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其他国家有可能完成类似中国这种大规模基建的成就吗?

回答
当然,其他国家完全有可能完成类似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基建成就,但这其中涉及的复杂性、可行性以及最终效果,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的问题,而是关乎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制度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综合体现。

中国模式的基石:为何能做到?

要理解其他国家能否复制,我们首先得看看中国成功的要素。这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得先知道已知条件。

强大的国家主导能力与资源调动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赋予了政府极强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能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可以被高效地组织起来,服务于长远的基建规划。想想看,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可能涉及征地拆迁、环境评估、资金筹措、技术标准制定等无数环节,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能够极大地扫除障碍,加速进程。
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与持续的经济增长: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意味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交通、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提供了天然的增长动力。同时,过去几十年的持续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为大规模基建提供了资金保障,无论是政府财政投入,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运作,甚至是吸引私人资本进入,都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之上。
明确的战略规划与长远眼光: 中国的基建并非是零散的、短视的行为,而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就将国内的基建能力输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基建网络。这种长远、系统性的规划,使得每一项基建投资都有其战略意义,也更容易获得公众和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早期): 在中国大规模基建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较低的,这使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当然,随着发展,这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政治稳定与社会共识(相对): 尽管基建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但总体而言,中国在关键时期能够形成较强的社会共识,减少了由于政治动荡或社会分裂导致的基建中断或延误。

其他国家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理解了中国模式的成因,我们再来看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复制或实现类似成就所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自身的独特机遇。

对于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

挑战:
政治体制与制衡: 这些国家通常实行民主制度,权力受到多方制衡。决策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经过议会辩论、公众咨询、环境保护评估等多个环节。这大大增加了项目启动和推进的难度,也难以实现中国那种“举全国之力”的效率。
要素成本高昂: 劳动力、土地、环保标准等成本都远高于中国。建设一条高铁,其人力成本、土地征用补偿、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投入,都会是天文数字。
市场成熟与需求变化: 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网络已经相对完善,许多领域的需求增长趋于平缓。再进行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边际效益可能不如中国那样明显。更多的是“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
债务与财政约束: 尽管经济发达,但许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高额的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大规模基建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更注重财政的审慎性。
公众反对与民意: 任何大型基建项目都可能对当地环境、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对,进而导致项目受阻。

机遇:
技术与创新优势: 发达国家在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智能管理、绿色环保等领域拥有领先优势。它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建设更高水平、更具创新性的基础设施,例如智能化交通系统、绿色能源网络、低碳环保的建筑等。
高质量与可持续性: 它们可以专注于建设质量更高、更具可持续性和韧性的基础设施,例如抗震能力更强、更节能环保的桥梁、隧道和建筑,以及更智能化的城市公共服务系统。
精细化与智能化改造: 相比于从零开始的大规模新建,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和精细化改造,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外):

挑战:
资金短缺: 这是最普遍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大规模基建的资金筹措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往往需要依赖国际援助、多边开发银行贷款或私人投资,但这些来源都有其限制性。
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缺乏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项目管理人才以及成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项目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
政治不稳定与腐败: 政治动荡、政策变化无常以及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都会严重阻碍基建项目的顺利进行,导致资金挪用、工程延误甚至烂尾。
法律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土地所有权不清、征地拆迁困难、合同执行力弱、监管缺失等问题,都会给基建项目带来巨大风险。
人才和劳动力素质: 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也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率和质量。
国际合作的复杂性: 依赖外国投资和技术,需要处理好与投资方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谈判、利益分配、文化差异等,过程可能非常复杂。

机遇:
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 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迫切的基础设施需求,例如电力、交通、通信、供水等,这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发展空间。
后发优势与借鉴: 它们可以借鉴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基建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例如,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直接跳过一些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模式的“启示”: 中国的成功,无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规划先行”、“国家推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国情,进行适应性调整,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基建跨越。
利用全球化资源: 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可以获取部分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持。

关键因素的差异化:

最终,能否完成类似中国的基建成就,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差异化:

1. 国家主导的决心和能力: 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将基建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并动员全国资源去执行。
2. 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潜力: 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以及是否有持续增长的经济来消化这些基础设施带来的产能。
3. 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稳定性: 政治环境是否稳定,能否有效协调社会各方利益,解决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难题。
4. 技术和人才储备: 是否拥有实施复杂工程项目的技术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
5. 国际合作的模式: 如何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同时,保持国家的主导权和避免过度依赖。

结论:

简单地说,其他国家“可以”完成类似中国的基建成就,但这绝非易事,更不意味着可以简单照搬。

发达国家 有技术、有资金,但受限于政治体制、高昂成本和成熟的市场需求,它们更侧重于高水平、智能化、可持续性的升级改造,而非中国那样从“0”到“N”的大规模新建。
发展中国家 则面临着资金、技术、管理、政治稳定等多重瓶颈。它们需要的是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的基建发展模式,可能需要更侧重于分阶段、小规模、国际合作的项目,并且需要警惕债务陷阱和腐败问题。

中国大规模基建的成功,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特定政治经济体制下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其他国家要实现类似成就,必须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创新和调整,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智慧、决心和有效的执行力。简单地模仿,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的大规模基建,发达国家早就已经经历过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的基建,甚至大家看不上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都已经完成了中国过去20年基建狂潮了。未来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不出现重大改变,人的需求不出现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基本上只要capital stock累计到可以支撑基建程度,并且有这个需求,自然就有大规模基建。大规模基建,基本上就是经济发展到一个程度必然会发生的。

基本上,完成这样大规模基建需要几个前提条件:

  1. 有一个有效得管理的政府(这个有效管理的政府可以参考fukuyama所作出accountable modern government的定义)进行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不管是调动民间资金,比如当年美国的铁路建设狂潮,还是通过现在得PPP,比如现在英国,法国很多项目,比如政府财政拨款,还是其他各种模式。基本上,只要有一个能够有效治理得,运作相对正常得政府,基建都是能搞起来。大部分基建落后的国家,地区,搞不了基建最大的核心问题,就是连一个基本运作正常的政府都没有,或者政府完全没有长远的计划,也完全没有任何accountability,整个社会的治理架构也是混乱的。
  2. 经济上的许可,这就是看这些基建建设项目,是不是有经济效益而已。只要经济账算得过来,很多国家都照样可以建设大量得基础设施。 比如像基建成本非常高得国家,如奥地利,瑞士,都有非常完善得基建。就算落后点得,像马来西亚,也是有还算可以得基础设施,差别得只是建设速度得快慢。至于说基建密度或者规模,比如连接两个城市,需要修多少连接设施,是高速,普通公路,铁路,机场都全部修了,还是只修一种。甚至高速,4车道还是8车道,完全是根据当地情况。比如连接两个千万级别人口城市(广州-深圳),外加周围一堆百万人口级别城市群,比如珠三角,就可以支撑起大量,并且高密度的基建。 反过来,只是连接两个中型城市,比如英国的曼切斯特和利物浦,一条6车道高速外加一条铁路基本差不多了。其他基础设施,能源供应,垃圾处理,供水等等也是类似。有些地区,除非有很强的非经济诱因,比如国防,或者维持统治需求,否则根本没必要搞大规模基建,而会选择满足需求即可。
  3. 而建设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水平。基建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而不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经济好的国家,地区,或者有就会有需要基建这个经济需求,而且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资金成本低,自然就能调集足够的经济资源进行需要的建设。毕竟大多数基建,主要目标都是获取总体经济效益,资金成本越低,自然就建得越快。这个很简单,学过经济学,金融的人都知道capital cost,wacc,利率之类的,5%和10%之间的差别,对上不上一个基建项目影响,远远大于一个基建项目技术难度的影响。没技术,可以找外援,可以一边搞一边研究。资金不到位,那就算政府再强力,技术再好,都建不起来。

而且未来,只要是经济上许可,完成这样大规模基建只会是越来越容易,毕竟技术难度是越来越低,capital stock普遍情况下也会越来越高,这样资金成本会降低。可能再过20年,25年,印尼也好,印度,甚至孟加拉这样的国家,都会有不少今天他们国民看起来疯狂得基建成就。关键就是看这些国家,能不能有一个正常运作的政府,以及capital stock的水平。

楼上一些狂吹中国某些特别高难度得基建项目,其他国家都没有。拜托,这样高难度得工程项目,全世界一堆国家都有,只要搞基建,这样得问题就自然会碰到。 像意大利,比萨到米兰得沿海高速,建设难度一点都不低,多山,地震,地质结构不稳定,但是这些公路,铁路,都是30-40年以前就搞定。 甚至就算是希腊这样国家,当年奥运会,都基建狂奔过一顿,搞了2号和5号公路项目。这些项目,难度可不比我们云贵地区做得高铁和高速容易。就连智利这样发展中国家,也照样有横穿安第斯山脉供水隧道。只要搞基建,怎么可能会不踩坑,不碰到技术问题。(没参与过类似项目,手上没有详细项目技术资料,只是随便看看纪录片,胡乱百度google两下的人,就别和我说哪个难,哪个容易。)

更别提100多年前那些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这些。 另外,说什么没有华工美国建不成铁路。基建项目,难听得说,搞基建最不缺就是人,没有华工,大不了就多死些白人,成本贵一些,或者重新调配点资源。技术问题是问题,但是不是真得那么难解决得问题,大不了就换个方案。当地劳工不行,南亚,东南亚,甚至南美,经过培训的劳工大把大把。中国企业觉得这些工人不好用,主要还是某些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实在不行。我自己参与,甚至直接管理的项目,就大量用越南或者孟加拉的工人,低级文员大量用菲律宾的,中国工人反而用的少,因为贵。甚至,中国企业,大约从3-4年前开始,做海外项目就开始引进越南劳工。

因为纯技术因素,而导致大型基建规划无法实行的情况,其实非常少见,尤其到了最近30年,基建真的不是什么高技术门槛的行业,而且技术封锁也非常的少,对同一个项目可供的解决方案又多。本国没有实力,没有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国际招标。除非是一些很特殊的项目,我印象中其实就核电站,才有可能没办法买。其他一般基建,比如一般的铁路,发电厂,水坝,别说有欧洲,日韩,中国的承建商,甚至土耳其,lebanon,马来西亚,台湾的承建商都可以。而且专业分包,专业咨询公司那么多,也不怕碰到技术问题没能力解决,只要分包管理,合同管理搞好就行了。沙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国又没技术,又没劳动力,但是照样搞过好几波基建狂潮,最近两年又开始一波新的基建狂潮,直接又是2000还是3000公里铁路,还有几百所学校,各种电站,港口,石化,炼油,还有核电站。当然,沙特这种石油土豪,政府治理差点,但是钱能搭够。最近在谈的一个项目,其中融资的来源就是沙特,沙特,阿联酋那边资金真的便宜的夸张。 我自己看到邮件的时候,“we wish to re-invest through project funding in investment loan/Equity to third party investors, project owners on a 2% interest rate per annum,interest only“,这个利率,一折现起来,比中国对外的援助贷款利率还低。有这样低成本资金,造价贵个20%也没所谓。

至于说中国一些地区的基建,确实要比不少发达国家城市的基建好。但是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基建是新建的,所以不管采取得技术也好,标准也好,设计要求都更加高。就好比今天上海,北京新修的地铁,肯定要比伦敦,巴黎那些上百年前修得地铁要好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但是西方国家新建的基础设施,比如伦敦比较新的地铁站,比如canary wharf站,或者未来投入得crossrail,就不会比今天中国新修的差多少。甚至连巴西圣保罗的机场,都比不少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机场好,无他,就因为新。任何新的基建项目,只要经济和技术具备可行性,都会用可以用到最新的标准和技术。甚至就算穷如老挝,柬埔寨这样的国家,他新修的移动网络,都肯定是上4G,而不会去用2G。反过来,30-50年后,说不定中国的最近这一波基建狂潮期间建的地铁,也会像今天伦敦的地铁那样,天天来个signal fail。 因为今天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到30年甚至50年之后的技术发展,自然也很难为未来新技术需要的更新做准备。而设备老化之后,维护起来就非常的困难。就像今天维护一台30年前的老爷车,绝对比维护一台新车难多了。但是老爷车我嫌旧了,直接扔了。但是你试试把北京1号线关个1年去大修,哪个政府敢这么干?

反过来,要更新旧的设施,难度真心要比新修复杂很多。 我以前参与过澳洲一条主干线得斜拉桥流量扩容,真心要比重新修一条新桥费心多了。新设计这样一条10车道,限速100,主跨400米不到的小斜拉桥,设计费用假如按照投入工时估算,估计只有这个从8车道扩容到10车道需要的设计费用1/5。所以我们整个设计团队都吐槽,新设计一条新的都没有这么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发达国家不少基础设施,比起中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建的基础设施看起来差很远的主要原因,更新改造太难了。假如完全重新修,或者直接更新,帐也算不过来,不单纯钱的问题,而是造成的连带影响。有些可能是逐步替换,比如一个旧的电厂退役,一个新的电厂接替。但是更多的情况,就是将就着用吧。 就像虎门大桥,现在旧维护费用很高。但是只能扛着,等新桥修好之后,才能再看怎么办,是大修,还是拆了重建。

另外,大规模建这些基建其实不算最困难,但是日后维护,才是真的挑战。全世界因为维护不善,直接报废,或者维护成本远超经济效益,在远远没到设计寿命之前旧拆了废弃的也不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政府在对基建项目决策考虑更加慎重,决策更慢的原因。一条高速,10年维护成本,直接超过造价。 建得起,养不起,这在基建投资也是太常见得事情。尤其政府部门,经常挪用或者不给充足得基建维护经费,这点全世界都常见,尤其是那些不显眼的地方。意大利塌最近塌的morandi bridge,除了原本设计问题,也就是因为没钱维护塌的,起码我个人猜测是这样。另外,去过Florida Key的人,应该会看到当年被认为仅次巴拿马运河的奇迹,florida key causeway,整条大桥就给废弃在那里。

~~~~~~~~~~~~~~~~~~~~~~~~~~~~~~~~~

后续再补充一部分,整个中国而言,其实很多基建还是很缺的。 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上,人自己能直接接触到的,比如公路,地铁之类,在沿海和主要城市做的还不错。但是大量不是日常生活接触到的,还缺着呢。内陆的情况就更加不用说了。

就像铁路,高铁现在中国是建了不少,但是货运铁路上的短板,还需要大量补,甚至简单粗暴的说,起码需要在现在基础上翻一倍才能达到G8平均水平,公路也是类似。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垃圾和污水处理,这些大部分人日常接触不到的,还远远的缺着。就比如像中国未来城市人口,不管是比例还是绝对值都会增,但是垃圾处理设施够吗? 随便去翻翻专门垃圾焚烧或者回填为主业的公司财报的management review部分,他们有多少待建项目,未来5年预计产能基本都是需要翻倍,就知道这些设施有多缺了。

假如想要详细的数据,国别之间对比, IMF网站各种报告都有,有兴趣可以去查。反正核心就是,中国远远没有达到像日本那样基础设施过剩的地步,反而是大量基础设施是需要补的。

user avatar

有,去看看西班牙的高铁建设,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高铁网了。欧盟最近这十几年对西班牙的转移支付相当给力。


事实上最近10年法国的高铁建设速度也是比较快的,2007-2017十年间,几乎每年都有新线开通,但是和西班牙比要差不少。


补充回答=====

====如果你们对于人均数据没有兴趣或者想批判的话可以掠过

看人均数据的话,西班牙是全世界人均高铁里程最高的国家,每亿人口6337公里,抛出法国50%,法国是4200,差了西班牙不少,但是比日本高了近一倍,这两个反而成了火星组,之后才是地球组,分别是日本,2413,德国,2046,中国是1903。

====如果你们对于人均数据没有兴趣或者想批判的话可以掠过完

、如果你认为西班牙的高铁网络已经完成建设,那么你又错了,根据UIC2018年十月份的报告,目前西班牙已建2852公里高铁,还有904公里的高铁在建,还有1061公里的高铁已经确定设计确定要建设,这两个总共加起来的总长超过已建设路网的比例的50%,比中国还要高(27684/10026/1268)。

======补充回答完


补充回答2====

最初回答我是没说人均的,但是后来查UIC报告的时候顺手算了下,因为我觉得建设能力和人口数量是挂钩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和一个五千万人口的国家,在同一段时间内需要的基建和建设能力也是不同的。。。而且人均数据并没有表明中国很差,世界第五,而且这个看的是存量,增量的话至少在日本和德国前面,但是我手里没有最近十年新建路网长度的确切数据,所以没法算十年人均,但是印象里西班牙这些线路基本也是最近十年建设的,所以大致意思是中国很强但是也不是说唯一了。

====补充回答2完


如果不看高铁,那么城市轨交方面,巴黎事实也可以称作基建狂魔。最近五年至下一个十年,巴黎的城市通勤交通网正在经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差不多有总共300公里的线路投入运行吧。


=========

那些评论区里面认为西班牙没有自己高铁技术全靠买买买的,Talgo和CAF了解下。中国之外,世界上掌握高铁技术的不止德法日三家,意大利西班牙瑞士都有自己的高速铁路技术,只不过这些国家的厂商规模较小不作输出,或者技术不在当年铁道部的兴趣范畴之内(当年铁道部买的阿尔斯技术通其实还是意大利菲亚特的的那个,而不是法国的)而已。谈出口,Talgo远比中国的高铁成功,而CAF是ETCS,即CTCS当年搬用的那个信号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

最后我再补充一句,人多力量大,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