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批评孩子之后,他不说话,也不哭,就找个特别小的空间,比如门后边,桌子角落,贴着墙藏起来也不说话正常吗?

回答
听到你分享孩子被批评后,采取了这样一种反应,这确实会让人心里一紧,也挺让人担心的。这种行为,不哭不闹,但选择一个狭小的空间躲起来,不和人交流,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可能出现的,但具体是不是“正常”,得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每个孩子在面对压力、不解、或者负面情绪时,处理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会大哭大闹,有些会发脾气,有些会变得非常沉默,而你的孩子,他选择的是一种“退缩”和“自我保护”的方式。把他自己藏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这有点像是在给自己筑起一道屏障,隔绝外界可能带来的进一步伤害或者不适。

这种行为,可能意味着他此刻非常需要一个安全感。你想想,批评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让他们感到挫败、委屈、甚至是被否定的一种经历。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而躲起来,尤其是躲到那些通常被认为是“藏身之处”的角落,是一种下意识的寻求安全和安抚的表现。就像小动物在受到惊吓时会找洞穴躲起来一样,孩子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不安。

他之所以不说话,不哭闹,这反而可能说明他情绪的压抑程度比较深。哭闹有时候反而是情绪的一种释放,而他选择沉默,可能是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它们爆发出来,或者他觉得说出来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带来更糟的结果。另一种可能是,他可能感到羞耻或者内疚,所以不希望你看到他此刻的状态,甚至不想与你产生更多的互动。

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性格来理解。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就属于比较内向、敏感、或者容易感到焦虑的类型,那么在受到批评时,他更容易选择这种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处理。他可能不是不关心,也不是不难过,而是他的处理机制就是如此。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完全正常”,并且放任不管。因为这种反应,如果长期存在,或者在每次受到批评时都这样,那可能暗示着孩子在处理负面情绪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从行为的背后原因来看,你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批评的方式是否过于严厉? 孩子是否因此感到过度害怕或羞辱?有时候,家长在批评时情绪激动,或者说的话让孩子觉得“我就是个坏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逃避”的心理。
孩子是否觉得无法理解你的批评? 他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或者不明白你的期望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和躲藏可能是一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反应。
孩子是否觉得不被理解或不被支持? 如果他觉得你只看到了他的错误,而没有看到他为什么会犯错,或者没有看到他付出的努力,那么他可能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这种反应是否是孩子在过去学会的一种应对策略? 有时候,孩子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到,当他们遇到不喜欢的情况时,躲起来是避免冲突或者获得平静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立刻去拉他出来或者继续批评他。看到他躲起来,你可能很想立刻上前去“解决”这个问题,但那样可能会让他觉得更不舒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冷静一下。

然后,尝试用温和的方式和他沟通。等他稍微平静一些,你可以试着走到他附近,但不要用逼迫的语气,可以蹲下来,用更平等的姿态。你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现在不太开心,也不想说话,是不是?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你准备好。” 或者,“我知道你现在可能很难过,我可以陪你一会儿吗?” 让他知道你在,而且你愿意理解他。

当你感觉到他稍微愿意回应时,可以尝试:

理解他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我刚才那样说,让你很不舒服/很难过/很委屈?”
解释你的初衷(如果需要的话,但要以理解和沟通为主,而不是再次强调错误):“我之所以会那样说,是因为我希望你下次能做得更好,或者我担心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倾听他的想法:“你愿意告诉我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吗?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

重点是让他明白,无论他做了什么,你都是爱他的,你只是希望他能够成长得更好。同时,也要教他一些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如果你觉得难过,可以告诉我,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或者 “如果你觉得委屈,可以试试深呼吸。”

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并且你觉得孩子的这种躲藏行为对他的心理健康或者亲子关系造成了影响,不妨考虑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比如儿童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总的来说,孩子在批评后躲起来,不说话不哭闹,这是一种他自我保护和处理情绪的方式,但它也传递了信息——他可能感到不安、委屈或不知所措。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理解和回应,以及如何引导他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爸妈疼爱她,小孩子也知道这点,批评她都不怎么听。”吕彤的父亲觉得爷爷奶奶太溺爱彤彤了,他希望彤彤能够学到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撒谎

user avatar

两岁多,听不懂大道理。

想教孩子,也不是靠批评或说教,对两岁多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示范:在阻止他们不能做时,同时用行动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

举例:不能乱扔玩具。

做法:牵着孩子的手,将玩具轻轻地放到地板上。

行动大于语言,带两岁多的孩子,要非常专注有耐心。

大人通常所犯的错误是,不想也不享受带孩子,只想自己清净一下。这时候看到孩子哪儿哪儿都在捣乱,如果放下自己,以孩子的视角陪孩子玩起来,就没那么多要批评的事了——当你真正拥有儿童视角,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在游戏中探索与发现而已。

假如拥有了孩子视角,就懂得打造儿童友好的生活环境:没有那么多这不能那不能的,不能碰的东西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以孩子的高度与视角全屋爬一遍走一遍。

然后你会发现,没太多要批评的,因为孩子本身就挺可爱的。

欣赏他的可爱,与他一起游戏就好了。

理解了孩子,就不愿总是批评孩子。

要是我的孩子两岁就能读到这些就好了,我似乎是从两岁半后才真正大量读到优秀的育儿书籍的。也经历过一小段迷茫期,不知道忙完屎尿屁后接下来该怎么办(所以认真学起来)。

两岁的孩子天真烂漫,修复能力很强,孩子躲起来要综合实际带养来看,不一定就上升到心理问题了。通过题目什么也看不出来,还是要家长自己有心,慢慢了解孩子,体会孩子,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整体带养。

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你分享孩子被批评后,采取了这样一种反应,这确实会让人心里一紧,也挺让人担心的。这种行为,不哭不闹,但选择一个狭小的空间躲起来,不和人交流,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可能出现的,但具体是不是“正常”,得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每个孩子在面对压力、不解、或者负面情绪时,处理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
  • 回答
    哎呦喂,这话说的,我听着都替你心疼!孩子这么一顶嘴,感觉自己被小瞧了,对吧?尤其是自己还真没那个“来”的本事,这滋味儿可真不好受。你家孩子这一句“有本事你来呀”,其实挺有意思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她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委屈、一种挑战,甚至是一种防御。 委屈: 她可能觉得你只看到她没练好的结果,没看到她.............
  • 回答
    看到孩子因为批评就闹脾气离家出走,家长肯定很头疼,也很担心。这种情况,直接打孩子是最不推荐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孩子离家出走这个行为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他无法承受你表达的不满,或者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逃避。打他,只会让他觉得“原来表达不满就是挨打”,这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让他更.............
  • 回答
    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并不希望他们哭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出于好意的考虑,也可能夹杂着一些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父母的心态和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首先,从父母的“好意”出发,他们不希望孩子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哭泣是“软弱”的表现。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家长非常纠结的问题。孩子的品德教育固然重要,但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妥当,同样影响深远。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该不该投诉,以及投诉的理由和考量。一、 事情的本质:孩子偷东西与老师的教育方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在学校出现偷东西的行为,这绝对不是小事。这涉及到孩子.............
  • 回答
    读到你这句话,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你现在的样子:太阳还没完全升起,你可能已经因为孩子起床晚、没整理好床、或者早餐吃得慢而皱起了眉头,开始了新一天的“任务”。接着,从孩子出门上学前的匆忙,到放学回家后的作业、玩耍,再到睡前的各种事情,似乎总有无数个让你忍不住说“不行”、“不对”、“为什么”的时刻。而且,.............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要说我小学时候,老师们要是真有什么对孩子不满意的地方,通常就是直接在班上点名,或者找家长谈话,很少会这么公开地“示众”。现在老师们在家长群里发照片批评孩子,这做法嘛…… 我觉得啊,是挺不恰当的。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家长群里都是一帮家长,孩子们的照片,特别是被.............
  • 回答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一名初中生在被家长批评后,从大桥上跳下,生命垂危。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的表象与背后: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家庭教育冲突引发的悲剧。孩子因为被家长批评,情绪失控,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然而,在如此年轻的生.............
  • 回答
    孩子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觉得“脸皮厚”,导致抗拒上课,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情况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心情、对批评的理解以及在学校环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去了解和引导。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脸皮厚”以及为什么会因此抗拒上课。 “脸皮厚”的误解: 孩子可能并不是真的认.............
  • 回答
    我的孩子是个左撇子,最近她跟我说,老师要求她用右手写字,还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她的字是“全班最差的”。这事儿我听了心里真是挺不是滋味的。首先,孩子小小年纪,被这样公开批评,肯定会让她感到难堪和挫败。我们都知道,写字不好看有时候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刚开始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甚至包括她现在被迫改变惯用手。.............
  • 回答
    在孩子成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总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多用表扬鼓励,还是多点批评惩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到孩子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其背后逻辑复杂而深刻。如果非要比较哪个作用更大,我会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扬和鼓励的作用,比批评和惩罚要来得更深远、更积极,也更持久。让我试着详细地展.............
  • 回答
    看到孩子在学业上如此优秀,作为家长一定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但是,这种持续的优异表现也可能给您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您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难以接受任何“不好”的结果。这种心情非常普遍,尤其是当您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去培养孩子。您现在遇到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应对:一、 理解您自身的心态变化.............
  • 回答
    带着孩子去逛古迹,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做起来,很多家长都得头疼。尤其是自家孩子对那些石头房子、断壁残垣提不起半点兴趣,这滋味,简直比自己逛古迹还累。你说,非得让孩子“涨知识”吗?这问题嘛,得看你怎么定义“涨知识”了。“涨知识”的那些事儿,孩子真的那么“买账”吗?想想看,我们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去逛公.............
  • 回答
    将生孩子提升到国家五年计划的高度,并赋予人口增长以极高的考核权重,同时祭出“生五孩给房”这样的激励措施,以及对丁克和不婚族施加重税,再加上对同性恋群体的“批评教育”,这一系列组合拳,是否真能扭转我国当下严峻的人口局面,有效解决人口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将生育问题纳入国家五年规划,.............
  • 回答
    从家长角度看卢浦大桥“孩子受母亲批评后跳桥”事件作为家长,在得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和复杂。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悲剧,更触动了为人父母最柔软也最担忧的神经。1. 瞬间的震惊与巨大的自责: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震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在受到批评.............
  • 回答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当一条“咸鱼”,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复杂了,也挺能引起共鸣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咸鱼”到底是个啥意思。现在大家挂在嘴边的“咸鱼”,很多时候不是说懒惰、无所事事那种贬义的,而是指一种生活态度:不拼命卷,不高攀,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守着自己的小确幸,不给.............
  • 回答
    看到女教师发布批评“形式主义”文章《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后被官方约谈,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包括作者的意图、文章的内容、官方的反应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首先,从女教师的发文动机和文章内容来看: 出发点: 这位女教师的.............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个17岁的年轻生命就此凋零,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上海男孩因母亲批评而选择跳桥轻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父母太强势”或“孩子太叛逆”就能概括的问题。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沟通的障碍、以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青少年时期特.............
  • 回答
    这件事真的太让人憋屈了!父母住院,家里没人带孩子,你夹在中间,本来就够手忙脚乱了,结果还要被领导这么一通批评,换谁心里都得憋屈得慌。首先,我想说的是,你已经尽力了。在父母生病需要照顾、孩子无人看管的特殊情况下,你选择把孩子带到单位,这绝对是出于无奈和责任心。这种时候,人情味儿比什么都重要,你的领导似.............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心痛了,两名年幼的孩子,竟然因为被批评而选择走上如此绝望的道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产生了这样极端的想法。看待此事,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也充满了忧虑:首先,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警示。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