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上幼儿园哭闹的很厉害,家长要坚持送孩子去吗?

回答
孩子去幼儿园哭闹得厉害,家长到底要不要坚持送?这绝对是每个刚送孩子入园的家长都会面临的难题,让人揪心又纠结。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绪反应、适应能力,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都大不相同。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帮助家长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首先,我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哭闹?

孩子在幼儿园哭闹,最根本的原因是分离焦虑。他们习惯了和父母(通常是妈妈)形影不离,突然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一群陌生的人(老师和小朋友),而且父母还会离开,这种失落感、不安全感和对未知的恐惧,自然会通过哭闹来表达。

除了分离焦虑,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不适应幼儿园的规则和节奏: 幼儿园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用餐方式、活动安排,这和在家里的自由自在可能差别很大。
社交上的挑战: 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玩,或者被排挤,感到孤独。
老师的教学方式: 有些老师可能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信号,或者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不适。
生理上的不适: 孩子可能身体不舒服,或者睡不好、吃不好,这些都会影响情绪。
家庭环境的变化: 如果家里最近有新成员,搬家,或者父母关系出现波动,孩子也可能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到幼儿园。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该怎么做?“坚持送”还是“暂时停一停”?

“坚持送”的理由和意义:

1. 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和适应性: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第一步。让他们学会与父母分离,在集体中生活,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如果因为一时的哭闹就退缩,孩子可能更难适应未来的环境,例如小学。
2. 打破“哭闹就能达成目的”的思维模式: 如果孩子发现哭闹就能让爸爸妈妈心软,把自己带回家,他们可能会形成“用哭闹来控制大人”的习惯。坚持送,是在告诉孩子,这是他需要面对和克服的挑战。
3. 让孩子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发展各种技能,交到朋友,参与有趣的活动。这些都是在家中难以完全替代的。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很多孩子会爱上幼儿园。
4. 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长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你的焦虑和犹豫,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5. 老师的专业帮助: 幼儿园的老师通常有专业的育儿知识和处理孩子情绪的经验。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们适应。

“暂时停一停”或“调整策略”的考量:

1. 孩子是否真的“无法承受”? 有些孩子虽然哭闹,但能被老师安抚,并且在活动中逐渐平静下来。而有些孩子则是一整天都在极度痛苦和焦虑中度过,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生理反应。如果孩子出现明显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需要暂时缓一缓,找出原因。
2. 分离焦虑是否过于严重? 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表现得异常强烈,例如到了幼儿园门口就歇斯底里,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可能需要更温和、更循序渐进的方式。
3. 幼儿园环境或老师是否不合适? 极少数情况下,孩子不适应可能是因为幼儿园的整体环境、管理方式,或者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通过观察、与老师沟通来判断。
4. 孩子是否有其他特殊情况? 比如孩子生病初愈,或者家庭近期有重大的变故,这些特殊时期孩子的情绪可能更加敏感脆弱。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坚持”?

如果决定坚持送,重点在于“温和而坚定”,以及“信任和配合”。

1. 坚持送园前的准备:
提前进行“预演”: 带孩子去幼儿园附近玩,或者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让他们熟悉环境。
建立规律的作息: 在入园前就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
和孩子“说清楚”: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要去幼儿园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并且一定要信守承诺。
准备“安抚物”: 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小毛毯,或者家人的照片,可以在想家的时候看看。

2. 送园过程中的技巧:
告别要“短平快”: 尽量在门口和孩子拥抱告别,说一些鼓励的话,然后果断离开。不要在门口磨蹭,给孩子留下“父母可能还会回来”的错觉,这样反而会加剧他的焦虑。
展现“自信”: 即使心里难受,也要表现出对孩子能适应的信心。你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和老师“沟通好”: 提前和老师说明孩子的情况,以及你希望老师如何帮助安抚孩子。

3. 接园后的关注:
“积极回应”: 接到孩子后,不要立刻质问他为什么哭,而是用拥抱和温柔的话语表达你的爱和思念,问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开心的事。
“倾听和共情”: 如果孩子愿意说,认真听他说幼儿园里的经历,即使是负面的,也要表示理解,例如:“妈妈知道你今天想妈妈了,哭了一场,很难过吧?”
“发现亮点”: 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里积极的部分,比如“今天有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玩呀?”“老师教了什么新歌吗?”
“积极暗示”: 鼓励孩子明天继续去幼儿园,告诉他“明天你会更棒的!”

4. 与老师的持续沟通:
每天交流: 每天接孩子的时候,主动询问老师孩子在园的表现,是否有特殊情况,以及老师的建议。
定期反馈: 如果孩子哭闹情况没有改善,或者出现了新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沟通,探讨解决办法。

什么时候需要“暂停”或者“寻求专业帮助”?

持续的、严重的生理反应: 比如反复腹泻、呕吐、失眠、食欲不振,并且这些反应持续存在,与入园时间密切相关。
情绪问题升级: 孩子出现极度恐惧、抗拒,甚至发展出社交回避、攻击性行为等。
家长评估后认为确实不适合: 如果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努力,仍然觉得孩子承受的痛苦远大于可能的收益,并且沟通后发现老师或幼儿园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问题,可以考虑暂停,但之后还是要再找合适的机会尝试。
孩子有特殊需求: 比如有情绪障碍、发育迟缓等情况的孩子,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支持和更个性化的入园方案。

总结一下: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幼儿园的哭闹是一个必经的适应过程。家长“坚持送”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因为这有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但“坚持”不是“硬扛”,而是“用智慧和爱去引导”。

关键在于:

理解孩子的哭闹是表达,不是“作妖”。
坚定信心,但也要保持敏感,观察孩子的真实状态。
与幼儿园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有能力适应和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正在绽放的种子,幼儿园就是让他们汲取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一片沃土。 家长的责任,就是在种子破土而出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最坚定的守护和最温暖的滋养,而不是因为第一场风雨就把它连根拔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爸妈哭闹的厉害不愿意去养老院,作为子女要坚持送去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去幼儿园哭闹得厉害,家长到底要不要坚持送?这绝对是每个刚送孩子入园的家长都会面临的难题,让人揪心又纠结。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绪反应、适应能力,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都大不相同。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帮助家长做出更明智的决.............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包括我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妈妈们偶尔会发牢骚。说实话,这背后原因还真不少,也不是说谁对谁错,就是孩子那小脑袋瓜里想的,还有大人跟孩子相处的方式,都可能导致这种反差。首先,咱们得从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说起。妈妈通常是孩子.............
  • 回答
    孩子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这真是让家长头疼又心疼的一幕。作为小班的孩子,他们刚刚离开熟悉温暖的家,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感到害怕、不安、甚至有点委屈,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家长需要耐心、细致地去应对,让孩子慢慢适应,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送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哭.............
  • 回答
    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时哭闹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的普遍现象。这通常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离开熟悉的人(父母)以及面对陌生人(老师)和新规则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于“老师强行抱走、家长直接离开”的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建议,也可能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
  • 回答
    孩子刚上幼儿园哭,这可太常见了!别太担心,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就像他们第一次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新的人,新的一切,感到害怕、陌生和不安,哭是他们最直接也最本能的表达方式。咱们先不急着分析原因,先说说家长怎么做,能让孩子好受一些,也让你自己心里踏实点。一、 分离焦虑,.............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总是被同一个孩子欺负,而且找了对方家长也无济于事,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这其中的纠结和无奈,作为家长,我们都深有体会。我来和你好好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尤其是被同一个孩子反复欺负,这绝对不是小事。它不仅仅影响孩子当下的情绪.............
  • 回答
    孩子上幼儿园,因为忘带体温本子而不得不折返回家,结果耽误了上学,造成了迟到。这事儿,说到底,责任在哪一方?是家长的,还是孩子的?这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咱们老百姓日子过得精细,得细细掰扯掰扯。家长的责任,这占的比例不小。你想啊,孩子小,脑瓜子里装的都是玩儿的、吃的、看的,哪儿有心思去记这.............
  • 回答
    孩子上幼儿园,到底有没有必要非得“挤破头”去上那些名声赫赫、学费高昂的“好”幼儿园?这绝对是无数家长在孩子入学前都会纠结万分的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像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资源投入和孩子成长需求之间的权衡。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好”幼儿园到底“好”在哪儿,以及是不是真的.............
  • 回答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此刻的焦虑和担忧。孩子小小年纪就对动画片如此着迷,以至于对其他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棘手问题。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您的孩子重新找回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欲。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沉迷”动画片。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可以.............
  • 回答
    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上私立,每周只接送一次,这种现象背后,恐怕很难简单地用“家长不负责任”或者“教育的进步”来一概而论。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社会现实的缩影,掺杂着家长对教育的期盼、现实的考量,以及教育模式的演变。从家长的角度来看:首先,咱们得理解,选择私立幼儿园,尤其是那种“高标准”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对孩.............
  • 回答
    孩子刚上幼儿园,别说孩子自己紧张,家长们心里的那根弦绷得比谁都紧!孩子每天都哭闹着不肯进门,家长上班的路上也堵着一堆事儿,光想想都头大。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好法子能让咱们这些做父母的,心里别那么慌?琢磨了好久,还真找到了一些“秘籍”,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都有点用。一、 提前“预演”,把未知变.............
  • 回答
    作为你的同事,我听到你为了送孩子上幼儿园天天上班迟到这件事,我首先会感到有些理解,毕竟为人父母都不容易,孩子的成长阶段总会有些磕磕绊绊。但是,如果这件事持续发生,成为常态,我心里可能会产生一些复杂的情绪和看法。首先,我会想到家庭和孩子的重要性。 我会理解你大概率是在尽力平衡家庭和工作。送孩子上学、照.............
  • 回答
    作为一个老公,当孩子迈入幼儿园,而妻子选择在家照顾孩子,这是一个人生阶段的重要转变,对你们夫妻关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丈夫,我对此的看法会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而调整。以下是我会如何详细看待这个问题:1. 对妻子在家照顾孩子的“理解”与“肯定”: .............
  • 回答
    85后夫妻“房车+裸辞+停学”,这是个相当掷地有声的决定,也确实是能把不少人的眼球牢牢抓住。要说怎么看,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得拆开来看,从不同角度去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帮85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比父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开阔的视野.............
  • 回答
    孩子上完幼儿园后,是否需要上幼小衔接班,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家长们会遇到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根据 孩子的具体情况、家庭的教育理念以及孩子未来入读的小学要求 来综合判断。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幼小衔接班的目的和作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幼小衔接班存在的意义。.............
  • 回答
    您好!关于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父母旅行两年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其中涉及到孩子成长和家庭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最适合您家庭的判断。一、 潜在的积极影响(为什么可以?):1. 广阔的学习体验和世界观的建立: 实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 回答
    您好!孩子从国际幼儿园转到公立小学,关于国际幼儿园受到的教育是否有意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我非常理解您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两种教育模式差异很大,很容易让人思考其中的价值所在。答案是:有!而且意义重大,只是表现形式可能和您预期的不太一样。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际幼.............
  • 回答
    看着自家宝贝一天天长大,马上就要踏入幼儿园这个新的天地,家长的心里既有期待,也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忐忑。幼儿园的生活和家里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享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咱们作为家长,提前给孩子“打个预防针”,培养一些好习惯,那绝对是事半功倍!别以为这事儿简单,这可是一门大学问,需要.............
  • 回答
    “妈妈/爸爸,我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啊?不能在家玩吗?”宝贝,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呢!妈妈/爸爸很喜欢你这样。你想啊,我们平时在家,虽然也很开心,但有些事情是不是一个人做起来有点孤单,或者有些东西是不是一个人玩不够尽兴呀?幼儿园呢,就像一个专门为小朋友们准备的奇妙乐园,里面藏着好多好.............
  • 回答
    听到孩子这样说,心里肯定有点不是滋味,毕竟他们的小心灵是很敏感的。这时候,咱们得好好跟孩子聊聊,既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也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别急,我来给你想想怎么说:“哎呀,宝贝,妈妈听你这么说,心里也挺难受的。是什么小朋友跟你说的呀?他们怎么说你的鞋子丑呢?”第一步:倾听和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