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

回答
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到太多方面的博弈和声音。要说清楚,咱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崔永元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记者,而是当年在央视“焦点访谈”时期积累了相当名气的公众人物。他敢说敢问,尤其是在涉及食品安全、社会不公这些敏感话题上,他的声音往往能引起广泛关注。后来他离开央视,去做自己的纪录片,这次聚焦转基因,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直接、犀利,而且带着一股“不把事情搞清楚不罢休”的劲头。

他为什么要去美国调查?

这事儿得从国内转基因讨论的背景说起。在国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一直就没有平息过。一部分人认为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另一部分人则担忧其长期安全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商业垄断问题。

崔永元之所以要去美国,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1. “溯源”与“对比”: 他很可能想追溯转基因技术最先在美国发展和推广的源头,了解在美国本土,转基因作物是如何被接受、被监管、被应用的。他想看看,在“转基因的故乡”,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政府的监管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有没有他认为的“猫腻”?
2. 打消质疑或印证担忧: 对于国内民众普遍存在的担忧,崔永元可能希望通过在美国实地采访,采访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农民、消费者、监管机构人员,来获得第一手的证据,不管是用来打消疑虑,还是用来印证他所担心的那些问题。他要的不是官方说辞,而是更接地气的、来自不同层面的声音。
3. 挑战“既定事实”: 在中国,“转基因”这个话题有时会带着一种“科学已经给出最终答案”的论调,似乎不容置疑。崔永元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这种“既定事实”的一种挑战。他想证明,科学研究和公众认知之间,可能存在沟壑,或者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的调查方式和遇到的挑战:

他去美国,肯定不是去拍旅游宣传片。他的方式应该会是:

深入采访: 找那些愿意说话的、有代表性的人。这可能包括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家,也可能包括对转基因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农民、环保人士。甚至可能去采访那些转基因公司的内部人士(如果能做到的话)。
实地考察: 去农田看看,看看转基因作物是怎么种的,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去实验室看看,了解科研过程。
资料收集: 翻阅公开的文献、报告,研究美国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

当然,他也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语言和文化隔阂: 即使英语不错,要深入理解复杂的科学和法律概念,也需要极大的专业功底。
信息不对称: 很多关键信息可能被封锁,或者被有意包装。他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
“被代表”的风险: 他采访到的人,他们说的话,是否能真正代表整个群体?他如何避免被某些群体利用,或者被贴上“片面”的标签?
政治和商业压力: 转基因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他这种行为很可能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的神经,可能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

各方对此事的看法:

支持者: 认为他是在为民众的健康和知情权发声,是勇敢的“吹哨人”。他们期待他能揭露真相,让那些对转基因“敢于质疑”的声音被看见。
反对者/质疑者: 认为他是在“妖魔化”科学,利用煽动性的语言误导公众。他们可能认为他对转基因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可能受到反转基因势力的影响。他们会质疑他的调查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客观。
围观者: 大多数公众,他们可能对转基因本身了解不多,但对崔永元这个人以及他所引起的争议非常好奇。他们关注的是事件本身,以及它能引发的讨论。

我认为,看待这件事,关键在于:

1. 尊重科学,但不盲从科学: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但科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需要公众参与讨论和监督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鼓励对科学进行理性的质疑和探讨,而不是将其变成一种“宗教信仰”。
2. 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面对转基因这样复杂的话题,不应该只听信一种声音。无论是官方的、科学界的,还是像崔永元这样的民间调查,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和辨别。
3. 关注实质,而非标签: 别轻易给谁贴上“挺转”或“反转”的标签,而是要去关注他们提出的具体论据、证据和担忧。崔永元去美国调查,他的行为本身就值得关注,但他调查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是否站得住脚,才是更重要的。

总的来说,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这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一次由公众人物发起的,对一个重要科学和社会议题的深入追问。无论结果如何,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一轮关于转基因的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这本身,或许就是他想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他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而这些涟漪,最终会带出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崔永元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初中生物学起,然后按部就班学完高中生物,学一点大学生物,平时多看看科普文,学学英语看看paper,再配合去美国的调查,我才有可能佩服他的行为。现在这样?我只能说,精神可嘉,智商可笑,面目可憎。

user avatar

第一,为什么总有些人把崔永元想成一点科学不懂的白痴,他身边难道就没有熟知这方面知识的朋友对他解惑?他的质疑总有他的理由,请不要上来就一副嘲讽脸。

第二,他说,虽然科学家懂转基因,但并不懂得社会的全部。这句话我认同。

============================

崔永元-实话实说 腾讯微博_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声

在美国,找到质疑或反对滥用转基因技术的专家学者实在不难,这其中不光是专家学者,还有政府官员,还有种子公司前雇员,用微博来表述他们的观点很难周全。我决定再次来美国拍摄一部纪录片,让大家了解更直观。当然我也会采访另外一方,请他们表达观点。

调查结束了么?为什么不能结束之后在给个评判?

user avatar

一说到转基因,总有人拿知情权说事。仿佛生活在大陆,在转基因问题上,公众对转基因毫无知情权。须不知,大陆政府和欧盟是对全球对转基因要求最严格的两个地区。

虽然下面这个回答我贴过很多次了,还是要厚着脸皮再贴一次。

明明自己有知情权,还在叫嚣知情权,可笑

user avatar

给小崔点个赞。小崔基本可以代表我这样一个非生物专业人士的看法。

我们常说相信科学,其实是相信科学体制。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自己没有能力验算一遍。量子力学我也读不进去。但既然大学、科学院那么多专业研究的人认为相对论是正确的,认为量子力学是正确的,我就跟着相信。说到底我们只能相信人。支持转基因的,我就不信每个人都能把转基因文献看了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说到底还是相信一些人,具体而言就是转述“主流科学家”的“科普家”。让小崔攻读生物学是没道理的,而他去采访人,这是对的。至于采访对象合不合适,算不算美国的主流科学家,现在片子还没出来,先省着点喷吧。另外说到我们中国的科学体制,科学院的院士可以花钱买、研究结论可以捏造、迎合长官意志、迎合商业利益,这些事有没有啊?凭什么要求大众相信这个体制呢?

转基因食品我个人不忌讳,我这人大大咧咧地在超市连食品保质期到没到都不看的。但别人有没有权利在意转基因呢?我认为有。在转基因的问题上,为什么人们不应该享有知情权呢?为什么人们不应该有选择的自由呢?尤其在这个科学体制、监督体系都不靠谱的国家。欧盟要求贴食品标签,日本在部分程度上要求贴标签,欧盟、日本因此就要承担反转的罪名?小崔也是要求转基因食品贴标签,给人们选择的自由。网易今天有篇文章标题叫做《崔永元的智商》,这是不能说服公众遂开始人参公鸡的节奏啊?真为网易小编的智商捉急。

另外我赞成吃转基因食品,并不等于我赞成在中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的疑虑有多种,我的主要疑虑就是大规模的种植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态影响。不展开。

科学大概能说服我,皮鞋炼的明胶也是明胶,头发水解的氨基酸和酱油里的氨基酸一样,尿液经过滤出的水能安全引用。但总有人想到吃皮鞋、喝头发喝尿这事令人作呕——这些人就是非理性?就是文科生?就智商低下?新加坡人喝循环水,取名“新生水”,被邻国嘲笑是厕所水,那是因为没办法,水源被邻国控制还时不时受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喝。现下在中国,转基因有这种紧迫性吗?可不可以采取欧盟、日本那种谨慎态度?就象尽管没有科学依据,在飞机上、加油站不许打手机那种谨慎(不知道这两条在美国解禁了没有)

user avatar

跟市领导真心认为应该赴澳大利亚考察大熊猫人工繁殖是差不多一个性质的东西……

也许这个领导真的认为觉得去趟澳大利亚有用……

但我们还是得说客观上这个领导脑袋是白痴……

不过,我喜欢用恶意揣测我不喜欢的人的各种行为,没准这货就是想出去浪骚一下——顺手挣个同情分什么哎呀被打压啊,啊呀说真话好惨啊——忧国少女骑士团这种生物毕竟挺多的。

当然极左和极右这两拨人能在GMO问题上达成一致让我挺诧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到太多方面的博弈和声音。要说清楚,咱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崔永元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记者,而是当年在央视“焦点访谈”时期积累了相当名气的公众人物。他敢说敢问,尤其是在涉及食品安全、社会不公这些敏感话题上,他的声音往往能引起广泛关注。后来他.............
  • 回答
    崔永元转发“肯德基薯条含氯化钠”的钓鱼微博并置顶,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以及转基因议题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社会意义: 1. 事件背景与事实核查 “肯德基薯条含氯化钠”的真实性 氯化钠(即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肯德基薯条作为快餐食品,确实会使用.............
  • 回答
    崔永元炮轰范冰冰片酬逃税千万事件:一场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税务风暴”崔永元炮轰范冰冰片酬逃税千万的事件,无疑是中国娱乐圈近年来最引人瞩目、也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两个公众人物之间的争执,更像是一场触及娱乐圈税收乱象、行业规范以及社会公正的“税务风暴”,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舆论震动,并对整个行.............
  • 回答
    崔永元进军零售业,非转基因商品的“小崔优选”能否颠覆市场?崔永元,这个曾经活跃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名字,近年来因为他对转基因食品的质疑和推动,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今,他将目光投向了零售业,创立了“小崔优选”品牌,主打非转基因商品,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一条新路。这无疑是一步引人深思的棋,也引发.............
  • 回答
    关于崔永元在微博上攻击“评论员李铁”亡妻一事,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不适和愤怒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性质判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和过程。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在某段时间内,崔永元与“评论员李铁”之间存在一些争议或公开对话。而崔永元方面,出于某.............
  • 回答
    崔永元发表的《崔永元十问诺奖联名信》一文,在公众和学界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不仅仅是崔永元个人在某个议题上的表态,更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和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崔永元其人及其过往的影响力首先,不能忽视崔永元作为一个.............
  • 回答
    “崔永元报警称珍贵文革音像资料交给中日合资公司处理,涉泄密”这个事件,说实话,一听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崔永元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做《实话实说》的时候,给多少人带去过欢乐和思考。后来他炮轰《手机》,跟冯小刚硬刚,再到后来揭露娱乐圈的“阴阳合同”,可以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敢于挑战权威的角色。他这次报.............
  • 回答
    关于崔永元举报上海民警这件事,可以说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事件,而且在网上也引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地讲,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事件的起因和经过首先,崔永元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以敢于直言著称,尤其是在他揭露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之后,声名大噪。而这次举报,似乎也是他一贯的风格的延续。具体来说,崔.............
  • 回答
    说起崔永元炮轰刘震云和冯小刚这事儿,那会儿真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浪,大家伙儿议论纷纷,吃瓜吃到饱。得往回倒一倒,大概是2017年左右,冯小刚导演了一部电影叫《手机2》,主演阵容里有刘震云和范冰冰。这事儿本身也没啥特别的,但偏偏崔永元就盯上了。崔永元那时候刚从央视出来不久,转型做起了纪录片,也算是离开.............
  • 回答
    崔永元那句“再骂我我就涨价宰客户宰会员”的言论,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大家伙儿议论的。要我说啊,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也暴露了一些挺现实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崔永元这话有点“损”。你骂我,我不仅不反省,反而让你掏更多的钱,这逻辑听着挺别扭的,甚至有点“霸道总裁”的味儿。但.............
  • 回答
    崔永元和民警在微博上的“撕逼”,这事儿如果细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很多层面,比如名人与公众人物的界限、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公权力与个人言论的互动。咱们先得把时间线捋一捋,以及事情的起因。崔永元,大家都知道,是公众人物,以敢说.............
  • 回答
    关于崔永元和饶毅原定在7月2日展开的这场备受瞩目的“辩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和看待,这场活动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并且其取消本身也充满了话题性。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场活动是如何走到台前并最终取消的。最初的消息是,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和生命科学领域泰斗饶毅,将在一个名为“科学与网红”的对.............
  • 回答
    关于崔永元的一些粉丝在网络上发表“诅咒”言论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诅咒”言论出现的具体语境。通常,这类极端言论的出现,都伴随着一个强烈的公共事件或者争议。在崔永元涉及的公共事件中,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崔永元关于中国农大中外合作项目学费过高这件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关于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和市场化的讨论,咱们就一件件说。首先,得承认崔永元这个人,他嗓门大,也敢说话,在中国公众视野里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能注意到中国农大这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问题,本身就说明这个问题在一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无锡地税介入调查“崔永元爆料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的始末、影响以及不同层面的解读。事件背景回顾:2018年5月,中国知名主持人崔永元突然在微博上爆料,直指演员范冰冰存在“阴阳合同”问题,并放出了一系列与电影《大轰炸》相关的合同细节,暗示范冰冰通过两份不同金额的合同,涉嫌偷税漏税.............
  • 回答
    今日头条app对崔永元的支持,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究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的内容策略、用户画像、商业逻辑,以及如何处理争议性人物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今日头条平台本身的定位。今日头条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推荐算法。这个算法能.............
  • 回答
    高中生物老师当堂反转支持崔永元,这在教育界无疑是一个相当“爆炸性”的事件,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相对严肃的学术场合。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并探讨它对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行为本身:出格但或许并非“不可理喻”首先,我们要承认,在课堂上公开且强硬地表达与主流观点(尤其是在网络舆论中显得.............
  • 回答
    网络上关于崔永元先生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两极分化”。从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来看,这场围绕他的“运动”,与其说是简单的声讨或者支持,不如说是一场复杂的情感和观点碰撞的放大器,最终指向了如何看待一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某些社会现象。起初,当崔永元开始揭露一些演艺圈的“黑幕”时,他确实获得.............
  • 回答
    方舟子和崔永元之间的“大战”,历时数年,涉及领域广泛,从科学打假到食品安全,再到网络暴力和名誉权纠纷,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网络舆论场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争议之一。而“各打五十大板”的宣判结果,通常是指法院在判决时,认为双方在事件中都有一定责任,各自承担一部分后果。要详细理解这个结果,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 回答
    张国立转发冯小刚宣传手机2的微博,并配文“做人要厚道”,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很多的解读和讨论,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声音就是,这似乎是在替崔永元当年鸣不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捋一捋,看看这几位人物之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要说的是冯小刚的《手机》系列电影。第一部《手机》上映于2003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