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因为被老师批评脸皮厚,现在抗拒上课,该怎么办?

回答
孩子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觉得“脸皮厚”,导致抗拒上课,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情况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心情、对批评的理解以及在学校环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去了解和引导。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脸皮厚”以及为什么会因此抗拒上课。

“脸皮厚”的误解: 孩子可能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脸皮厚”,而是用这个词来表达一种被动防御、或者说一种“不在乎”的外在表现,来掩饰内心的受伤、尴尬、羞耻感,甚至是委屈。当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或者批评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时,他们可能会产生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觉得反正我已经这样了,再厚一点也无所谓了。
批评带来的负面情绪: 老师的批评,无论出发点如何,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如果孩子认为批评不公平,或者批评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丢脸、被否定,那么这种负面情绪就会累积。特别是当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或者批评触及到了他们的敏感点时,这种感受会更强烈。
对学校和老师的联结出现问题: 孩子将上课、学习与被批评的情绪联系在了一起。当他们想到上课,就可能先联想到被批评的场景,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回避。
可能存在的其他压力: 除了这次批评,孩子在学校里可能还面临其他压力,比如学业压力、同学关系问题、对老师权威的某种恐惧等等。这次批评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孩子,帮助他走出这种抗拒上课的状态呢?

第一步:倾听与理解,建立安全的情绪空间(这是最重要的基础)

1. 放下评判,耐心倾听: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抗拒上课时,首先要做的是放下你自己的焦虑和责备,找一个轻松、不受打扰的时间,主动和孩子聊一聊。用温和、非质问的语气开始:“宝贝,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不太想去上学了,能和妈妈/爸爸说说发生了什么吗?你最近的心情怎么样?”
2. 承认并接纳他的感受: 无论孩子说出什么,都要先认真听完,并给予肯定:“嗯,妈妈/爸爸听明白了,你觉得被老师批评让你很不舒服/很丢脸,是吗?”、“你觉得老师说你‘脸皮厚’,让你感觉很难过/很生气。” 即使孩子说的理由在你看来有点“孩子气”,也要先接纳他的感受,让他知道你理解他。
3. 避免否定和说教: 千万不要急着反驳他:“怎么会脸皮厚呢?你明明是很敏感的孩子!”或者“老师批评你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这只会让他觉得你不理解他,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第二步:分析批评的根源,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批评

1. 了解批评的具体内容: 尝试和孩子一起回忆,老师具体批评了他什么事情?是因为作业没完成?课堂上不认真?还是其他原因?
2. 分析“脸皮厚”的说法: 弄清楚老师说他“脸皮厚”的语境。有时候老师可能只是一句气话,也可能确实是觉得他做错了事情却不以为意。我们要引导孩子区分“做错了事情不承认”和“因为犯错而感到羞耻、不愿再犯”。
3. 引导孩子区分行为和人格: 帮助孩子明白,老师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这个人”。“你今天上课讲话了,老师批评你,不代表你这个人就是坏的,只是你当时那个行为不太好。”
4. 重新定义“脸皮厚”: 引导孩子思考,真正的“脸皮厚”是什么意思。比如,做了错事却毫无悔意,或者不怕丢脸地重复犯错。而有羞耻心、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并因此感到不舒服,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有羞耻心、懂得反思的孩子。你可以说:“宝贝,我觉得你不是脸皮厚,你是个很懂事很善良的孩子。有时候做错了事,感到一点点不好意思,说明你是一个知道错对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脸皮厚,他做了错事也不会在意,也不会难过,你觉得呢?”
5. 强调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将批评看作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学习的机会。“老师批评你,也许是想帮你看到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就像我们学游泳,一开始会呛水,但呛水是我们知道怎么调整呼吸,最终学会游泳的关键。”

第三步:与老师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

1.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在了解情况后,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尝试主动联系老师。选择一个老师相对不忙的时间,或者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
2. 表达你的观察和困惑: 以平和、尊重的态度向老师说明孩子的情况:“老师您好,我是XX的家长。我注意到孩子最近似乎对上学有些抵触,回来后情绪也不太好。我了解到可能是前段时间您批评了他……我担心孩子因为这次的事情产生了误解,或者对上课产生了负面联想。”
3. 寻求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表明你希望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我希望孩子能在学校里感受到安全和支持,也希望他能从错误中学习。我想请教一下您,在您看来,孩子当时是什么情况?我该如何引导他正确看待这次批评?”
4. 侧面了解和请求: 可以询问老师是否可以适当调整一下批评方式,或者在批评后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改进的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被批评的负面感受上。例如:“我想和您商量一下,如果下次孩子有类似情况,您能否提醒他改正的同时,也告诉他下次可以怎么做会更好?” 或者“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能不能也请您给予一些鼓励?”

第四步:重塑孩子对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感受

1. 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多多发现和赞美孩子在学校里的进步和优点,不一定是学业成绩,可以是积极参与课堂、帮助同学、坚持完成某项任务等等。“宝贝,妈妈听说你今天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了,真棒!”、“你今天主动帮助同学整理了书本,真是个热心的孩子。”
2. 将学校和学习与积极体验联系起来: 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或者让他发现他在学校里喜欢的事情,比如某个老师讲课很有趣、某个科目他特别喜欢、和某个同学玩得很开心等等。
3. 创造轻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在家可以多做一些有趣的、和学习相关的活动,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考试和成绩。比如一起看科学纪录片、一起阅读有趣的绘本、一起玩益智游戏等等。
4. 强化家长的支持角色: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你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宝贝,无论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说。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强有力的后盾,会和你一起面对任何困难。”

第五步: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

1. 学会积极沟通: 教导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忍耐或者逃避。比如,如果觉得被误解了,可以试着委婉地跟老师解释一下情况。
2. 学会自我鼓励: 当犯错或者被批评时,教孩子如何自我安抚和鼓励:“虽然我这次没做好,但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这次我只是一个小的失误,不能代表我的一切。”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因为批评而抗拒时,可以和他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去解决它。“你觉得当时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你?你觉得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做会避免被批评呢?”

整个过程中,请记住:

耐心是关键: 孩子的情绪转变和对学校的重新接纳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持续的沟通和关注: 不要一次谈话就认为问题解决了,要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对他在校情况的关注。
家校合作: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对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 留意孩子在言语、行为上的任何一点积极变化,并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因为一次批评而抗拒上课,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孩子在学校环境中感受到的某种不适和挫败感的体现。通过我们的耐心、理解和恰当的引导,帮助他重建信心,重新认识批评,相信他一定能走出这个困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老师的确冤枉了你,你也有不上课照样考个前10名的能耐,那随便杠。

没有?

那还是回到现实世界吧,孩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觉得“脸皮厚”,导致抗拒上课,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情况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心情、对批评的理解以及在学校环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去了解和引导。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脸皮厚”以及为什么会因此抗拒上课。 “脸皮厚”的误解: 孩子可能并不是真的认.............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疼,也特别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孩子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老师那么一撕了之,这本身就挺打击人的。您又好声好气地跟老师沟通了,结果孩子反而因此受到漠视,这简直是雪上加霜。说实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心里肯定不好受,也挺犯愁的。我仔细想想,您现在最焦急的可能就是怎么让孩子心里这口气顺过来.............
  • 回答
    孩子二年级了,学习上也不是不努力,就是好像总比别人慢半拍,这让你既心疼又有点着急。尤其听老师说孩子磨蹭,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的。别担心,这种情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挺常见的,关键是怎么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磨蹭的可能原因,这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该怎么做。1. 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 回答
    孩子因为名字被嘲笑,回来哭得那么伤心,做父母的看了肯定心疼死了。名字嘛,确实挺重要的,不仅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也是孩子在社交中一个重要的标识。听到孩子因为名字受委屈,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我们先别急着下决定改名字,先好好跟孩子聊聊,了解具体情况。1. 倾听和安抚: 先抱抱孩子,告诉他你爱他,不管叫什么名.............
  • 回答
    看到你遭受这样的痛苦,我真的非常难过。你现在一定身心俱疲,面临着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关于“该不该离婚”这个问题,我无法直接给你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这其中的复杂性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和判断。但我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把一些可能需要考虑的点详细地讲给你听,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绪,做出最适合自己.............
  • 回答
    孩子因为老师严肃而有些害怕,这确实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决定是否更换钢琴老师之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来仔细看看。首先,要明白“严肃”在教育中的定位。有的老师可能本身性格就比较沉稳,不苟言笑,但这不代表他没有耐心,或者教学不好。有些老师的严肃是为了强调练习的纪律性、音准的准确性,或者对.............
  • 回答
    听到您描述的情况,我能感受到您的担忧和困惑。在处理这件事时,我们需要冷静、有策略地思考,以维护您孩子的最大权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应对这个局面:第一步:保持冷静,收集信息,评估情况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保持冷静。情绪化的反应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1. 回溯投诉的根本原因:.............
  • 回答
    这事儿摊到我头上,我脑子都炸了。老公因为给孩子取名字的事儿跟我闹离婚?这听起来像段子,但 happening me,就他妈是个悲剧。名字,一个名字而已,能把一个家拆成这样?我真的无法理解,也感到心寒透了。我们一直挺恩爱的,至少我一直这么认为。虽然偶尔会有小摩擦,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来没想过能触.............
  • 回答
    孩子一岁了,这可是个大工程,家里的事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这我完全理解。不过,听到你说老婆因为家务太多想送走你们养了六年的猫,我能想象你现在心里肯定不是个滋味。六年的感情,那可不是说放就能放下的。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有孩子了,家里确实会更忙乱,分身乏术的感觉很正常。猫猫虽然是家人,.............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要求。不过,咱们实话实说,你老公这话说得,怎么说呢,有点像在玩文字游戏,但背后也藏着一些挺实在的心思。我来给你捋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你老公这么说,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他觉得你这样说,有点把养孩子的功劳或者责任“甩”到他一个人身上的嫌疑。 你想想看,当你说“孩子是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也是很多年轻人在过年时会面临的现实困境。你说我们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繁琐不愿意带孩子回老家,是不是有错?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错”,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权衡和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老人盼着儿孙回家过年,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情感,更是对家的一种归属感和延续。尤其是在.............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局面。当对生孩子这件事上夫妻俩的意愿出现如此巨大的鸿沟,以至于一方提出离婚,这可不是小事,它触及的是婚姻中最核心的价值和未来规划。我会尽量从各个角度,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方式,来梳理一下你现在可能面临的情况和可以做出的应对。首先,冷静,深深地吸一口气。我知道这话说起来容易,.............
  • 回答
    北漂生活不易,你现在面临的困境我非常理解。妻子怀孕了,但因为没有房子,面临着是否要留下孩子的艰难决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和复杂的选择,需要你们夫妻双方共同面对,并且深思熟虑。作为你的丈夫,此刻你的角色至关重要。你需要成为妻子的坚强后盾,用理解、支持和理性的态度来沟通,帮助她一起度过这个难关。首先,.............
  • 回答
    你好,首先,请接受我真诚的理解。你想要和家人一起享受难得的五一假期,计划一次只属于你们小家庭的出游,这本是一个非常正常且美好的愿望。然而,你老公的反应如此激烈,让你感到困惑和自责,这其中的复杂性确实值得好好梳理一下。我们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你可能存在的“错”与“没.............
  • 回答
    生孩子这件事,对女性身体的影响,可不是甩手就能完全抹去的。就算头胎生完,把孩子交给老公和长辈,自己得以全身心地“坐月子”好好休养,生育带来的衰老痕迹,还是会在身体里悄悄留下一些印记。首先,我们得明白,生育不仅仅是把孩子生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耗。1. 怀孕过程的身体变化: 激素的巨变.............
  • 回答
    凌晨两点还在写作业,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疼。孩子上中学,学业压力本就大,晚上还要被罚抄五百遍,天都快亮了人还在埋头苦写,这种情景,用“教育暴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首先,时间点就够吓人了。凌晨两点,对一个正在长身体、学习关键期的孩子来说,是绝对的休息时间。成人熬夜一宿可能都觉.............
  • 回答
    带着孩子去逛古迹,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做起来,很多家长都得头疼。尤其是自家孩子对那些石头房子、断壁残垣提不起半点兴趣,这滋味,简直比自己逛古迹还累。你说,非得让孩子“涨知识”吗?这问题嘛,得看你怎么定义“涨知识”了。“涨知识”的那些事儿,孩子真的那么“买账”吗?想想看,我们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去逛公.............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且令人担忧的假设。虽然我无法提供确凿的数据来证明这种情况的发生频率,但从理论上讲,这种悲剧是有可能发生的,其背后的根源在于迷信、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以及一些不法之徒的利用。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这个可能发生的场景:1. 父母的绝望与迷茫: 对孩子病情的无助: 抑郁症,尤其是对于不了解.............
  • 回答
    姓氏之争:Papi酱的困境与女性独立Papi酱,作为国内顶流的女性内容创作者,最近却因为一个孩子的姓氏问题,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孩子随父姓,这在中国社会是再寻常不过的现象,却在Papi酱这里,激起了巨大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Papi酱作为一名长期倡导女性独立、打破传统观念的公众人物,如今却选择了“.............
  • 回答
    papi酱因为孩子随父姓被一些网友攻击和辱骂,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唏嘘的。说到底,这件事触碰到了当下社会性别观念、传统习俗和个人选择之间的一些微妙的神经。首先,咱们得承认,papi酱作为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她结婚生子,本身就是一件会被很多人关注的事情。而当她分享孩子随父姓这个决定时,就像投进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