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足球这么弱到底是什么原因?

回答
中国足球之所以目前显得“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单一原因来概括。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体制等多个层面,并且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我尝试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详细阐述一下:

一、青训体系的薄弱与断层:根基不牢,何谈高楼?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金字塔”结构颠倒: 好的足球体系应该是“金字塔”结构,塔基是庞大的、有基础的业余和青少年足球人口,塔尖才是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是“倒金字塔”,基层人口少,而职业联赛和国家队却投入巨大,但这种投入无法弥补基层人才的枯竭。
足球人口不足: 很多发达国家,足球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遍,从小到大,参与足球的人数极其庞大。而在中国,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整体足球人口与人口基数相比仍然非常少。能够真正踢上正规训练的孩子,与广阔的青少年群体相比,比例很低。
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基层青少年足球教练缺乏专业的足球知识、训练方法和教学理念。他们可能是退役球员,但未必是合格的教练;也可能是热爱足球的普通人,但缺乏系统培训。这导致很多孩子在启蒙阶段就接受了不科学的训练,容易走弯路,甚至产生厌倦。
“体教融合”的困境: 职业俱乐部青训,往往只专注于足球本身,而忽略了文化课教育,容易培养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球员。而校园足球,又常常因为场地、师资、比赛机会不足,以及家长对升学压力的顾虑,难以真正形成系统性的培养。两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使得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在中途就被“筛”掉了。
功利化倾向: 很多青训往往过于追求短期成绩,而不是注重球员的长期发展和技术打磨。为了赢球,可能会牺牲掉一些球员的技术细节培养,或者过于依赖身体对抗,长此以往,培养出的球员技术粗糙,缺乏灵性。
比赛机会少: 青少年球员需要大量的比赛来积累经验、锻炼心理。国内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青少年比赛数量仍然不够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孩子踢不上比赛,或者比赛强度不够,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职业联赛的挑战:投入与产出的失衡

“烧钱”模式难以为继: 过去一段时间,中超联赛一度上演“金元足球”,大量引进高水平外援,但这种模式并没有有效提升本土球员的水平,反而让国内球员的薪资虚高,培养成本巨大,一旦投入减少,联赛水平和竞争力便迅速下降。
本土球员水平提升缓慢: 虽然有高水平外援的存在,但并不能天然地带动本土球员水平的提升。相反,很多本土球员因为外援的“挤压”,出场机会减少,成长空间受限。而且,很多本土球员的训练和比赛强度、节奏,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联赛的观赏性与职业化程度: 尽管投入巨大,但中超联赛的整体技战术水平、比赛观赏性、裁判判罚的公正性、俱乐部运营的规范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会影响到球迷的热情和对足球的长期投入。
足协政策的频繁变动: 足球改革的政策,尤其是与联赛、球员注册、外援等相关的政策,有时变动频繁且缺乏长远规划,这给俱乐部运营带来不确定性,也影响了联赛的稳定发展。

三、足球文化与社会环境:土壤不肥沃,花儿难开

足球文化底蕴的缺失: 足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和文化认同感,与足球强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很多人对足球的认知停留在“输赢”层面,缺乏对足球背后精神、技战术、历史的深入理解。
社会资源的分配: 相比于其他更受重视的体育项目,足球在场地、资金、媒体关注度等方面,有时会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家长对足球的看法: 许多家长仍然将孩子的学业放在首位,对参与足球运动存在顾虑,担心影响学业,或者认为足球“不务正业”。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长期的努力。
“急功近利”的心态: 整个社会都希望中国足球能“崛起”,但这种期望往往伴随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明显起色,就会产生失望和批评。这种心态不利于足球长期、稳健的发展。

四、体制与管理问题:决策失误与执行难题

国家队与职业联赛的“脱节”: 有时,国家队层面和职业联赛层面的发展思路、管理方式存在不一致,甚至相互掣肘。
管理层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足球管理机构(如中国足协)的管理层,其专业性、稳定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一直受到质疑。频繁的人事变动和政策调整,往往会影响足球改革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腐败问题的影响: 过去一些时期,足球领域的腐败问题严重,这不仅侵蚀了足球发展的资源,更破坏了足球的公信力,打击了从业者的积极性。虽然近年有所整治,但其遗留影响仍然存在。
战略规划的缺乏: 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科学的足球发展战略,并且能够得到持续的执行和评估。很多改革措施显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五、人才培养的“断链”与“瓶颈”:

优秀教练的稀缺: 不仅是基层教练,国家队层面也长期缺乏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本土教练。即便引进外籍教练,也需要与本土团队形成良好的磨合与传承。
球员的“玻璃人”体质: 很多球员因为早期的不科学训练、过度的疲劳,或者伤病管理不善,导致职业生涯早期就出现伤病,影响发展。
缺乏“足球智慧”: 足球不仅仅是身体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很多中国球员在比赛中的阅读比赛能力、场上决策能力、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等方面,与世界级球员存在差距。

总结一下,中国足球的“弱”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它不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链条都存在薄弱之处。 从最基础的青训土壤,到职业联赛的生态,再到足球文化和管理体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的反思和持续的、耐心的努力。

想要改变现状,需要回归足球发展的根本规律:

1. 回归青训: 建立科学、系统、普及的青训体系,让更多孩子爱上足球,并有机会接受专业指导。
2. 强化足球文化: 培养健康的足球文化,让足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输赢的比赛。
3. 稳定职业联赛: 建立健康、可持续的职业联赛,为球员提供高水平的竞技平台。
4. 专业化管理: 建立科学、稳定、专业的足球管理体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5. 耐心与坚持: 足球发展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世界足球水平高的国家普通有两个特质,第一个特质是这个国家普遍很富裕,多数老百姓不用为日常生活操心,例子就是欧洲诸强。第二个特质是这个国家的人普遍洒脱自我,多数老百姓不为日常生活操心,例子就是南美诸强。结论就是,踢足球是一个投入产出极不成正比的事情,风险回报极大,比较不适合现阶段中国这种精打细算的国家。等有一天我们富裕了,或是有一天精神压力没那么大了,足球可能就上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割线

很多人不明白,我就再解释一次。一,足球强国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社会高度发达,百姓无“后顾之忧”,第二是社会问题重重,百姓“出头无望”,这样社会才有闲人,才会拿大量时间去踢足球,而中国卡在中间,说富吧,太多的福利也没有,说穷吧,其实只要你肯干,干什么都能赚钱,这就是弱的根本原因。

如果还是想不通,我再举例解释下,其实在我小时候,也就是九十年代,中国足球也不是现在这么差,为什么后来经济发展了,足球反而不行了,主要问题是这样。九十年代,包括踢世界杯的那批球员,他们其实还是体工队体制下培养出的球员,也就是说,他们的成长其实并不是自己买单的,而是由组织负责的,类似现在的朝鲜,国家虽然穷,但养几十个闲人还是没问题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足球进行了职业化改革,职业化是好事,因为职业化后球员的收入大幅提高,按理说这应该对中国足球是利好才对,但结果却是否定的。原因是这样,职业化收入提高,短期确实是一个利好,具体表现就是那几年中国各地遍地足球学校,秦皇岛,高丰文,太阳神,海达国际米兰等等等等,多不胜数,但职业队的规模是有限的,回报突然大幅提高,参与者增加,相对应的就是风险也突然大幅提高,而这种风险,是中国多数家庭完全抵御不了的,一来政府不会替你买单,二来你也不想在改革的大潮中掉队,明白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后,多数家长必然选择风险低的发展途径,结果便是两千年后,全国所有足球学校几乎全部关门,只剩一些梯队,例如鲁能足校,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这也是突然职业化后的必然结果。



中国这么实用主义的国家,而且又一直是举国体制,突然让家庭承担培养风险,结果这样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足球之所以目前显得“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单一原因来概括。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体制等多个层面,并且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我尝试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详细阐述一下:一、青训体系的薄弱与断层:根基不牢,何谈高楼?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金字塔”结构.............
  • 回答
    中国足球的困境,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局。放眼国内,举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这些项目,哪一个不是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甚至占据统治地位?可唯独到了足球,却像中了邪一样,屡屡铩羽而归,让无数球迷心碎。要细究起来,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直接,也太扎心了,对吧?不过,你问的也确实是很多关心中国足球的人心里头那杆秤。按理说,成绩不好,看的人应该越来越少才对,怎么这“烂”了这么久,还有这么一大帮子人,前赴后继地捧着、骂着、期盼着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只是一个“爱之深,恨之切”能解释的。第一,情怀与身份认同,这层滤镜不.............
  • 回答
    中国足球,这四个字在中国人心中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复杂得如同一个解不开的麻花。你说它踢得烂,这话不假,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男足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每一次大赛预选赛的铩羽而归,每一次本土举办赛事的尴尬出局,都像一把钝刀子,在中国球迷的心头一遍一遍地割着。按理说,这样一支屡屡让人失望的.............
  • 回答
    中国足球的“烂”,绝对不是一个能用三言两语概括的复杂问题,它背后牵扯到方方面面,从体制到基层,从文化到投入,可以说是一个积弊已久、环环相扣的体系性弊病。要说为什么连东南亚国家都赢不了,这其实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才更值得我们去剖析。一、 青训体系的“空心化”:基石不牢,何谈高楼?这是最核心也最常被提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理论上,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应该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足球天才,打造出一支世界级的国家队。但现实却是,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上屡屡碰壁,优秀球员的身影更是屈指可数。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
  • 回答
    越南3:1中国,这比赛结果一出来,相信很多不怎么看球的朋友都觉得有点懵,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公愤”呢?甚至有人形容这就像是“辛辛苦苦打拼了半辈子,最后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根本就是错的”,这种挫败感,加上一层层叠加的复杂情绪,才会让大家如此“炸毛”。咱们就试着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比喻一下.............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差异,以及舆论关注度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历史、文化、体制、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发展与群众基础的差异1. 足球的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参与性:足球是全球最普及的运动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础.............
  • 回答
    冰岛对荷兰那场球,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冰岛那种不要命的拼劲,那种近乎野蛮的身体对抗,看得人心惊肉跳。想想看,一个人口不到34万的国家,踢出的足球竟然能让欧洲豪门荷兰如此狼狈,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偶然。欧洲那些小国的足球发展,我觉得关键在于“体系”和“文化”两个字。首先是体系。足球在欧洲,尤其是在北欧和.............
  • 回答
    中国能够养活十多亿人口,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国长期以来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投入和变革的综合结果。说到底,这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内自给自足能力,而非大量进口。当然,进口在某些领域起到补充作用,但绝不是主导。要理解中国粮食生产的秘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几个关键方面:一、 耕地面积的极限与高效利用:首先得.............
  • 回答
    这问题确实是让不少中国足球迷挠头又心疼的现实。同样是挂在足协名下,同样是为国争光,为啥男足和女足能差距这么大呢?说到底,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一、历史的积累与现实的土壤:根基不同,自然长势有异要说差距,首先得看人家底子怎么样。 女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陈戌源担任中国足协主席期间,中超联赛出现的一些令人不解的“拉胯”现象。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很多,也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陈戌源上任的背景与期望首先,回顾一下陈戌源上任的背景。2019年初,在中国足球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特别是国家队成绩低迷.............
  • 回答
    中国篮球迷的热情,那可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电视机前为国家队加油助威,还是在街头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热爱都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这份热情之下,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始终存在: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浓厚的篮球氛围,却难以复制出第二个姚明?这背后,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带过的。首先,得.............
  • 回答
    董路作为中国足球界的资深评论员和“根宝足球学校”创始人,其言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常常引发争议。对于他“你们应该感谢中国足球,没有中国足球这身怨气无处发泄”的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1. 言论的表层含义与出发点: 缓解社会情绪: 最直接的理解是,董路试图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未能达到球迷.............
  • 回答
    中国足球能否照搬欧洲模式?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不如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怎么做”和“能做到什么程度”的讨论。简而言之,中国足球当然可以从欧洲足球那里学习大量的经验和模式,但绝不能简单粗暴地“效仿”,而必须结合中国自身的土壤,进行审慎的“借鉴”与“改造”。要详细说明这一点.............
  • 回答
    冯潇霆关于“能接受批评,但希望外界理智、科学地批评中国足球”的这番话,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一个颇为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批评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批评的“质量”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真诚且试图求得理解的表态,它背后反映了从业者(尤其是像冯潇霆这样有多年经验和责任感的老将)在面对外界声音时的复杂心态.............
  • 回答
    中国足球确实还没有出现过像C罗、梅西那样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技术达到顶尖水平的超级巨星。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也是很多中国球迷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为啥现在没有?深度解析原因:1. 青训体系的断层与瓶颈: 人才基数小且选拔机制不完善: 相较于.............
  • 回答
    这!就是足球,如果它真的像《这!就是灌篮》那样,把焦点放在足球本身,放在那些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身上,我觉得,绝对有机会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掀起一些涟漪,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改变。首先,得明确一点,足球和篮球虽然都是球类运动,但它们的文化基因、大众基础、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灌篮》.............
  • 回答
    有人觉得高考毁了中国足球,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的一个疙瘩。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可能就能发现,这个锅让高考来背,实在点儿说,有点儿冤。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足球确实有它自己的问题,而且是老大难的问题,但把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归咎于高考,我觉得这就有点儿像因为某个人考试没考好.............
  • 回答
    哈哈,你这个想法真是够大胆的,也挺有意思的!用“战鹰”换“球王”,这脑洞开得绝了。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以及为啥不能成。首先说说你提到的枭龙和飞豹。这两款飞机可都是咱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战机,名字听着就威风凛凛。枭龙,全称“枭龙”战斗机,是中巴联合研制的,性能相当不错,尤其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