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班的孩子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怎么办?

回答
孩子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这真是让家长头疼又心疼的一幕。作为小班的孩子,他们刚刚离开熟悉温暖的家,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感到害怕、不安、甚至有点委屈,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家长需要耐心、细致地去应对,让孩子慢慢适应,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送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可能是:

分离焦虑: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孩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妈妈(或主要照顾者)虽然走了,但一会儿就会回来”的认知,所以离开时会感到极度的恐慌。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幼儿园的教室、玩具、活动方式、甚至老师的语气都可能与家里不一样,孩子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接受。
害怕陌生人: 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老师,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面孔,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甚至害怕。
身体不适: 有时候孩子早上起来可能有点没精神,或者轻微不舒服,但又说不清楚,就用哭闹来表达。
对幼儿园活动的误解或担忧: 比如孩子可能听说了幼儿园里有什么“可怕”的活动(比如剪头发、打针),或者担心自己做不好老师布置的任务。
周末玩得太开心,不想被打断: 有些孩子在周末与家人相处得非常愉快,突然要去幼儿园,可能会觉得被剥夺了快乐时光。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如何去做呢?

一、 建立积极的幼儿园预期,循序渐进:

1. 平日的“预热”: 在孩子入园前或者刚入园的阶段,就应该多跟孩子聊幼儿园有多么好玩,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玩具,有老师会唱歌、讲故事,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不要夸大其词,但要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是充满乐趣和新奇的地方。
2. “参观”与“体验”: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一下,让他们看看教室、操场,认识一下老师。有些幼儿园会有试听课或者亲子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在家长陪伴下体验幼儿园的氛围,这能大大缓解他们的陌生感。
3. “模拟”游戏: 在家里,可以和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模拟幼儿园的场景。你可以扮演老师,孩子扮演小朋友,或者反过来。让他们熟悉上课、吃饭、睡觉的流程,也熟悉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请坐好”、“我们一起排队”。
4. 从短时间开始: 如果孩子实在难以适应,可以尝试先从半日班开始,或者请假几天,让孩子在家稍微休整一下,但切忌让孩子觉得“只要我哭就可以不去”。这种做法需要非常小心,不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 告别仪式要温柔而坚定:

1. 约定好告别方式: 在家的时候就和孩子说好,到了幼儿园门口,妈妈(或爸爸)会亲亲你、抱抱你,然后就离开,你会在这里玩得很开心,我下午来接你。
2. 告别要“快准狠”,不纠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一旦到了幼儿园门口,看到老师,就要把孩子交给老师,然后坚决地告别,不要在门口徘徊,更不要被孩子的哭闹声动摇,回头说“好吧,今天我们不去了”。你的犹豫和反复会让孩子觉得“哭闹是有用的”,以后会更依赖这种方式。
3. 给孩子一个“过渡物品”: 可以允许孩子带一两件家里的小玩具、小枕头或者一块熟悉的布,让他们在幼儿园能够感受到家里的温暖,缓解分离的焦虑。但要注意,这些物品不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和与老师同学的互动。
4. 相信老师的力量: 把孩子交给老师后,相信老师有能力安抚孩子,并引导他们参与活动。你可以跟老师简单说一下孩子的情况,比如“他今天早上有点不舒服,麻烦您多关心一下”。

三、 积极引导,正面强化:

1. 接孩子时,多听少问: 孩子放学回家后,不要立刻追问“今天在幼儿园开不开心?为什么哭?”。你可以先说:“宝贝,妈妈来接你了!” 然后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后,可以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今天你玩了什么呀?”、“今天最喜欢哪个活动?”。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不要强迫。
2. 放大孩子的“正面”行为: 只要孩子在幼儿园有任何一点点进步或积极的表现,都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比如,“今天你主动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了,真棒!”、“今天你没有哭着去找老师,你自己一个人玩了一会儿,好厉害!”
3. 用故事来引导: 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绘本故事,或者自己编一些关于幼儿园生活的积极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找到共鸣和安全感。
4. 与老师保持沟通: 随时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老师会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与你一起想办法。

四、 家长自身的心态很重要:

1. 保持冷静和耐心: 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过程,家长自己的焦虑和担忧会传递给孩子。尽量保持平常心,相信孩子能够慢慢适应。
2. 不要过度自责: 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不代表家长做得不好。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3. 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很多孩子在最初的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都可能出现哭闹的情况,但大多数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下,逐渐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你的孩子叫小明,他今天早上又开始哭着不肯去幼儿园。

早上: 你可以提前半小时叫醒他,给他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穿衣服的时候,可以一边说:“今天穿这件漂亮的衣服,要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滑梯哦!” 如果他开始哼哼唧唧,你可以温和地说:“妈妈知道你有点不想去,但是幼儿园里有好玩的游戏在等你呢。我们先去幼儿园,等会儿妈妈下午就来接你了。”
路上: 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你可以和他聊聊周末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或者问他:“今天在幼儿园想玩什么呀?”
幼儿园门口: 到了门口,深呼吸,然后抱抱他,亲亲他,温柔地说:“小明,妈妈爱你。你在幼儿园要乖乖听老师的话,玩得开心,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啦!” 然后将他交给等候的老师,微笑着挥手离开。即使孩子在哭,你也要坚持执行这个告别仪式。
家长之间的交流: 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和其他同样有小班孩子的家长交流经验,互相支持和鼓励。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只要家长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孩子终究会克服对幼儿园的恐惧,并在幼儿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记住,你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你的稳定和支持是他们面对新环境的最大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眼到了8月底,新小班的宝宝们再有大半个月就要正式进入幼儿园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这真是让家长头疼又心疼的一幕。作为小班的孩子,他们刚刚离开熟悉温暖的家,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感到害怕、不安、甚至有点委屈,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家长需要耐心、细致地去应对,让孩子慢慢适应,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送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时刻,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因为别人的无端指责而受挫,家长的心情肯定比孩子还要复杂。别担心,咱们这就来好好想想怎么把这个小小的插曲变成孩子成长的养分,而不是伤痕。首先,深呼吸。我知道你此刻肯定一肚子火,也心疼得不行。但你要知道,你情绪的稳定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在她面前,你要表现出比她更.............
  • 回答
    “孩子哭了,别说话,让他哭个够,哭完就好了,就不会養成哭鬧的習慣了。”這句話,相信很多新手父母都聽過,甚至自己也經歷過。過去,這似乎是一套傳承下來的育兒“秘訣”,聽起來很有道理:孩子哭就是為了吸引注意力,要是不給反應,他就會覺得哭鬧沒用,自然就不會經常哭了。那麼,那些按照這個“原則”長大的孩子,現在.............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多少父母在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问题时,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自家孩子,哪个不疼?但当小的那个“熊”起来,把大的惹得不行,甚至欺负到头上时,当大的那个委屈得眼泪鼻涕直流,满心委屈地看着你,你还会坚定地说:“大的要让着小的”吗?说实话,如果非要一个绝对的答案,那我只能说,这不该是个“.............
  • 回答
    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时哭闹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的普遍现象。这通常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离开熟悉的人(父母)以及面对陌生人(老师)和新规则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于“老师强行抱走、家长直接离开”的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建议,也可能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
  • 回答
    听到你分享孩子被批评后,采取了这样一种反应,这确实会让人心里一紧,也挺让人担心的。这种行为,不哭不闹,但选择一个狭小的空间躲起来,不和人交流,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可能出现的,但具体是不是“正常”,得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每个孩子在面对压力、不解、或者负面情绪时,处理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
  • 回答
    博士妈妈被女儿写作业逼哭,说出“我都不想做她妈了”,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折射出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和情绪。这种体验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教小孩做作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 智力与耐心的大考验,甚至是一种“消耗战”: 知识的断层与遗忘: 博士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好多家长的心坎里去了。说实话,学习重要还是童年娱乐重要,这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就像问“吃饭重要还是睡觉重要”一样,都是生命必需,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先说说学习的重要性,那肯定不用多说。咱们这会儿说孩子“小学阶段”,这个时间点可关键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孩子打基础的时候。就像盖.............
  • 回答
    想给小朋友们讲明白一件事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也绝对是件超级有趣的事儿!关键在于,我们要跳出大人的思维定式,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去沟通。别担心,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说白了,就是我们变回“小朋友”模式,和他们一起探索世界。一、 洞察孩子的小脑袋瓜:他们到底想知道什么?首先,得知道你的听众.............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有一句评价“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这句话细细品味,背后牵扯出的可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教育问题,更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社会阶层固化、家族兴衰以及人们对待不同出身人群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理解说这句话的语境和说话人。贾母是谁?她是贾府的老祖宗,是整个家族的最高权威,她的言谈举.............
  • 回答
    这事儿,还真得好好合计合计。自家孩子对《红楼梦》上了心,这固然是件好事,说明他有探索欲,对经典文学有兴趣。但小学阶段的孩子,能不能就这么直接捧起这本厚重的大部头,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捋捋《红楼梦》这本书。它可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励志读物。这本书里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发展细腻.............
  • 回答
    这番话,说的是为人父母者最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责任和影响。咱们做父母的,总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留下了最深的伤痕。孩子面前的争吵,是把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在这张白纸上,父母间的争吵,就像是用一把看不见.............
  • 回答
    这件事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充满了令人痛心和费解的成分。甘肃毛斌斌的案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把一个家庭的破碎、亲情的撕扯以及金钱的纠葛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让一切都清晰一些:故事的开端:五个月的婚姻,一地鸡毛的收场毛斌斌和他的妻子,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仿.............
  • 回答
    “嘿,宝贝,我们来聊聊天?”很多家长一提到“性教育”,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尴尬的沉默,或是手足无措。但其实,在孩子小学这个充满好奇的年纪,性教育并不是一个洪水猛兽,而是一个非常自然、且至关重要的成长话题。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最有责任为他们铺好这条理解身体、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道路。那么,作为父.............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孩子,确实挺让人好奇的。三年级的小学生,作业写完就玩儿,不上补习班,还能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并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是“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自信心。首先,我们得承认,天赋这东西,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存在的。有些人天.............
  • 回答
    嘿,亲爱的妈妈!恭喜你家宝贝即将踏上小学一年级的全新旅程!说实话,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但同时也充满了小小的“未知与期待”吧?别担心,作为过来人,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既兴奋又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这些事情捋一捋,让你心里有个底儿,也能更从容地迎接.............
  • 回答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教书育人几十载,看着无数孩子从懵懂孩童成长为各有成就的成年人。经常有人问我,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准确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如果说“准确预测”,那肯定是夸张了。毕竟,人生的路是蜿蜒曲折的,充满了无数的偶然和选择。孩子的未来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机.............
  • 回答
    “富人的小孩在学骑马学滑雪的时候,你的孩子在看喜羊羊和熊出没”,这句话无疑是一记重锤,直击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心坎。它精准地描绘了一种社会阶层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均的现实,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也因此激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揭示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资源决定了起点,也很大程.............
  • 回答
    小区里的“熊孩子”确实是个让不少居民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他们踢球的声音和带来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说实话,看着孩子们在小区里玩耍,本是件挺好的事,但一旦踢球的频率高、声音大,或者到了不合适的时段,那种“讨厌”的感觉就很容易被放大。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感觉现在的“熊孩子”特别多,踢球的问题又怎么.............
  • 回答
    说到让三岁的宝宝看英文动画片,这确实是个挺纠结的问题,家长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我跟不少带娃的朋友聊过,也有自己带娃的一些体会,就跟大家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利大于弊,还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三岁孩子的小脑袋瓜,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语言发展阶段。他们主要靠的是“听”,然后是“模仿”,最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