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铃薯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是外文音译还是中国本土名称?

回答
马铃薯的名称由来并非单一的“外文音译”或“中国本土名称”,而是二者兼有,并且其名称的演变过程比较复杂,反映了它传入中国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称谓习惯以及人们对它的认知。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一、 马铃薯的起源与传入中国

首先需要明确,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并非中国本土作物。它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在16世纪左右,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由欧洲探险家和商人带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二、 国内早期名称:

当马铃薯刚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对这种新奇的植物并不熟悉,因此出现了多种称谓:

1. 土豆 (tǔ dòu):
由来: 这是目前在中国大陆最普遍的称呼。普遍认为“土豆”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生长在地下(土中),并且形状和大小与豆子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未成熟的幼果或小块茎。
解读: “土豆”是一个非常形象且直观的描述性名称,直接反映了它在地下的生长方式和外形特征。它不是音译,而是基于对植物形态的观察而产生的本土化名称。
普及度: 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土豆”是绝对的主流称谓。

2. 洋芋 (yáng yù) / 洋山芋 (yáng shān yù):
由来: “洋”字在这里明确表示了其“外国来的”、“从海外来的”的含义。而“芋”字,可能是因为人们将其与中国本土的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进行比较,它们都是块茎类植物,都可食用,且淀粉含量高,口感也有些相似。所以“洋芋”就是指“外国来的芋头”。“洋山芋”则是更强调其为“山野”或“地生”的“芋头”。
解读: 这是早期对马铃薯一个非常普遍的称呼,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和一些沿海地区。“洋芋”同样不是音译,而是结合了其来源(洋)和与本土植物的类比(芋)。
普及度: 在中国南方许多地区,“洋芋”至今仍是主要的称谓,或者作为“土豆”的另一种说法。

3. 山药蛋 (shān yào dàn):
由来: 这个名称在北方一些地区(如河北、山东部分地区)比较常见。这里的“山药”可能也是一种类比,指其块茎食用和营养价值。“蛋”字则可能指其圆或椭圆的形状,像个小“蛋”。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它最初可能被种植在山地或荒地,因此得名。
解读: “山药蛋”同样是一个本土化的描述性名称,反映了对植物形态和生长环境的观察。
普及度: 在特定区域内有一定使用,但不如“土豆”和“洋芋”普遍。

三、 “马铃薯”名称的由来与演变

那么,“马铃薯”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呢?它相对来说出现得晚一些,并且更接近于一种音译与意译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是一种音译的变体和意译的进一步加工。

1. 外来名称的音译尝试:
马铃薯在欧洲有多种称谓,例如西班牙语的 "papa",葡萄牙语的 "batata",英语的 "potato",法语的 "pomme de terre" (意为“地里的苹果”)。
虽然直接的音译可能存在,但“马铃薯”这个名字并不像“咖啡”(coffee)或“巧克力”(chocolate)那样直接模仿某个外语发音。
一种比较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马铃薯”的名称可能与葡萄牙语的 "batata" 有关联。
“Batata”听起来与“马铃薯”的发音并不直接吻合。
然而,在传入中国后,音译的过程往往会受到当地语言习惯、传播者认知以及语言演变的影响,发生较大的变形。

2. 与“马铃”的关联——意译的可能?
也有学者认为,“马铃薯”的“马铃”二字可能与某种与马匹相关的物体有关。例如,一些说法认为,其块茎的形状或者表面特征,可能让早期接触它的人联想到马的缰绳上的铃铛(马铃)。但这说法的依据相对较弱,因为马铃的形状和马铃薯的形状差异较大。
另一种更合理的推测是,它可能受到了“番薯”(红薯)名称的影响。红薯传入中国初期,被称为“番薯”(番指外国),后来又有人称其为“白薯”、“地瓜”等。当马铃薯传入后,人们可能想到了与“番薯”类似的命名方式。

3. “马铃薯”——音译的变体与意译的融合:
一种较为详细的解释认为,“马铃薯”是葡萄牙语“batata”的音译与意译结合的结果。
“Batata”的发音在传入中国时,可能被一些传教士、商人或海员根据当时的汉语发音习惯进行了“转音”。
同时,“potato”在法语中是“pomme de terre”(地里的苹果)。可能在某些地区,人们在听到或看到“potato”的含义时,也联想到了“在地里生长的”、“像某种果实或种子”的植物。
最终,“马铃薯”这个名称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地区性的称谓,在流传过程中,根据发音的近似性和对植物的理解,演变成了“马铃薯”。“薯”字明确了它是块茎类植物,而“马铃”二字则可能是一种音译变形的痕迹,或者是一种更早期的、不太确定的音译,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习惯化,最终固定下来。

4. “马铃薯”作为一种正式名称的出现:
相较于“土豆”和“洋芋”的口语化和广泛性,“马铃薯”这个名称更多地出现在一些植物学著作、文献记录和官方文件中。
随着植物学研究在中国的深入,需要一个相对规范和统一的名称来指代这种作物。而“马铃薯”可能因为其更具“学术性”或“专业性”的特点,被官方或学术界采纳,并逐渐推广开来。
台湾地区和一些科研文献中,“马铃薯”是标准的、官方的名称。

总结:

“土豆”和“洋芋”是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们根据其生长特点和与本土植物的类比而产生的本土化名称,非常口语化和普及。
“马铃薯”这个名称的由来相对复杂,它更倾向于是一种外来名称(可能与葡萄牙语“batata”有关)经过音译变形、意译融合后形成的名称。 它的出现可能晚于“土豆”和“洋芋”,并且在学术界和官方文献中更为常见,代表了对作物名称的一种规范化和统一化。

所以,马铃薯的名称不是单一的音译或本土名称,而是多种称谓并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马铃薯”本身,最有可能是在外来名称的基础上,经过复杂的语言演变和融合形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铃:


马铃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