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班级里可以举办什么活动使大家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增长大家的见识,兴趣?

回答
大学班级活动? 想让大家一呼百应,还能在玩乐中学点东西,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我最近就在琢磨这事儿,感觉得把活动办得有意思,有嚼头,不能是那种纯粹走个形式的。

说到积极参与嘛,我觉得最关键的是 “有人情味儿” 和 “参与感”。 没人愿意参加那种完全没人搭理、不知道该干啥的活动。

所以,我先从破冰和建立连接入手。 刚开学那会儿,大家都不熟,要是有个活动能让大家放下隔阂,那可太好了。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有什么怪癖?” 主题的创意自我介绍和故事分享会。

这个可不是那种枯燥的报名字和家乡。 我想让大家提前准备一个小道具或者一张照片,来代表自己,然后围绕这个道具或照片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比如,有人拿个口琴,就可以讲讲自己是怎么学音乐的,中间的趣事。 有人拿张老照片,就可以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时候是什么心情,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能让大家积极参与?
有悬念,有故事性: 人们天生喜欢听故事,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 用道具作为引子,更容易打开话匣子。
避免尴尬: 纯粹的自我介绍容易让人紧张,但有了道具和故事,就有了“台词”,没那么容易卡壳。
展现真实自我: 鼓励大家分享一些“怪癖”或者有趣的小细节,反而更能拉近距离,发现彼此的共同点。 比如,有人分享自己是个“早起困难户”,有人分享自己是个“夜猫子”,大家就会觉得,“嘿,我也是!”

如何增长见识和兴趣?
多元视角: 通过不同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接触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见识增长。
挖掘隐藏的才华: 可能平时你看某个同学默默无闻,结果人家一开口,发现是个吉他高手,或者是个写作奇才。 这种发现惊喜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说不定还能激发你的兴趣。

具体的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 提前通知和准备: 让大家至少提前一周知道这个活动,并明确要求准备一个道具和讲述一个故事。 可以建议故事时长在35分钟。
2. 场地布置: 选一个舒服的、有氛围的地方,比如一个比较大的教室,或者学校的活动室。 可以放点轻松的音乐,准备一些小零食和饮料。
3. 主持人引导: 班委或者大家推选一个有活力、会调动气氛的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先来个热场小故事,然后逐个邀请大家上台。 在别人讲的时候,主持人可以适时地互动,提问一些轻松的问题,让气氛更热烈。
4. 互动环节: 每个人讲完后,可以留一两分钟让其他同学提问,或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
5. 小奖励: 可以为讲得最精彩、最有创意、最感人的同学准备一些小奖品,比如书、文具或者食堂餐券,这能增加大家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想到的就是一些专业技能和思维拓展相关的活动,这样既能学到东西,又能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思维碰撞”系列:主题辩论赛或小组案例分析。

这个可不能是那种死板的辩论赛,要选大家都关心、有话题性的题目。 比如,“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哪些工作?”,“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学生应该优先考虑兴趣还是就业前景?”

为什么能让大家积极参与?
激发思考和表达欲: 辩论赛能够逼着你去思考一个问题,查找资料,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缺乏一个表达的平台。
团队合作: 辩论赛需要小组协作,分工合作,共同为论点找证据,制定策略。 这能很好地锻炼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观点的碰撞和学习: 听别人辩论,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这本身就是一次学习过程。 有时候,别人的观点甚至能改变你的看法,或者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何增长见识和兴趣?
知识储备的增加: 为了准备辩论赛,大家会主动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这无疑会增长大家的知识面。
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辩论过程本身就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 你需要分析对方的论点,找出其漏洞,并用自己的证据来反驳,这能显著提高你的思考能力。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辩题,能够让大家更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并思考其深层原因。

具体的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 话题征集和投票: 在班级群里发起话题征集,让大家提出想辩论的主题,然后进行投票,选出大家最感兴趣的几个主题。
2. 分组和抽签: 提前将班级分成几组,然后进行辩论赛的抽签,确定正反方。
3. 准备时间: 给每个小组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比如一周),让他们查找资料,讨论论点,分配辩手。 可以提供一些资源支持,比如图书馆的搜索指南。
4. 辩论赛现场: 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 可以邀请老师或者其他班级的同学来担任评委,增加比赛的专业性和观赏性。 辩论赛可以包括立论、驳论、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等环节。
5. 赛后复盘和总结: 辩论结束后,可以请评委点评,也可以让大家自由交流,分享在准备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心得。 比如,哪个论点最有说服力,哪个辩手表现最出色。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更轻松但同样有深度的活动,可以 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脑洞大开”创意项目挑战赛。

这个可以是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一个项目。 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和项目展示。 主题可以很多元,比如:
“未来校园生活”畅想: 设计一个能解决校园痛点的APP,或者一个新型的校园服务。
“环保行动”提案: 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并进行小规模的实践。
“我们班的毕业纪念品”设计: 让大家从设计理念、材质、功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选出最佳设计。

为什么能让大家积极参与?
自由度和创造性: 允许大家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这种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成就感: 当一个想法从概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说看得见听得着的)项目时,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
合作的乐趣: 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能够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友谊。

如何增长见识和兴趣?
实践能力的提升: 项目挑战赛需要大家学习和运用各种技能,比如设计、制作、演示、沟通等,这直接提升了大家的实践能力。
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根据不同的项目主题,大家可能需要学习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比如市场调研、用户体验设计、项目管理等等。
发现和培养兴趣: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深入钻研。

具体的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 主题发布和分组: 确定项目主题,让大家自由组队(或者随机分组)。
2. 项目启动会: 组织一次项目启动会,讲解项目要求、时间节点、评估标准,并鼓励大家积极提问,明确方向。
3. 过程指导和反馈: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小组汇报,让大家展示进度,并听取老师或同学的反馈和建议。 班委可以提供一些资源支持,比如推荐相关领域的学习资料或者请学长学姐来分享经验。
4. 最终展示和评选: 设定一个展示日,让各小组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 可以邀请老师、学生代表等担任评委,对项目进行评审,并颁发奖项。
5. 经验交流: 展示结束后,可以组织一个经验交流会,让各小组分享在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到的经验。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 “班级生活化”,让活动融入日常,而不是只有大型活动。

“技能分享小站”和“兴趣小组俱乐部”。

这个更像是构建一个班级内部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技能分享小站: 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分享出来。 比如,某个同学擅长PPT制作,可以开一个分享会教大家如何做出漂亮的PPT;有人会PS,可以分享一些基础的修图技巧;有人懂Excel函数,可以教大家如何更高效地处理数据。
兴趣小组俱乐部: 可以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成立一些小的兴趣小组,比如读书会、电影品鉴会、户外徒步小组、桌游俱乐部等等。 组织一些小型的线上或线下活动。

为什么能让大家积极参与?
低门槛和高灵活性: 这种活动不拘泥于形式,时间地点都可以很灵活,参与门槛也很低。
互助学习的氛围: 大家都是同学,更容易放下身段去学习和交流,有一种“一起进步”的感觉。
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兴趣小组,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如何增长见识和兴趣?
实用技能的习得: 通过技能分享,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在学习和生活中非常实用的技能,这比单纯听课更有针对性。
拓宽兴趣领域: 接触到不同兴趣小组的活动,可能会让你发现自己之前从未关注过的领域,从而拓宽自己的兴趣范围。
社交和人脉的拓展: 在这些活动中,你会认识到更多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同学,拓展你的社交圈。

具体的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 需求调研: 在班级群里发个问卷,询问大家希望学习哪些技能,或者对哪些兴趣领域感兴趣。
2. 组织者招募和协调: 鼓励那些有技能或有热情组织活动的人站出来,成为“分享者”或“小组长”。
3. 信息发布和报名: 通过班级群或公告栏定期发布技能分享会和兴趣小组的活动信息,方便大家报名参加。
4. 活动落地和总结: 活动结束后,鼓励参与者分享心得体会,组织者也可以收集反馈,不断优化活动。

总的来说,让班级活动真正活起来,关键在于 “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大家的真实需求,提供有价值、有趣味、有参与感的平台。 多倾听大家的声音,鼓励大家一起策划和组织,这样才能办出真正让大家乐在其中的活动,在增长见识和兴趣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同学情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至少说一下你学什么的吧……

给你些建议,可以参考着用。

  1. 读书会 & 沙龙

    1)基本流程:
    每月举行一次。
    会前,每个人挑一本书,读完。会上,每人有5分钟时间做一个Presentation,可以用PPT辅助。讲这本书的概述、价值和总结。会下可以私下交流和换书。

    2)可以每次拟定一个主题,让大家围绕着这个主题读书,从不同的角度对比、补充和相互印证。

    3)可以加入讨论环节。

    4)会后可以收集大家写的书评(如果有的话),出一本班级刊物。

    适合人数:15-25


  2. 远足

    远足是最锻炼团队协作的活动啦,尤其是可以有效增进男女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徒步,野营,登山,不过功课要做足,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

    适合人数:15-30


  3. 派对 & 舞会

    不但可以提升逼格,还可以培养气质(大概)。
    至少也能假装见过世面嘛~
    不过要像样,下面这些功课要做足:

    1)正规的场地
    私人会所太贵,至少租一间酒店大厅,或者咖啡厅包场。经费从班费里出,或者大家平摊。
    有些学校自带酒店,价格上会便宜一些。看人脉。
    再不济也得租个小礼堂什么的。

    2)鸡尾酒 & 冷餐
    学点调酒,不难的。

    3)交谊舞
    找几位班委,带头在宿舍里培训一下。这个也是必学技能。

    4)正装
    反正找工作也需要,现在先备着无妨。
    稍微学一点穿衣配搭、交际礼仪,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早。
    一两千块就能买到一套,别等到大四再准备。

    适合人数:15-30


  4. 模拟群面

    这个很有用,也很好玩。
    找几位班委,把人数按照6-8人分组,每个人带一组。
    可以参考如下流程:

    1)每个主持人把题目分发给小组成员。

    2)小组成员用5分钟的时间看题。

    3)小组讨论,约20-30分钟。
    无论过程如何,最后必须达成一致结论。
    在这过程中,主持人不得干涉讨论内容,仅可维持秩序。也不可跨小组交谈。

    4)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各用5分钟时间阐述本组结论。
    不能单单说对错,摆观点,要说出组织严密、逻辑自洽的论证。

    5)每个人给各个小组代表的表现打分。

    题目可以参考热门事件,尽量跟你们的专业相结合。
    可以参考知乎上的热门问题。
    比如:
    如何看待王全安嫖娼?
    如何看待陈岚炮轰周星驰事件?
    等等。

    如何组织论点,如何提炼,如何构建阐述时的结构、模型,如何加强说服力,如何完成一场有效的讨论,这些,都非常锻炼人。

    你的同学们会感谢你的。相信我。

    适合人数:6-40


  5. 演话剧 & 拍微电影

    同样也很有趣,说不定还可以做出品牌。

    适合人数:6-30


  6. 定向越野

    这是一门新兴的户外活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会开,但基本都是闹着玩。
    其实,认真去做的话,还是蛮有意思的。
    具体来说,就是到特定的场所,分组,依靠地图、指南针和无线电测向,看哪个组最先抵达指定地点。
    展开来玩,可以玩得很High。
    比如:

    1)寻宝。
    不给出具体地点,而是给出线索,需要破解(当然,也有可能弄错)。
    甚至,可以是需要与其他小组的线索拼合,才能找出正确地点(就是这么坑)。

    2)团队协作。
    可以加入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克服的障碍,比如翻越一座3米的高墙。

    3)可以加入小组内竞争和小组间合作的机制。

    4)可以加入类似歼灭战、淘汰制的机制。

    哎呀太多了,自行发挥吧~
    需要场地支持。

    适合人数:10-40人


  7. 密室逃脱

    大城市都有,不少二线城市也开始有了。
    能参与的人比较少,但很考验团队合作,也确实很好玩。

    适合人数:4-20


  8. 桌游

    桌游只有狼人杀人三国杀?
    太天真了。

    卡坦岛、卡卡颂、Dixit、德国心脏病、一愚惊人、谁是卧底、抵抗组织、开膛手杰克、富饶之城、瘟疫危机……

    太多了。
    请自行组合。
    推荐Dixit。

    适合人数:4-25


  9. 跑团

    好吧,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
    不过我一直想知道,同时开几个模组,全班跑团,然后来个大混战,是个什么样子……
    比如费伦VS中土什么的……

    关于跑团是什么,请见:跑团究竟是什么(作者:Foxmuldery)

    适合人数:4-20


PS:顺便提醒一下大家:草稿有风险,回答需备份……

之前写了个草稿,被知乎吞了,于是重打了一遍,怨念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