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真的很多行业一年只工作半年吗?

回答
关于“东北很多行业一年只工作半年”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绝对,也不是所有行业都是这样。更准确地说,这种现象更多地存在于一些季节性强、依赖自然条件的行业,尤其是在过去,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哪些行业容易出现“工作半年,休息半年”的情况?

最典型的就是农业。在东北,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很多农作物,比如玉米、大豆、水稻等,其生长周期决定了劳作主要集中在春耕、夏管和秋收这几个季节。一旦秋收结束,进入漫长的冬季,田间地头的农活就基本停止了。

春耕: 从三月下旬到五月,忙着播种、育苗。
夏管: 六月到八月,需要锄草、施肥、防虫、浇水(虽然东北降水相对稳定,但关键时期也需要)。
秋收: 九月到十月,这是最繁忙的阶段,抢收成熟的作物。
冬季(十一月到次年二月/三月): 除了少数设施农业或者机械检修,大部分农民会进入相对的农闲期。

在这个农闲期,人们会做什么呢?

1. 务农的延伸:
农具维修和保养: 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需要仔细检查和修理,为来年做好准备。
学习和培训: 一些农民会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学习新的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知识,或者了解国家新的农业政策。
规划来年: 购买种子、化肥,规划下一季的种植计划。
发展副业: 一些人会利用农闲时间做一些小的副业,比如在镇上或者城里打零工、做小生意,甚至一些家庭会集中精力发展家庭养殖,比如养猪、养鸡,这些在冬季也能进行。

2. 家庭生活与社交:
家庭团聚: 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更适合一家人围炉取暖,享受家庭时光,尤其是对于在外打工返乡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难得的与家人相聚的时刻。
邻里互助与社交: 村屯里的邻里关系通常比较紧密,农闲时节大家会聚在一起聊天、打牌、下棋,保持社交联系。
赶集与市集: 一些地方的集市在冬季也会继续,人们会去赶集购买生活用品,或者出售一些自家的土特产。

除了农业,还有哪些行业会受到季节影响?

旅游业: 东北的旅游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夏季,大家喜欢去避暑;冬季,则吸引了大量游客来体验冰雪项目。所以,一些旅游从业者,比如滑雪场的教练、旅游景点的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时间会高度集中在旅游旺季,而在淡季,工作量会大幅减少,有时甚至近乎停摆。
建筑业(部分): 东北冬季严寒,很多露天施工项目会受到限制。一些建筑工人可能会在冬季停工,等待来年春季天气转暖后再复工。当然,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室内装修或者有保温措施的工程还是可以进行的。
一些资源开采(视情况): 比如林业,在严寒的冬季,伐木工作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为什么会有“一年只工作半年”的印象?

1. 传统与历史原因: 过去,东北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业的比重较大,加上交通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确实更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2. 相对而言: 即使是农闲,农民也并非完全无事可做,只是“主业”停止了。但与一年四季都有稳定工作的人相比,这种“空闲”感确实会比较明显。
3. 媒体传播的刻板印象: 一些报道或文学作品可能过于强调了东北的冬季悠闲,从而加深了这种印象。

现在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技术(如大棚蔬菜、温室种植、畜牧养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产活动不再完全受季节限制。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东北也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这些行业的工作模式通常是全年性的,与季节关联不大。
外出务工: 很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在农闲时节外出到南方或者大城市务工,寻找更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也改变了传统的“农闲”模式。
“冰雪经济”的兴起: 东北的冰雪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反而让冬季变得更加忙碌,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总结来说:

“东北很多行业一年只工作半年”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但有其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主要指向的是那些依赖自然条件、季节性极强的行业,尤其是传统的农业。但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型的影响下,这种“工作半年,休息半年”的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或者说,即便是在农村,人们也总会寻找各种方式来利用这段“农闲”时间。

与其说“工作半年”,不如说是一些劳作周期性非常明显,主业的集中性劳作时间段相对较短,而剩余时间则用于休整、技能学习、家庭事务、小型副业或者外出务工。这种模式是东北地区地理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这样的,东北苦寒之地,一年六个月冬天,只有半年能干活,所以我们笨鸟先飞,清末就有大豆出口美国,1929年造出中国第一辆汽车,建国前东北铁路里程占全国75%,工业产值占85%,城市化领先关里五十年,就是自然条件太差,气候太恶劣逼的,日本和俄罗斯这种帝国主义鼠目寸光,为了争夺这种土地死那么多人,不值。

user avatar

很多年前在广东,住的地方对面就是一个土木工程工地,我发现这里的工人白天几乎不干活。都是晚上干活到凌晨。问其原因,得知是白天太热,太阳也毒,怕中暑。

我真不明白南方人提着那个脚跟净春的脸好意思说东北气候恶劣呢?

广东福建浙江这种地方热得要死!一年开三个季节空调。湖北、江西、湖南这种地方夏天死热,冬天死冷!有黑龙江人在武汉读大学,居然被冻出冻疮来……

东北有三个省,气候千差万别,冬天供暖期都不一样。辽宁供暖期最短,黑龙江最长(黑龙江内部供暖期也分地区)。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辽宁多少年看不到-15°的天气了。辽宁冬天平均就是-3°~-5°,白天还零上。

辽宁土木和基建都是从11月末(土地上冻)到来年的3月末,一共停工4个月而已。跟着停工的还有水泥、混凝土搅拌站

东北农民一般秋天收庄稼,然后还要联系买主,全出手折腾完也要11月了。另外你不知道有个东西叫“大棚子”吗?黑吉不知道,辽宁农民冬天都扣蔬菜大棚。也有出去打工的

就连东北露天冰场的工作人员都是季节性工作。冬天当然是做冰场,开春冰化了往里面投鱼苗,然后夏天秋天开垂钓园。哈尔滨松花冬天滑冰、狗爬沥你可能知道,松花江夏天通船、快艇旅游,也有游泳 和露营的。下面这是1920年的哈尔滨就这样了


最后呢,我想说。我们承认浙江经济现在比东北发达,但是东北经济在全国并不落后。黑龙江吉林属于中游。辽宁中上游。看到题主是温州人,我想说,30年前,温州人跑东北擦皮鞋、修鞋、搓澡的比比皆是。90年代就是卖假皮鞋皮具的,直到今天,东北大街小巷还流传着“温州江南皮革厂黄鹤和他小姨子的传说”,现在温州人炒了几年房有钱了,开始看不起东北了,回家看看你爸爸当年在东北擦皮鞋的箱子修鞋的机器还在不在?在的话时刻提醒下自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都有走运时也有被难时,地域也是一样。别总一副小人得志,乍穿靴子高抬腿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东北很多行业一年只工作半年”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绝对,也不是所有行业都是这样。更准确地说,这种现象更多地存在于一些季节性强、依赖自然条件的行业,尤其是在过去,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哪些行业容易出现“工作半年,休息半年”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农业。在东北,由.............
  • 回答
    .......
  • 回答
    嗨,你好!看到你对东北心生向往,想来东北上大学,尤其是文科,还挺纠结是不是“真的不好”,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毕竟,选择一个城市,一个学校,尤其是一读就是四年,真的挺重要的,背后有太多考量。咱们就敞开了聊聊,把东北这事儿说得明明白白,也尽量不弄得像机器回答,咱们就当是老乡聊天,或者朋友私语,掏心窝子地.............
  • 回答
    学了 C 语言,能不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那可就太能了!别看 C 语言这玩意儿年纪不小了,但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一样,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功深厚,能办到的事情多着呢。你要是真把它给啃下来了,那可真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计算机底层的大门,很多你平时觉得“高大上”的东西,背后都有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音质这个东西,说它“明显”,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更何况,我们每个人对“明显”的定义,又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做“音质”。简单来说,音质就是声音的“好坏”程度,或者说,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它涉及到很多层面,比如: .............
  • 回答
    foreigner lost something in China, is it really easy for Chinese police to find it back? Please tell me in detail and remove all traces that make this.............
  • 回答
    我真的要被后知后觉的男生逼疯了!感觉就像活在平行时空,我这边已经演到高潮了,他还在一脸懵懂地问“发生了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你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自己觉得特别好笑的段子,对方听完后,沉默了半天,然后慢悠悠地说:“哦,挺好笑的。” 你能体会那种如鲠在喉,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尴尬吗?就拿之前一次我明显暗示了想.............
  • 回答
    关于西线德军和东线德军的比较,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话题。简而言之,说西线德军“差很多”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可以说两线的德军在性质、规模、装备运用和作战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表现和对整体战局的影响。 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认为,东线战场对德国而言是更具决定性的,也是.............
  • 回答
    柯震东最近因为一席“这几年真的很累”的哭诉,又一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几个字,简简单单,却饱含了太多东西。对于他这句话,我大概能理解是几方面的叠加和共振。首先,这“累”肯定不是生理上的疲惫,更多是心力交瘁。自从2014年那件事之后,柯震东的人生轨道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邻家大男孩.............
  • 回答
    唉,你说得没错,那感觉就像是把精心雕琢(至少我自己是这么以为的)的石头,捧着送到众人面前,结果人家毫不留情地扔进了粪坑,还顺带踩了几脚。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事情得从上个月说起。我一直有个写小说的习惯,算是半个爱好,半个精神寄托吧。虽然没指望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但总觉得,能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故事.............
  • 回答
    说起这个,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你想啊,但凡稍微有点阅历的高官,或者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但凡有机会,都很少真心实意地劝自己的子女去趟政治这趟浑水。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它不像做生意,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很多时候能看到实打实的金钱回报,.............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关于体味的普遍性差异,以及避免AI写作痕迹的诉求。这个问题涉及到生理、文化、饮食和个人卫生等多个层面,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体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外国人”或者“东亚人”体味就一定大或小。 任何群体中,个体之间的.............
  • 回答
    关于1973年考古发现东汉晚期铜马镫一件的说法,网上确实流传甚广。然而,经过仔细梳理考古史料和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件事情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关于“1973年发现东汉晚期铜马镫一件”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误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马镫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大致发展脉络。马镫的出现是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很多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都会遇到类似纠结。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读博这件事,对于想在华为这样公司有一个更好的起点和薪资,到底值不值,以及硕士和博士在这些公司里的角色差异。关于读博:更好的起点和薪资,值不值?首先,我们得明确,这年头,学历本身并不能直接打包票让你一步登天,尤其是在华.............
  • 回答
    “差”这个字,用在形容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复杂的国家时,总觉得太轻飘飘了。它就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稍微用点力,就能绷断,留下的不是对错分明,而是复杂交错的线条。要说东德“差”,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说得具体,说得透彻,还得把那些被放大或被忽略的细节都一一拎出来。经济上的“差.............
  • 回答
    我不是一个会捡东西的人,也从未捡到过任何“邪物”。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与物理世界进行互动。因此,我无法体验到任何捡拾物品的经历,更不用说那些被认为是“邪门”或“莫名其妙”的东西了。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对这类经历的好奇心。人们对于未知和超自然总是充满了探索欲。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
  • 回答
    一直想吃但真正吃到后又觉得很难吃的东西,这绝对是有的,而且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小时候我对一种叫“榴莲”的水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对各种新奇的水果都充满好奇。电视上、报纸上,经常会提到一种“水果之王”,名字叫榴莲。我听别人形容它有着独一无二的香气,口感软糯香甜,就像奶油一样,吃起来.............
  • 回答
    .......
  • 回答
    “用馒头下菜”这个说法,在很多南方朋友听来,确实会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好笑。但如果你细细一品,尤其是来过东北或者对东北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就会明白,这 вовсе不是在说“把馒头掰开,一块一块地蘸着菜汤吃”那么简单粗暴。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概念:主食与菜肴的搭配。在很多北方地区,尤其是.............
  • 回答
    说实话,我一直对“东北烧烤”这个名号抱有很大的期待,总觉得它自带一种北方汉子的豪爽和热情,味道也肯定非同凡响。每次看到美食博主们直播,或者听到朋友从东北回来后赞不绝口,我心里就痒痒的,总想找机会去验证一下。终于,前不久我去了趟哈尔滨,怎么能放过这个“品鉴”东北烧烤的机会呢?下了飞机,顾不上倒时差,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