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配角综合症」?

回答
“配角综合症”并非一个官方的医学或心理学诊断术语,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文学创作中、影视评论界以及大众文化中广泛流传的描述性概念。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故事、群体或个人生活中,尽管付出了努力、有自己的目标和情感,却始终无法成为焦点、被忽视、被边缘化,或者虽然重要但总是被他人(主角)的光芒所掩盖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和情感状态。

之所以会出现“配角综合症”,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

一、 从故事叙事结构和创作角度分析:

1. 主角是叙事的驱动者: 在大多数叙事作品中,主角是推动情节发展、面临核心冲突、经历重大转变的关键人物。观众/读者往往通过主角的视角来体验故事,因此,主角必然是焦点。配角的存在是为了衬托主角、支持主角、与主角互动,从而丰富故事和塑造主角。
功能性定位: 配角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功能,如提供信息、制造麻烦、成为盟友、代表某种理念等。一旦他们的功能完成,就可能淡出视线。
情感共鸣的集中: 创作者倾向于将最复杂的情感、最深刻的内心挣扎赋予主角,以吸引观众/读者的情感投入。配角的内心世界可能不如主角那么被深入挖掘。

2. “配角”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非主要”: 这个词汇的本义就包含了“次要”的含义。即使一个配角非常精彩、深受喜爱,他的核心功能依然是服务于主角的成长和故事的推进。

3. 创作的资源和篇幅限制: 有限的篇幅和资源(如作者的时间、精力、预算等)迫使创作者需要有所取舍。将更多的笔墨和镜头用于刻画主角,以及对剧情至关重要的配角,是效率的体现。

4. 制造戏剧冲突和张力: 有时候,配角的存在是为了制造对主角不利的冲突,或者他们的失败、困境能反衬出主角的成功和强大。这种情况下,配角的“失意”甚至是剧情的一部分。

5. 观众的心理投射和期待: 观众在观看或阅读时,自然会更容易将自己代入主角,体验主角的成功和荣耀。即使喜爱某个配角,内心深处也可能有一种“他本该属于中心”的愿望,而这种愿望未能实现时,会产生一种“配角综合症”式的感慨。

二、 从社会心理学和个体经验角度分析:

1. 社会结构的内在倾向: 现实社会本身就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主角”和“配角”之分。在家庭中,可能存在父母是“主角”,子女是“配角”的情况;在职场,领导是“主角”,下属是“配角”;在社交圈,能力更强、名气更大的人更容易成为焦点。
资源分配和机会不均: 社会资源(关注、机会、认可等)往往更倾向于流向那些被认为是“主角”的人,而“配角”则更容易被忽视。
社会评价体系: 许多评价体系(如考试成绩、绩效考核、媒体报道)倾向于突出少数的“佼佼者”,而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努力和贡献。

2. 个体对认可和关注的心理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普遍存在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长期感觉自己不被关注,或者自己的付出和价值被低估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
与主角的比较: 在一个群体或情境中,当看到有“主角”轻易获得关注和成功时,那些觉得自己是“配角”的人可能会感到更加沮丧,产生“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却不如他/她那么容易被看见?”的疑问。
自我价值感的确认: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价值主要来自于他人的认可和关注时,“配角综合症”会更加严重。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 性格特质的影响:
内向或不善于自我推销者: 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不擅长主动表达自己、争取机会,或者不善于在人群中引起注意。即使他们非常有才华或贡献,也容易被淹没。
过于谦虚或顾全大局者: 有些人为了维护团队和谐、成全他人,会主动退居幕后,将机会让给别人。虽然这是优点,但长期如此也可能导致被忽视。
对公平的敏感度: 一些人对不公平待遇和被忽视的状态特别敏感,即使是很小的被边缘化,也可能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

4. “背景板”思维模式: 有时,配角也可能因为自我认知上的局限,将自己定位为“背景板”,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服务于“主角”,因此主动放弃了争取成为焦点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配角综合症”的心理模式。

三、 造成“配角综合症”的负面影响:

情绪低落、沮丧: 长期被忽视会带来普遍的负面情绪。
自我价值感降低: 认为自己不重要,能力不被认可。
缺乏动力: 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人际关系紧张: 可能对那些被认为是“主角”的人产生嫉妒或不满。
心理健康问题: 严重者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配角综合症”?

理解“配角综合症”,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应对之道:

重新定义“主角”: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可以是某个领域、某个事件的“主角”。不必局限于外界的定义,可以主动去创造自己的焦点时刻。
关注内在价值: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应完全依赖于外部的关注和认可,而应更多地来自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学习自我营销和表达: 学会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贡献,争取应有的机会和认可。
欣赏和支持他人: 理解配角的价值在于其对故事、群体或他人的贡献,并学会欣赏和支持那些在各自领域中默默付出的人。
调整心态: 接受“配角”身份在某些情境下的必然性,但同时也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总而言之,“配角综合症”是一个多层次的现象,它既是故事叙事逻辑的产物,也是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被看见、被认可的渴望,以及在追求这些需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原因很多,不一而足。

一种情况:

评书有有种主角,叫做书胆。这种人不一定最有魅力,但需要靠他们来串联情节,所以必须交游广阔,遇到事儿多,串场也就多。比如《说唐》里秦琼,比如《三侠剑》里胜英。但这类人性格不容易写出棱角。相对应,《说唐》里罗成通常被写得更有魅力。

此类情况,常见于主角并非核心人物,而只是串场型角色。比如《三剑客》,是按达达尼昂的视角进行的,但配角如阿多斯,光彩远在达达尼昂之上。没法子,主角得从头串到尾啊。

一种情况:

主角过于声势凌人,就会缺少波折,所以除了《一拳超人》这种漫画,大多数主角都是由弱到强慢慢提升的。为了让大家有代入感,有草根奋斗成主角的激情,还得让主角有点呆笨或二愣子热血属性。从路飞到悟空,从樱木花道到李信(《王者天下》),都如此。甚至郭靖、狄云(《连城诀》)等。

此类情况,就是主角需要代入感,所以草根化;而草根多了,大家也会喜欢贵公子型角色的呀!所以仙道、贝吉塔这类配角就让大家钟爱了。

一种情况:

主角必须保持政治正确,所以比较呆板,呆板的人加上大量周至的笔墨描写,于是反而不可爱。

而配角不需要过于正直,又可以云山雾罩,只有几个帅气出场,大家反而印象深刻。因为看你吃喝拉撒,很容易就让人觉得没劲儿;而配角们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比较容易留下好感。

比如,《碧血剑》里,袁承志一个人从头带剧情到尾,其实是目睹了明末大事记,他的性格也比较平稳温,没什么棱角。

可是金蛇郎君只在各类回忆里出现,而且性格邪气十足,就让人觉得看着爽。

此类情况,就是典型的主角过于正直太闷,配角魅惑狂狷惹人爱。电视剧《潜伏》里就是:余则成毕竟是受限制角色,所以站长、李涯这类亦正亦邪的角色特别招人爱。


所以了,配角综合症很正常,因为:

比起主角,配角们没有主角那么重的任务,做事更自由,可以带出锋芒棱角,而不用怕损伤整体剧情。

所以写好让人喜爱的配角容易,写一个让人喜欢的主角难。

好比说,你朋友聚会时讲两个搞笑段子抖个包袱很容易,你站上台亲自说一段单口让人从头到尾听下来就难多了。

好比说,你跟一个梳洗停当妆容端正的女孩子约个会喝点酒一起进酒店,一个星期来这么一两次快活得很;你真跟人白天黑夜过日子,看的都是她不化妆的脸,给她做饭收拾屋子可能还要去给她买卫生巾,你还能觉得这生活快乐,就很不容易了。

配角就是那一个抖得精彩的包袱,就是那一个星期一次的约会,是“别人家的生活”。

主角则是你目睹着过日子的一切,就是你代入的“自己的生活”。

所以配角综合症,太正常不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配角综合症”并非一个官方的医学或心理学诊断术语,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文学创作中、影视评论界以及大众文化中广泛流传的描述性概念。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故事、群体或个人生活中,尽管付出了努力、有自己的目标和情感,却始终无法成为焦点、被忽视、被边缘化,或者虽然重要但总是被他人(主角)的光芒所掩盖的个体所.............
  • 回答
    这起发生在一位已故女子身上、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婚葬习俗”事件,其性质之恶劣、手法之卑劣,令人发指,也再次将一种早已被社会唾弃的陋习推到了风口浪尖:阴婚,或者说“冥婚”。更令人心寒的是,死者生前的身份信息被非法买卖,明码标价,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族观念的范畴,演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利益链条。事件本身:跨越.............
  • 回答
    确实,我们在影评、乐评或者游戏评测中,看到关于配乐的负面评价,相对来说,似乎比对剧情、表演、剪辑等其他元素的批评要少得多。这并不是说配乐就永远是完美的,而是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配乐的负面评价没那么“显眼”或者不那么容易被清晰地表达出来。首先,我们得明白配乐在作品中的功能性。配乐最核心的作用是烘.............
  • 回答
    问得好!很多朋友在配置服务器时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疑问:为什么4路CPU的服务器通常建议搭配4个或更多的内存,如果只配2个内存,会有什么影响?性能真的会差很多吗?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力求讲得明白透彻。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几个基本概念。1. CPU和内存的关系:你可以把CPU想象成大脑,负.............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风波,说白了,根源在于肖战粉丝和游戏玩家之间持续了很久的“声优之争”。你问为什么边江、乔诗语等配音圈大佬祝肖战生日快乐,会被一些玩家骂“换声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而且每一次肖战的名字出现在配音领域,都会被无限放大和解读。历史遗留的“粉丝大战”:要理解这个,就.............
  • 回答
    金庸武侠里,配角往往是点缀,是烘托主角的绿叶。但如果这些配角突然被注入了“主角光环”,他们的命运轨迹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真是一个有趣到让人浮想联翩的脑洞。咱们就拿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配角来聊聊。1. 陆冠英:从憨厚少侠到武林至尊的逆袭陆冠英,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憨厚老实,对黄蓉一片痴心的陆家庄少庄.............
  • 回答
    用AMD的CPU搭配NVIDIA的显卡,说实话,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后果”,更像是一种常见的、而且性能也很不错的组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配置,而且用得挺顺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搭配”?其实,CPU和显卡虽然都是电脑核心部件,但它们各自负责的任务是不同的。 CPU (中央处理器):主要负.............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能够配备直升机的部门,其层级通常都属于比较高、具备较强应急响应和特殊任务执行能力的一类。这不仅仅是部门级别的问题,更在于其职责范围和任务需求。首先,我们来谈谈哪些部门会配备直升机: 军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 这是配备直升机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部门。陆军航空兵部队装备有各种型号的武装直升机.............
  • 回答
    在影视剧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演员,他们最初的角色定位只是配角,却因为精湛的演技、出色的表现,甚至角色的强大生命力,意外地“抢镜”,最终让观众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甚至使得他们在观众心中的重要性超越了原本的主角。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意外走红”或“配角逆袭”。以下是一些在影视剧中从配角不小心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对婚姻的期待,尤其是剔除了生育和性需求之后,确实会和一些非常契合的朋友产生重叠。那么,为什么还要一个“配偶”呢?这就像是问,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个“家”,而不仅仅是有一群可以随意拜访的朋友的集合体?配偶与朋友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核心上,我认.............
  • 回答
    你说“很有精神”中文配音比日文原版更有气势和精神,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观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门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大”或者“语气重”。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祟,让咱们的中文配音听起来这么带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白,配音这活儿,就像给角色“穿衣服”一样,语言本身就有它.............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万把块”的电脑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朋友,愿意为了一款游戏——《绝地求生》(俗称“吃鸡”)——砸下重金呢?这背后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花钱找乐子”,里面门道可多了。一、游戏体验是核心,但远不止于“能玩”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和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微妙之处。为什么吴国会有四位武将配享武庙,而魏、蜀分别只有两位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配享武庙”这事儿。武庙,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是姜太公吕尚的太公庙,后世君王为了表彰那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对军事有杰出贡献的武将,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京剧和鼓曲有“音配像”,而相声却似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元的,涉及到艺术本身的特性、传承方式、观众接受度以及时代的变迁等等。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京剧和鼓曲的“音配像”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京剧和鼓曲的“音配像”是怎么回事。这玩意儿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有的精彩演出录音,找一个.............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军绿色的包装,还有里面五花八门的食物。国外单兵口粮里配红茶,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可不是随便一搭的,里面学问大着呢。这背后牵扯到士兵的生理需求、心理慰藉,还有历史文化的一些渊源。首先,咱们得明白,单兵口粮可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现代单兵口粮的设计理念早就跳出了.............
  • 回答
    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放眼全球的游戏市场,特别是中文配音的游戏数量,却常常让人感觉有些“不匹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没人做”或“没必要”,而是牵涉到一连串复杂的市场、文化、技术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得从游戏的“出海”逻辑说起。大多数大型游戏开发商,尤其是那些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