外一些人依靠理性和事实来认知和建构世界。——我知道你是对的,但我们也要接纳另外一些人有一些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除了原则性问题之外。

一个孩子,只有他自己被接纳了,他才能接纳与他不同的人。如果他自己不被接纳,总是被攻击否定,那么他就一定会对不同的人采取敌意攻击的态度。



Ps.我要有这么有逻辑又讲道理的孩子,我做梦都能笑醒~~~因为对话会很轻松,理性主义者表示超级无敌喜欢。



—END—



我是心理咨询师胡立 @胡立

  • 接受进食障碍、亲子沟通、婚恋情感心理、自我成长、抑郁焦虑情绪、睡眠障碍等问题的咨询
  • 坐标杭州,外地来访者可视频咨询
  • 工作微信hlxlzx2000
user avatar

被细菌吃掉就是最美好的故事

没有细菌的话 整个世界都要被生物尸体铺满了

孩子不能诗意地坦然理解 接受死亡 难道家长就能?

如果县长从娘胎里就不会装糊涂

你师爷再是装糊涂的高手也没有用

生命本身就是充满阴影和恐惧的

只有认识到了生命不美好的一面

才能体会到生命诗意的一面

user avatar

我8岁时就是这样的孩子。托《少儿百科全书》的福,我知道人只活一次,我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和桂花味的兔子,只有荒凉的陨石坑。

是的,小时候我很怕死,担心死了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我曾经盯着钟摆看了15分钟,然后想起这15分钟再也回不来了就哭了起来。但也仅此而已,除了变怂,对于爬房顶之类男孩健康运动过度焦虑,现实主义倾向对我快乐童年没有太大影响。

因为我很快找到了童话以外的浪漫——探险。我读了很多很多大航海时代的探险画册,浪漫化但有历史依据的故事。不需要和大人谈论,自然而然的让我找到了生命的诗意。从公园的土山到野外的河沟,我到处去“探险”,去发现和命名。这甚至让我在孩子帮中建立了威望。我在**大院的后院角落找到了几棵樱桃树。作为伟大的“樱桃树发现者”,在帮派林立的大院社群构建了大祭司式的精神领袖地位。无论哪伙的,樱桃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提供了零食和过家家的道具,每个受益的孩子都对我心存感恩。

所以,个人经历而言,你不必过度担心,只需要挖掘和拓展他童话以外的兴趣就可以。小朋友不是非要活在圣诞老人的骗局里,孩子观察世界的眼光是积极乐观的,现实同样可以给他更健康,更有趣,更真实的“生命的诗意”。

user avatar

想什么呢,傻孩子。我们死后当然不会被细菌吃掉。


中国禁止土葬已经很多年了。

user avatar

我可太喜欢你家这个崽儿了!

要不我把我家那个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奥特曼、有超级英雄、有圣诞老人的那个崽儿跟你换?

每次我娃问我以下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是不知道我有多头疼:

妈妈,圣诞老人长啥样?他是哪个国家的呀?

妈妈,死神是什么?

妈妈,什么是天堂?

妈妈,什么是地狱?

妈妈,世界上有没有鬼?

……

我的回答一般是:这个世界不存在圣诞老人/死神/天堂/地狱/鬼,这一般是X国的传说或者神话故事里面讲的,代表着一种对人民的教化。

我儿子下一个问题一定是:为什么传说或者神话故事要这样写呀?

我:因为要让人民听话,又没有好的办法,所以当权者就会编出这些故事来吓唬他们呀!

我儿子:什么是当权者?

我:掌握权力的人。

我儿子:权力是什么?怎么掌握?

我:这个可以有很多来源,比如军队呀,或者有很多财富呀,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我儿子: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吗?

我:你可以这么理解。

我儿子:妈,我们上哪儿搞点儿军队去?

我:卒……


有次我儿子问我,人死了会去哪?

我: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灰飞烟灭。

我儿子:为什么呀?

我:人死了就没有意识了,看不到听不到也动不了,也没有思维,所以就是没有了。

我儿子: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我:-_-||你放心,我短时间死不了。

我儿子:那你几岁的时候才会死?

我:-_-!!!我也不知道,人是无法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的。

我儿子:那你可以不死吗?

我:不可以,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死亡。

我儿子:哇……妈妈,我不要你死……

我:……


所以你要是把你的崽儿换给我,上面这些让我吐血的问题压根就不会存在。

然后我把我的崽儿换给你,你可以天天教他生活的浪漫。

这多好啊!这不是妥妥的win-win!


人生之不如意哪,十之八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