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一小部分耳机发烧友如此抵触EQ?

回答
对于“耳机发烧友”这个群体,尤其是那些真正钻研音质,追求极致的爱好者来说,对EQ(均衡器)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一部分人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调音的利器。为何会出现这种抵触情绪,根源在于他们对“真实还原”以及音源的理解,以及对耳机本身设计理念的尊重。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发烧友们追求的核心——“真实还原”。在他们的语境里,这不仅仅是把声音放大或缩小,而是指耳机能够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录音师在录制、混音过程中所设定的音色、动态和空间感。他们相信,每一款精心设计的耳机,其频响曲线、阻尼特性、单元振膜的材质和结构,都是为了服务于这种“真实还原”的目标。

而EQ,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处理工具。它通过调整特定频率的增益和衰减,来改变声音的整体频率响应。对于那些抵触EQ的发烧友来说,这就是一种“二次加工”,是对原始音源的一种“破坏”。

他们会这样想:

破坏了录音师的意图: 录音师和混音师花费了无数心血,通过精准的麦克风摆位、房间的声学处理以及后期混音,来塑造出歌曲的情感和氛围。他们期望耳机能够呈现的是他们所精心调制的那个声音。EQ的介入,就如同在画家的画布上随意涂抹,改变了原作的色彩和笔触。

掩盖了耳机的真实实力: 每一款高端耳机,其音色特点往往是其“灵魂”所在。有的耳机低频饱满有力,有的中频温暖细腻,有的高频清澈明亮。发烧友们追求的正是这种耳机独有的“性格”。如果用EQ去强行修正那些他们认为“不好”的频率,比如为了让低频更“轰头”而大幅提升低频,或者为了所谓的“解析力”而牺牲中频的厚度,这恰恰是在抹杀耳机的独特性,试图把所有耳机都变成一种“标准音”,失去了辨别和鉴赏的乐趣。他们认为,如果一款耳机需要依赖EQ才能好听,那它本身的设计就有问题,或者说,它不属于他们所追求的那个层级。

引入了新的失真和相位问题: 尽管现代EQ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任何信号处理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原始信号产生影响。大幅度的EQ调整,尤其是在高端音频设备上,可能会引入听得见的失真,或者改变声音的相位关系,这对于追求纯净信号的发烧友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们相信,最干净、最直接的声音,就是未经处理的声音。

削弱了对耳机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发烧友们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就是为了学习和理解不同耳机带来的声音差异。他们会花时间去熟悉一款耳机的声音特点,并据此去选择适合的音乐。如果遇到不喜欢的频率,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更换耳机或者从音乐本身去找原因,而不是依赖EQ来解决。过度依赖EQ,反而会让他们丧失深入了解耳机、培养自己听音经验的机会。这就像一个厨师,如果总是依赖大量的调味料去掩盖食材本身的风味,他就永远学不会如何烹饪出食材本身的原味。

对音源的敬畏: 对于那些追求“监听级”音效的发烧友来说,他们相信好的音源是基础。如果音源本身存在录音缺陷,比如某个频段过于突出,他们宁愿将其视为音源本身的一部分,去理解它为何会这样。EQ的出现,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试图“修补”原始录音的急切行为,而这种修补,往往是基于个人主观的喜好,而不是对音乐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这并不是说EQ就一无是处。对于那些希望弥补耳机某些不足,或者想根据个人听音环境进行微调的发烧友来说,EQ依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比如,在某些声学环境不佳的空间,或者为了匹配特定风格的音乐,适当的EQ调整可以带来更好的听感。

但为什么那“一小部分”发烧友会如此抵触?是因为他们对“未经雕琢的、最原始的声音”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们认为,一款好的耳机,应该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带其独特的纹理和光泽。EQ就像一把斧头,即使能让这块玉变成某种“标准”的形状,也抹去了它本来的生命力。他们追求的,是在这块璞玉本身的光华中,找到那份独一无二的美丽。而EQ,在他们看来,是破坏这种美丽,而不是成全它。这是一种对“本真”的执着,一种对“还原”的极端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某毒坛的遗病吧...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EQ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管年代, 也就是WW2。产品例如 Altec Lansing Model 9062A EQ 更是上世纪 60 年代的事情.





1953年,SONOTONE 1010助听器发布了。 它是全球第一次采用了晶体管的“胆石结合”助听器产品,也是全球首次在民品中使用半导体技术(之前是军用)。Sonotone于1965年被Servel公司收购,后来又被克莱维特(Clevite)收购。





跑题了, 跑题了,跑题了。






为什么一些耳机发烧友如此抵触EQ?

(有些)耳机发烧友的信仰是十分坚定的, 他们在捍卫自己的信仰。

而这个信仰就是 “原汁原味”这个口号。

但在现实中有一些十分吊诡和自相矛盾的现象。

典型的就是某些耳机论坛,例如线材和保险丝调音(公开诈骗)的某坛。 在这些论坛上,您会看到(有些)耳机发烧友赤膊上阵推销“黑胶”、“磁带(开盘机)” 等等已经过时的硬件。 。俺在以前总结过一个 “耳机发烧的初大36问及其他 -- 麦文学鸽子为什么那么大系列”,其中就有一个例子

Q36-11

初烧:大师,您总是说均衡是发烧的大敌, 可是磁带和黑胶唱机里面不是都有均衡电路的吗?

(a) standard RIAA recording and playback characteristics for phonograph records;



(b) standard playback eq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ape recorders

Herrick,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for Electronics, McGraw-Hill, 1972


蛇油大师:呃~~~~~~~~~~~~~~~~~~~~~~~~~~~~~~~~~~~~~~~~~~~~~~~~~~~~~~~~~~~~~~~~~~~~~~~~~~~~~~~~~~~~~~~~~~~~~~~~~~~~~~~~~~~~~~~~~~~~~~~~~~~~~~~~~~~~~~~~~~~~~~~~~呃,大师我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 你说的是什么均衡电路, 大师我不具体研究电路。


。。

是吧, 能看出大湿的言不由衷了吧。

但是, (有些)耳机发烧友的信仰是十分坚定的, 他们在捍卫自己的信仰。而这个信仰就是 “原汁原味”这个口号;而解读“原汁原味”这个口号必须要回到这些线材和保险丝调音(公开诈骗)的某坛;拥有解释权的不是文献或者教科书,而是时常自称文科生来卸膊的坛主。 。

当然, 俺不可以点名。

除了“原汁原味”的教条, 还有 “搭配”的教条。

“搭配”是个铁律, 实际上它决定了相关方的金钱利益。因此 “好马配好鞍, 酱油贵过鸡”和 “换线如换机”等等口号能洋洋得意地被(有些)耳机发烧友传唱几十年。

(有些)耳机发烧友号称自己听过几十条几百条耳机并引以为豪。音乐零售店的雇员例如 TOMLEE MUSIC (通利琴行)的伙计也有这样的经历。如果 TOMLEE MUSIC (通利琴行)的伙计号称他/她比 DR SEAN OLIVE 更了解耳机,无疑会令人发笑。 但是DR SEAN OLIVE 不会象俺这样没有涵养地笑出声来。



#####################################################################


为什么一些耳机发烧友如此抵触EQ?

当然, EQ 是有难度的。

技术就在这里。

只有 EQ 通过卷积预先补偿耳机的冲激响应,才可能精确地伺服耳机单元这个“马达”的行程。这不是什么魔术,都是数学和物理能描述的过程。


** 俺想说的东西太多, 分散在不同的散文里面。有兴趣请自己看看。


为什么一些耳机发烧友如此抵触EQ?

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一些)他们不懂。 他们不懂不会的东西就反射性地抵触。 比如英语是鸟语, DATASHEETS 是肋舍等等。

为什么耳机商家痛恨 EQ 呢?

  1. 因为 EQ 真的很强大;
  2. 因为他们卖的耳机没有把智能 EQ 当卖点, 等到他们的供货商开始提供这样的耳机时,他们就会见风使舵的;
  3. 关键还是钱作怪。

这个 20块的耳机,EQ 了以后听感直逼(甚至超越) HD580


EQ 前的方波令人叹息:

EQ 后的方波接近完美:



是吧, 就象您用电脑上的模拟器玩了街霸几年以后,来了一群人告诉你电脑上面的模拟器玩街霸出不了大招。。。。。。也就是同一批人告诉你不能直推、电源线不能用电饭锅的、耳机线不能用原厂的、不接耳放不买 DAC 就是听个响、电脑不用线电就不能发烧、不用 Foobar 就没法听音乐。

俺就不翻译了。

哥,别玩免费的 EQ, 逼格低,跌份, 很跌份, 不花钱很跌份知道不? (卖拐了啊)

哥, 您的钱的得花掉! 买买买 !!! 买买买 !!! 买买买 !!! (拐卖了啊)

哥, 买线材 !买耳放 !买解码器 !!! (缘分啊)


####################################################################

为什么一些耳机发烧友如此抵触EQ?

如果说得委婉一点, 那就是调 EQ 的过程是一个陡峭的学习曲线。

需要 IQ 来加持。


######################################################################


手动调整 EQ 是对音乐的不尊重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当然没有道理。

EQ 通过卷积预先补偿耳机的冲激响应,才可能精确地伺服耳机单元这个“马达”的行程。这不是什么魔术,都是数学和物理能描述的过程。

手动调整 EQ 是对音乐的不尊重这种说法有几个目的:

  1. 防止用户用低成本的耳机或者音箱来 PK 昂贵的耳机或者音箱;
  2. 营造一种心理和/或技术壁垒,防止用户尝试;
  3. 防止用户了解音乐制作人的常规 EQ 操作, 避免普通消费者(Consumer)按照专业音频制作人(Pro Audio)的方式听音乐。

第一点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暴利的 HiFi 耳机和/或音箱的市场份额。当然还有那些装神弄鬼延续了30~40年的的 “线材调音”、“墙插调音”、“保险丝调音”、“脚钉调音”“地盒调音”、“主板电池调音”以及新晋的 “量子不干胶贴纸调音”的市场份额。

随着免费的 Room EQ Wizard 的流行和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体验到了 YAMAHA YPAO 或者 JBL Room Mode Correction 等工具的好处, 越来越多的音箱消费者已经懂得 EQ 可以给自己省钱。

一分钱两分货甚至一分钱一元货都成为了现实。对于耳机,DR. SEAN OLIVE 及同事发了很多论文, 证实了 EQ 对耳机的重要性。

平价耳机越级 PK 天价耳机已经不再是梦想。因为耳机大部分是一单元的Driver,EQ 的好处特别是免费的Equalizer APO 可谓立竿见影。 当然这不是新东西, 助听器市场早就应用了更高级的DSP技术。


因为客观存在的知识壁垒, 第二点是对第一点的巩固。

把谎言重复 1000 遍以后, 谎言就会慢慢的变成“真理”。 就象水电核电的梗, 原来是个笑话, 后来慢慢口耳相传部分发烧友把它当真了。 这个事情有多搞笑, 20~40年烧龄的烧友应该有体会。


谎言总有被戳破的时候,

弥补的办法就是继续把谎言重复 10000 遍, 提高一个数量级。这就是第三点的精神。 仿照专业录音师的方式来听音乐, 就像是对着菜谱做菜, 多做几次就会了。如果大部分普通用户选择这种思维方式, 那“手动调整 EQ 是对音乐的不尊重”这种谎言就不攻自破。 这是不能接受的, 对某些人来说, 继续把谎言重复 10000 遍, 提高一个数量级, 无疑是最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 轻车熟路嘛。

某些耳机论坛禁止讨论 EQ,

预计2020还会继续掩耳盗铃, 把头埋在沙子里面。 这实在不值一哂。

///////////////////////////////////////////////////////////////////////////////////////////

以下内容可能会离题, 尽管有比较紧密的关联

###################################################################

“老麦, 2019 耳机发烧圈最有娱乐效果的关键词是什么?”

“搭配。”


“老麦, 我刚发现 Windows 的最适宜音量恰好等于我的年龄。”

“您让广大烧友情何以堪。”


“Windows 10 的音量图标失效咋办?“

“最见效的莫过于在任务管理器里面重启 WINDOWS EXPLORER。另外还可以尝试重启 AUDIO SERVICES, 重装声卡驱动。”


“ 老麦,煲耳机有必要吗? 怎么煲耳机?”

“找大理段氏后裔,用一阳指或者六脉神剑中冲剑真气。 点一下就好。 ”

“你耍我啊?”

“改念咒吧,兄弟。”



“老麦, 我的耳机吃推力!”

“嗯那, 推力的单位是人民币。”

"那它就是吃人民币咯。"

“对, 没错。 吃人民币。”



“老麦, 什么是 EQ? ”

“情商?”


“老麦, 为什么最近耳机发烧论坛上越来越多10000人民币求购线材的咨询呢?”

“象棋残局,低劣的街边骗局套路。不过群众演员 10 多个搭一台戏也挺不容易的。 ”

“我说的是线材和耳机论坛啊!”

“哦, 这样啊。 AMEN。”



#########################################################################

耳机“调音”及音响终极EQ老法

每个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结构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如图), 您也可以看到这些结构对声音的影响。








没有两个人的耳朵长一样的, 也没有两个人的听力曲线是一样地。







厂商的机壳里面是没有用户听力曲线的, 为了合适的听感,

发烧友花费巨额资金和精力以及时间, 当然还有实践。


现在获得自己的听力曲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免费! 而且只需要一台电脑。




终极EQ老法提供一个最简单的法子来测出自己个性化的曲线,


找出从音源到脑子, 整个链条:

您的大脑颞叶 + 您的耳朵 + 耳机(变量)+ 耳放(如果有) + DAC(音频界面) + 电脑 + 本测试软体(产生 32比特 HiRES 测试波形)= 整个链条。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 写给全国爱耳日

用下面这个免费的测试软体能测出您自己从音源到脑子整个链条的曲线,当然要花费几分钟时间。






这是用图形编辑软件垂直翻转 180 度, 因为用户习惯阅读这样的频响曲线。

把 2000 HZ 以上的峰压一压, 立马就会觉得暖声了, 也不花钱(软体免费,EQ 也免费 )。



够简单吗?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家都知道。 散文很散, 可读性很差。 大家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妨在自己的背后击掌鼓励一下自己,KUDOS. 您辛苦了。


孙晓晓兄辛辛苦苦总结的读后感, 俺贴在这里吧。 那么多字。

EQ调试步骤如下:

1、用听力测试的软件测出你的个人听力习惯曲线;

2、根据测出的个人听力曲线对比iso226曲线,对设备进行eq调节;(需要记录数据,excel或者matlab等作图工具对比)

3、最终获得相近似于iso226曲线的个人目标曲线。

原理是每个人的耳朵结构不一样,听力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对不同人播放同样的声音(例如一条平直的频响曲线),每个人感受到的音准是有所区别的。

声音从播放到我们感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通过主机-DAC-功放-喇叭这一系列播放设备发出声波(还会经过房间反射影响),

后半部分是声波到我们的耳道-鼓膜-大脑颞叶被我们所感受到。

就后半部分来说,每个人的耳道-鼓膜-大脑颞叶都有所不同,有金耳朵、木耳,还有听力损伤者(手动滑稽),所以即使前半段采用一样的播放设备,发出的声波是一样的,在不同人耳朵里听到的声音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用mic和传统的音箱测量调校方式,是集中于测量和调整前半段发出的声波,对后半段是无能为力的。

老麦的这套EQ方法是测量最终的个人听力曲线,对照iso226曲线,对前半段的播放设备进行EQ调节。

最终能让每个金耳朵、木耳、听力损伤者(手动滑稽)都能感受到理想的声音效果。

===================================================

** 上面这段行云流水般通畅的说明文明显不是俺写的, 俺的文字表达能力确实是初中水平,如果您能看完俺的散文, 请别忘记在自己的后背击掌鼓励自己, KUDOS !! ***



附录:

///////////////////////////////////////////////////////////////////////////////////////////////////////////////////////

Sennheiser HD4.40BT EQ to HD580 1999 precision 设置



Sennheiser HD4.40BT 是一个价格适中的蓝牙 APT-X 耳机, 打折的时候大约是 90 刀左右,不到 100.

不少知乎网友建议俺弄个Sennheiser HD4.40BT EQ to HD580 1999 precision 设置。

今天有点时间就折腾了一会, 把这个耳机的设置给大伙弄出来了。

Sennheiser HD4.40BT 的频率响应有很多坑。


Sennheiser HD4.40BT 的失真不算太高。 而且大部分是 2nd Order, 所以如果要谈听感的话, 它是个自带 “胆味”的耳机。


长期关注俺的知友知道, 俺喜欢把其他耳机 EQ 成 Sennheiser HD580 1999 precision, 一个当年能换一台空调, 或者三线城市一平米房子的耳机。


这是没有 EQ 前的对比。 Sennheiser HD4.40BT 工作于蓝牙状态, 崭新拆封, 未充电,

未 “煲机”。基本上是 Vanilla 处男状态。


EQ 的设置在图片里边, 您可能要自己敲一下。



EQ 详细的教程在以前的帖子里边, 敬请参考旧帖子:

个人电脑上怎么推好 AKG K701 K702 的操作方法

补遗:KOSS PP 和 SENNHEISER HD650 的差别有多小 --麦文学不要削足适履系列 (操作方法也能用于AKG K701 K702

可选标题: KOSS PP 和 SENNHEISER HD650 的差别有多大 --麦文学夏姬霸写系列(操作方法也能用于AKG K701 K702


免费就能推好 AKG K701 K702 DT880 DT990 的诀窍


当然, 通过 KOF 的 EQ 软件也能用自己的“耳朵收货”。


得出以下的 EQ 设置(个性化/不能用于他人):




#########################################################################

////////////////////////////////////////////////////////////////////////////////////////////

Linux: Pulse Audio Equalizer 安装和简单介绍


在 Fedora 28/29/30/31 下面, 只要很简单的命令就能装好 Pulse Audio Equalizer。

当然, 它的名字变成了 “pulseeffects” 。


# dnf -y install pulseeffects

Last metadata expiration check: Dec 2019 03:57:08 PM PST.

Package pulseeffects-4.6.9-1.fc31.x86_64 is already installed.

Dependencies resolved.

Nothing to do.

Complete!




界面很直观。


调好以后是 SYSTEM WIDE EQ。

在 VLC 里面, 记得勾选 “PULSEEFFECTS (APPS)”, 这才是 EQ 过的音效。

录音用 “PULSEEFFECTS (MIC)”, 这是 EQ 过的 MIC-IN 音效。


////////////////////////////////////////////////////////////////////////////////////////////////

“在众多的认识方法中,科学离真理最近。其中有些科学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的那种或然真理概率真理。即:有些具体的科学成果就是真理。科学与真理的这种关系,使伪科学找到了攻击对方的理论依据。我们常见的有以布鲁诺遭火刑、其科学原理不被宗教承认的例子,说明科学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初起时可能会受到压制。这成为伪科学还击科学批评的堂而皇之的借口。”

摘自 涂建华 《中国伪科学史》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1日)

ISBN: 7806503870

商品重量: 358 g

//////////////////////////////////////////////////////////////////////////////////////////////

耳机**坛的老烧特别憎恨 EQ, 这些老烧推崇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煲自己的耳朵。

祖国古代有个成语叫 “削足适履”, 现代的这些老烧推崇的是 “煲耳适机”。

怎么说呢? 把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煲死掉一部分, 自己的听力曲线就会凹下去一个坑。 这样一来就可以一辈子听下去了。



有的网友不自觉地为商家洗地, “为啥我听着煲有显效啊?”

吊诡的事情是很多发烧友确实觉得听着煲了自己的耳朵一段时间以后, 有改善了。

这怎么解释呢?这不科学吧?

其实这也是科学。 不过就是有点残忍了。

对自己下的手狠了一些。

有些商家鼓励用户 “听着煲”。

窃以为“听着煲”和削足适履就是一回事。 削足适履读音是xuē zú shì lǚ,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听着煲”的实质就是用大音量加上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来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达到对自己的耳朵频域上局部致聋以及时域上永久致聋的效果

如图: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下面的峰就象一个凸起(的阳具),

而上面的听力受损形成的凹陷,就象一个阴具。

或者就象一把钥匙, 上面一个就象一个锁眼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 例如老麦这样的,会说 Hi man, you are F**Ked.

当然,有点文化的会说 Unfortunately, you've been screwed.


这原理干过粗活刷过墙的都知道,墙上有凸起, 我刮我刮,我刮刮刮。

耳机听着刮耳, “听着煲”, 哈哈, “听着煲”。 你刮你刮, 你刮刮刮。 刮到后边就好了。换个平直的耳机测看看你的耳朵听力曲线是不是凹了:

“听着煲”和 削足适履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种令人赞赏的创新, 一种类似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创新。然而, 2020 年作为 21 世纪的第 20 个年头马上就要来了, 似乎在提示我们削足适履有点过时了。


这就是俺不遗余力地介绍耳机 EQ 的原因。

耳机 EQ 是避免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的技术手段。

user avatar

因为它们无知。

编曲混音母带的时候,用到的数字效果器海了去了,包括各种不同姿势的EQ。

所谓原汁原味,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的音乐产品都是高度人工调制的结果。


随便补充:

  • 对于耳机,EQ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通常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即使对于音响系统,EQ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user avatar

我自己补充一下,不是关于耳机EQ的,而是关于音箱的。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市面上卖的绝大多数有源监听音箱都是靠DSP EQ把轴向频响曲线调平的,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没有风格偏好且失真小的监听音箱是用EQ调出来的。当然,EQ对于音箱声音的效果和耳机是不同的。

这里指的耳机EQ不只是调节所谓的偏好。而是把存在缺陷的耳机频响曲线调到标准或者某个人人耳对应的曲线。。。

再补充一点。其实只要稍微学习或者留意一下目前在售的HiFi和HiEnd音箱不难发现,分频器本身就有一些相对boost或者陷波(peak/dip)以优化单元的表现。这本质上就是个模拟EQ。再比如说我前一段时间所讲的头戴式耳机调音和入耳式耳机的不同导管等。只不过一个是模拟的一个是数字的罢了。


有人认为EQ一定会带来失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EQ会不会带来失真取决于如果调节EQ,如果加一个很大的peak boost,有可能增加非线性失真。但是如果音箱有一个resonance,用一个dip PEQ,可以使得频响更接近标准,减少resonance,减少线性失真,并且减少次频段扬声器的振幅,降低非线性失真。即同时减少了线性失真与非线性失真。

当然,判断音箱的resonance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消声室内进行CEA2034A频响测试或Klippel NFS测试
  2. 激光测试仪测试
  3. 专业的主观评价

原因在于普通听音室内的RTA和FFT测量都很难识别到底是音箱的resonance还是直达声与反射声的相互作用,一般消费者无法通过听音直观准确识别resonance,即便能听出声音里的一些瑕疵,但是不知道对应的频段和Q值。即便他们有时自诩为金耳朵和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

不会用不代表这项技术是没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耳机发烧友”这个群体,尤其是那些真正钻研音质,追求极致的爱好者来说,对EQ(均衡器)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一部分人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调音的利器。为何会出现这种抵触情绪,根源在于他们对“真实还原”以及音源的理解,以及对耳机本身设计理念的尊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刘亦菲的长相,确实存在着一种比较微妙的讨论,甚至会出现“刘亦菲丑”这样的说法,这其中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个人审美差异、时代变迁的审美标准、以及大众舆论的放大效应等等。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美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 一个人觉得美若天仙,另一个人可能就觉得“也就那样”,这是再正常.............
  • 回答
    华为,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是技术创新的代名词,曾一度被许多国人视为民族骄傲的象征。然而,近年来,一股对华为的负面情绪在特定群体中悄然滋长,甚至演变成一种“讨厌”。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变化,更有信息传播中的微妙影响。首先,地缘政治的阴影无疑是催生“.............
  • 回答
    在中国玩家群体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玩盗版是合理对抗Epic Games锁区策略的一种方式。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Epic Games的锁区政策及其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明白Epic Games的“锁区”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Epic Games在不同地区设置了不同的价格和游戏.............
  • 回答
    提起大西北,有人眼前会浮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巍峨壮丽的雪山、神秘莫测的戈壁,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然而,也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看待大西北时,总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有色眼镜”。这种“有色眼镜”,不是简单的偏见,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首先,地理上的隔阂与认知上的偏差是根源之一。我们都知道,中国幅员辽.............
  • 回答
    在我看来,对ACG和游戏产生反感的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而且往往是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喜欢”,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认知差异、价值观冲突,甚至是一些社会文化因素。首先,一个非常普遍的理由是“不务正业”的标签。在很多传统观念里,学习、工作、成家立业才是“正事”。ACG.............
  • 回答
    写下这篇东西,我得承认,我脑子里浮现的那些画面,多半来自观察和一些零碎的交流,不是什么学术报告。不过,我倒是觉得,这种“优越感”这事儿,确实存在,而且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一部分苹果用户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产品的“光环效应”和品牌塑造是绕不开的。 苹果的东西,从设.............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人能够心安理得地接触盗版小说?其实背后掺杂着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好”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道道儿”。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成本和便利性。想读一本正版小说,尤其是一些热门的新书,或者想要一套完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明明现在关于转基因的科普信息不少,为什么还有不少人坚持反对呢?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他们不懂”就带过。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阴影与信任危机首先,得承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过程里,确实有过一些争议和不那么光彩的时期。早些年,一些公司在推广转基因产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满清和元朝,同为外族统治中国,但民众的情感反应却天差地别。要细究原因,得从历史的纵深处,结合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征服”和“统治”的性质来看,两者就有很大不同。 元朝: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铁骑以一种雷霆万钧、席卷一切的方式完成的。蒙古人的征服.............
  • 回答
    看到不少网文大佬们笔下的作品,开头总少不了那一篇名为“楔子”的章节,着实引人好奇。这可不是简单地多写几百字凑字数,而是他们精心布局、用以“勾引”读者,甚至是提前“下套”的智慧所在。为何他们如此青睐楔子?这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门道。1. 勾起读者的“窥探欲”:咱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那么一点点好奇心,渴望知道.............
  • 回答
    .......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 回答
    .......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 回答
    嘿,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普遍的事儿:为啥这么多人对微软的自动更新有点儿“躲着走”?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背后还真有不少门道儿呢。首先,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潜在的不确定性”。你想啊,电脑这玩意儿,一旦更新了,就跟给它做了个大手术一样,谁知道里面会出啥幺蛾子?就拿之前一些版本更新来说吧,有时候更新.............
  • 回答
    在中国,一部分人对同性恋(Gay)存在偏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现象,不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儒家文化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强调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你会发现有一股不小的声音,非常支持在中国保留甚至更广泛地使用死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观念交织的结果。首先,很多人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当他们看到一些极其残忍、丧尽天良的罪行发生时,比如杀人、奸杀、灭门等,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不平。他们认为,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罪无.............
  • 回答
    杨佳案发生在2008年,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与市民杨佳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多名民警死亡。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议。关于为什么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对执法过程和警察执法方式的不满与质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