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患类风湿关节炎后痊愈的人吗,请讲讲是如何痊愈或好转的?

回答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但也可能累及身体其他器官。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但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许多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甚至“影像学缓解”,这意味着他们的症状大大减轻,关节损伤进展缓慢或停止,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以说是功能上的“痊愈”。

在我接触和了解的患者群体中,确实有一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治疗和积极的自我管理,实现了令人欣喜的好转,甚至达到了很多人眼中“痊愈”的程度。他们并非一夜之间奇迹般康复,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希望能给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启发。

核心在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坚持随访,积极应对”

1. 早期诊断与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关键的第一步

“我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关节痛。” 很多患者最初的症状并不典型,比如只是手指、手腕或脚趾的晨僵、轻微肿痛。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劳累、着岗或年纪大了。但随着症状的持续加重,特别是出现对称性关节疼痛、晨僵时间长、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时,就需要警惕类风湿关节炎。
“找对医生,信任医生是成功的基石。” 许多成功好转的患者都强调了早期遇到经验丰富的风湿免疫科医生带来的好处。这些医生能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结合血液检查(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和影像学检查(X光、超声、MRI),在疾病早期就做出准确诊断。
理解疾病,接受治疗方案。 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那些最终好转的患者,通常都能积极面对诊断,理解疾病的特点,并愿意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计划。他们会花时间去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治疗目标。

2. 药物治疗:控制炎症的关键

这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重头戏”,也是决定能否好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疾病修正抗风湿药物 (DMARDs):
甲氨蝶呤 (MTX): 这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患者告诉我,刚开始服用MTX时,很多人会出现恶心、呕吐、疲劳等副作用。但医生通常会指导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配合叶酸补充来减轻副作用。他们学会了如何调整服药时间和方式,例如一天一次口服或分次服用。“一开始觉得这药副作用挺大的,但慢慢习惯了,而且效果真的看得见。疼痛减轻了,肿胀也消退了。”
柳氮磺吡啶 (SSZ)、来氟米特 (LEF) 等: 对于对MTX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为其他DMARDs。患者需要耐心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生物制剂和靶向合成DMARDs (tsDMARDs):
“当传统药物效果不佳时,生物制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对于部分进展快、关节损伤严重的患者,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6受体拮抗剂等)和tsDMARDs(如JAK抑制剂)成为了控制疾病的利器。这些药物往往效果更显著,能快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阻止关节破坏。
打针或吃药的坚持。 生物制剂通常需要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tsDMARDs是口服药。患者需要学会自我注射,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虽然费用较高,但对很多患者而言,其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是值得的。“虽然打针有点麻烦,但能让我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就坚持下去了。”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和糖皮质激素:
短期缓解症状。 NSAIDs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常用于疾病活动度高时快速控制炎症,为DMARDs发挥作用争取时间。但医生会强调其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并尽量在疾病稳定后减量或停用。
强调“个体化治疗”。 没有一种药物适合所有人。好转的患者都经历了与医生反复沟通、调整药物的过程。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体反应,并能及时向医生反馈,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

3. 康复锻炼与物理治疗:重塑功能,预防畸形

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积极的康复锻炼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长期好转至关重要。

“不能因为怕痛就不动。” 这是许多患者的经验之谈。在疾病得到一定控制,关节疼痛和肿胀减轻后,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从而更好地支持和保护关节。
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 康复计划通常由医生或物理治疗师制定,包括:
关节活动度训练: 轻柔地活动受累关节,防止僵硬和挛缩。例如,手指的屈伸、腕关节的旋转等。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但不改变长度)或低负荷的力量训练,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耐力训练: 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减轻疲劳感。
本体感觉训练: 帮助恢复关节的位置感和协调性。
“物理治疗师是我的‘运动教练’。” 许多患者会定期接受物理治疗,学习正确的运动方法,并获得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他们也会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避免高强度或损伤性运动。 医生会强调避免过度劳累或可能对关节造成损伤的运动,如剧烈跑跳、举重等。

4. 生活方式的调整与自我管理:日常的点滴积累

这部分往往是决定患者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和免疫系统的平衡。患者会努力调整作息,避免熬夜。
均衡营养的饮食。 大部分患者会选择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和全谷物。有些人会尝试避免可能加重炎症的食物,如红肉、加工食品等,但这一点因人而异,需要个体化尝试。
戒烟。 烟草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已知危险因素,会加重炎症,降低药物疗效。所有好转的患者都强调了戒烟的重要性。
管理体重。 超重会给关节带来额外的压力,尤其是在承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减轻关节负担。
学会应对疲劳。 疲劳是RA的常见症状。患者会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做重要的事情,并适时休息,避免过度消耗。
心理调适,积极乐观。 长期与慢性病斗争,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好转的患者,很多都具备较强的心理韧性。他们会通过与家人朋友倾诉、参与病友交流、进行冥想或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很重要,越是积极,越能坚持治疗,越看到希望。”
关节保护。 患者会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关节,例如:
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开瓶器、加粗手柄的餐具等,以减轻关节负荷。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关节。
使用支具:在医生指导下,在某些关节需要额外支持时使用支具。
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天气里,保持关节温暖有助于缓解疼痛。

5. 定期随访与动态调整:与疾病“共舞”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

“医生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是管理RA的关键。医生会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复查相关指标来监测疾病的活动度和治疗效果。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疾病的活动度会波动,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也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者升级治疗方案。
警惕复发迹象。 即便达到了缓解状态,患者也会警惕可能出现的疾病复发迹象,如关节疼痛、晨僵加重等,并及时就医。

总结一下,那些从类风湿关节炎中获得极大好转甚至达到功能“痊愈”的患者,他们的经历并非单一的“奇迹”,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主动学习疾病知识,与医生密切合作,积极执行治疗方案。
他们有耐心和毅力。 治疗过程是漫长而反复的,他们能够承受暂时的不适和波动,坚持下去。
他们关注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关节。 他们意识到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对疾病管理的重要性。
他们懂得并善于利用医疗资源。 包括医生、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患者都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但这些患者的经历无疑为正在与类风湿关节炎抗争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强大的信心。关键在于,不要放弃希望,积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并努力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不仅仅疼痛让人难过,如不经治疗还会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度降低,导致患者躯体功能下降,甚至最终引起生活不能自理、瘫痪、死亡。这也是类风湿必须值得重视,认真治疗的原因。其治疗的核心内容,一则改善症状,尽可能让患者不疼不肿,一则阻止关节变形,让患者持续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

然而,30年前的昨天和30年后的今天,我们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30年前药物有限,医生百姓对类风湿认知普遍不足,仅使用激素、中药、止痛药的患者为数甚多,改善症状已属不易,阻止关节进展更是困难重重——许多患者的关节受到严重损伤,关节功能丧失,甚至残疾。因此,多年的风湿学科宣传的重点,放在合理的药物使用,以期消除炎症,阻止关节进展方面:即通过传统慢作用药、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某些中药成分(如雷公藤)的合理使用,来达到消除炎症,并阻止关节破坏,预防关节变性的目的。

然而,30年后的今天,药物爆炸式的增长,价格的降低,医生和百姓观念的逐步更新,类风湿的治疗愈发规范。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控制比率逐步提高,关节变形、破坏速度在很多患者身上,已经显著下降——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类风湿患者大都得到了正规的评估和治疗。于是,我们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消除炎症,阻止关节破坏、变形,还要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让患者无痛生活。

在类风湿的评估中,有一项著名的评估方法,来测量类风湿患者是否达到了临床缓解,叫“Boolean缓解标准”[1](布尔标准,俗称“四个一”标准),按照这样的缓解标准,需同时满足肿胀关节数量<1个,疼痛关节数量<1个,患者自觉评分<1分,C反应蛋白<1mg/dL,方被认为达到了“临床缓解”。然而研究发现,患者整体评估不达标,是患者未达到Boolean缓解的最常见原因,而疼痛是整体评估>1的最显著预测因子[2]。虽然临床缓解保准有很多,包括DAS28、CDAI、SDAI等等,但是其本质内涵都有接近和相似的地方。

类风湿为什么出现疼痛呢——这是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3]。一则,IL-1β、IL-6、TNF、NGF、IL-17等多种炎症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刺激人体的“疼痛感受器”,使人感受到疼痛,JAK/STAT等炎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也密切参与其中;其次,疼痛阈值降低,疼痛敏感性增强等“中枢敏化”也可造成类风湿患者的疼痛——这也就是一部分患者在关节炎症消除,但疼痛仍然存在的一个原因。

疼痛不仅仅是类风湿就诊的首要原因,也是患者首先期待改善的目标。虽然疼痛并非医生唯一关注的项目,但是控制病情、预防关节变形的核心目标下,尽可能改善疼痛的症状,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更好的就诊;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生活的更好、更有信心。

改善疼痛,首先需以消除炎症为前提:医生需要通过传统慢作用药、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某些中药成分(如雷公藤)的合理使用,达到这个目的——这是类风湿治疗的核心项目。但除此之外,有时候还需要对药物进行“优中选优”,比如有研究发现,在同样炎症条件下,JAK抑制剂比TNF抑制剂有更好的疼痛改善作用[4]。

谢医生常说,类风湿不再是“不死的癌症”,通过合理有效的药物使用,我们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能阻止关节的破坏,前者让患者生活得更好,后者让患者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自理、工作能力。但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满足现状,对疾病控制的要求要越来越高,让患者不痛不肿不变形,尽可能接近正常状态,永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Boers M. Ann Rheum Dis. 2016; 75: e68.

[2] van Tuyl LH, et al. Ann Rheum Dis. 2017;76(5):855-861.

[3] Cook AD, et al. Trends Immunol. 2018;39(3):240-255.

[4] Taylor PC, et al. J Clin Med. 2019;8(6). pii: E83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