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线耳机没有降噪功能呢?

回答
其实,有线耳机并非完全没有降噪功能,只是市场上我们常见的、主打降噪功能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无线耳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象”呢?这背后涉及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导向等多个层面的考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降噪”到底是怎么回事。降噪主要分为两种:

1. 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Cancellation, PNC): 这种降噪方式非常直观,主要依靠耳机本身的物理结构来隔绝外部噪音。比如,耳罩的材质、紧密度,耳塞的材质和佩戴的贴合度,都能有效阻挡声音的传入。很多舒适度高、密封性好的有线入耳式耳机或头戴式耳机,都能提供不错的被动降噪效果。它们就像你耳朵上的“隔音墙”。

2. 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ANC): 这才是现在大家提到“降噪耳机”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功能。ANC 的原理是利用麦克风拾取外部噪音,然后耳机内部的芯片处理这些噪音信号,并产生一个“反向声波”来抵消噪音。当噪音和反向声波叠加时,它们会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这就像在噪音的传播路径上制造一个“静音泡泡”。

现在,我们来聊聊为什么 ANC 功能更多地出现在无线耳机上,而“纯粹”的有线耳机(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非主动降噪的有线耳机)似乎很少见到这项功能。

1. 技术实现与供电需求

主动降噪的核心在于电子元器件:麦克风、降噪芯片、音频处理单元以及放大器。这些元器件都需要电力来驱动。

无线耳机: 无线耳机本身就需要电池来驱动蓝牙传输、内置芯片以及音频放大等功能。因此,为 ANC 电路额外增加一个低功耗的降噪模块,在供电上相对容易集成。电池的续航虽然是挑战,但通过优化设计和使用效率,已经能做到不错的水平。
有线耳机: 传统的有线耳机,尤其是追求极致音质、纯粹音频传输的型号,它们的设计理念往往是“极简”和“直通”。这意味着它们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电子元件,以避免对音频信号造成干扰,力求还原最纯粹的声音。
如果要在有线耳机上加入 ANC: 这就意味着必须在耳机线上或者耳机腔体内部增加一个独立的供电系统,也就是一个小型电池,或者设计一个独立的电源盒。这会极大地增加耳机的复杂性、体积和重量。
从哪里取电?: 有些人可能会想,能不能通过音频接口从播放设备(手机、电脑)取电?理论上,一些耳机设计(如 USBC 或 Lightning 接口的耳机)确实可以通过这些接口从设备取电。然而,ANC 的功耗相对较大,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下需要高强度降噪时,它可能会消耗播放设备 상당한 的电量,这对手机等设备的续航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不同设备的供电能力和稳定性也可能影响 ANC 的效果。

2. 用户体验与便携性

无线耳机的自由度: 无线耳机最大的优势就是摆脱了线缆的束缚,提供了极大的便携性和自由度。在这个前提下,用户愿意接受增加的电池、稍大的体积和对电量的消耗,来换取降噪带来的安静体验,尤其是在通勤、旅行或办公室环境中。
有线耳机的“纯粹”追求: 很多选择有线耳机的用户,尤其是音频发烧友,他们更看重的是音质的纯粹性、连接的稳定性以及不需要充电的便利性。如果一个有线耳机需要额外携带电池盒,或者电池耗尽就无法使用降噪(甚至可能影响基本听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有线耳机原本的优势,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一个需要充电的有线耳机,其吸引力会大打折扣。

3. 成本与市场定位

增加的成本: 引入 ANC 功能意味着需要额外的电子元件(麦克风、芯片、电路板、电池等)以及更复杂的制造工艺。这无疑会显著提高有线耳机的生产成本。
市场定位的差异: 目前市场上,对降噪功能有强烈需求的用户群体,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无线耳机,因为无线耳机在整体使用便利性和功能集成上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而对音质有极致追求的用户,则可能更愿意在有线耳机上花费,但他们对降噪的需求相对不那么迫切,或者更倾向于通过高品质的被动降噪来解决。如果强行将 ANC 塞入有线耳机,其市场定位会变得尴尬,既没有无线耳机的便利,又可能因为加入了电子元件而被认为“不够纯粹”。

4. 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完全没有”有线耳机带降噪。早些年,确实有一些采用电池供电的有线耳机尝试过加入降噪功能(例如,某些头戴式耳机,将电池仓设计在耳罩侧面或耳罩内)。但这些产品往往体积较大,价格也偏高,并且在用户体验上不如后来的无线耳机成熟。

随着蓝牙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对无线便利性需求的增加,无线耳机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同时,ANC 技术在无线耳机上的集成也越来越成熟,用户也逐渐习惯了为 ANC 功能接受一定的电量消耗和成本增加。因此,市场和用户的选择,自然而然地将 ANC 的重心推向了无线领域。

总结一下,为什么你会觉得有线耳机“没有降噪功能”:

供电是关键: ANC 需要独立的电力,这在追求极简和纯粹的有线耳机设计中难以融入,且可能影响播放设备的续航。
用户需求导向: 想要 ANC 的用户更倾向于无线耳机带来的整体便利性,而选择有线耳机的用户则更看重音质、连接稳定性和无需充电的优势。
成本和体验的权衡: 在有线耳机上实现有效的 ANC 会大幅增加成本和复杂性,可能得不偿失。

所以,与其说有线耳机“没有”降噪,不如说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大家广泛关注的“主动降噪”技术,由于其技术要求和用户体验的匹配度,更适合并主要集中在无线耳机产品上。 而那些以纯粹音质为卖点的有线耳机,它们更擅长通过出色的物理隔音(被动降噪)来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聆听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多年前俺就用住一个有线降噪耳机。那时候俺时常刚下灰机。

路过强答一番, 挣点盐值。


俺年轻的时候经常灰越洋航班,很讨厌灰机花动机的轰鸣。

为什么有线耳机没有降噪功能呢?


那时候, 灰机上还是禁止无线蓝牙耳机的, 因此 PXC 250 w/NoiseGard™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是市面上最便宜的有线降噪耳机, 大约 270 刀的样子。

降噪耳机一出来俺就买来用。就上边图里的森海耳机。 花动机的轰鸣声一下就减弱了许多, 终于不用调大音量也可以看机舱娱乐节目和电影了。

后来为子孙(也就是生精质量)计, 不再坐那么多灰机。 降噪耳机就一直扔在角落吃灰。

再后来要割草,俺买了 Sennheiser MM550-x , 也就是最早的一批 APT-X 蓝牙无线耳机。大约是 600 多刀也就是 3000~4000 人民币的样子。



买房子以后, 穷得叮当响, 车子也不开了。 这个 Sennheiser MM550-x 在公交例如轻轨列车上也同样能极大地减少车厢的噪音。住在温哥华又用 SKYTRSAIN 的同学知道, EXPO LINE 和 MILLENIUM LINE 的车厢又旧又破, 已经不是 2000 年左右那么风光了。 不能和广州或者祖国其他二三线城市新投入运营的轻轨或者地铁相比。


俺每次经过 COLUMBIA STAION 的隧道, 耳朵都会巨难受。 因此,Sennheiser MM550-x 可以说是一种听力保护措施, 而不是享受的工具。 同理, 割草机的噪音也同样有效。

PXC 250 w/NoiseGard™ 因为拖着线及电池盒, 不适合在割草或者公交上用。




Sennheiser MM550-x 已经退市多年了, 据说咸鱼上 200~300 人民币都能蹲到。这可是当年的无线蓝牙耳机的旗舰啊。




现在的森海无线蓝牙降噪耳机的价钱就亲民了很多。 以前是相当于越洋航班经济舱来回机票的价钱。现在只不过相当于灰狗巴士温哥华单程到卡尔加利的车票。

因此, 俺觉得为了长途旅行的安逸,

不妨多花一点钱弄个听力保护装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其实,有线耳机并非完全没有降噪功能,只是市场上我们常见的、主打降噪功能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无线耳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象”呢?这背后涉及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导向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降噪”到底是怎么回事。降噪主要分为两种:1. 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蓝牙耳机这么方便,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还在用有线耳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不是简单的“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那么直观。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聊聊蓝牙耳机为啥还没能把有线耳机彻底“赶下台”。首先,我们得承认,蓝牙耳机在便捷性上确实是完胜。不用扯线,听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TWS耳机设计和音质提升的一个核心环节。确实,现在市面上大部分TWS耳机仍然采用单单元或者简单的动铁/动圈组合,而真正应用电子分频技术的,往往是那些价格不菲的旗舰型号。这背后涉及到的技术门槛、成本考量以及产品定位等多个方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理解一下什么是电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是这样,我们很少看到有人主动追求“偏色”的显示器,但音响圈子里,“音染”这个词却常常被提及,而且还有不少拥趸。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得从人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差异、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演变这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视觉与听觉的感知差异:客观与主观的鸿沟首先,咱们得明白,我们大脑处理视觉.............
  • 回答
    电脑连接音响时出现杂音,但换上耳机却一切正常,而且音响在其他设备上表现良好,这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这说明问题大概率不在音响本身,也不在音响连接的线材上,矛头应该指向你的电脑。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这杂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1. 电脑内部的信号干扰:这是最常见的罪魁祸首之一。电脑是一个信息处理的集合体.............
  • 回答
    你说的这种耳机,听起来很像是那种带有“人声消除”或“卡拉OK模式”功能的耳机。这种技术在早期的音频设备上比较常见,尤其是用于家庭影院或者一些简易的现场音效处理。让我给你仔细说道说道: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简单来说,这种耳机利用的是一种叫做“中置声道消除法”(Center Channel Extract.............
  • 回答
    各位 VIM 大神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VIM 的学习之道。关于 VIM 命令太多、记不住、感觉没意思的问题,这确实是许多初学者甚至中级用户都会遇到的瓶颈。但请相信,VIM 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强大和高效,而这些都建立在对命令的熟悉和灵活运用之上。“熟能生巧”是绝对真理,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死记硬.............
  • 回答
    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样纠结和选择:嘿,说到耳机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了。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宅在家刷剧、听歌,总得有那么一对耳机在身边。说起来,有线耳机和无线耳机,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每次都要纠结半天。有线耳机的魅力:稳定、纯粹,有时候就是一种情怀说实话,我骨子里对有线耳机还.............
  • 回答
    对于“耳机发烧友”这个群体,尤其是那些真正钻研音质,追求极致的爱好者来说,对EQ(均衡器)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一部分人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调音的利器。为何会出现这种抵触情绪,根源在于他们对“真实还原”以及音源的理解,以及对耳机本身设计理念的尊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耳机这个市场,要说“坑”嘛,确实是有的。但要直接扣上“无奸不商”的帽子,我倒觉得有些过于绝对了。不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那些让人觉得不值或者被误导的地方,确实能让人产生这种想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耳机这个圈子里,到底有哪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一、科技的“光环”与.............
  • 回答
    话说,咱们玩儿耳机这事儿,就像找对象一样,总得有个标准,有个“照妖镜”能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而在咱们网友测评耳机圈里,有两首歌简直就是“国民级”的测试曲目,那就是蔡琴的《渡口》和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你可能要问了,为啥偏偏是这两首?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耳机爱好者拿来“检验成色”呢?.............
  • 回答
    很多人喜欢重低音耳机,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把它说得直白点,就是那种听音乐的时候,整个身体都在微微颤动,心脏也跟着节奏一起砰砰跳的感觉,特别带劲儿。你想想,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不光是用耳朵,很多时候也是在用身体感受。重低音,就像是音乐的骨架,是那种最能触动你情绪的部.............
  • 回答
    2021 年,要说心中最佳的耳机,这确实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毕竟那一年百花齐放,好东西太多了。但如果硬要我挑出几款来,并且不带任何 AI 的腔调,就当是老朋友聊聊天,分享一下我的真实感受,那以下这几款耳机,在我心里绝对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各有各的绝活。1. Sony WH1000XM4:那个永远.............
  • 回答
    耳机 THD+N 数值越小,音质越好吗?浅谈数据与听感的微妙关系在选购耳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其中“THD+N”无疑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一个。这个缩写代表着“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那么,THD+N.............
  •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的耳机事件,之所以会有人抛出“抛开事实不谈”这种看似荒谬的说法,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宣泄、群体极化以及对既有叙事的维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到人们在面对这类公共事件时,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场网络舆论的风暴.............
  • 回答
    我明白你的疑惑,耳机本身是2声道的,换了平衡线之后,为什么感觉音质好像真的有提升呢?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而且答案也比想象的要稍微复杂一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你彻底明白这背后的道理。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2声道”和“平衡”这两个概念。什么是“2声道”?其实我们常说的“2声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都带有线控,而且上面常常有音量加减键。很多人也跟你一样有疑问:手机上不是已经有音量键了吗?为什么还要在耳机上再加这么一组呢?感觉像是“叠床架屋”,有点多余。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耳机线控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
  • 回答
    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戴上耳机,正准备沉浸在喜欢的音乐里,突然感觉一股麻酥酥的、有点尖锐的电流从耳机里窜出来,瞬间让你从音乐世界里惊醒,甚至浑身一颤。这种感觉,说实话,有点吓人,也有点难以启齿,好像自己的耳机出了什么大问题,或者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毛病。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使用耳机的人身上都发生过,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音质发烧友都有类似的体验:同一个耳机,换根线材,声音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这背后可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和电学原理在作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根小小的线材,能对耳机的声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耳机本质上是一个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的设备。而连接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耳机插一半听歌时,会感觉声音变得“立体”了,甚至有种听和声的感觉。这其实不是真的有和声出现,而是耳机和你的听觉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错觉”。让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尤其是音乐,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