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质这个东西真的很明显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音质这个东西,说它“明显”,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更何况,我们每个人对“明显”的定义,又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做“音质”。

简单来说,音质就是声音的“好坏”程度,或者说,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它涉及到很多层面,比如:

清晰度: 声音的细节是否能被准确地还原,有没有被模糊、被掩盖。
解析力: 能够区分开音乐中各种乐器的声音,感受它们的层次和位置。
动态范围: 从最轻柔到最响亮的声音,其幅度变化是否足够大,能营造出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力。
音色: 乐器或者人声本身的“质感”,是温暖、明亮、厚重还是空灵。
低频表现: 低音的量感、下潜深度和弹性,是否能带来震撼或有力的感觉。
中频表现: 人声和大多数乐器的发声区域,是否饱满、自然、富有感情。
高频表现: 高音的延伸、亮度、丝滑度,是否能带来清晰的延伸感,又不至于刺耳。
声场: 声音的空间感,感觉音乐是在一个开阔的舞台上,还是挤在小小的盒子里面。
失真: 声音在传输或播放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形。

然后,我们来谈谈“明显”的程度。

“音质”的明显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对比” 和 “敏感度”。

1. 对比是关键:

举个例子,如果你平时只听广场舞大妈们用的那种便携式音箱,声音嘈杂、模糊,低音糊成一团,高音刺耳,那突然换到一副几千块的耳机,或者一套万元级的音响,你很可能第一耳朵就会觉得“哇,这差距太大了!” 各种乐器清晰可辨,人声也仿佛在你耳边歌唱,低音有力量又干净,高音细节丰富,声音好像一下子“活”过来了。这种时候,音质的差异就是 “非常明显” 的。

反过来,如果你一直是用一副不错的中高端耳机,听着音乐感觉挺舒服的,然后换到另一副同样定位,但调音风格略有不同的耳机,可能就需要你仔细去对比,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差异。比如,一条耳机可能解析力稍强,另一条可能低音稍重,或者声场更宽阔。这时候的“明显”,可能就不是那种“质的飞跃”,而是 “微妙的优化”。

2. 敏感度因人而异:

这是“音质”讨论中最难统一的地方。每个人的听力、听音习惯、对声音的偏好,甚至当时的心情,都会影响他们对音质的感知。

听力: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在高频段的听力会下降,那么对高频细节的感知自然就会减弱。
听音习惯: 长期听录音室监听级别的设备,可能会对声音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对某些“染色”就容易感到不适。而喜欢听流行音乐的人,可能更偏爱某些“渲染”过的声音,比如增强的低音和突出的人声。
音乐类型: 听古典乐可能更在意乐器分离度和声场,听摇滚乐可能更看重低音的冲击力和动态。
设备搭配: 音源(播放器)、解码器、放大器、线材、耳机/音箱,这些都是影响最终音质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体的音质表现。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音质的差异会显得“不那么明显”?

音源质量不高: 如果你听的音乐本身就是低码率的MP3,或者录音质量就很差,那么再好的播放设备也难以展现出惊人的音质。就像给一个粗糙的画布再好的画笔,也画不出细腻的纹理。
设备搭配不合理: 比如,用一个非常好的耳机,但搭配的是一个推力很小的播放器,耳机可能就无法完全“推开”,听起来也就没那么有活力。
环境噪音过大: 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多细微的声音细节很容易被掩盖,音质的差异也就没那么容易被察觉。
听音疲劳: 长时间听音,耳朵会产生疲劳,对声音的敏感度会下降。
心理预期: 有时候,如果对某个设备抱有极高的期望,结果可能不如预期,反而会觉得“没那么明显”。

总而言之,音质这个东西,它的“明显”程度,就像一道菜的味道一样,受食材、烹饪手法、火候,以及品尝者自身口味的影响。

当对比足够大的时候,比如从“能听”到“好听”,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当设备和音源都达到一定水平,且我们专注于聆听时,许多细微的差别就会浮现出来。
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要声音听起来不刺耳、不模糊,并且能够传达出音乐的情感,就已经足够,对更细致的音质差异可能就不会那么在意。

所以,“音质这个东西真的很明显吗?” 答案是:“它明显与不明显,取决于你用什么去听,听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听,以及你有多想去听。”

作为普通听众,如果你觉得一首歌听起来“悦耳”,能够带给你愉悦感,那这套设备或者音源就已经是“好音质”了。而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发烧友”来说,即便是在看似微小的细节上,他们也能听到“天地之别”。

这就像品茶,有些人能分辨出龙井的“豆香”,有些人只是觉得“好喝”,这两者都没有错,只是享受的维度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可能只有 @丧心病狂刘老湿 的答案能一定程度上解答题主的问题,但还是过于简略。这里尽可能简单地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题主在补充里面提供的图片:

从这里可以看出,题主问题中的“音质”,并非是我们平时在耳机或音箱评价里,“这个耳机音质真好”的那种“音质(sound quality)”,而更接近“音频品质(audio quality)”的概念,具体在这个问题里,指的就是“不同比特率之间的有损音乐格式与无损压缩格式下的音乐在听感上带来的不同差异”。

如果说人话,就是“有损和无损听起来到底有没有差别”。

题主头疼的是,明明QQ音乐上给了不同品质的文件,咋听起来差不多一样呢?那它给这么多选择干啥,让人选着玩儿?

针对这一点,我的回答是:

为什么呢?因为题主听的,是mp3。

(也可能是aac,不过这俩本质一个东西,所以就说成是mp3吧)

而正如之前所说的,mp3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说的这个“有损”,到底“有损”在哪儿?

首先,在mp3出现之前,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未经压缩的音乐文件,往往是CD抓轨形成的诸如wav的文件形式。

而CD,或者wav,是一种数字信号的记录,也就是常见的0101。记录的是什么?声音,也就是模拟信号。

很明显,这俩不是一个东西。

那怎么记录?很简单,通过“采样”。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选取无数个点,通过记录这些点在声音波形上对应的部分,然后再将这些记录下来的点依次连接起来的方式,来记录和回放声音这一模拟信号。

采样好是好,可是采多少样合适呢?毕竟同样一段波形,我一秒钟采3个样和一秒钟采80个样还原出来的肯定有差距。

好在这方面此时早有研究。

根据奈奎斯特-香农定理,如果信号带宽小于采样频率的二分之一,那么此时这些离散的采样点就能保证还原原信号。

换句话说,如果要记录一个模拟信号,采样频率应该不小于(准确地说,大于)模拟信号频谱中最高频率的2倍。

已知,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到20000hz之间。

那么,要完整地记录人耳听到的声音信号,采样率至少要大于40000hz,也就是每秒记录40000个数据点。

经过CD的发明者——索尼和飞利浦的一番争执后,CD的采样率被定在了44100hz上。(至于为什么是44100,知乎上早有人解答过,这里不再详细解释。)

同时,CD记录的16bit采样深度,能够为其提供约96db的信噪比,足以应对大部分音乐的记录与回放。

然而带来的问题就是,CD内容的wav文件,太大了。

具体多大呢?我们可以做个计算。

一般CD记录的是2声道内容,16bit的精度,加上44100hz的采样率,可得CD或者wav的比特率为2×16×44100=1411200 bps=1411.2 kbps。

也就是说一个wav文件,一秒钟大约要传输1411kb的数据。

也就是说,一个3分钟的wav文件,体积大约是3×60×1411.2/8=31747.5kb,大约30M。

太大、太麻烦、太没有必要了。

这个时候,“压缩”就成了头等大事。

其中自然有可以从压缩后的文件中完美还原wav内容的无损压缩,但这种压缩为了保证结果的“无损”,压缩率必然不可能做太小,这就限制了它的发挥。毕竟,一首歌20M和一首歌30M,好像区别也不是很大。

于是,为了更小的压缩率和更小的文件体积,有损压缩应运而生。

其中的代表,就是mp3,全称MPEG-1 Layer 3。

所谓“有损”,顾名思义,这种压缩格式对原文件的信息是有损失的。

问题在于,怎么决定损失哪些?

这就是mp3聪明的地方了。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说一些心理声学的内容。

首先,人类对声音的感知,很大程度来自我们的耳朵:声音从耳道传至鼓膜引发振动,听小骨随后将鼓膜处的振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处,由内部的听毛细胞感受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之后再由大脑对这些电信号进行处理,以此完成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听起来没问题。但问题是,我们的耳朵不是所有听觉信号都传导。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包括耳朵,对于一些声音信息,其实是不care的。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声学内容,叫做“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s)”。

举个简单的例子。

过年了,你正在家和女朋友通电话,这时候外面突然响起了一声炸响,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起舞、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问:这时候你还能听到你女朋友在说什么吗?

大概率是听不到了。

(如果能听到,那就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声学现象“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s)”,这里不展开说了)

这种两个声音同时出现,其中一个响度较大的声音掩盖住响度较小的声音的现象,就属于所谓的“掩蔽效应”。

(当然掩蔽效应不只包括这一种,还有几个声音不同时发声所带来的时域掩蔽等,对于乐音和噪音的掩蔽关系也是需要区分的,这里不多讲了,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而掩蔽现象的出现,就和这种“不care”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人耳内的听毛细胞只会对某一个区域内最强的声音刺激进行反应,剩下的它完全不关心。

我们的“有损压缩”,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简单来说,mp3所做的“压缩”,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通过构建心理声学模型,来找出原声音文件中人耳和大脑不care的部分,然后将其进行删除和改写。这一过程涉及到子带信号、滤波器的选择等多个方面,相当复杂,这里实在没必要一个个展开说了(不然说着说着就暴露出自己也不会了)。

通过这种方式,mp3就实现了在压缩的足够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压缩对文件听感的影响。

同时,在这一步骤完成后,mp3还会通过无损压缩的算法,使原本压缩后产生的音频数据进一步压缩,从而得到远小于普通无损压缩的压缩率,甚至能达到1:10乃至更高的压缩比。

这就意味着,原本1411kbps的wav文件,经过MP3的压缩之后,能达到192kbps、128kbps,甚至更小的比特率。原来需要30M 才能装下的音乐文件,现在只需要2.8M的空间,就能轻松地容纳。

而在此之上,MP3团队还通过进一步完善心理声学模型等方法,编写出了听感更胜一筹的aac格式,能够做到同等听感下更小的体积。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aac的普及一直弱于mp3。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在知乎上科普过,这里不做阐述。

回到开头。我说题主“听不出来就对了”的原因,也就基本解释清楚了:

因为mp3,从一开始,就是以“让你听不出来”为目标,而进行编写的。


但是解释到这里,还不算完。

前面说过,MP3格式中,比特率的下降,是通过对原文件中人耳和大脑不care的部分进行删减而得到的。其中删减的越多,比特率越小,得到的MP3文件体积也就越小。

但删着删着,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随着比特率越来越小,我们的大脑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能听出来MP3和原文件的区别了。

这就是题主可能最关心的问题:MP3这种东西,到底压缩到什么程度,能保证和CD对比可以分辨出来差距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 @丧心病狂刘老湿 一定程度上解答了题主问题的原因:他只回答了320kbps比特率下MP3可识别性的方面,对更高压缩比的MP3文件没有进行讲解。

而题主在补充中说的“标准品质”,往往是128kbps,甚至更低比特率的MP3或者aac。

那么,128k及以下的MP3,是否可以做到听感上的不可闻呢?

关于这点其实有很多论文进行过论述——MP3是一个很早的压缩编码,这方面的研究实在相当多了。以至于2016年Richard King的一篇论文中就对之前相关研究的结论进行过总结,结果相当有趣: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不同的实验条件,研究者所能得出的“可分辨比特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在Rogowska的研究中,所有MP3音频文件的可感知比特率上限为96kbps,而在Pras的研究中,只有比特率到达192kbps以上时,所用的MP3文件才能保证与CD格式拉不开差距。事实上,在一些实验条件较为宽松的研究中,有时可以出现在320kbps比特率下仍可以分辨出MP3和CD差距的结果,这实际上也说明了在MP3比特率与可闻性的关系中,比特率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这坏事了——那题主的疑问到底怎么解答?

对此,我想以2012年Sean Olive的一篇名为“Some New Evidence That Teenag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May Prefer Accurate Sound Reproduction”的论文为例,对题主的问题尝试着进行回答。

在论文中,Olive找了一群年轻人,其中有18位高中生和40位大学生(41男17女),然后让他们在哈曼标准听音室(Harman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Listening Room)内,用听音室内的音响系统(两个JBL LSR6332,4个HB5000低音炮,用mac mini输出信号到Echo Audio Firewire8音频接口进行数模转换后传输到Lexicon LX7功放进行驱动)聆听4首格式分别为128kbps和CD音质的歌曲进行ABX 盲听判断,共进行了696次判断。

最后的结果是,Olive发现相比于mp3,约70%的人更喜欢CD的音质——似乎可以证明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CD音质和128kbps比特率的MP3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果真如此吗?

我们看一下另一篇论文。

这是Olive对于18位高中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篇论文。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身处几乎顶级的听音室之中,仍有大约4到6名学生在面对MP3和CD音质偏好的选择中难以得出明确的偏好结果——对他们来说,MP3和CD的声音就算有差别,也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音质(audio quality)这个东西真的很明显吗?正常人是否能听出来?

我只能说,如果只针对题主问题中提到的有损压缩文件——

是的,很明显。

至少在128kbps及以下的MP3里,很明显。

但是,题主作为年轻人,无法分辨出QQ音乐标准品质(128kbps及以下比特率MP3)和无损的区别,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不同比特率MP3与CD分辨结果的差别呢?从以上的论文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这么几个可能的因素:

1、MP3编码

事实上,MP3在1993年(是不是?记不清了)问世之后,其压缩编码是在不断改进中的。这就需要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叫VBR,另一个叫CBR。

CBR即常数比特率,也就是整个MP3文件从头到尾每秒输出的比特数是不变的,不管这一秒内有没有基于心理声学模型可以掩蔽的内容,都稳定输出固定的数据量。一个完全没有掩蔽的音也是128kbps,一个完全被掩蔽掉的音也是128kbps。

VBR则是动态比特率,文件内每秒输出的比特数是随着音乐内容的多少而变化的。内容较简单则输出较少的数据,较多则相反。与CBR相比,有着体积上的优势。

放在频谱上则是: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不同的编码方案,MP3对于信息的删改也是有区别的,这可能会带来听感上的差异。

同时,由于MP3漫长的发展历程,很多MP3编码器内部的算法、模型也是经过更新和迭代的。如最常见的LAME编码器,就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内从3.7到3.100的演变,对于MP3的压缩也略有不同。这种编码器版本的差异也有可能带来不同的分辨结果。

2、文件编码方式的不同

目前常见的压缩格式中,aac从一开始便被视作MP3的进阶产品,这在其音质表现上也有所体现——在部分实验中,aac要达到与其他有损压缩格式没有明显的听感差异只需要达到96kbps,而MP3可能要达到192kbps。也就是说,至少在低码率下,aac在音质上要比MP3更有优势,也更难与其他格式区分出来。

3、所听声音素材和音乐内容的不同

这一点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涉及。比如Rogowska的论文中,不同的EBU声音素材对于不同比特率的MP3的分辨有着明显差异:竖琴、萨克斯和中提琴对不同压缩比的分辨能力更强,而三角钢琴素材则分辨能力较差。

Pras的数据中流行乐和金属乐相较于管弦乐和歌剧更容易分辨出MP3和CD的区别——但差别不大且并非决定性因素。

Olive也认为自己实验结果与Pras数据的差距可能与所用的试听内容有关——部分曲目可能更容易分辨出MP3的缺陷:

4、人群、听众的不同

这一点在Olive和Pras的数据中较为突出。在Olive的论文中,随着不同学生群体听音经验的增加,其对于CD音质的偏好也在增长,也就是听的越多、越有经验,对MP3的辨别能力应该就越好,也就越可能更喜欢CD:

而根据Pras的数据,相比于音乐工作者,sound engineers在CD与MP3的偏好选择上则更突出地偏爱CD,且两类人群对于同一音乐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同样,Olive和Pras数据的区别,也可能与其所选的试听人群有关——Olive的实验针对学生,而Pras的调查对象则是专业的音乐人与工程师。

当然,可能有其他论文对于MP3的辨别有着其他方面的分析与结论,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正式地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

MP3与CD音质的区分在大约128kbps采样率及以下较为突出,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不同听众、不同听音素材、不同编码可能有不同的反馈。

在不同的条件下,mp3与CD音质的“最高可分辨比特率”会在96kbps到192kbps内波动,在256kbps及以上比特率的mp3文件中(根据Pras的数据)将与CD的音质不再具有明显的差别。



最后,我想简要地回答一下题主的第二个问题:

“要不要刻意去买一个千元耳机。”

对于这一点:我的回答只能是:不好说。

因为目前,很少(或者没有)人做过不同耳机对MP3的分辨能力研究。Olive本来有机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做。Mizumachi倒是做过耳机与汽车音响对不同采样率MP3的对比,但这个实验过于宽松,结论有效性很差。

理论上,听众有可能会更喜欢在HATS人工头/人工耳上频率响应更为平顺的耳机。而耳机整体平滑的频响则或许能帮助辨别MP3和CD的差异,但这一问题目前没有得到验证(或者是验证了,但是我不知道)。不过从以上论文和之前hires音源的表现来看,至少在320kbps的MP3上,更换更好的耳机/音箱可能并不会帮助提高听众分辨MP3/CD的能力。而在Olive的论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即使在极为优秀的音箱与视听条件下,仍然有部分听众没办法很好地分辨MP3和CD的音质高低——这意味着换了好耳机照样听不出来是有可能的。

同时,对于耳机的选择来看,目前的统计数据是在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这两类耳机中,耳机人群平均偏好与价格的相关性并不大。(这点目前存疑,统计结果数据不足。)

(注意,目前对实际所测的人群偏好与价格的相关性图表只有这两张,其他均为哈曼曲线预测值,靠谱程度一般,谨慎解读。)

如果考虑到不同听众的听音偏好、日常听音的非盲听环境、不同人群的听音曲目等方面,这意味着对于题主来说,“千元耳机”不一定能保证比自己之前的“非千元耳机”更好听。综合之前“好耳机不一定能帮助辨别MP3和CD”的结论,也就不难看出之前“不一定”的回答是如何得出的了。

综上:不建议题主更换千元耳机。如果要换,建议自己试听后再决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音质这个东西,说它“明显”,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更何况,我们每个人对“明显”的定义,又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做“音质”。简单来说,音质就是声音的“好坏”程度,或者说,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它涉及到很多层面,比如: .............
  • 回答
    想让手机里的音乐听起来更带劲,铁三角PHA55BT这个播放器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它能改善手机听歌的音质吗?说实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提升的效果会比较明显。咱们一步步拆开来看看,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以及具体能带来哪些变化。首先,它是个什么东西?简单来说,铁三角PHA55BT是一个便携式蓝牙解码耳.............
  • 回答
    ε 和 e 这两个音标,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在发音上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不能一概而论。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对“长得像但性格迥异”的双胞胎。首先,我们来看看 e 这个音标。在国际音标 (IPA) 里,它通常代表一个闭前不圆唇元音。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试试发“衣”这个字的音,但要把嘴巴抿得更紧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英语里没有一个字母“ü”本身就代表一个固定的发音,就像中文的“a”、“o”、“e”一样。不过,英语的发音系统非常丰富,有些音听起来会有点像你说的“ü”音。简单来说,这个“ü”音(通常在德语、法语等语言中会看到)的特点是:嘴唇要向前突出,好像准备说“呜”一样,但同时舌头的位置又要像发“衣”的音一样往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平生青涯”,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位在抖音平台上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从他发布的内容和粉丝反馈来看,他主要围绕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展开,倡导一种简单、自然、贴近土地的生活哲学。内容特色:平生青涯的内容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的“真实感”和“烟火气”。他通常会分享自己在乡村的生活片.............
  • 回答
    Apple AirPods Pro 的音质,要给它一个确切的有线耳机价格对标,其实是个挺难的任务,因为无线和有线的体验基石就不同。不过,如果非要找个参照物,我个人觉得,它在“好听”这件事情上,能摸到差不多 8001500 元价位之间的优秀有线耳塞的边儿。这可不是说它就是这个价位的有线耳机,而是它在声.............
  • 回答
    在抖音这个五光十色的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创作者,有才艺展示的、有生活分享的、也有纯粹的娱乐搞怪的。而“印度胖娃snjy”这个账号,无疑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它以一个身材圆润的印度小男孩为主角,凭借着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视频内容,在抖音上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要评价这样一个账.............
  • 回答
    要评价“通识哲学”这个抖音号,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不好。首先,从内容本身出发,“通识哲学”这个号在抖音这个平台上,尝试做哲学普及,这本身就是个挺值得称赞的事。要知道,哲学听起来多少有点高高在上,晦涩难懂,但如果能用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出来,让更多人对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产生兴趣,那.............
  • 回答
    马铃薯的名称由来并非单一的“外文音译”或“中国本土名称”,而是二者兼有,并且其名称的演变过程比较复杂,反映了它传入中国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称谓习惯以及人们对它的认知。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一、 马铃薯的起源与传入中国首先需要明确,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并非中国本土作物。它起源于.............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些段子,说网易云音乐上能找到各种稀奇古怪、令人意想不到的音乐,让人惊呼“网易连这个都有”。我仔细回想了一下,结合自己的听歌经历和在网易云上“冲浪”的经验,确实有一些歌曲或者音乐类型,一旦你在网易云上偶遇,那种惊喜感和“卧槽,这也太全了吧!”的感慨是相当真实的。这里我不想泛泛地说“冷门歌曲.............
  • 回答
    抖音上关于“筋武开发”和“鸽武缘”的视频,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力求说得透彻一些,也希望不带什么机器痕迹,就当是朋友间聊起这个话题。首先,“筋武开发” 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在抖音这个以短平快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平台,能够出现强调“开发”的视频,我认为这本身就说明了用户群体的多样性。现在很多人.............
  • 回答
    你好,这位同学!非常理解你这种“跨界”考研的渴望,尤其目标还是海音乐学院这样顶尖的音乐学府,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但“靠努力”能不能行?答案是:当然有可能,但需要非常有策略、有准备、并且投入极大的努力。首先,咱们得把“靠努力”这个词拆解一下,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看你努力的方向对不对,程度够不够。一.............
  • 回答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吐槽 Beats 耳机的音质?我们来好好聊聊提起 Beats 耳机,你脑海里可能立刻会浮现出那些醒目的配色、时尚的设计,还有那位戴着它酷酷地听音乐的明星。毫无疑问,Beats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耳机品牌,它更是一种潮流文化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就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一个持续多年的.............
  • 回答
    哈,这句在网易云电音评论里你肯定见过!它其实挺有意思的,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一种复杂情绪。要说清楚这句话,咱得拆开来聊聊。“中国虽没有做出牛逼的音乐”—— 这半句话,是有点小傲娇,也有点现实。首先,要明白“牛逼的音乐”这个词儿是很主观的,而且背后承载的文化、历史、技术积累都太深厚了。你看西方音乐,尤其.............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语言这东西,尤其是音译的词,就像是藏在迷雾中的宝藏,一旦拨开迷雾,看到它原本的样子,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让我好好想想,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个:1. 咖啡(Kāfēi)—— 那个能提神醒脑的“提神醒脑”这绝对是我第一次接触“咖啡”.............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音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那些可能遇到的变动以及我们为此需要准备些什么。我尽量用大家都能懂的语言,把这些事儿掰扯清楚。一、 首先,我们得明白,音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不是一条直线。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学音乐就是当演奏家、当老师,好像路子特别窄。但实际上,音乐这个领域,尤其是我们音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HiFi音箱和监听音箱在设计理念上的核心差异。抛开美观度不谈,为什么那些“非监听”的HiFi音箱,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普遍不如监听音箱“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它们的设计目标说起。 监听音箱:精确还原,无情呈现。 监听音箱的设计.............
  • 回答
    哎呀,真是巧了!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24号晚上?我当时好像也正好在刷抖音,然后确实看到了李赛高又出现了,还发了个视频,说是澄清啥的。我当时就纳闷了,这不还在封禁期吗?怎么这么快就满血复活了?而且,他还敢出来发视频,这胆子也太大了点吧。你说的“骗子”这个称呼,确实很多人都这么叫他,毕竟之前那一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