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的「班级活动」非参加不可吗?

回答
“班级活动,真的非参加不可吗?”

这个问题,估计在大学校园里,不管你是在大一新生刚入学,还是在毕业前夕,总会有人在心里盘算过,或者不止一次地在寝室、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甚至在深夜的微信群里悄悄发问。这可不是一个小事儿,它关系到你的时间、你的精力,甚至是你对大学生活的理解。

首先,咱们得明确,大学的“班级活动”是个啥玩意儿。它不像中学时代,班主任一声令下,大家齐刷刷地出动,谁敢不去,后果自负。大学的班级活动,名目繁多,从最基础的班会、团日活动,到各种比赛、联欢会,再到一些可能带点“官方色彩”的集体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活动,名义上都是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同学交流”、“丰富校园生活”。听起来都挺正面的,对吧?

那到底非参加不可吗?答案其实是:不一定。

但是,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去”或“不去”。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扒拉扒拉。

那些“去了可能后悔,不去肯定后悔”的活动:

新生见面会、破冰活动等早期活动: 这绝对是重点。刚进大学,大家都是一张白纸,互相不认识。这个时候的班级活动,就像是为你搭建一个认识同班同学的初级平台。班长、团支书通常会组织一些小游戏、互相介绍的环节。如果你不去,可能你整个大学四年,都很难真正叫出几个同班同学的名字,更别提建立深厚的友谊了。想象一下,四年后毕业,你的同学录里都是陌生人,是不是有点悲凉?而且,这些活动通常是认识班委和了解班级基本情况的好机会,班委往往是连接学校、学院和同学的重要纽带。
重要通知或决策的会议: 有些班会,可能不仅仅是闲聊,而是会传达学院的重要通知、讨论班费的使用、决定班级事务等。如果你对班级事务不上心,或者觉得这些与你无关,不去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甚至影响到你自己的权益。比如,班费怎么用,涉及到每个人的钱。再比如,某些集体性的评优评先,也可能需要在班会上讨论。
有实际利益或学习机会的活动: 比如,某次讲座邀请了行业大牛来分享经验,或者是系里组织的学习交流会,这种活动如果归类在“班级活动”名下,那不去就太可惜了。这可不是简单的“班级凝聚力”,这是提升你专业能力、拓宽你视野的机会。
对你个人发展有益的活动: 有些班级活动,可能是面向全校或全系的,但由班级组织协调。比如,某个比赛的集体报名,某个社会实践的组队。如果你想参与,但一个人组队困难,那么通过班级活动来达成目的,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些“去了也挺好,不去也无妨”的活动:

纯粹的娱乐性质的联欢会、聚餐等: 比如,年末的班级聚餐,或者某个节日的小型晚会。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和娱乐。如果你当时特别忙,或者觉得参与度不高,不去也完全没问题。你可以在其他场合和同学建立联系,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重要的是,你的时间是宝贵的,不要为了所谓的“必须”而牺牲了真正能让你放松或提升的事情。
形式化的团日活动或志愿服务(如果质量不高): 有些团日活动,可能就是走个形式,拍照留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这样的活动占用了你宝贵的周末时间,而你觉得学不到什么,也认识不到什么新朋友,那么选择性地放弃,也未尝不可。当然,前提是你对班级里其他同学的参与度有一定了解,避免自己成为唯一缺席的那个。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必须去”?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1. 社交压力: 大学里的社交圈子不像中学那样固定,很多人会有一种“不参与就会被孤立”的恐惧。尤其是在一些小的班级团体中,大家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不去参加活动,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群”、“不给面子”,久而久之,就真的被排斥在某些信息和人际关系之外了。
2. 班委的责任感和期望: 很多班委,尤其是初入大学的,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希望把班级活动办好,提升班级凝聚力。当他们发现有人不去参加,可能会感到失落或失望,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支持。这种情况下,你去参加,也能让班委感到欣慰,也能维护好班级这个整体的氛围。
3.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如前所述,有些班级活动是获取信息和建立联系的捷径。不去,就等于少了一个了解情况、认识人的渠道。
4. “人情债”的考虑: 有时候,你可能碍于情面,或者觉得以后可能需要同学帮忙,所以选择参加一些并不那么感兴趣的活动。

那么,如何“聪明地”对待班级活动?

了解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在决定参加与否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个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值不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
评估自己的时间安排: 你的课业压力、社团活动、兼职、个人兴趣爱好等等,都需要时间。要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不要因为一个并不重要的班级活动,而耽误了复习或者错过了其他更具价值的机会。
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 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班级活动上。在学校里,有很多认识人的途径:社团、兴趣小组、课程小组、志愿服务、甚至是在图书馆偶然的交流。多管齐下,建立自己的多元化社交圈子,这样你就不会因为错过一两个班级活动而感到孤立。
主动沟通和表达: 如果你真的有事不能参加,但又担心班委的想法,不妨提前和班委沟通一下,说明情况。真诚的沟通比沉默的缺席要好得多。
灵活参与,不必强求全勤: 大学四年,总会有一些活动你确实无法参加。这很正常。如果你觉得某个活动不够吸引你,但又不想完全错过班级动态,可以考虑选择性地露个面,或者在活动后通过其他同学了解情况。

总而言之,大学的班级活动并非“非参加不可”,但也不能完全“爱去不去”。 它是一个提供机会的平台,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识别和利用这些机会。如果你能做到:

在早期和关键时刻积极参与,建立基础人脉和了解信息。
对于纯粹娱乐或低价值的活动,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学会权衡利弊,合理安排时间,并与其他同学建立多元化的社交联系。

那么,你就能在大学生活中,既不会因为过度参与而让自己身心俱疲,也不会因为完全回避而错过很多宝贵的机会和人际关系。最终,选择权始终在你手中,如何最大化你的大学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刚当上班主任,昨天下午刚和班干部见了面,不知不觉就谈了两个多小时。组织委员和文艺委员都提到了组织活动的苦衷。说是“大家都不来,长此以往,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就没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反问“你们为什么竞选班干部?”,答曰“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既然是为了锻炼,为了能力,那么你需要“做事情”,你策划的活动有吸引力吗?预算是不是太高了?能给参与者什么样的收获?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问题你都没考虑过,你凭什么让人家喜欢你的活动?口口声声说是要锻炼提高能力,可是连这么基本的事情都不去做,你怎么可能获得能力?

活动组织者没有花心思去组织,导致活动的失败,这只是问题之一。还有一个我认为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集体?”

一群人聚在一起,这就是集体吗?你们一入学就被分进了这个班,就加入了所谓“班集体”,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一个土匪绑架了几十个人质,他们也算是一个集体吗?也要有“凝聚力”吗?所以说,违背他人的自由意愿,强迫人家加入的,那不叫“集体”,那叫“绑架”!很不幸,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习惯了绑架与被绑架的国家。

“班级”不是集体,“宿舍”也不是集体,那什么是集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自愿走到一起的,这才是集体,这样的组织才应该有凝聚力。比如,几个爱好篮球的同学,为了提高球技,锻炼身体而自愿组成的球队,这才是集体。一旦他们发现他们中的某个队员太独,从来不传球,令人扫兴,达不到锻炼球技的目的,那么他可以选择离开这个集体,而去寻找或组织新的集体。

大学应该是一个尊重和培养“自由意志”的地方,而不该是压制个性,强推所谓“集体主义”的地方。

既然班级和宿舍都不算是集体,那么这么多人聚到一块儿,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聚到一块儿了,总要有个说法吧。把它叫做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班级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小社区。我们的日常生活社区里,大家也不必要非彼此认识,非要一起活动吧。大家各有各的事情,各有各的圈子。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社会、社区也是应该有点凝聚力的。而这凝聚力从哪里来?一个小区如果治安混乱,设施不全,环境脏乱的话,你肯定天天想着找地方搬家,离开这个鬼地方。班级、宿舍也是一样,要有一个干净、安静、和谐、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大家才会愿意呆在这里。那么,这样的好环境从哪里来?社区、社会环境应该是由政府来管理维护的。班级、宿舍的环境要靠班干部来管理维护。两者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貌似只有我?)只见政府拿钱,不见政府做事;而班干部不拿钱,却要义务做事。班干部得到的主要是一个锻炼能力的机会。

社区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当然还需要居民的配合,班级建设当然也是一个道理。但前提一定是班干部在认真做事才行。

如果想让班级、宿舍成为集体的话,那么就要找到大家的共同利益基础。做为班干部,他就该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组织有吸引力而且健康的活动。在他“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过程中,他的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这很像长跑,不是吗?只有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跑起来,你的心肺和体能才会提高啊。

这样对班干部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的确挺高,也许你做不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态度,二是能力。你竞选班干部的目的就是要锻炼能力,所以一开始谁也不会奢求你能做得很好。但你是否尽力了,做事是否出于公心,是否有意维护公平正义,这个是态度问题。只要你尽力去做,大家是看得见的。

尊重自由意愿,尊重他人的时间,这恐怕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吧。而且尊重是相互的,不尊重也是相互的。如果你能真正地花心思去组织让大家感觉有益的活动,人家自然也会尊重你的付出。如果你只是敷衍上面派下来的任务,而要强迫别人参加,你分明就是在谋杀人家的时间嘛。你凭什么要得到尊重呢?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班级是一个集体的话,那么集体的核心是什么?我猜,听到这个问题时,很多班干部会扭捏地在心里说“我是领导,自然要围绕着我工作了”。习惯了绑架与被绑架的班干部们心里大都是这么想的吧。这深入骨髓的奴才文化,在近百年前就被辜鸿铭嘲笑过。他对北大的学生们说“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心里没了辫子,没了皇上的人才会意识到,团队的核心不是团队的领导,而是团队要达成的目标。任何团队成员的行为如果有违目标,他就应该受到质疑、批评,甚至撤换。这就是奴才与公民在思想上的不同吧。

任何以领导为核心的集体都是虚假的集体,是绑架式的集体。只有以目标为核心的集体才可能是真正的集体,有凝聚力的集体。我们很多人心中的集体主义,恐怕就是在山呼万岁和谢主隆恩的时候,希望大家的动作和声音都再整齐些。让摧残青年的“集体主义”见鬼去吧!剪掉你心中的辫子,让自由与尊重在大学萌芽。

===补充说明===

  1. 欢迎转载,无任何限制。
  2. 对于批评我过于理想的年轻人,我想说「既然觉得是理想,干嘛不去追求一下呢」。
  3. 对于满腹委屈的班干部,我想说「觉得累,可以不干。硬要占着茅坑不拉屎,或是拉坏屎,你就该挨骂」。
  4. 对于批评我空讲大道理,不给具体解决方案的同学,我想说「你也长着脑子呢。既然要锻炼,就别那么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