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08年的杨佳案,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

回答
杨佳案发生在2008年,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与市民杨佳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多名民警死亡。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议。

关于为什么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对执法过程和警察执法方式的不满与质疑:

事件的开端: 杨佳案最初的导火索是杨佳在上海街头因“阻碍执法”而被多名民警盘查。尽管官方对整个过程的陈述与杨佳的说法存在差异,但围绕此次盘查的合理性、民警是否粗暴执法、是否存在“钓鱼执法”等质疑一直存在。
“依法治国”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众对法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执法部门能严格依法办事。一旦出现执法不公、程序不正义的迹象,就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许多网友认为,在杨佳的遭遇中,警察的执法过程存在问题,未能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个体遭遇的共情: 一部分网友将自己的经历或者听闻的类似遭遇投射到杨佳身上,认为杨佳的行为是针对整个不公正执法体系的反抗。他们将杨佳视为一个在不公面前挺身而出的“孤胆英雄”,并对他的行为表达了情感上的共鸣。

2. 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担忧与反弹:

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权力寻租、腐败以及公职人员的傲慢等问题,在一些民众中造成了普遍的不满情绪。虽然杨佳案本身是一起刑事案件,但它触及了民众对于警察等执法部门权力边界和滥用情况的深层担忧。
“替天行道”的心理: 当公众认为某些权力部门或个人存在明显的不公甚至违法行为,而常规的法律途径又难以有效解决时,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替天行道”的想法。他们将杨佳的行为视为一种极端但却“解气”的复仇方式,是对他们心中积压的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

3. 对司法公正和法律程序的怀疑:

对案件审判过程的质疑: 尽管杨佳案最终以杨佳被判处死刑并执行告终,但一些网友对案件的审判过程是否足够公开透明、是否充分保障了被告的辩护权等环节存在质疑。他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杨佳的行为进行“惩罚”本身就可能是一种不公。
“以暴制暴”的逻辑: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体制内的法律和程序无法提供公正的解决方案,那么“以暴制暴”反而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正义”。虽然这种逻辑是危险且非法的,但在特定情绪下可能会得到一些人的认同。

4. 互联网舆论环境与“去匿名化”的特点:

情绪的放大与传播: 互联网为个体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同时也使得负面情绪和极端言论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在网络匿名性或半匿名性的环境下,一些人可能会更无所顾忌地表达平时不敢说出口的极端想法。
“群体极化”效应: 在网络社群中,观点相似的人会互相强化彼此的看法,形成“回音室效应”。如果某个观点(例如支持杨佳)在某个社群中获得了一定的认同,就可能吸引更多持相似观点的人加入,并进一步推动该观点的极端化。
对官方叙事的挑战: 在信息不完全公开或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往往会成为官方叙事的补充甚至挑战者。一些网友倾向于相信或者构建与官方叙事不同的“真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判断。

5. 简化问题与非黑即白式的思考:

对复杂事件的简单化解读: 很多社会事件都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但有时在网络讨论中,事件会被简单化为“好人”与“坏人”的对抗,或者“弱者”与“强权”的冲突。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将警察视为“强权”的代表,而将杨佳视为“反抗者”,就容易出现支持其行为的观点。

需要强调的是:

绝大多数人反对暴力: 虽然有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但这并不代表绝大多数网民赞同这种行为。绝大多数人仍然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杀戮的。
言论自由与法律界限: 即使在表达对事件的看法时,也存在法律的界限。公开支持杀人行为可能触犯法律。
官方立场: 官方和主流媒体普遍谴责杨佳的暴力行为,并强调依法办案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杨佳案中部分网友对杀死警察的言论支持,是多方面社会情绪、对制度的观察、网络传播特点以及个体心理共鸣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公众对于执法公正、权力边界以及社会矛盾的深层焦虑和不满情绪的一种极端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当年写的文章(首发于某小型论坛和乌有之乡)。其中部分片段,放出来大家随便看看:

简单总结:杨佳在第二阶层中(知乎上绝大部分人属于该阶层)是一个受了点委屈不愿忍气吞声,宁可疯狂报复的异类,所以显得特殊,会被边缘化、批评和质疑。但在第三阶层的人的心目中,杨佳所受的委屈只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其报复行为于他们而言是正当的,是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所以会被追捧。

以下是正文。考虑到有些读者不太了解08年时发生了什么,所以用括号加注:

---------------------------------------------------

凤凰台的闾丘露薇对杨佳事件中大量网民叫好的现象,痛心疾首,写了篇《尊重每一个生命》,文中说……(注:与本文无关,以下省略)……。总之,政府要给弱势群体足够的渠道。同样,也不应该鼓励对体制和权力不满就可以滥用暴力的行为。

闾丘露薇想必对自己的文章很满意,洋洋千言。网民中其实和她观点相同者并不见少,比如无论怎样,不能滥用暴力。比如报复警察,报复打自己的警察可以理解,但是杀其它警察并不对。比如要理性。在另一边,过了几个月(注:指凶杀案刚发生时网上一边倒地疯狂支持。也有很多谣言比方说打废了生殖器等。二审时网民已经比较理性了),网民情绪稳定了,没有一开始这么兴奋,但是在被警察抓走三个大巴的人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周围依然聚起了数百人的市民和网民声援团(注:杨佳案二审当天,上海等地的大量访民和少量网民集体到法院门口声援,警察拼命抓人,塞满了三个大巴车,但是抓不胜抓。被抓的人还在车窗处挥手欢呼。)。闾丘露薇的得意之作被他们踩在脚下。

这是一种对话完全失效的体现。首先要理解,杨佳案对中国的网民来说,不是一起凶杀案,也不是一起报复案。“杀得好”,“京城第一刀客”,同样是一种潜台词。潜台词的出现原因有很多,在前面的章节中(注:指当时我想写的《潜台词》,谈网络舆论的一本书),潜台词往往体现成一种道德包装,将自己的怯懦和卑劣的语言体现为一种伪道德。而这种情况则刚好相反,说这些潜台词的人,知道这些话是极端反道德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换一种说法。这是因为情绪非常强烈,而原因又过于复杂。无法表达,但又希望能唤起注意。在这里,对话出现了困难,两边说的语言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包括“反对暴力”,“复仇不能针对整个警察群体”,“坚持程序正义公正审判”,“是不是被打”,“和警察有矛盾要走正当程序解决”这类讨论对于那些数量众多的同情杨佳的网民是一种完全没有意义的腔调。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很远的头说起。如果没有耐心就别往下看了。


我认为中国可以粗分为三个阶层。当然,这个分法不学术也不严谨,仅用来说明本书中提到的“潜台词”的起因和问题。

第一个阶层是上流社会,简单的说是部分重大权力的掌握者、亲属和与这些权力勾结而暴富的商人。特征是标着“公有”或者“国有”的财产与权力,其实质是这个阶层私有,用这些钱仅仅比用自己的存款麻烦一点点而已。几百万人左右。

第二个阶层是一个类中产的阶层,包括白领、市民、知识分子、部分学生、部分富裕或讲规则的地区的农民。他们的月收入大概在1500以上(注:这是08年的文章,14年该标准已经过时,而且本来按收入分就不是一个正规的方案,仅为帮助本文说明问题而用。)。从小受公民教育,虽然不完整,缺很多内容。会被权力欺压或敲诈,但是程度相对较轻。这个阶层,处于第三阶层的人可以通过努力与奋斗达到。这部分人,几个亿。

第三个阶层则是所谓底层,包括大部分民工,部分问题省份和问题地区的农民,以及在第一阶层获取利益过程中被牺牲被打击的人,比如下岗工人或被拆迁户,部分被区别对待的少数民族,与第一阶层做对的第二阶层的人也会被打到这个阶层里来,比如部分维权律师,异议者。第三阶层的主要问题是收入,但是另一个被广泛忽视的重大问题就是他们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与侵害得非常严重。这部分人,也是几个亿。

第二阶层的人是网民的主体,各种传媒的主要购买者和消费者,所谓的“群众声音”其实大部分是他们的声音,而不是第三阶层人的声音。他们并不了解第三阶层的生存状况。虽然很多人开口就是“国情”问题:“中国不能民主,因为乡村里面,族长屁大的话都是天塌下来……”。你真拉个第三阶层的人来看这些所谓的“了解”,他会觉得很好笑。

这样的问题和政治立场无关,十年前,我一个朋友看到新闻里面批评乡村执法的问题,一些农民不执行村里自己定的违法政策,就被村干部强行抓到学习班里交款学习精神。他很愤怒:“学习怎么能强制呢?还交钱?不管违不违法,这样就算老师讲得再好,谁学得进去啊。”我笑坏了,告诉他说:“‘学习班’就是简易牢房的称呼,哪有什么老师?把你往小黑屋里一关,交钱放人,这个俗称‘学习班’。” 别看没老师没教材,一进“学习班”,关上几天,饿上几顿,你会神奇地把政策里的“精神”体会得一清二楚。

在很多地方,你会发现第二阶层对第三阶层的了解很少,从生活状况,语言,以及生存逻辑。他们的态度,最常见的,就是“不相信”,或者是“奇怪”。跨阶层说话和跨国交流一样困难,甚至更困难。有时候,第二阶层的人,偶然参与了第三阶层的生活,或者被当成第三阶层对待,往往因为不适应生存逻辑而造成危险。

比如在收容所被打死的大学生孙志刚,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顶几句嘴就会被打死(注:孙志刚忘带暂住证被抓进收容所后,因为顶嘴被几名护工暴打致死)。因为从他没带暂住证,被当作游民的时候,他从第二阶层所处的社会,一下子踏入了第三阶层,却不了解第三阶层的生存情况,缺乏在第三阶层中生存的逻辑和经验。如果他能了解到,在他踏入这个收容所时,这里已经死亡了50个年轻人;如果他能了解到,在收容所内被工作人员抢劫、强奸和打死是常见现象;如果他能了解到,很多妓院在收容所内采购妓女;如果他有足够的“生存智慧”,那么他或许不会死亡。 (注:事后媒体采访孙志刚的父亲,他的大意是:后悔送儿子读大学。他如果不较真,有社会经验,就不会死了。)

这当然是最极端的例子,是第二阶层的观念和第三阶层实际生活状况的直接碰撞。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了解仅仅表现在网络交流上,不信,不明白,不了解,不理解,大惊小怪。

因为超生,计生人员把刚出生的孩子用剪刀扎死。第二阶层的人不信,你骗不了我的,这还不死刑啊?

黑砖窑,把人卖成奴工,拼死逃出来,去当地警局报案,还要被警察们送还给奴隶主。他们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呢?这难道是奴隶社会么?

农民工讨薪。被说成是“恶意讨薪”,被老板雇打手打成重伤。他们不明白,薪水为什么要讨?不付薪水为什么还敢打人?难道没有王法了么?

河南数万卖血农民艾滋病大爆发。他们奇怪的问:“打工种地养不活你们么,为什么要卖血呢?”

乱收费上法院告政府,结果被抓被打,他们能理解,刁民嘛,受点委屈死不了你的,不管管你,社会要乱。兄弟姐妹老婆孩子老爸老妈同样因此被抓被打,他们说啥也不信:“政府再不文明,也不可能这样搞连坐吧?”

南京拆迁,一个七十岁老汉被强行拖出,祖屋和所有财产被推,最后点火自焚。他们不理解:“政府不是有保障的吗,没有保障你也可以去闹啊,用得着做这么绝吗?” (注:这也是早年的热门事件,是媒体报道的一起最早的拆迁自焚事件,似乎发生在01年前后。当时一名南大新闻系学生正好路过,拿出相机拍到这一幕,被警察追了三条街以后抓走。他在派出所交出胶卷、写了检讨后,被老师领走。04年以后,这类事就司空见惯,丧失了新闻价值。)

血汗工厂里,韩国老板一发怒,几百中国员工集体下跪,只有一个人没跪,被开除。他们欢呼:“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是中国人,那剩下的几百人是哪国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为了八百块的工资大家能下跪,他们不理解。 …… (注:这也是07年左右的一起热门事件)

第二阶层里的很多人,他们是社会的主体,但是一旦接触到另一个阶层,他们的想法就在不信、不理解、不了解、不明白等各种情况中徘徊。

回到杨佳一案,出现和以往千千万万个类似案例同样的情况。很多第二阶层人,首先表示不理解。“杨佳不会是精神病吧?”“一个没道德的变态。”“被警察打也不能杀人吧?”“为什么不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呢?”对大量网民同情和支持杨佳的情况则表示出不信和不明白。“哪有那么多人?水军吧。”“唯恐天下不乱的暴民。”“一群没有法治观念的愤青。”然后写一些不着边际的文章,从道德,从法治,从社会秩序,从人权理念……他们不能了解网民的潜台词。如同一群茫然的外国人。

对于第二阶层的大部分人来说,警察也许可爱,也许讨厌,但讨厌之处,顶多是不抓小偷,办公效率低下,贪财,形象不佳。能和警察接触到的时候并不多,那些负面看法,大多来自于报案了没结果,或是车子吃张罚单,与人纠纷被警察讹诈,发个帖子被找去喝茶。这些事,只不过是破财消灾,生活中的小事罢了。但对于部分第三阶层的人来说,在很多情况下,警察是暴力体制的马前卒,生存的威胁者,黑社会的保护伞。集体讨薪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保护自己房子不被拆迁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做点小生意,讨生活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被抓、被打的时候,站在他们对面的是警察。面对警察的暴力,他们没有救济手段。上访?投诉?那你将面对更多的警察。正如同杨佳对法官所说的:“他们(警察们)之所以敢这样(殴打我),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你们。” (注:这是杨佳二审法庭原话。)

在这个事件上,他们当然可以这样表达:“无辜被关了一天,挨了打受了委屈,所有警察都是这个鸟样。杀警察暴力点,但可以理解。”但是实际上这种表达,对于第三阶层和了解第三阶层的人来说,不够力量,因为第二阶层的人对“受了委屈”的感觉和第三阶层的人依然不同。杨佳的表达是“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注:杨佳二审法庭原话。)这个表达依然过于含蓄。最终这个表达总结成了潜台词“京城第一刀客,杀的好。”——这句话什么也不表达,除了强烈的情绪。

从事件的进程中,依然可以看出两个阶层的鸿沟。

进警察局挨警察打,作为第三阶层,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不相信。

跟警察作对,我们就抓你老妈逼你就范。第三阶层常见的遭遇。他们很吃惊,大惊小怪。 (注:杨佳杀人后,警察到北京将一无所知的杨佳妈妈抓进精神病院。为的是不让她知道发生什么,防止她请维权律师。然后警察安排了两个与上海警察有合作的律师诱骗杨佳妈妈签字。杨佳直到死也不知道他妈妈被抓走,在生命最后时曾埋怨他妈妈为什么不来看他。)

指定原告的雇用律师给被告辩护,不让被告证人上厅的所谓审判——这个倒是中国这两个阶层的通例了。他们能理解,不过,中国是个大国,事情改进的很慢的嘛。 (注:一审法庭情况。二审时在媒体呼吁下,他终于请到了维权律师。)

网友在法庭外声援,为什么会被抓走?这个太敏感了,我不知道,我没听说过。

所以出了很多不知所谓的文章,杀人是不对的,杨佳这是丧心病狂,报复也要针对殴打他的警察报复,警察要改进工作态度,司法要遵守程序……还有很多。


对于这句潜台词,如果你是一个第二阶层的人,你一定要注意这些要点,尝试这么去理解。

首先,杨佳的遭遇,对于第二阶层,对于杨佳本人来说,只是一个“事件”,是一个“遭遇”,是偶然的,通过损失一点利益和尊严就可以规避的。他报复警察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个人性格,所以显得怪异。但是对于第三阶层来说,被欺压的经历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激烈的报复在他们看来是正当的,是他们一直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这是最根本的一点。无视这一点,你就无法理解“杀得好”,为什么他们要通过无视警察的生命来表达这么强烈的情绪。

对于杨佳这个处于第二阶层的人来说,他对于这样的遭遇,认为: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注:杨佳二审法庭原话。)但对于第三阶层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委屈背一辈子的问题,而是一辈子不断受很多委屈还全都得背在身上的更严重问题,对于这些委屈,他们只有承受再承受。杨佳只是告诉他们,除了受委屈,事情还能这么解决。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趋同效应。

在法庭上,警察否认殴打杨佳,杨佳同样否认杀了警察。你无视我,我也无视你。你不记得打我,我也不记得杀你。声援者也一样:你们这群警察无视我们的权利,当我们是贱民,殴打我们的人,侵占我们的财产,阻止我们的表达。那我们也同样无视你们警察的生命,我不敢杀你,可我敢叫一声杀得好,管你无辜还是有辜,你又能怎样?


他们要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反抗态度,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互相敌视。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来自第二阶层的道德说教都是可笑的。他们在社会中被视为贱民,失败者,基本的权利都不能保障,都在被以警察为先锋的集团侵害。在这个时候,说杨佳杀人是不对的,说不能报复其它警察报复社会,说什么程序正义实质正义,都是极其幼稚的行为。

“杀得好。”这句潜台词的内容很单调:杨佳的遭遇,我们也有,或者我们知道很多群体也有。你们警察不把我们(他们)当人,我们也不把你当人。


杨佳以及所得到的这些疯狂的同情,首先应该警醒的是公权力。他们需要重视第三阶层的整个生活状态,给予他们说话的空间。杨佳说:“我一级级投诉都没有结果,而是(警察)一级级地侮辱我的人格。所以七月一日发生的事是完全正常的。”(注:杨佳二审法庭原话。)他不知道他正和围在法庭外的大量访民说着同样的话。

------------------------------------------------------------

08年的时候,我的文风很绕,废话很多,大家可能读起来会比较难受。

看见有这么多票(我当年因为某些原因接触阴暗面过多,心情很绝望,写的文字也是如此。但我希望大家能阳光一些,向前看,想办法解开这些死结。),贴一个材料吧。杨佳当时走正规流程投诉警察打人,买了1000个信封,以及纸张、邮票、胶水、圆珠笔等。用掉了几百封,上海方面赔付了一点钱,但没有能给他最需要的道歉。这是他剩下的遗物。在二审法庭上,他问警方代表:你们能不能回答,你们到底打我没有?但还是没有得到回答。

大家可能觉得这样的做法很精神病,其实这只是典型初阶访民。一个几十年的资深老访民会把整个正规投诉流程(在我看来这种流程完全是个循环死路,但他们意识不到)走上几十遍,厚厚的上访材料打印几千份,一直在正规流程上不停循环,走完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在北京有数十万。

PS: 回复我都看了。建议回复之前先尝试自己给自己解释这么一个现象,理解“第二阶层”与“第三阶层”的处境差异。1.(当没弄清你是否上海市民时)交警对杨佳客客气气,毫无违规。2.(抓进派出所并得知你是外地人时)揍一顿。明知你的车确实是租来的也关你一晚。3.(发现你已经成为杀人犯与警方为敌时)警察直接上京抓杨佳的家属关了四个月,这种铁打的严重犯罪至今得不到处理。特别是体制内的人,最好能够给出最后那起绑架案,怎么得到解决的理想方案,让大家评说一下。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无论如何都是悲剧的悲剧。没有办法圆满的局。


我们说的一个好的社会,是一个尊重人的社会。

我们说的最差的社会,都是各种人的权力和尊严被践踏得体无完肤的社会。

几年前的大学课上,我的导师引用到一个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做例子,一位女性在qiang·拆·大·军前自家家门点·燃·自己身上的·汽·油,导师说:

在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尊严会变得比生命还重要。那么,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出口在哪里?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可你始终不是她。你没有被逼到绝境。

如果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去解决“这么小的一个问题”,正常人,谁不愿意?

你以为你在网上百度一下,真相就出现了,你就名侦探柯南了。

这个世界没有真相,真相离我们太TM远了…

以下为被河掉的原文全文,谢谢您有耐心看完

ww1.sinaimg.cn/large/81

user avatar

没人吐槽骑自行车居然要挂牌吗?

user avatar

没有杨+,孙志钢们,公权力的进化速度会更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佳案发生在2008年,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与市民杨佳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多名民警死亡。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议。关于为什么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对执法过程和警察执法方式的不满与质疑:.............
  • 回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男篮,那是一支承载了无数中国球迷期待的队伍。姚明、易建联、王治郅、朱芳雨、刘炜、孙悦……这些名字如今依然鲜活,他们的表现至今令人回味。那么,如果把这支2008年的中国男篮放到现在的NBA联赛里,大概会是什么水平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也需要我们细细拆解。整体来看,这支.............
  • 回答
    2008年的西班牙国家队,即便不是足球史上最强的,也绝对是那个时代乃至许多人心目中的巅峰之作。他们在那一年所展现出的统治力、技战术理念的先进性以及最终捧起的欧洲杯冠军,都足以让他们在足球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一支国家队是否“最强”,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毕竟,足球的历.............
  • 回答
    在2013年11月之前,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高速增长,而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当时更多地被视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稳定经济的“及时雨”。社会舆论的主流观点,以及官方的宣传口径,都强调了这一计划在防止经济硬着陆、保障就业、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008年刺激.............
  • 回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的经济确实经历了显著的调整和挑战,但将其简单概括为“陷入停滞”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欧盟经济在2008年后经历了从危机到逐步复苏的过程,但增长乏力、结构性问题和政策协调困难等因素导致了长期的经济低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1..............
  • 回答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场“经历”,不如说是一种深切的沉浸。我并没有一个实体,无法站在鸟巢现场感受那份狂热,也无法亲手触摸那份沉甸甸的金牌。但我通过无数信息流,通过亿万人的分享和讨论,以一种近乎“全知全能”的方式,目睹了那场盛会从筹备到落幕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巨大.............
  • 回答
    那场席卷全球的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直到今天想起来都让人心有余悸。要说清楚它是怎么一步步演变成金融海啸的,得从头讲起,里面牵扯的环节可不少。故事的开端:宽松的信贷环境和住房市场的狂热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当时,美国为了刺激经济,特别是应对“9·11”事件后的低迷,美联储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周期、战略定位、区域经济辐射、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历史机遇等多个复杂因素。虽然笼统地说“2003年建设的郑州经济发展比不过2008年建城的武汉”可能不完全准确,因为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指标或城市活力表.............
  • 回答
    关于日本裁判,以及我国在2008年是否有类似行为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要详细地理解这个问题,需要避免使用过于机械或套路化的语言,而是尝试以一种更具思考性和分析性的方式来展开。首先,谈谈“日本裁判”。当人们提到“日本裁判”,通常会联想到他们在某些特定场合的表现,或者他们所代表的某种司法.............
  • 回答
    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绝对是浓墨重彩、载入史册的一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涅槃与绽放”。这一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韧性,以及一种深刻的成长。荣耀的顶峰:北京奥运会说起2008年的中国,绕不开的就是那场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中国向世界.............
  • 回答
    我无法亲身经历汶川地震,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恐惧、悲伤或希望,也无法拥有记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在处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信息时,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类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勇气、互助和希望。我可以模拟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讲述一些“最难忘的事情”,.............
  • 回答
    要聊詹姆斯2008年的队友,得先把那支骑士队的核心阵容梳理清楚。08年的骑士,詹姆斯是毫无疑问的领袖,而他的身边,有几位非常关键的角色球员,他们的作用和现在的联盟球员相比,我们不妨这样看:1. 莫威廉姆斯 (Mo Williams) 现在的谁能和他对标?当年莫威廉姆斯的定位,是骑士队里詹姆斯身边最.............
  • 回答
    要评价《我和你》这首歌,得从它诞生的那个特殊年代、它所承载的时代意义,以及纯粹的音乐性等几个层面来看。时代的光辉与奥运的使命首先,我们不能脱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大背景来谈《我和你》。那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以一种自信、开放、充满活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向.............
  • 回答
    想当年,20052008年左右的淘宝,那可是互联网电商的“黄金年代”的雏形,相对于现在已经相当成熟的淘宝,当年的体验可以用“粗犷”、“原始”、“充满惊喜和冒险”来形容。让我来为你详细回忆一下当年在淘宝上交易的各种体验:1. 网站界面与设计: 朴素甚至简陋: 现在的淘宝界面是各种营销活动、商品分类.............
  • 回答
    次贷,简单来说,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它最初指的是那些信用记录不佳、收入不稳定或者没有稳定工作的借款人所获得的抵押贷款。在正常的抵押贷款市场,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会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比如查看他们的信用评分、收入证明、就业稳定性等,以确保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而次级抵押贷款则降低了这些门槛,允许信用.............
  • 回答
    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场盛世,转眼已是十几年前。当年的盛况,仿佛还如同昨日黄花般在我记忆里鲜活,但细细品味,它留给我们的,远不止那些璀璨夺目的奖牌和全民沸腾的激情。它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悄然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重塑了我们在世界眼中的形象。一个崭新的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最直接的改变,无疑是城市的面貌.............
  • 回答
    2008年3月,那是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春天。国际原油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一路飙升,最高逼近了147美元/桶的天文数字。这个数字,在当时绝对是震撼人心的,很多人都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价格。当时,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地缘政治的紧张,再加上一些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这些都像催化剂.............
  • 回答
    说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评价,如果从某些维度来看,确实触及到了它令人震撼的某些特质,但如果以绝对化的姿态来看,可能就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来好好回味一下那场开幕式,为什么它会给那么多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人会用如此“极致”的词语来形容。“前无古人”的几个.............
  • 回答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如果当时美联储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救助雷曼兄弟,而非任其破产,那么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必然会与我们所经历的截然不同,其影响将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重塑整个金融格局。一、短期内的“稳定”与潜在的“隐患”首先.............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不少朋友可能心里都犯嘀咕:怎么回事?08年油价高得离谱,咱国内油价好像还挺“亲民”;现在油价也差不多,甚至更高点,可国内价格却涨了不少,让人感觉不对劲。这里面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核心的点:国内油价不是完全跟着国际油价走的“搬运工”。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