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湖心亭看雪》有一个不细品读看不出来的名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从表面意思上是答非所问的,求解?

回答
这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确实是《湖心亭看雪》中一处妙笔,初读之下,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问其姓氏”的问题,反而补充了“是金陵人,客此”这两条信息。但这背后蕴含的深意,恰恰是张岱作为一个写实派大家,对当时社会人情以及自身情感的细腻捕捉。

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

首先,理解“问其姓氏”的语境。

在张岱所处的明末清初,人们的交谈往往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和逻辑。当一个人主动询问“姓氏”时,通常是出于一种初步的认识和好感,希望通过姓名来进一步拉近关系,或者至少留下一个更具体的印象。这是一种带有社交意味的询问,期待的是一个直接的、完整的回答,例如“姓张,名岱,字某某,是xxx人”。

其次,分析“是金陵人,客此”的表面意思。

这句话给出的信息是:对方来自金陵(今天的南京),并且是来此地(湖心亭)游览的客人。这确实没有直接报上自己的姓名。

然后,探讨为何这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妙在“不细品读看不出来”。

这里的“妙”在于它并非刻意的回避,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回应。张岱没有直接回答姓名,是因为他认为名字本身在当时那个场景下,其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1. 场景的特殊性与人物的共鸣: 张岱冒着严寒来到湖心亭,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独特的、遗世独立的美感。他看到的那个人,同样是在这样寒冷的夜晚,独自一人出现在湖心亭,这份与他相似的雅致情怀,已经超越了姓名上的区分。他们在那一刻,更像是两个在雪中相遇的灵魂,拥有着共同的品味和追求。询问姓名,仿佛是一种对这份默契的俗化。

2. “客此”二字的妙用: “客此”二字,包含了多重意味。
地理上的客居: 他是来自金陵,并非本地人,而是一个过客。
精神上的过客: 在那个寒冷孤寂的夜晚,他仿佛也是一种“客”,一种暂时的停驻,一种对眼前景色的欣赏者。这种“客”的身份,与张岱相似,他们都是这个季节、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的一个“非主流”的存在。
暗示一种共同的疏离感: 寒冬雪夜独自观景,本身就带有一种与世俗疏离的姿态。他们都是在人群之外,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或感悟。这种“客”的身份,恰恰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因为这种“客”的状态,可能正是他们之所以在此的原因。

3. 含蓄的身份认知: 当一个人主动询问“姓氏”时,往往带着一种打探对方背景的心思。而对方回答“是金陵人,客此”,则是一种既不完全推辞,又不刻意迎合的答法。他并没有回避自己的来处,而是给出了一个相对模糊但又具有一定指向性的信息。这可能是一种谦逊,也可能是一种对“过客”身份的认同,暗示着他与张岱一样,也只是在这幅雪景中短暂出现的人物。

4. 作者的情感投射: 张岱作为作者,他写下这句话,也可能是他内心的一种投射。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是在雪中遇到一个同样有雅趣的人,感到一种难得的欣喜和亲近。他渴望了解对方,但又不想打破这份宁静。名字固然重要,但在那一刻,对方的“品味”和“处境”,比名字更能引起他的共鸣。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更侧重于描绘人物状态和情感共鸣的方式来回应。

所以,这句话的“答非所问”并非真的没有回答,而是以一种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深度的形式,完成了回应。

“问其姓氏” 是张岱的提问,是出于社交礼仪和对人的好奇。
“是金陵人,客此” 是对方的回应,它回避了姓名这个具体的符号,但提供了更重要的信息:
他来自远方(金陵)。
他同样是在此地驻足的“客人”。

这种回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在如此特殊的场景下,两个不期而遇的“客”,在对雪景的共同欣赏中,已经建立了一种超越姓名的联系。与其说对方在答非所问,不如说对方在以一种更符合当时语境、更具诗意的方式来回应张岱的善意询问。它暗示了在那种境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更在于情感的契合和境遇的共鸣,而非仅仅是姓名的交换。

张岱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它写进了文章,使得这句看似简单的对话,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人物心理描写,成为《湖心亭看雪》中点睛之笔。如果对方只是直截了当地报出姓名,反而会显得平淡无奇,甚至破坏了那种静谧而又充满韵味的氛围。这正是“不细品读看不出来”的妙处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这方面不是专业的,不知道为啥邀请我?

不过我对张岱还是挺有兴趣的,《陶庵梦忆》和《石匮书》都看过一些,试着强答一下好了,仅是个人理解,不喜勿喷。

先贴上《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怎么会是答非所问呢?

个人以为要理解这句话以及此文,得结合作者张岱的身世背景及文章所写之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梦忆》,是张岱在国破家亡之后所写,尤其要注意的就是篇首的那个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一个大明遗民生活在满清顺治XX年,他还有国吗?他还有家吗?张岱在天下覆亡后发愤写了《石匮书》,此书可以和谈迁所著的《国榷》并称,而古之士大夫,但凡是去写史的,无疑都是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据此也就可以略微体会得到得到亡国遗民张岱的心情了。

当时张岱“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加之前面张岱所渲染的意境以及张岱写此文时的社会环境,细思之,就能体会他的心情到该是何等的悲凉。

而他却在西湖湖心亭遇到了两个“同好”。“西湖”这个地方对张岱而言可不仅仅是个名胜,张岱的西湖小品文之所以以“梦忆” “梦寻”为题,就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追寻,对旧事、旧物的追念,以寄托国破家亡的哀痛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而这两个所谓的“同好”当然也不仅仅只是同爱西湖这个“名胜”而已,他们必然是在某方面某种程度上志同道合的知己,实际上,张岱在满清铁蹄肆虐江南时,他曾经的亲朋挚友们都已经殉国,譬如祁彪佳、刘宗周、王思任等人他就是孤身一人,还哪来的什么知己啊。

接着对方二人“见余大喜”,表面上说的是那两个先到此地的“同好”见到张岱大喜,实际上也说的是张岱本人的心境,这种以“客”写“主”的手法在接下来的“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也同样采用了,表面上是张岱问那两个人姓氏,对方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但这何尝不是说的张岱自己呢?

国破家亡,无家可归,张岱何尝不是“客居”这物是人非的破碎山河呢?阔别西湖二十八载,他只能在梦里追忆,梦里不知身是客啊!

至于为什么他问对方姓什么,而人家却答“我们只是客居此地,无家可归的金陵人”,这意味着什么也就很明显了。

山河破碎、家国沦丧、亲友俱亡、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成了过眼烟云,姓什么还有意义么?

“我们同你一样,都只是无家可归客居此地的可怜人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