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斯曼帝国厉害还是满清厉害?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毕竟两者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庞大帝国,各自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哪个“更厉害”,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厉害”这个词太宽泛了,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衡量:疆域、军事、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影响范围等等。而且,它们存在的时代、地理环境、面对的挑战也大相径庭。

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厉害”之处体现在哪儿。

奥斯曼帝国:横跨三洲,横扫地中海的“苏丹之治”

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这个从安纳托利亚的一个小公国崛起,最终统治了长达六百多年的帝国,其“厉害”之处,首先体现在它的地理跨度和影响力。

横跨三洲的霸主: 奥斯曼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南抵索马里海岸,西达北非,东至里海和波斯湾。特别是它对地中海的控制,一度让欧洲列强心惊胆战。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陷落,更是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终结,奥斯曼帝国就此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军事力量的巅峰: 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实力是其崛起和扩张的重要基石。
耶尼切里军团(Janissaries): 这是奥斯曼军队的精锐部队,由从巴尔干地区征召的基督徒男孩通过“德夫希尔梅”(devshirme)制度培养而来。他们训练有素,忠诚度高,装备精良,曾是战场上的噩梦。
强大的炮兵: 奥斯曼帝国在火炮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尤其是在攻城战中,巨型火炮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攻克君士坦丁堡时使用的巨炮。
海军优势: 奥斯曼海军在地中海曾占据主导地位,挑战了威尼斯、西班牙等欧洲海军强国,控制了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
政治和行政的组织: 作为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帝国,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一套相对有效的行政体系。
苏丹的权力: 苏丹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其权威得到了宗教和法律的支持。
米利特制度(Millet System):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制度,允许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宗教社群(如东正教、亚美尼亚教会、犹太教)在一定程度上自治,保留自己的宗教、法律和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帝国的稳定,但也埋下了日后民族主义兴起的隐患。
高效的官僚体系: 帝国通过卡普库卢(Kapıkulu,宫廷奴隶)制度和地方官僚体系来管理庞大的领土和人口。
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辉煌文化,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艺术、建筑、文学风格。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吸引了无数商人、学者和艺术家。帝国还控制了重要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经济上也相当繁荣。

满清:统一中国,开创“康乾盛世”的东亚巨龙

满清(Qing Dynasty),这个由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王朝,其“厉害”之处,同样体现在其疆域的稳固和对中华文明的整合。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满清王朝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大致疆域,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纳入了中国版图,并成功抵御了俄国的扩张。
军事力量的崛起与维持:
八旗制度(Eight Banners): 这是满清统治的基石。八旗制度将满族人以及部分蒙古人和汉人组织起来,成为其军事和政治的骨干。在入关之初,八旗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绿营(Green Standard Army): 随着帝国扩张和巩固,满清也招募了大量的汉族士兵,组成了绿营,作为主要的地面部队。
军事扩张: 满清在早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征服了明朝,镇压了三藩之乱,并收复了台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对外战争,虽然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成功地巩固了帝国的边疆。
政治和行政的整合:
君主专制: 满清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内阁、军机处等机构来处理政务。
汉化政策与满族统治的平衡: 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例如科举制度、采用汉族官僚管理国家,以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同时,他们也保留了满族自身的文化和特权,例如八旗制度就是满族统治的象征。这种“满汉一体”又有所区别的政策,既保证了统治的稳定,也为帝国注入了汉族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强大的官僚体系: 满清继承了明朝的六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形成了高效的中央和地方官僚体系,能够有效地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和领土。
文化和经济的辉煌:
康乾盛世: 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迎来了其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这段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大幅增长,文化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以及精美的瓷器、绘画等。
对中华文化的承载与发展: 满清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统治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延续者。许多明朝遗老遗少被招募入仕,许多汉族文化传统被保留和发扬,尽管也存在一些文化禁锢(如文字狱)。

横向比较:究竟谁“更厉害”?

现在,我们试着来对比一下:

疆域范围: 奥斯曼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疆域可能比满清更辽阔,跨越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也更为多样。但满清控制下的中国,其人口密度和经济体量可能更大。
军事科技: 在火器时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在炮兵技术上似乎更胜一筹。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面临着技术革新的挑战。
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互动: 奥斯曼帝国长期以来与欧洲列强处于一种直接的竞争和互动关系中,地中海成为了其重要的舞台。而满清,尽管也与欧洲有贸易往来(例如广州一口通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视角更侧重于东亚,将自己视为“天朝上国”,与外界的隔阂相对较大,直到近代才被迫全面接触西方。
政治制度的创新与适应: 奥斯曼帝国的米利特制度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处理多元民族和宗教的方式,而满清的“满汉一体”虽然是基于传统中国的政治框架,但也展现了其统治智慧。然而,从长期来看,两者在面对内部民族矛盾和外部近代化浪潮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文明的包容性与同化力: 奥斯曼帝国在管理多元文化上,通过米利特制度给予非穆斯林社群一定自治权,但最终未能根本解决民族问题。满清虽然采取了汉化政策,但其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界限始终存在,在后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矛盾点。
历史的收尾: 两者都未能避免衰落的命运。奥斯曼帝国被誉为“西亚病夫”,最终在一战后解体。满清则在内忧外患下,于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结论:

如果以军事扩张的广度、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对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控制来衡量,奥斯曼帝国在特定时期(尤其是1617世纪)可能显得更为“厉害”。它一度是连接欧洲、亚洲、非洲的关键枢纽,其军事力量对欧洲构成了长期的威胁。

如果以统一和管理一个高度发达、人口稠密、文化悠久的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和人口的巨大增长,以及奠定现代国家版图来衡量,满清王朝无疑是非常“厉害”的。它成功地将中国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稳定和繁荣,其对中华文明的承载和发展功不可没。

硬要说谁“更”厉害,就像问苹果和橘子哪个更好吃一样,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品味。奥斯曼帝国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满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者。它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帝国应有的雄心与力量,也都为后世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奥斯曼远胜大清。

对埃及叙利亚实现三代之治(人口回到西周水平),优胜汰劣的吃鸡继承制代代神君,对同族部落不留后患。

大清还要改土归流,跟土司大战三百回合;我们突厥的马穆鲁克和各地军阀自行解决问题,该交钱交钱,该抓人的时候抓人,也就苦一苦百姓。

而且和大清还要用大明修的太和殿地基不一样,奥斯曼直接在科斯坦丁尼耶推倒重来,罗马人的东西我们都不修的(大赛车竞技场,皇宫,元老院和蓄水池)。

何况奥斯曼还有无比强大的人力,200K骑脸君堡,100K堆死骑士团,大量圣战士招之即来,基督徒奴隶一堆一堆划桨的人根本不缺。反观大清八旗人力打空,高下立判。

对了,还有大清费力的在蒙古控制人口;我突厥无为而治,罗马人的什么安条克、埃德萨、耶路撒冷还是亚历山大全部变成小镇级别。

我大凹凸曼,天下无敌啊!

user avatar

目前来说,这个问题下的答主都过于纠结于军事方面了,既然军事方面大家都认可奥斯曼完爆带清,而 @白子殊 这位答主则认为奥斯曼帝国的同化能力十分优秀,但不好意思,他完全理解错了。

所以就稍微说一下奥斯曼帝国行政方面吧,旧奥斯曼帝国的同化能力非常低下,基本只能够吸纳精英豪强加入体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绝大部分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从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瓦解到20世纪到希土人口大交换时,几乎没有任何一块土地上的民族被奥斯曼帝国同化。

奥斯曼皇族对于“土耳其人”的态度,恐怕可不能按同一民族来看,奥斯曼征服君士坦丁堡150年后才统一小亚细亚,小亚细亚的突厥化完全是罗姆苏丹国和之后的卡拉曼人推动的,而奥斯曼和此时和基督教土豪合作的非常愉快。

而以格尔米扬和卡拉曼为首的突厥小公国极度极端仇视奥斯曼,多次向伊尔汗国请求屠灭奥斯曼,尤其是奥斯曼入侵欧洲的早期,小亚细亚的突厥小公国和突厥游牧民几乎年年背刺,岁岁起义,奥斯曼也毫不犹豫对这些人发动屠杀和强制迁徒。

艾登、格尔米扬、卡拉曼、甚至多布罗加的塞尔柱王朝遗民都难逃奥斯曼人的屠刀,奥斯曼人甚至以突厥语为耻,用突厥语写书都要先注明下,抱歉使用了如此低贱的语言,因为这是给文化水平低的人看的。

奥斯曼帝国只会吸纳上层精英,打压底层人民,这统治水平不是靠着各地土豪和东地中海巨额的贸易收入,早就在军事征服结束之后土崩瓦解了。

而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的关系,更不能用清朝和中国来对比,土耳其共和国独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哈里发,驱逐奥斯曼皇族,虽然这是为了给新生的共和国摆脱奥斯曼帝国的负面遗产。

但是按照奥斯曼等于大清的说法,大部分土耳其人都是种地纳粮当炮灰的“野人女真”,偶尔有几个抬了旗,当兵吃粮,也的确是能够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要说他们对“爱新觉罗的帝国”有什么认同,那是真的没有。

奥斯曼以大清十五分之一的人口,压榨出了大清三分之二的收入,没有各民族“世侯”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征收到如此多的税金,奥斯曼帝国如此粗暴包税显然是非常损害税基的。

19世纪的奥斯曼人口甚至比不过千年前的查士丁尼的拜占庭,放纵土豪、穷兵黩武、吸纳难民、强迫迁徒,它以军事征收体制崛起,武力衰落之后,再也没有能力维持,从而向土豪妥协,一步步的沦陷为内卷地狱。

user avatar

奥斯曼一场战役杀掉的法兰克人,可以多过大清三场战争所杀西洋人的总和。

但是,奥斯曼在泛斯拉夫主义、泛阿拉伯主义的撕扯下粉身碎骨,大清死后却在民国五族共和的口号中保持了相对的基本地缘政治面貌。


大清虽死,还不曾被沙文主义所洗脑,还不曾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个有贡献于帝国的少数民族展开种族灭绝。

user avatar

以奥斯曼和大清在地方的控制程度上来说奥斯曼是远不如大清的,一般认为,奥斯曼帝国到18世纪末期已经分崩离析。尽管帝国的疆域仍然辽阔,从阿尔及利亚到也门,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厄立特里亚到巴士拉,1800年前后人口达到3000万,但是,伊斯坦布尔的政府权力在大部分时候只能控制安纳托利亚中部和鲁米利亚,素丹领地的其余部分基本上处于半独立状态。这是因为,帝国境内地方割据状态严重,地方总督、酋长等实权人物拥有军队,推行自己的管理方式。至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民族,认同部落组织,未必认同奥斯曼国家,对酋长的忠诚超出对素丹的效忠。所以,奥斯曼素丹名义上统治着整个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只对汉志、也门西部实行统治,依赖麦加谢里夫地方权力的支持。在北非,拿破仑入侵埃及前政府各级机关几乎被马木鲁克控制,出现割据,不久被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事实上脱离了帝国。在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南部边界一直模糊,地方政府的控制很薄弱,对奥斯曼素丹来说那里只是概念上的疆土。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瓦哈比教派的影响迅速扩大,而纳季德的沙特家族接受了瓦哈比教派,形成了与麦加谢里夫相对抗的势力。瓦哈比教派的号召力超越了奥斯曼国家逊尼派信仰的影响,尤其在汉志地区和附近的部落。在西亚的阿拉伯行省尤其约旦河东岸地区,奥斯曼政府在19世纪30~50年代试图重新确立其统治地位。如30年代奥斯曼政府征服了一些库尔德酋邦,还派军队接管了非洲的的黎波里等地。在汉志地区,以武力恢复统治明显无效,便通过怀柔的方式赢得当地实力派人物的支持;同时,在汉志地区实力派人物的帮助下多次用兵,重新确立了对也门的直接统治。当然,试图在边疆确立直接统治的早期的努力是失败的。此时,奥斯曼帝国已很衰弱,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20世纪初英国取得在波斯湾的支配地位,奥斯曼政府放弃对波斯湾地区的要求,波斯湾的科威特谢赫领地受英国“保护”。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奥斯曼帝国中央权力弱化,地方权力分散。到1914年时,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领土只有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汉志、也门西部,实际只是一个西亚的国家,算上欧洲的色雷斯,面积不到210万平方公里,大清帝国灭亡时留给后继的民国政府的领土尚存11,420,000 平方公里。

奥斯曼帝国所面临情况和自身的状况比晚清更复杂。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在国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国家在改革上就受到多一重的限制。帝国内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同时还有其他宗教的存在如犹太教、基督教,他们分属各自的地区,就是米勒特制度(宗教团体),奥斯曼政府一直采用宗教宽容政策,国内各宗教可以充分享有信仰自由和文化自由。每个区用自己的语言、信仰自己的宗教、学习自己的文化、征收税款上交国库、有自己的国库,他们可以说是各自为政,这就造成帝国分裂的隐患。同时奥斯曼帝国是一个脆弱的统治,政治上无牢固基础,经济上没有密切联系,光是靠军事强权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就使得他对全国不可能有有效地统治。并且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土耳其民族,为了统治大多数民族必然是靠武力,而武力衰微以后就变成隐患了。清朝在建国初期,也是少数民族靠军事占领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带,但是随着统治的加深,清朝的统治慢慢汉化融入了汉文化,成为汉文化的代表。全国有了统一的经济政治军事基础,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体。地方、少数民族是完全听从于中央的,和君堡的高门中央政府在军事扩张停滞后被各地豪强地方世候架空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实际控制君堡周边的一小块地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而在经济建设上奥斯曼帝国的米利特,蒂玛制相比大清地丁,钱潜,关税,盐课对于下层的盘剥更为严重,加上长期发动对外战争不重视休养生息,对国内的基督徒分离主义运动高门习惯性的以大屠杀等恐怖政策应对让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主要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下降,1856年奥斯曼帝国人口尚有人口35350000人,到了一战爆发前的1912年人口只剩下24000000人,雅典这样的名城人口到1821年只剩下10000人口,新成立时希腊第一共和国人口只有80万人,这样糟糕的民政能力对比大清建立以来人口由明末时的1.6亿人口提升到1911年的4.3亿的高效民政能力是无法相提并论,如果说奥斯曼相比大清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他敢于大胆的和晚期莫卧儿一样把军队的指挥权和他的金融命脉都一并交给桑德斯这样的洋人掌握进行彻底的西化改革,而在大清的体制下任何外国人都无法在清朝的军队里掌握像桑德斯在奥斯曼帝国这样大的实权,这让他得以在1914的浪潮到来之前看起来像一个现代化的宪政国家,但是让外国人掌握国家的军事经济主导权我想大家对这种情况的弊端应该也不言而喻。

user avatar

在西方人来砸场子之前,大清有散落在各地的几十万人的矿区。有山西人和徽州人靠着老乡会的关系,建立起来的金融体系。有佛山景德镇几十万人的产业集群。跨区域和甚至跨国的粮食贸易。足够多的自由劳动力,散落在各个水陆码头商业城镇和矿山。江南这样的地方,从明末开始就在吃湖北粮食。而本地多种植棉花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已经出现了所用的柴火煤炭做瓷器的瓷土,全部都不是本地生产的情况。而染料可能来自全中国甚至全球。这些东西的存在意味着,当一个有意识靠谱的中国政府出现的时候,中国人是能够去执行一系列庞大的计划。几十万人建立的一个生产中心,中国人知道如何组织一个几十万人的产业区,以及如何供应燃料、原料和粮食。这一切是中国能够在折腾一百年后走上正轨的根本。

但是这些东西在奥斯曼则是完全看不到,奥斯曼境内就算是叙利亚和埃及之间的贸易都扑街很多年了。欧洲的金融体系从伊斯兰世界的金融体系学了很多制度。但是当奥斯曼帝国打算建立银行业的时候,各种人都跳出来说不清真。奥斯曼帝国境内,常常还有靠着征收血贡来凑矿工,但是也看不到大矿区的存在。而在中世纪结束之前,黎凡特和埃及已经成了欧洲的原料供应地。本地的奢侈品纺织业已经被欧洲弄垮了

这些糟糕表现就意味着,奥斯曼帝国领地之内,之后怎么折腾很多经验都要从零开始。

user avatar

奥斯曼厉害的多。

一。离欧洲近,西化方便。

二。国族比满人多,在即将彻底崩溃时靠着一口民族主义,继续霸占伊斯坦布尔。

user avatar

奥斯曼厉害。

如果大清能把汉族满化而非被汉族汉化,

让汉族全说满语,从此没有什么满人汉人之别,只有一个民族——清族;

从此没有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只有大清民族、大清文明、大清文化;

皇帝的法理是中华皇帝,但国名是大清国而非中华;

即便被革命了,建立的也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大清民国。

那么大清就可以和奥斯曼相比了。

user avatar

反对 @艾丝蓓恩 Icebane 观点。

然而奥斯曼一战被法兰克人消灭掉的军队,可以多过大清所有对外战争损失的总和。拿普遍装备机枪和速射炮的一战战场来乳清有意思吗?


大清死后相对完整靠的是继承者们的努力,与大清何干焉?大清完蛋后十年间,外蒙独立建国;新疆、西藏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如果内地的战乱持续久一些,都很有可能被分割出去。

然而清朝的民族政策从头到尾也很生草啊。民国有个口号叫"五族共和",在当时看来也很进步的。这里面除了满族没有被大规模屠杀过其他哪个没有领教我大清的"浩荡皇恩"?

终清一世之所以没有发生亚美尼亚大屠杀式的种族灭绝,只是因为它太烂了,烂到了民族主义尚未发酵就已经分崩离析的程度。假如清朝再延续十年,卢旺达的惨剧也许会在神州大地上提前预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毕竟两者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庞大帝国,各自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哪个“更厉害”,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厉害”这个词太宽泛了,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衡量:疆域、军事、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影响范围等等。而且,它们存在的时代、地理环境、面对的挑战也大相径庭。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想聊聊《帝国的崛起:奥斯曼》这部纪录片,然后引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奥斯曼帝国和成吉思汗,谁更厉害?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厉害”这词儿太宽泛了。是说军事上征服的范围广?是说对后世的影响大?还是说国家的治理能力强?不同维度下,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如.............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与克里米亚汗国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宗主国与藩属关系,这种关系从15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一直持续到克里米亚汗国在18世纪末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为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克里米亚汗国是奥斯曼帝国在东欧和黑海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和藩属,双方的互动塑造了地区政治格局数百年。关系的起源.............
  • 回答
    是的,奥斯曼帝国是由突厥人建立的。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稍微深入地探讨一下其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核心答案: 奥斯曼帝国是由突厥民族建立和统治的。详细阐述:1. 起源:小亚细亚的突厥部落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是来自中亚的乌古斯突厥人(Oghuz Turks)。这些突厥部落在11世纪前后,由于.............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维系了六百多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正如您所指出的,它在构建一个强大而持久的统一认同方面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原因复杂多样,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和地理等多个层面,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奥斯曼帝国未能构建足够统一认同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帝国庞大.............
  • 回答
    一个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日常,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悠闲自在。当然,他身处权力巅峰,享受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尊贵与奢华,但这份荣耀背后,是无数的责任、严苛的规矩和永不停歇的思虑。如果让一个苏丹来讲述他的一天,那大概会是这样的画面:清晨,在天还未完全破晓之时,我就被唤醒了。不是由某个粗鲁的仆人粗暴地摇晃,而是.............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帝国为何不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扩张活动”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奥斯曼帝国并非完全“不参与”海外扩张,而是其参与的方式、侧重点以及最终的成就与西方欧洲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审视奥斯曼帝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的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我们将希腊独立战争(18211829年)视为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独立运动,那么其发生在希腊而非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希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特殊地位和发展轨迹所决定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在奥斯曼帝国的辉煌时代,苏丹们的餐桌绝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帝国权力和奢华的缩影。他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个人偏好,不如说是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从宏大到精细:宴会与日常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那些为帝国重大庆典、外国使节来访或特殊节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想象一下,在托普卡帕宫那宽敞的宴会厅里.............
  • 回答
    奥斯曼帝国,这个横跨三大洲、绵延六个世纪的庞大帝国,最终未能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保持自身完整,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与其说它“没有成功”,不如说它在艰难的探索中,被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所撕裂,最终走向了衰败。一、帝国结构与改革的内在张力奥斯曼帝国建立在一种独特的、以军事和宗教权力为核心的集权体系之.............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一个曾经横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崛起与绵延千年,深刻地受到了其前身,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在东方的延续)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奥斯曼人在吸收、改造和融合中,为自身帝国构建政治、社会、文化和军事体系的基石。政治与行政体系:继承与重塑的智慧奥斯曼帝国在早期就展现出对拜占.............
  • 回答
    许蕾姆和柯塞姆,这两位奥斯曼帝国的传奇女性,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以其非凡的影响力,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中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甚至被一些文章冠以“苏丹”之名。那么,这种称呼是否合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帝国与朝圣:奥斯曼苏丹为何难踏麦加之路?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高领袖,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身份不仅限于世俗统治者,更是哈里发,肩负着守护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重大责任。然而,尽管如此,纵观奥斯曼王朝的漫长历史,真正亲自前往麦加进行朝觐的苏丹寥寥无几,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安全问题。首.............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的说法,尤其是将“最主要”的重心放在印度香料上,需要稍微展开来看,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首先,奥斯曼帝国确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掌握了东西方贸易的关键节点和通道,这让他们能够对许多商品的流通施加巨大的影响,并从中获利。这种垄断并非是那种“一家独大,完全控制”.............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十五世纪末到十七世纪,毫无疑问,绝对算得上是一流强国,而且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存在。这段时期,奥斯曼帝国经历了扩张、巩固和鼎盛,它的影响力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了地中海乃至整个近东地区无可匹敌的主导力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番:军事上的无可匹敌:首先.............
  • 回答
    “奥斯曼帝国是罗马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历史的复杂脉络和身份认同的深层含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需要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历史演变中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从血缘和地理上看,奥斯曼帝国与古罗马帝国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古罗马帝国是以罗马城.............
  • 回答
    说到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之间国力此消彼长的大戏,那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楚的。要找一个精确的时间点说“俄罗斯在这一刻超过了奥斯曼”,恐怕不太现实,因为国力这种东西是动态变化的,就好比一个长跑比赛,你很难说在哪个瞬间某一方就绝对领先了。不过,我们可以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出俄罗斯是如何一步步赶超奥斯曼的,以.............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它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内外部多种矛盾交织、历史惯性与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走向衰败的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深入探讨:一、内部制度的僵化与腐朽: 苏丹权力衰落与后宫干政: 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统治者,如奥斯曼一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学家们在定义和描述一个国家或文明时常常遇到的一个核心难题:如何界定“古代”、“中古”、“近代”,以及一个地域或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和形态的演变。简单直接地说,奥斯曼帝国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古代土耳其”。但要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1. “古代土耳其.............
  • 回答
    关于奥斯曼帝国衰落后,西方世界为何未能“趁机”收复君士坦丁堡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议题,远非简单的“没能”或者“不想”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确“衰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奥斯曼帝国虽然在17、18世纪后逐渐显露出力不从心的一面,但其整体国力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