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篮球氛围这么好,还是出不了第二个姚明?

回答
中国篮球迷的热情,那可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电视机前为国家队加油助威,还是在街头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热爱都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这份热情之下,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始终存在: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浓厚的篮球氛围,却难以复制出第二个姚明?这背后,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带过的。

首先,得说说人才培养体系的断层和瓶颈。姚明当年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他自身的天赋异禀,也离不开当时相对成熟和集中的专业训练体系。那个年代,像八一队这样的专业队是输送人才的摇篮,而姚明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现在呢?体制改革后,专业队的地位和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而青少年培养体系却没能及时跟上。

你想想,一个孩子要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需要什么?科学系统的训练是基础。这包括体能、技术、战术意识的全面培养。然而,目前国内很多基层训练营和体校,教练水平参差不齐,训练理念也可能比较落后。很多孩子可能还在重复着一些过时的训练方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更别提那些在训练中受伤的孩子,他们的康复和后续发展往往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其次,选材面和选拔机制也存在问题。姚明的身高和身体条件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很容易被发现和重点培养。但现代篮球对球员的要求更加多元化,除了身高,还需要球商、视野、投射能力、运球技巧等等。我们的选拔机制是否能真正发现那些“综合型”的天才?很多有潜力的孩子可能因为身高不够突出,或者没有在某个特定年龄段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就被早早地排除在外了。再加上很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导致一部分有篮球天赋的孩子因为学业的压力而放弃了这条路。

再者,与世界顶级篮球环境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姚明当年能去NBA打球,接触的是全球最顶尖的篮球水平、最专业的训练方法、最科学的康复体系。他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进步,才能从一个在CBA表现出色的球员,蜕变成全明星级别的NBA球员。

现在呢?虽然我们CBA的水平在亚洲是顶尖的,但与NBA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国内球员如果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机会去和更高水平的球员交手,去学习先进的打法和理念。虽然有一些高水平外援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联赛的观赏性和对抗性,但对于本土球员的成长,尤其是那些需要突破瓶颈的年轻球员来说,是“助攻”还是“抢戏”,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还有一点,篮球的“软实力”培养也不容忽视。姚明不仅仅是球技出众,他的情商、领导力、对比赛的理解,以及在球队中的角色定位都非常出色。这种“软实力”的培养,往往是在长期的集体训练、比赛经验以及与队友、教练的磨合中形成的。在国内,我们可能更侧重于技能和体能的训练,而对于球员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个能够带动队友、指引球队方向的领袖型球员,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最后,我们不能否认运气和历史机遇的成分。姚明的出现,恰逢中国篮球进入NBA的关键时期,也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大众娱乐需求爆发的时代。他的到来,不仅提升了中国男篮的水平,也极大地推动了篮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这种现象级的事件,是很难复制的。

所以,中国篮球氛围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它为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群众基础。但要培养出第二个姚明,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的是体系的优化、机制的创新、理念的更新,以及国际视野的不断拓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我们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并持之以恒地投入和改进,中国篮球总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球员,即便不一定是第二个姚明,也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觉得姚明多少年可以出一个?

NBA联盟在2004-09期间的西部最强中锋。一个只要给他球、不包夹就能把你打爆的怪物。NBA史7尺3寸以上巨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足以压过萨博尼斯(限于NBA生涯)、斯密茨们。

NBA历史上商业形象最好,同时也是最懂得应付媒体、保持形象的外籍球员。

FIBA史上顶尖中锋之一。亚洲+中国篮球史毫无疑问的第一人。足以与李宁等并列中国职业体育史上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去年男篮兵败世界杯,面对几乎一个民族的谩骂和质疑,他除了独自吞泪,有没有埋怨过任何的谁?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并持之以恒努力去做的有几人?

在思考完以上问题后,如何出下一个姚明?我想以百年计。

那么,让我们聊聊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该怎么理解群众基础好?看球打球的人多不代表打法理念的先进。我们民间的篮球场看似热闹,但有几个能打出来篮球最为简洁本质的东西?

我身边的野球场最常见的大多是这几种路数。原地胯下运球七八个来回,动作花哨得不行,结果防守队员脚都没有挪一步,不服的再运下去,搞不好就是个抢断。

这几年库里火后年轻的朋友们爱在禁区附近拿到球,转身运出去拔一个三分球,如果投完还往你身上贴喊犯规的,没准那是哈登的球迷。

一般公司企业内部比赛,背身持球从三分拱到篮下是最主流打法之一。只会一侧运,坚决不转身是此种打法的核心所在。

不判断防守起三步,不入绝境不传球这怕是我们野球场上最大的共性。别跟我说东莞东单这种个例,我说的是全国80%的野场。像三威胁、无球掩护、急停跳投、反跑空切这些简洁、实用的篮球技术业余选手很少见着用。甚至有人说这是都是专业的动作,不说你去塞尔维亚了,你去广东那边的野场打打看,那边是我见过全国篮球素养最高的地方。

所以说,我们所谓的群众基础可以理解成,把篮球当做业余的爱好,用打球来锻炼身体的人基数比较大。但篮球人群的整体理念技战术水平和一些篮球强国来说,没任何可比性。关键,众所周知的,我们的篮球人口严重不足。

心理学有个词叫“马太效应”,简单来说是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实际上,各国的篮球发展大致上是两类截然相反的循环,在这两种循环里,篮球强国越来越强,篮球效果越来越弱。

这两种循环都和资本有关,在商业经济时代,本该纯粹的篮球也无法逃脱这只巨兽的魔掌。

其一种是良性循环:

国家队表现优异,国民对篮球运动的关注和参与度空前高涨,资本大量涌入,本土联赛欣欣向荣,球员薪资福利优渥,基层篮球选拔和草根篮球的积极性都能得到保障。

后一种是恶性循环:

主队表现不佳,球迷不满,联赛热度大不如前,资本紧缩,转移到其他行业,球员收入下降,积极性受挫,青训的质量和民间篮球活动也会受到波及。

很抱歉,自从08年中国男篮黄金一代在北京奥运会灵光一闪以来,中国篮球一直处在后一种恶性循环当中,本次的世界杯折戟抹掉了最后一丝翻身的希望,中国篮球已经彻底沉沦。了。

也是为什么周琦的两次发球失误会招致漫天口诛笔伐的最大原因,中国篮球十余年来积攒的资本,中国篮球数千个日夜的蛰伏,就这样毁于一旦。

毫不客气地说,周琦的发球失误,毁掉了一个几十亿的产业。

但输球的担子如果全推给周琦一个人是有失公允的,周琦已经是中国篮球在可视范围之内能够找到的最优质的内线球员了,即使在周琦没有失误的情况下,赢下波兰闯入十六强,也改变不了中国篮球目前羸弱的本质。球队硬实力不足的大坑,任凭你波波维奇来执教,怕也是按了葫芦起了瓢。

所以聊下一个姚明,不若来聊聊咱们能拥有多少个易建联、郭艾伦和周琦。

中国篮球的错过与未来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8871214930071552


喜欢听我瞎掰的,欢迎搜索大导我的微信公号——篮探老司机(里面有好多电视不让播知乎不让发的...),关注你就上路了...

就酱,溜了溜了。

user avatar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我们站在当下所看到的姚明,是完全由CBA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吗?第二:一个国家当中的篮球热度和氛围,与球员的水平是否有必然联系呢?

首先,先来看第一个层次。作为本时代的人,当我们站在当下,去回过头去追溯姚明活跃的十几年前时,总会下意识地犯一个错误:将完全体的姚明代换到当时,将cba和nba时代的姚明捆绑起来,认知为同一个体。

由此,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认为,是当时的CBA培养了姚明,或者更准确地说,开发出了姚明的潜力。而对比十八年前,现在无论是CBA的职业化程度、市场价值,还是民间的篮球氛围,都仿佛旧貌换新颜,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却为何培养不出姚明了呢?

事实上,从球员自身来说,姚明从一个CBA统治级别的球员,上升到中国篮球历史第一人的本质性飞跃,靠的并不是所谓的中国篮球氛围,而是美国篮球氛围——他是去了NBA之后,才获得了这个质变高度的提升的。

在CBA时代的姚明,厉害吗?当然了。在2002年,姚明奔赴NBA前的最后一季CBA中,他率领上海大鲨鱼队拿下了震古烁今的23连胜,个人常规赛可以砍下32.4分18篮板4.8封盖的数据,全面统治了攻防两端。尤其是4.8个盖帽,问问贾森.基德和肯扬.马丁,在2003年NBA总决赛中,带着新泽西篮网队迎接场均5.3盖帽的蒂姆.邓肯时的感受,就足以明白这份数据在防守端的象征意义了,而姚明直接将这种象征意义延续了一整年。而在2002年总决赛中,姚明更是独揽41.3分21篮板3.9盖帽,并且在第一场比赛里就打出21投21中的完美效率。而在失去姚明的下赛季,卫冕冠军上海大鲨鱼就干脆地滑到了跌出季后赛的水平。可以说,姚明的存在,让一支平庸的球队变成冠军,让现在看上去并不那么名副其实的李秋平教练成为了“小诸葛”。这一切,都彰显着NBA生涯开启前,CBA版姚明“完全体”的超强实力。

但是,如果你要以此就断言,当时的姚明就是中国篮球历史第一人,始终感觉少了点什么。甚至于,就算在当年度的CBA中,他的时任第一人位置都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至少,他并不比当时的刘玉栋、胡卫东更强。就在上海队夺冠的那一年里,刘玉栋常规赛36.4分力压姚明成为得分王,而在总决赛中,“战神”与“小巨人”也杀得难分高下---第一场刘玉栋43分8板5助并赢得胜利,第二场刘玉栋狂砍43分对姚明的26分23板,第三场刘玉栋47分10板对姚明的46分23板,第四战刘玉栋53分对姚明56分。

当然,在当时得中锋者得天下的传统篮球时代,姚明这样一位现象级杀器的存在,战略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上海队最终还是3比1战胜了王治郅离开后的八一队。但从数据来看,姚明并不能完全压制刘玉栋。这一结果,也充分地反映在FMVP的评选中---刘玉栋成为了败方FMVP,俨然CBA版的杰里.韦斯特。FMVP的评选,十足地表现出当时姚明之于CBA的地位:超强,但并非独一档。

更何况,这时候的刘玉栋,已经是一个膝盖严重受伤,并不在完全巅峰期的老战神了。

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宽到国家队,那么CBA版完全体的姚明与NBA时代的姚明,其差距就会显得更直观一些。CBA版的姚明,对于中国男篮比赛的影响力,并没有后来那么大。

首先,在姚明初露头角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他场均只有10分6篮板,显然谈不上对国家队的太多影响作用。而经历了两年的磨练后,2002年,就在姚明即将参加NBA选秀的当口,他随同国家队一起参加了夏季的四国邀请赛。这个比赛中的姚明,完全看作是NBA时代之前、经由CBA和“中国篮球氛围”所培养下的大成品了。第一场比赛,中国队对阵几乎没有NBA球员的意大利队,在对方主要采取人盯人的防守策略下,姚明确实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砍下28分,但球队输掉了比赛。第二场,姚明面对二队出征的南斯拉夫队,基于国家队整体实力的优势,轻松拿下对手。但到了第三场,当澳大利亚队利用自己精壮的传统高内线对姚明进行绕前防守、并配合以多人包夹和锋线抢断时,姚明就明显失去了一对一时的强势,全场只拿下8分,并且让澳大利亚全队在全场篮板数上赢了中国17个。

毫无疑问,在CBA时代的姚明,即使是大成之体,在CBA中已然亮出了“几乎到达想象力极限”的强力,但不足依然是致命的:力量的缺陷,让他在西方强壮中锋和包夹的面前难以顺利卡位。

因此,姚明的飞跃,那些我们站在当代看到的“可以一己之力扶起国家队之倾覆”的巨大比赛影响力,更多地来自于脱离国内环境后的美国环境,来源于NBA对他的训练和提高----更科学的饮食调教,更进阶的力量训练,更符合篮球发展方向与球员自身特点的技术打磨,以及很重要的---更外放的文化所带来的领袖性格培养。

也许会有人说:那是因为姚明在CBA并没有打更长时间,如果时间更充分,那么姚明在CBA的氛围下也可以做到这些。那么,就来看看2004年的奥运会吧----距离姚明离开CBA,只有短短两个赛季,姚明所取得的巨大改变。

首先,在场上的部分,姚明还并没有表现出后来在姚麦组合时代的火箭队与2008年奥运会中那种“面对多人包夹也丝毫不惧”的强势,因此,在中国队当时外线的李楠、朱芳雨、郭士强、刘炜等人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投射支援,惩罚对手的收缩策略,拉开内线空间的情况下,姚明面对着阿根廷和意大利的包夹防守时仍然显得有些狼狈,个人数据与球队战绩都不甚好看。阿根廷当时的领军人物,仍然长发飘飘的吉诺比利甚至直言不讳:包夹姚明,就拿下了中国队。显然,仅仅在NBA磨炼两年的姚明,还不足以完成自己的质变---在西班牙的比赛中,他也在和灰熊时代的保罗.加索尔的对决中占不到太多便宜。

但是,即便如此,姚明也已经展现出了相对于CBA时代的提高。面对球员个人能力相对平庸的新西兰,即使对手多人包夹,也无法限制姚明拿下39分13篮板,而到了打塞黑的出线之战,姚明更是27分13篮板,将对位的快船队中锋德罗布涅克打到5犯,率领球队拿下比赛,进军八强。

而比单纯的数据更加深层次的是,姚明对于中国队的场上与场下,所展现出的巨大领袖作用。在场上,姚明真正变成了中国队的中流砥柱---小组赛整体,得分占全队的43.2%,篮板28.5%,出手23.8%;而具体到比赛中,与塞黑的最后两分钟,姚明先是四罚全中,而后完成对博迪洛加的关键封盖,几乎一己之力在攻防两端决定了比赛。

而在场下,姚明体现出了强大的领袖气场,在首战窝囊败北于西班牙后,姚明接连公开发声:“悉尼输给美国47分后再也没输过这么多,中国篮球醒一醒!”“在这里谁也别把自己当球星”“国内最缺的是身体,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认为应该靠技术打球而不是身体,我认为这是错的”,以及那句姚明自己到现在作为篮协主席,也在通过红蓝分队和国家队参与NBA夏季赛等政策,始终坚持执行的----“希望大家回到地方队后,能够成为种子,去告诉其他人我们在奥运会上听到看到的,以及所有的差距”。

在首战中队友出手选择过于保守、缩手缩脚的情况下,姚明用自己的语言刺激着队伍,让他们能够知耻而后勇,从这些怒斥和讽刺中得到激活。对比四年前的悉尼、甚至两年前的四国赛,姚明的领袖担当得到了质的提升。

显然,技战术环节在应对强力中锋和包夹时的提高,球队影响力和整体作用的升级,以及领袖气质的培养,都不是CBA环境,而是短短的两年NBA时光中的所得。如果姚明在CBA,给予他两年时间,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吗?参考他CBA最后两年中已经有点缩小的进步幅度,以及对于国家队的领袖意识,似乎并不能让人过多看好。

而在后期,随着姚明在NBA的时日愈久,他更是成长为NBA级别的统治内线,在中国队的比赛中更是一柱擎天。北京奥运会中,虽然身上带伤,但姚明依旧拿下了19+8的场均数据。而场均数据看不出的,则是他在技战术环节的巨大提升----杰夫.范甘迪对他的力量路线培养,让他在身体和技术构成方面真正成为了NBA传统时代的那种重型中锋,从而不再惧怕任何包夹,而是神挡杀神。即使在对阵德国队时面对着克里斯.卡曼(在快船时期,此公也是内线防守一把好手,篮板盖帽护框一把抓)和德克.诺维茨基的双塔,依旧拿下25+11。

而从领袖力上,他也进一步进化---无论是对孙悦著名的“你出这个门就别想参加奥运会”,还是对美国比赛中“我还有三个犯规可以和你们玩”,以及对卡曼挑衅的“我会让他知道这里不是NBA”,都很大地提振了中国队面对强敌的士气。而这种领袖力落到比赛的结果中,就变成了:四年前脆败的西班牙,这一次只是险胜中国,而与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等人齐聚的复仇者联盟版美国队,也一度打的不落下风,场面上不乏亮点。

因此,我们以今人的眼光,回溯看到的完全体姚明,并不完全是CBA的环境和中国篮球氛围下的成果。其潜力的开发,能力的打磨,风格的修正,领袖气质的养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NBA,以及它所属的美国篮球氛围。而中国篮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前期环节的:巨大的人口基数促进了这样一位天才的诞生,较为完善的体制给予了天才初期的发掘和引领,信任他的教练和球队给他创造了实战打磨的平台,以及很重要的----相对开明的政策,促成了天才向美国的输出,从而创造了进一步提高的机遇。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断言:现在看到的完全体姚明,是百分之百由中国篮球氛围和CBA联赛培养出来的。

那么,这里又延伸出了一个问题:CBA和中国篮球的氛围,确保了中国的篮球人口,从而最大化地提供了人才库,并给予这些人才以职业化的机会,那么,如果现在我们继续开明,继续输送人才到NBA中去,是否就可以诞生第二个姚明了呢?

CBA和中国篮球的良好氛围,确实对篮球人口的基数提高起到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今的CBA继续外输人才,就可以获得下一个姚明-----现在政策比原来开明多了,篮球氛围和篮球人口也肉眼可见地提高多了,但参与选秀者从易建联到周琦,投身夏季联赛者从2004年的刘炜到丁彦雨航和阿布都沙拉木,这些中国篮球的精英,并没有任何一人成为了姚明,甚至都无法做到最基本的“不被NBA淘汰”。

这其中,就有了姚明在NBA取得成功、并借此获得美国篮球先进的培养机制打磨、成为完全体的另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了:个人的性格因素。

姚明在美国的成长,其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很多特质。他的情商好,随和幽默,善于妥善处理美国社会和舆论的无意间的不友善。查尔斯.巴克利对他的“得19分我就亲驴屁股”,他回之以“那我就天天得18分吧”;NBA常规赛首秀0分2板,被斯蒂芬.马布里的变向摔在地上,而后续的第一个月比赛也表现不佳后,他也足以自行消化美国人的调侃和中国人的焦虑,排除掉所有声音,保持专注;而在后边,他也面临着“这种表现也能进全明星”“他不是中国人的话根本无法在NBA成功,他被看重的是市场”等等的长久持续性非议,而他始终是泰然处之,没有被过多影响比赛表现。

事实上,如果我们排除掉政治层面,而聚焦于非官方的民间,那么可以发现:非官方的美国人,其实对中国人是不太带有过于表面化的强烈敌意的。他们的很多反应和言谈行为,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下或许会被看作是“攻击”“敌视”,但在他们较为外放的文化价值观下,更多程度上都是一种娱乐为最优先级诉求的存在。就像巴克利“逮谁损谁”的大嘴,沙奎尔.奥尼尔的五大囧系列,以及奥尼尔在科比追思会上所说的“我和科比很早就和好了,互相攻击只是为了让你们有的看”。他们会去消遣中国球员,也会去消遣德国球员、希腊球员、加拿大球员、阿根廷球员,甚至他们自己的美国球员。在很大程度上,这一切与具体的球员或者国家、体制、意识形态,都没有太直接的关联,而是对个体进行的娱乐化消费。

而在这种时候,由于文化价值观不同 ,中国球员往往容易较真过度、或者自感尴尬,从而无法展现与美国人对等的娱乐性。此时,球员就万万难以融入NBA的整体氛围了。性格相对内敛的易建联,在NBA辗转各队而始终无法获得稳定的一席之地,除却打法风格和身体条件的问题之外,无法融入当地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相比之下,姚明的适应力无疑是超强的。在NBA生涯的第一年,他就可以和史蒂夫.弗朗西斯与卡蒂诺.莫布里这种完全的黑人文化体现者处好关系,面对着弗朗西斯的“金链、名表、豪车、夜店、兄弟”式的言谈话语和行事风格,给予求同存异式的尊重和积极回应,在洁身自好与响应对方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这种平衡的能力,后来也被他用到了与篮协和体委的相处之中,进行了自身改革与官方诉求的良好平衡。

当然,毕竟是第一年,在全明星赛前,面对科比的打闹嬉戏与“RELAX”,姚明仍然显得有些拘谨。但到了第二年,再次站到这个场地上,他就自然了很多,这体现在了更频繁的笑容之上,也体现在16分的数据中,更体现在了训练中喂给安德烈.基里连科的空中接力。而到了职业生涯中后期、以及退役之后,姚明更是在NBA球员圈里长袖善舞---他可以在名人堂仪式上和阿伦.艾弗森互相调侃,也可以和沙奎尔.奥尼尔你来我往,更可以在休斯顿的球衣退役仪式上妙语连珠。

因此,融入了美国当地的文化氛围,是姚明在NBA自如打球、融合队伍、获得信任、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而天赋比姚明只高不低的王治郅、运动力出色而始终被抱有期待的的易建联,都因为性格而或多或少受阻。这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并非中国篮球氛围可解。

所以,在第一个层面上讲,姚明取得当代人眼中的“完全体成就”,CBA和中国篮球氛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挖掘并引领人才,输出人才。但是,让姚明取得最大的质变提升的,是NBA和美国篮球的先进科学机制,而非CBA。

而如果我们来到第二个层次,脱离球员,而从行业角度来看,那么,或许会存在这样一个事实:行业氛围的火爆,国家队成绩和球员水平,往往并不是绝对挂钩的。

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某个体育项目在民间的受众基础,很大程度上要靠职业联赛的火热来带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资本的流通、商业的运作、品牌的打造、消费市场的挖掘,任何的市场行为都不足以形成,那么项目在民间的人气自然要取决于国家运动队成绩:乒乓球,排球,都是这样集体体制孕育而生的“国球”。

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职业体育的模式出现,一切的基础就变成了市场,而不完全是单纯的竞技----即使国家队成绩再好,也从唯一决定因素退化成了“因素之一”,推广与运作这些商业层面的市场开发,对民间选择上的影响作用极大。

固然,国家队成绩出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民间对职业联赛的关注度、并进而带动民间对这项运动的参与度提高,最终在整体上带升所谓“氛围”。但这并不是提高职业联赛发展程度、品牌价值的唯一方式。对于联赛而言,国家队的成绩和荣誉,并不是火爆的必要充分条件,国家队的好成绩,职业联盟运作出的话题性,甚至某种娱乐化的契机,单纯的砸钱推广,都可以提升关注度,只是效果不一罢了。

归根结底,商业化开发程度,才是职业氛围以及其所带动的民间热度的重要因素。当一个项目的联赛拥有了充分的职业化程度,那么它就具备了商业化的条件和潜力。而一旦有资本进入,那么市场运作就会高速地开始转动起来。初始的资本投入带来了初期的话题性,起手的市场化运作和市场开发推广开辟了初阶的消费人群。这两者就带来了来自于民间的关注度,从而让联赛确立了初步的品牌价值,随之带升了项目在民间的热度。而下一步,品牌价值的建立、消费市场的明确,联赛商业价值的提高,就可以吸引来更多、更大的资本,从而让这一切运转变为雪球越滚越大的正向循环。

最终,以职业联赛的商业化价值为基础,民间对联赛的关注度才得以提高,形成讨论的话题性,即所谓的“热度”,并且促进民间对此项目的参与热情。二者结合,成为从职业到民间的整体“篮球氛围”。

譬如说,中国女排,羽毛球,乒乓球,都拥有出色的国家队成绩,但职业联赛的发展并不能超过篮球。排球联赛,居于中国三大球职业联赛热度之末位。其中相对较好的乒乓球,是靠着对张继科、马龙等一批球员的娱乐化饭圈经营,才有了一定的商业化水花。就算是商业拓展TOP行列中的篮球,中国女篮成绩明明远好于男篮,但WCBA的市场热度和品牌价值也远远不及CBA----即使在去年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赞助额最多的女篮联赛,也不过千万之数,且与李宁的赞助合作还需要与CBA进行绑定销售才能成功。

而正面例子,则是中国足球。中国男足的成绩不必多说,但中超联赛的热度却堪称中国职业联赛之最。而在十余年前,从2002、2003的末代甲A,一直到2007,2008年左右的中超第一个五年的时期,中国足球联赛还处于门可罗雀的状态----电视转播难以卖出高价,比赛现场门可罗雀,只有北京国安、山东鲁能、上海申花等少数几家俱乐部,还勉强能够维持一些球队的人气。

而从那个时代到现在,中超联赛在品牌热度上的巨大飞跃,原因无他,就是恒大为首的地产资本。他们带来了热钱,大手笔的引援,带来世界知名的球星,从而带来话题性。再配合各俱乐部和足协对于假赌黑的清除,重塑了联赛的竞争性。由此,中超的市场就形成了。

而市场基础转好,引导出大的话题性,从而吸引更多地产商来投资。正如京东和苏宁等电商投资电竞战队一样,所有投资都是投资方与行业有商业逻辑吻合的因素作用,电商通过电竞对接互联网娱乐消费群体,而地产投资足球则是借由个地方政府搞足球政绩的需要,通过足球拿政策。

而另一方面,随着话题性扩大,投资与市场体量一起提升,职业球员的薪水自然也就越来越高,进一步带动了行业话题性——薪水与水平没有绝对关联,而是市场化供求机制作用,由市场根据职业联赛的体量定价。由此,中超的热度和所谓的氛围就诞生了,但这与国家队成绩并没有短期关联——球员收入和联赛热度是基于市场因素,但成绩是基于竞技因素。

篮球也是同样,作为早期由八一王朝和姚明打下地基,民间基础甚至可能比足球还深厚的运动,它的市场体量足够大。配合投资人和篮协近年的加大投入和宣传,以及从邦兹.威尔斯到特雷西.麦格雷迪到斯蒂芬.马布里到JR.史密斯,再到现在多数均为NBA轮换而非十天段合同级别的外援配备,再结合对联赛市场化的推广宣传手法,CBA联赛的竞争性和星光带来的话题性大为增强,对民间的吸睛程度显著提高。而市场体量扩大,带来了更多拥有更大的商业化诉求的投资人,联赛也就被更商业化地包装。职业联赛的热度提升,带来了民间对此项目的关注度提高。

另外,这种关注度也就变成了一种资本对于项目周边开发的可能性探索,由此衍生了《这就是篮球》等等娱乐综艺。而这发生的一切,共同作用,烘托出了我们眼中红火的中国篮球氛围。

在这个过程里,就像大卫.斯特恩拯救NBA时的做法一样,造星永远是最一本万利的效率手段。于是,我们的联赛里就有了亚洲第一后卫郭艾伦,大魔王周琦,中国流川枫丁彦雨航,等等。

这种创造话题、包装球星的品牌推广之法,确实增加了CBA的看点,但也确实与场上的技战术水平这一竞技层面没有太多关系。同时,过于提升了球员的商业价值和个人品牌,让球员在人设一般的宣传中变得“名气大于实力”。而另一方面,上升的收入和过度的捧杀,也让球员本人失去了对自我的客观审视,在技术完善上裹足不前——郭艾伦这么多年,打的依然像一个穷人版的威少,就是很好的例证。

而到了国家队的赛场上,竞技能力决定比赛成绩,则这批被商业化运作炒到实力不足以对应的高水平球员,自然无法承载外界对队伍成绩基于“包装人设”而定下的心理预期。这样一来,基于竞技的“失利”和“失望”,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站在职业联赛的第二个层面上说,或许职业联赛、以及中国篮球氛围在当下的这种所谓的“氛围”,这种商业宣传下的火爆过度,可能反倒节制了球员的成长,从而让他们更加难以成为姚明。

联赛和氛围,归商业。但国家队成绩,始终是靠竞技水平。姚明作为球员,在竞技层面的成功,是一种风云际会式的气运大成之结果----运动的天赋,性格的优势,风格的适配,时代的成就,以及一点点有点好、但还没好到让他的脚趾免于伤病的运气,共同聚集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靠着商业层面的推广和氛围就可以完成的。

姚明成为我们眼中的他,靠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篮球的所谓氛围,而是中国的挖掘、美国的完善、以及至关重要的“个人”。而商业决定的氛围和联赛,与真正和竞技层面息息相关的“人才培养”、“出姚明”,是不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的。

user avatar

天才是不可替代的。


多年前有一次田径比赛之后,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堆史东鹏的进步,快了多少,技术有什么变化之类,我很纳闷,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关注刘翔,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在意史东鹏,开玩笑说你俩认识(他是某地体育局的)?


他回答说,刘翔的确伟大,但是史东鹏才是我们在110米栏这个项目的真实实力。


他的话其实就一个意思,刘翔可遇不可求,史东鹏则是我们的培养机制可能批量产生的。


刘翔能够站上巅峰,与他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各方面指导安排肯定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真正拉开他和史东鹏差距的可能就是二人天赋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不可复制的。说句夸张点的,对刘翔成绩最大的质疑也无非就是吃药,但假如真的是药物造就了他的水平,为什么史东鹏没吃?当年马家军可是涌现了一批人对吧?


所以我们到现在也没有看到第二个刘翔,甚至史东鹏谢文骏的继承人成绩可能都要下滑。


姚明和刘翔一样。


他的先天条件,后天成长环境,人格和内心世界的培养,后来的发展机遇。各方面的因素集中在一起才造就了姚明。可以说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我们看到的都不会是在NBA打出统治力的中国巨人。


以前在足球相关话题下回答过跟天赋有关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足球绝大多数球员还达不到谈天赋的境界,如果话题展开可能会有多方面因素的争论,但是在这我们就用马后炮的观点来简单总结好了。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很主观的标准:少了谁会让所在的项目有明显的不同?我觉得中国足球没有。但是姚明和刘翔对中国篮球和中国田径都有这样的影响力。


这就是天才的价值。


就好像工业流水线每天能够生产出无数的锅碗瓢盆,他们也结实耐用美观大方,但是能进入艺术馆的永远不是它们。


实际上一个好的体制和科学的训练培养方式能够让天才更容易被发现,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指导。但更有价值的事能够培养出足够多的优质的流水线产品,他们组成的球队也一样有战斗力。所以我也希望能有第二个姚明,第二个刘翔,但我实际上更希望有一群新的易建联(不是说他不够天才)和史东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篮球迷的热情,那可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电视机前为国家队加油助威,还是在街头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热爱都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这份热情之下,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始终存在: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浓厚的篮球氛围,却难以复制出第二个姚明?这背后,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带过的。首先,得.............
  • 回答
    在中国,篮球的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从街头巷尾的球场,到校园里的篮球课,再到电视机前为CBA和NBA喝彩的观众,篮球早已深入人心,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篮球的国家队层面,却常常感到与这份热情不匹配的失落——成绩总是在关键时刻让人扼腕叹息。为何会出现这种“热情高涨,成绩低迷”的局面?这.............
  • 回答
    中国篮球和足球的低迷,确实是让不少球迷感到痛心疾首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中国男篮在亚洲赛场上曾经的辉煌逐渐褪色,甚至在一些比赛中不敌一些曾经的“鱼腩”球队,比如委内瑞拉,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而足球方面,虽然不像篮球那样有稳定且长期的亚洲霸主地位,但偶尔输给像叙利亚这样的对手,也足以引发巨大的争议和讨论。要.............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需求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军事战略、航空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对不同作战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何中国不需要苏34,而俄罗斯却需要: 一、苏34的性能特点与设计目标苏34是俄罗斯在2000年代后期研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以下核心特点:1. 双发重型设.............
  • 回答
    中国在养犬管理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借鉴”问题,而是基于国情、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为何不直接照搬美国的养犬政策,以及中国现行政策的现实逻辑: 一、美国养犬政策的背景与特点美国的养犬管理政策以严格立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例如:1.............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继续调控房地产行业并试点房地产税,是基于多重经济、社会和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和必要性: 一、房地产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1. 经济支柱与增长引擎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7%(约.............
  • 回答
    中国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未能像欧洲国家那样进入大航海时代,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政治与政策:海禁与内政优先1. 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13681644)的海禁政策是导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因素之一。 .............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1. 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乐教化”而非“文化输出”。古代中国更注重通过政.............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关于“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社会、法律和政治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同时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1. 法律与政策的严格性 言论自由的边界: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同时强调言论需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公知若涉及.............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差异,以及舆论关注度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历史、文化、体制、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发展与群众基础的差异1. 足球的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参与性:足球是全球最普及的运动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蔑视’程序正义”的说法,这一观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见性和不准确性。需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澄清对程序正义概念的理解。 一、什么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是指法律和权力运行过程中遵循正当的规则和程序,确保决策或裁决过程.............
  • 回答
    中国海关统计泰国进口数据与泰国海关统计中国出口数据之间出现数百亿美元的差异,主要涉及多个复杂的统计机制和现实因素。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贸易模式差异等方面详细分析原因: 一、数据统计的时间点差异1. 报关时间不同步 中国的进出口数据通常以“货物离境”或“清关完成”为节点(如中国海关的出.............
  • 回答
    中国官方在涉及“北方四岛”问题时使用日本的称呼(即“北方四岛”),而非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历史背景及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中日俄领土争议的历史与法律背景1.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领土归属问题 根据《开罗宣言》(1943年)和《波茨坦公告》(.............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对“奇技淫巧”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这一观念并非简单地否定科技本身,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关系与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影响1. "正统"与"末业"的价值分野 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官方意识.............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这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公认的事实。从高铁网络的飞速扩张、港口码头的吞吐量、机场建设的密集程度,到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的宏伟规模,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许多真正投身于这些庞大工程的建设者们,却并不像外界那样“认可”这个响亮的称号,甚至有时会.............
  • 回答
    “粉红”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中,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中国政府及其政策持有高度支持、积极维护国家形象、对批评中国的人或观点采取强烈反对态度,甚至进行攻击的网民群体。他们以一种热情、激进、有时甚至不容置疑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理解“粉红”现象的形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民族主义的土壤: 近.............
  • 回答
    在中国汉流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与日本和韩国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内容、传播机制、市场策略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淀与文化输出的起点 日本和韩国:长期且系统性的文化输出策略 战后重塑与文化自信建立: 日本在二战后,一方面进行.............
  • 回答
    中国体育在很多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等等,这些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屡获殊荣,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然而,当我们谈论到中国男子足球时,却常常感到失落和困惑,为什么这个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却如此坎坷,与我们在其他项目上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要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