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时间为什么用 12 进制?

回答
要说时间为什么是十二进制,这可不是一个“因为”就能简单说明白的事儿,更像是历史长河里各种因素汇聚的“结果”。别把它想得太高深,其实跟我们祖先是怎么看待天象、怎么数数儿有很大关系。

你想啊,在没有钟表、没有电脑的年代,人们看时间主要靠什么?太阳。日升日落,就是最直观的时间标记。而一天的长度是相对固定的,这就是最朴素的时间单位——日。

但一天太长了,得细分一下。这时候,十二这个数字就悄悄冒出来了。

天文学的亲睐:十二是个好“伙伴”

首先,十二这个数字在观察天象时显得特别“顺手”。咱们的老祖宗们仰望星空,发现有很多周期性的变化,而十二这个数字,正好能把很多现象划分得比较规律。

黄道十二宫: 这是最常被提到的一个原因。古人把天球想象成一个大圆盘,太阳在一年中沿着一个固定的轨道(黄道)移动,这个轨道被分成了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以当时附近的一群星星(星座)命名,这就是黄道十二宫。从古代巴比伦开始,这种划分就非常流行。太阳运行一周,正好经过这十二个宫,这不就跟一年正好有十二个月对应上了吗?虽然现在我们知道黄道十二宫的说法更偏向于占星学,但在古代,天文学和占星学本来就是一家人,这种天象的规律性自然就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划分。

月亮的周期: 虽然我们现在用公历,但农历(阴历)的历史同样悠久。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大约是29.5天,接近一个月。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正好是12个月左右。虽然十二个月加起来的天数比实际的回归年要短一点,所以需要闰月来调整,但十二这个数字在描述月亮周期上确实很方便。

数学的便利:十二是个“百搭王”

除了天象,十二在数学上也很有意思。跟我们现在常用的十进制比起来,十二是个“好约数”。

整除性好: 十二能被2、3、4、6整除,而且这些数字都很常用。这意味着什么呢?举个例子,如果你要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几个部分,用十二进制就更容易做。比如,一年分成四季,每季三个月,正好是十二个月。如果十二进制能更方便地做这种分割和计算,那么人们自然就更愿意用它。

手指和记数: 虽然现代人默认用十根手指数数,但也有说法认为,一些古老的计数方式可能并不是基于十进制。比如,有些人认为可以通过拇指去拨动另一只手的手指关节来计数,这样可以数到12。虽然这个说法是否有普遍性还有待考证,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十二在计数方式上也曾有过一些影响力。

历史的惯性:习惯的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是,一旦某个体系建立起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广泛使用,它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

从古代到现代: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这些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十二或与十二相关的计时系统。比如,一天被分成十二个时辰(昼夜各十二个),后来又发展出二十四小时制(这其实是把每个时辰再细分成两半)。这些古老的计时习惯,随着文明的传播和演变,最终被一代代人继承下来。

时钟的出现: 当机械钟表出现后,为了与已有的计时系统保持一致,也就顺理成章地采用了十二小时制来表示一天中的时辰。再加上二十四小时制(12小时制的两次重复),这套系统就更稳固了。

总结一下,时间之所以使用十二进制,不是因为十二本身有多么“神圣不可侵犯”,而是:

1. 天文学的契合: 黄道十二宫和月亮的周期让十二这个数字在观察天象时显得非常实用,方便人们理解和划分一年。
2. 数学的便利: 十二的整除性使得时间的分割和计算更加方便。
3. 历史的积淀: 历经多个古代文明的实践和传承,十二进制的计时系统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惯性。

所以,当我们看到时钟上的十二个小时时,其实是在与几千年前的先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如何从观察星辰大海中,找到了划分时间的智慧。这是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智慧,至今仍然在我们身边闪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不错。

首先我们都知道,东西方的基础计数基本都是以十进制为主的,这是因为正常人类都是五指,双手加起来十指,十进制可以让人类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计数,非常方便。

但是时间好像不一样,东西方都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天分为24小时或者12时辰,然后每小时再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为60秒,大多数时间计数确实是有12这个公因子的。

有一个计量单位系统也有类似的非10进制划分——角度。一圆周=360°,1°=60′,1′=60″

事实上这和时间的划分也确实是直接相关的。

首先明确一点,现在的国际标准时间基础单位是秒,但是在最早的时候,时间的基础单位是——天。

这很好理解,日出日落这种无限循环的自然现象最适合人类用来记录时间了,29.53天的月相和365.2422天的回归年都太长了,而一天恰好是人类一个活动周期,因此成为了时间的基准单位。

于是往上递加,人们发现一个朔望周期大约是30天,因此30天就成了1月。

一个回归年大概是12个朔望周期,因此12月就成了1年。

当然,这个算法存在误差,因此东西方历法都有闰制来进行修正。

所以,1年=12月,1月=30天,这是自然现象决定的。

再说往下细分。

1天作为基础时间单位,有必要进行细分来进一步指导人类生存安排,所以,人们首先需要一个计时工具。

那么最早的计时工具大家也自然会想到利用周期相对稳定的地球自转——宏观表现为日出日落的现象。因此,人类发明了日晷。

日晷大家都懂,一个圆盘中间插根棍子,根据日影指向记录时间。

所以人类对时间的划分,最早是在圆周上进行的。

如果按照计数习惯,那应该十等分这个圆周才对。

然而大家发现,十等分一个圆周操作难度太大了——不信你自己试一试。

那就得换种分法了。

将一个圆周几等分最容易?2等分。

其次呢?4等分。

除此之外呢?3等分也挺容易。

2,3,4的最小公倍数多少?

12嘛。

那就12等分好了。

于是各个文明的日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12等分,中国出现了十二时辰,而欧洲觉得只有白天半天有太阳,因此把白天黑夜一分为二,各12个小时,本质上都还是出于12等分的方便性考虑的。

这是 时 的由来。

再说分和秒。

这是俩出现在机械钟之后的单位了。

机械钟在形式上沿用了日晷的圆盘式,一周是12小时。

为了表达时间更精确,逐渐出现了分针和秒针。

分规定为1小时的60分之1,秒规定为1分的60分之1.

为啥,两个原因。

第一,三根针都在一个表盘上,分和秒的进制自然也得包含12这个公因子。

第二,为了方便分割。60这个数,有1,2,3,4,5,6,10,12,15,20,30,60整整12个因子,是2,3,4,5,6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说要把60进制的单位分割很容易被整除。

这第二个理由也就是角度被设为360-60-60进制的原因。360=3*4*5*6,可以很方便的三等分、四等分、十二等分、二十等分、六十等分等等。

时间的单位和角度单位都是脱胎于圆周分割,因此互相影响很大,比如单位都有秒和分也都是60进制。

综上,时间进制中多为12的倍数的原因是:

1.自然现象周期的巧合(年月日的关系)

2.出于等分圆周的便捷性考虑(日时分秒的关系)

当然到了近现代,为了方便科学计算,进一步的划分就是按的十进制了,比如1毫秒=1/1000秒,这些单位并不是基于传统圆周分割而是出于科学需要,所以并没有使用60进制了。

还有些其他说法,如古埃及历法将360天视为1年所以1周=360°、黄道上恰好12宫所以一年=12月,但是这些说法相对没有“分割方便”这个理由来得合理自然,所以不予讨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