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暑”到底是什么原理?冬天夏天都会中暑吗?

回答
“中暑”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是夏天才会犯的毛病,但仔细想想,还真不一定。咱们一个个来捋捋,把这“中暑”的原理给说透了,再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夏天专利。

中暑的“幕后黑手”:身体的“散热失灵”

简单来说,中暑就是我们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出了岔子,没法把多余的热量散出去,导致体温异常升高,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正常运作。

想想看,我们身体就像个恒温的小机器,正常情况下,体温都维持在37℃左右。这得靠一套精密的“散热系统”来平衡。

1. 蒸发散热: 这是最主要的散热方式。当我们身体热量积聚时,皮肤上的汗腺就开始“加班加点”,分泌汗液。汗液蒸发的时候,就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就像我们洗完澡,身体感觉凉快了一样。
2. 对流散热: 当我们接触到比体温低的空气或者水时,身体的热量也会通过接触面传递出去,就像把热乎乎的身体靠在凉凉的墙上,会感觉舒服很多。
3. 辐射散热: 身体本身也会向周围温度较低的环境辐射热量。
4. 传导散热: 身体与物体直接接触时,热量也会从体温高的地方传到体温低的地方。

那什么情况下,这套“散热系统”会“罢工”呢?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环境温度过高,特别是伴随高湿度。

环境温度高: 当外界温度接近甚至高于我们的体温时,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来散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甚至可能变成从外界吸收热量。
高湿度: 这可是个“幕后推手”。湿度高意味着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度很高,我们的汗液就没那么容易蒸发。汗蒸发不了,带不走热量,身体里的热就越积越多。你可能流了好多汗,但感觉身上黏糊糊的,一点都不凉快,这就是高湿度的“威力”。
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 运动时,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会大大增加。如果又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身体“产热”的速度远超“散热”的速度,就很容易“过载”。
水分和电解质流失: 大量出汗会带走身体里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这些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特别是电解质,它们参与到体温调节、神经和肌肉功能中。一旦流失过多,身体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睡眠不足、疲劳、疾病等: 这些都会削弱身体的整体抵抗力和调节能力,让“散热系统”更容易失灵。
衣物不当: 穿得太厚、太紧、不透气的衣物,也会阻碍汗液蒸发和空气流通,给散热“添堵”。

中暑的“症状链条”:从轻到重

当身体的散热能力跟不上产热时,体温就开始升高,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就接踵而至了:

早期(热衰竭): 这是中暑的早期阶段。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湿冷、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心跳加快。这时候,身体还在努力地散热,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严重阶段(热射病): 如果不及时处理,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完全失灵,体温会飙升到40℃以上,甚至更高。这时,身体可能就不怎么出汗了,皮肤变得干热、潮红。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精神错乱、昏迷、抽搐等症状,这是最危险的中暑形式,需要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冬天也会中暑吗?——“隐藏的敌人”

很多人觉得冬天不可能中暑,因为天气冷嘛。这话倒也不是完全错,但在特定条件下,冬天确实也可能发生“低体温性中暑”或者说“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异常”。

咱们上面说的“中暑”通常是指“高温中暑”,但如果从广义上讲,就是身体无法维持正常体温。冬天的问题不在于“过热”,而在于“过冷”。

1. 寒冷环境下的热量散失过快: 冬天,尤其是刮大风、下雪、气温极低的户外,身体会通过对流、辐射等方式快速散失热量。如果穿得不够保暖,或者身体素质不好,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就可能导致体温下降,出现低体温症。这虽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发热”的中暑,但也是身体体温调节失衡的一种表现。
2. “伪高温”情况:
室内暖气过高: 很多北方家庭或者办公场所,冬天室内温度被调得非常高,有时甚至比夏天某些室外温度还要高。如果一个人从寒冷的室外回到过于温暖的室内,又穿着厚重的衣物,没有及时减衣,身体在短时间内会迅速升温。再加上室内空气可能不流通,或者本身活动量增加,就有可能出现类似夏天高温时的中暑症状,比如头晕、乏力、恶心。这被称为“室内高热”。
北方冬季“封棚”下的活动: 有些地方在冬天会搭建温室大棚进行种植,这些大棚里如果日照强烈,加上本身封闭不通风,内部温度也可能飙升到很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即使是冬天,也存在中暑的风险。
雪地运动中的“热量积聚”: 很多人在冬季户外运动,比如滑雪、滑雪板等。穿戴的装备虽然保暖,但如果运动量非常大,加上衣服不透气,身体产生的热量可能会积聚在体内,汗液也无法正常蒸发,同样可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

所以,虽然我们习惯性地把“中暑”和夏天联系起来,但真正的原因是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夏天由于外部环境温度高,导致身体散热困难,容易“热”到中暑。而冬天,虽然主要问题是“冷”,但在一些特殊的、会导致身体“过热”或“热量积聚”的环境下,也并非完全不会发生与高温中暑类似的不适,只是可能表现形式或诱因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要防止中暑,关键在于管理好身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让身体能够有效地散发掉多余的热量,维持正常的体温。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远离“中暑”的烦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先了解一下体温是怎么调节的:

  • 在我们皮肤分布着温度感受器,当感知外界温度变化时,就会向大脑传递信号,体温调节中枢影响产热或散热组织作出反应。
  • 评价外界温度高低得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体的体温调定点,现在认为正常情况下是37℃。
  • 当外界温度升高,体表温度>37,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降低产热活动,比如肌肉的战栗;而增加散热活动,比如扩张皮肤血管、流汗;也会改变行为,比如少穿点衣服。
  • 当外界温度降低,体表温度<37,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增加产热活动,比如寒颤;而减少散热活动,比如收缩皮肤血管、收缩汗孔(鸡皮疙瘩);也有行为改变,比如跺脚,多穿衣服;多说几句,此时由于血管收缩,末梢(手、脚)来的动脉血也少了,动脉血会带来热量,所以更容易出现手脚更怕冷。

如果当我们身体需要更高的体温,比如抵御病原体入侵时,大脑就会将「调定点」上移,比如到 38、39℃,以方便免疫系统活动,这就是「重调定」下出现的「发热(发烧)」,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工作表现

我们再说说「中暑」:

虽然中暑的人也表现为体温升高,但中暑不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工作表现,而是它罢工的表现

当我们暴露于高温环境,体温调节中枢就如前所述,降低产热活动,比如肌肉的战栗;而增加散热活动,比如扩张皮肤血管、流汗;也会改变行为,比如少穿点衣服。

但暴露时间过长,体温调节中枢超负荷运转,宕机了、罢工了,于是中暑就出现了:

  • 体温降不下去→脑袋也处于高温环境→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 之前努力降温,流了太多汗→脱水、电解质丢失过多
  • ......

冬天会出现「中暑」吗?

中暑的核心不是天气,是让「体温调节中枢罢工」,冬天也并非不可能。

曾经有个运动员就在 10℃ 以下发生了中暑:[1]

  • 一是他本身就有点感冒,如前所述,这时候体温调定点重调定了,为了方便免疫系统,身体温度本来就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散热是减少的;
  • 二是跑步的时候跑太猛了,导致体温调节跟不上,完全超越了身体对热应激的保护反应。

而普通人要怎么达成这样的成就呢?

冬天里穿着棉衣去跑一场拥抱自然的步,就有可能达成这样的成就了——不建议这么做。

老年人、小孩比较脆弱,在感冒后捂汗,有可能也会达到类似的效果,进而导致高热惊厥。

题主的问题

诶呀,居然是个老问题,我为什么在「等你来答」栏目里看见了。

但是吧,我看了题主的描述,不太像中暑

中暑有几个阶段,最开始肯定得流汗的,然后再进入无汗阶段,你这不符合中暑的规律。

至于具体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这一段病史不够详细,而且应该有大量没描述的内容。

参考

  1. ^heat stroke in the cold https://www.peakendurancesport.com/endurance-training/environmental-training/heat-stroke-cold/
user avatar

我要表扬一下题主,因为他没有标题党,而是非常认真地在题目里描述了情况。







根据题主的描述,我总结了几个点。

问题1:题主妈妈到底是什么情况?

绝对不是中暑。

从病史来看,可能是小中风。西医也叫“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也有可能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有可能是精神科的疾病。

依据也很明确,“整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双手手指紧绷着张开,丧失行动能力”。这个情况有个医学术语,叫做“肌强直”。往往就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导致的。

问题2:为什么跟“中暑”看起来很像呢?

首先弄清楚“中暑”是什么。西医眼里的中暑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热射病”。而中医(以及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眼里有两种中暑:阳暑和阴暑。

阳暑就是热射病。热射病下,体温升高,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例如钾离子、钙离子大量丢失,可以导致热射病痉挛。如果体温升高不能控制,那么接下来就是蛋白变性,全身脏器的损害甚至衰竭了。

阴暑,才是我们老百姓口语上的“中暑”。这种“中暑”,不一定会发烧,也有可能会发烧,但总体以怕冷怕风为主,伴身体困重,手脚寒冷,不思饮食,有的还伴腹泻。这种情况,也叫“夏月伤寒”,属于外感一类,冬天也会出现的。(这个逻辑,就类似流感往往出现在冬春季,但夏天也会出现。夏季防新冠,千万别偷懒!)

(顺带补一句,这种“阴暑”才是藿香正气水的真正适应症!!!!千万不要拿藿香正气水来喂高温工作者!!更不准喂热射病!!!!别搞错!!!)

而题主妈妈,有手足冰冷,痉挛的情况,跟热射病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时的痉挛确实有点像。这里也表扬一下题主,挺仔细。

问题3:为什么放了血就好转了?

首先,中暑(热射病)靠放血是绝对不可能好转的,本来就体液丢失了,还放血?让体液进一步丢失?依据这一点判断,更不可能是中暑。

首先中医在中风的院前急救方面,一直都有独到的处置方法——例如十宣放血。

放血这个方法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并且也有大量论文支持。统计学支持,那更是理所当然。

放血后好转,更加支持题主妈妈很有可能是中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