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有一部分中国人热衷于死刑?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你会发现有一股不小的声音,非常支持在中国保留甚至更广泛地使用死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观念交织的结果。

首先,很多人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当他们看到一些极其残忍、丧尽天良的罪行发生时,比如杀人、奸杀、灭门等,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不平。他们认为,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罪无可恕的犯罪,只有剥夺施暴者的生命,才能真正实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公平,才能给受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才能抚平社会的创伤。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也是对秩序和道德底线的强烈维护。

其次,死刑的威慑力也是许多支持者的重要理由。他们相信,剥夺生命是最严厉的惩罚,这能够对潜在的犯罪者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让他们在实施犯罪之前望而却步。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治安压力较大的时期,或者在公众对某些犯罪感到恐惧时,这种“杀一儆百”的心理就更加明显。他们认为,如果轻易放过或只判处较轻的刑罚,可能会助长犯罪的嚣张气焰,让社会变得更加危险。

再者,对“重刑主义”的偏好也体现在其中。这部分人群可能普遍认为,法律应该更严厉,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应该更强硬。他们觉得,现行的刑罚力度不够,不足以体现法律的权威和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在他们看来,死刑是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终极手段。

此外,还有一些人是将死刑视为一种“成本效益”的考量。他们可能会觉得,长期监禁一个罪犯,国家的财政需要承担高昂的食宿、医疗等费用。而执行死刑,虽然成本也不低,但一次性终结,从长远来看或许“更划算”。这种观点,虽然听起来有些冷酷,但确实是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方式。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集体情绪和舆论导向的影响。在某些重特大案件曝光后,网络上往往会形成一边倒的支持死刑的声浪。这种集体性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和影响其他人,使得原本可能犹豫不决的人也倾向于支持死刑。媒体的报道方式、社会公众的讨论氛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这种支持死刑的情绪。

总的来说,网上部分中国人热衷于死刑,是源于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安全的担忧,对法律威慑力的期盼,以及在特定社会情绪下的集体反应。这是一种复杂社会心理的折射,也反映了不同人群对于如何处理极端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先脑补一,再谈问题。

萨维尼当年有一个问题:法律人热爱的应该是法律,还是法律治下的民众以及其脚下的土地。

事实上这个问题贯穿了“法治国”发轫于德意志的整个过程。贯穿了德意志100年的民法典起草全过程,贯穿了德意志对法律民族性的认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霓虹,在几乎照搬了德意志全部法律后,如何实现“法”对霓虹的治理,整整困扰了三代霓虹法学家们。

现今德意志和霓虹都深深的理解了哈耶克那句:私法基于自然生成的规范,公法是基于秩序生成的规范。

事实上,任何一个后发法治国,都绕不开的问题是:在如何在法律以及法治中实现民族性,因为一国的法律应该是民族理性的精华,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理性的精华。即便人类存在普世价值,也不能忽略法律中的民族个殊性。法律不仅是逻辑的,法律更是经验的,正如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而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恰恰产生于一个民族隐秘而不易察觉的经久实践,这些实践恰恰构成了法律民族性的基础。

ps:请勿将民族性等同于一国的民主事实

举例说明一,某人家里的传统是先吃饭后刷牙,不等同于他们家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表决通过了先吃饭后刷牙的决议,让后大家一齐遵守这一规定。

简而言之,一国即便没有民主事实,但是一国的民族精神还是会反映在一国的法律中。

接前段,所以,法律本身没有合理性,法律本身没有正义性,法律所自带的属性只有秩序。法律的合理性来自于一个民族的实践或者说来自于民族性。所以我们看待法律,在法律之外看正义,在法律之内看秩序。

所以,人贩一律死刑,可能会在法律之内实现正义,但是放在法律之外,其虽能惩罚犯罪分子,却隐含了增加国民受到伤害的风险,其外在正义实现性大大低于内在正义的实现。

同样,当一个行为符合法律的内在秩序的时候,依照主流法理学理论,其只要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其内在秩序就实现了,而不用考虑法律之外的秩序是否实现。例如:辛普森案件,法律的内在秩序实现了,对法律之外的秩序却有破坏性。

脑补(关于民族性和法律的关系)结束

---------------------------------------------------------------------------------------------------------------------------------脑补二,再谈问题。

我国关于死刑民族性的具体体现

我国对于死刑的态度的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分两个阶段的

总体来说秦到宋,死刑是一个逐渐减少的阶段,但是对于杀人偿命和危害皇权的死刑案件在此阶段形成了一定全民族认同。同时我国刑法中经济类案件的死刑传统也来自于这个阶段一些统治者对于盐,铁,酒专卖制度的保护而出台的贩盐,贩铁死刑。

元朝法律比较粗糙,在此不表

明朝提出了一个明刑弼教的刑法理念之后,出现了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趋势,其本质是为了贯彻老朱同志的“重典治国”思想,也就在这个时候杀贪官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这个阶段是死刑上升的阶段。

清朝采用了类明比金刑法观,继承了明朝主要制度,但是采取一定民族异法,同事对于维护皇权的死刑给予了极大关注,政治类死刑在清朝是大幅增加的。在这个阶段相对明来说死刑趋势是大体相同,也就在这个时期政治类的死刑达到了历史的顶点。


综合来说,我国的死刑观历,还是比较文明的

为什么这么说:要以总体历史的角度看,在法律层面来说,比较各个历史阶段来,现在我们的死刑观相对于欧洲是有差距的,当然这主要是国家的发展程度造成的。但是总体比较来说,历史惯性上,很多阶段我们是领先的。


民族性的死刑观:杀人者死,贪墨者死,谋反者死,而对于其他案件基本没有死刑传统。且在民族性中有一种宽宥死刑的传统(当然这个宽宥是除了以上三种案件)。例如:吴英案,民众对于财产犯罪的死刑,大多持反对态度(当然贪墨除外)。也就是说明朝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思维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刑法执行观。

-------------------------------------------------------------------------------------------------------------------------------脑补三,再谈问题。

49年后,我国民族性基本不变情况下,死刑观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我国刑法继受的程度。

49-66年,无法阶段,78年-整个80年代,我国刑法继受苏联刑法,不但有人身犯罪死刑,危害统治死刑,还有大量经济犯罪死刑,这主要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配套

90 年代-现在,我国学习日德新刑法理论,开始有计划的废除财产罪死刑,例如盗窃罪死刑被废除,一些经济犯罪死刑被废除。但是对于民族性的死刑观:杀人者死,贪墨者死,谋反者死,态度是逐渐收紧。特别是谋反死刑(也就是危害统治案件),因为这类案件大幅减少,相应的罪名和死刑也大大减少了。

这就体现了贝卡利亚的经典理论:刑法的有效性来不是来自于刑法的残酷性,而是来自于刑法的必然性。打击力度大了,国民都忙着赚钱了,而这类案件的必然性又很高(你懂的)所以严刑峻法也就没有必要了。当然了当官的被判刑,政治生命也就死刑了。所以在北欧轻刑化的前夜,是刑法的必然性大大增强,犯罪率大大降低,随之而来的轻刑化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我在这里反对所有,重典必然减低犯罪率的理论。

所以及至现在死刑不是为了降低犯罪率的存在。

-------------------------------------------------------------------------------------------------------------------------------

脑补四,死刑的犯罪学意义(是犯罪学,不是法理学,也不是哲学)

犯罪率已经不是犯罪学研究的最核心指标

减低总体犯罪法益伤害的程度,才是犯罪学的最核心指标。哪怕总体犯罪率不变,但是其中抢劫罪大幅降低,盗窃大幅上升,其总体法益侵害也是降低的,犯罪预防的社会作用也是实现的。

但是如果总体犯罪率下降,但是绑架,杀人,抢劫却高发,也是总体法益侵害在增加,社会治安管控也是失败的。

所以基于社会犯罪的合理量刑程度,可以调节犯罪往更低法益侵害方面偏转。

举例说明(犯罪率降低,法益侵害却上升的经典例子)

当年台湾地区刑法规定绑架一律死刑,其后果是绑架罪的人质存活率大大降低

ps:当年台湾地区,结伙抢劫也是一律死刑哦,结果也是结伙抢劫的悍匪们,火力比警察还猛。

97年我国刑法典吸取这一教训,在绑架罪中设置了反向指引的法条,绑架罪是幅度刑,但是造成被人质死亡,却处死刑(且为死立执)。多年实践,这一法条确实在绑架案件中保证了人质的生存率。

在合理划分刑种的时候死刑和死缓是我国五刑制度的顶点,可以在一些罪名中,作为反向指引的价值衡量标尺,已达到保护国民的刑法价值。例如劫持航空器罪,造成人员伤亡,也是一律死立执

现代刑法保护国民是目标,而惩罚犯罪是保护国民的手段。如果国民可以有效得到保护,惩罚应该为此做出相应让步。


-----------------------------------------------------------------------------------------------------------------------------------------




正文开始:

死刑在中国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刑法观的传统和法律继受的共同产物。

我国的民众传统自带的刑法观,无论反对者用例如:无知,愚昧,落后等词语修饰其存在,有一个事实反对者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确实存在,而且它广泛的存在。

既然我国民族性这么不合世界潮流,能不能法通过法律引导民众或者法律逾越民族性呢?

当年德意志和霓虹也是这么想的,我国继承法的起草人佟柔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呢,德意志为此争论了一百年

霓虹为此赌上了150年

天子脚下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大兴,你去看看继承法中男女平等继承有用么?苏力说,中国很多法律,出了五环就没用了。

----------------------------------------------

核心关系:法律应该是民族的,而不必然是普世的

法律人如何在民族性中实现法律的自由,平等,秩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以上。

ps纯手机打。。有时间的话,还会修改,各位读者大爷,大姨先凑活着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