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回答
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场盛世,转眼已是十几年前。当年的盛况,仿佛还如同昨日黄花般在我记忆里鲜活,但细细品味,它留给我们的,远不止那些璀璨夺目的奖牌和全民沸腾的激情。它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悄然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重塑了我们在世界眼中的形象。

一个崭新的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

最直接的改变,无疑是城市的面貌。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为了这场盛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蝶变”。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充满未来感与东方韵味的体育场馆,成了北京的新地标,也成了中国设计与工程实力的象征。它们的出现,不仅仅是建筑奇迹,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不再是那个保守、封闭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抱现代、追求创新、有能力举办世界顶级盛事的强大民族。

为了奥运,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拔地而起的高速公路,环境治理的全面铺开,都让这座城市焕然一新。空气质量在那段时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虽然“奥运蓝”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牺牲,但它确实让人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也唤醒了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那种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也在奥运期间深入人心。

民族自信的催化剂,全民情感的凝聚剂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人的民族自信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当我们看到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北京,当中国运动员一次次站上最高领奖台,奏响国歌,升起国旗时,那种由衷的自豪感,是任何文字都难以形容的。它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不再是那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掌控自己命运,并在世界舞台上闪耀的参与者。

这种自信,不仅仅体现在官方层面,更渗透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心中。我至今还记得,那段日子里,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奥运,人们自发地为中国队加油助威。即使是不懂体育的人,也会被那种热烈的氛围所感染。小小的商店老板会挂上五星红旗,出租车司机会在车里播放奥运歌曲。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将亿万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地域的、职业的分割,而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共同分享着这份荣耀。

“中国式”的奥运,与世界的对话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震撼,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张艺谋导演用极具东方美学和文化底蕴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那场融合了科技、艺术和人力的大型演出,不仅仅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输出。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有故事、有灵魂的中国。

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奥运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记者、游客涌入中国,他们亲身体验中国的文化,品尝中国的食物,与中国人交流。这种直接的互动,打破了许多刻板印象,也增进了相互理解。许多外国人通过奥运,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勤劳。而我们中国人,也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开阔了视野,学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遗留下的“遗产”,是机遇也是挑战

奥运会留下的物质遗产,比如那些现代化的场馆,在赛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是一个持续的课题。一些场馆在赛后得到了良好的再利用,成为体育训练、文化演出和群众健身的重要场所,但也有一些场馆面临着维护成本高、使用率不高等问题。这提醒我们,大型赛事的筹备,不应只看到眼前的光鲜,更要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遗产,是精神层面的。奥运会播撒下的体育热情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种子,是否已经生根发芽?我们是否能够将那种全民参与的热情,转化为对体育事业的长期关注和支持?我们对环保的意识,是否能够持续保持,而不是随着奥运的结束而消退?这些问题,依然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答。

个人的记忆,时代的注脚

对于每一个亲身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来说,北京奥运会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或许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守在电视机前为中国队呐喊;或许是在街头看到了外国游客迷路的笑脸,主动上前指引;或许是感受到了城市里弥漫的那种乐观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它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是一次中国走向世界的宣言,一次民族自信的升华,一次全民情感的凝聚。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奖牌和场馆,更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精神的烙印,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变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期待,中国在未来能够书写出更辉煌的篇章。回望过去,它是一座里程碑,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展望未来,它也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拥抱更加开放、自信的明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年中考刚过,爱国爱得无以复加。买了一面超大的国旗。开幕式看得热泪盈眶,看完就盖着国旗睡了。第二天被我妈拧着耳朵拽起来。






你以为你是烈士啊

user avatar

  八年前的今晚,2008 年 8 月 8 日晚上 8 时,全世界的目光都对准中国,对准北京,对准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国家体育场「鸟巢」。

八年前的那个夜晚,永生难忘。

  八年前的你,几岁?你还记得,和谁一起,在哪儿看的开幕式吗?当时的你,记住了开幕式的哪些画面?

  八年前,我 11 岁。懵懵懂懂的我只知道,这次的奥运会不是在希腊雅典,而是在中国北京。那是小学升六年级的暑假,围坐在外公外婆家那台二十几吋的彩电前,画面中的那个「鸟巢」,再熟悉不过,电视机里的北京,虽从未去过,但却深感身临其境。的确,北京奥运会并不仅仅局限于主办城市北京,幅员 960 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上,无不感受到奥林匹克带给我们的激情。

  然而,懵懵懂懂的我却不知道,那一夜,不仅仅只是一场奥运会的开幕式。那一晚过后,那 16 天过后,我的身边,我脚下的土地,发生了神奇而又伟大的变化。

摆放在书柜上的三只福娃,是当时我考数学满分的奖品。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凑齐,奥运会就过去了。

  1993 年,第一次申奥失败,我没机会见证。但 2001 年 7 月的那个夏天,四岁的我似乎记住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说着一句听起来很别扭的普通话——「北京」。后来才知道,他叫萨马兰奇,他说的是英语的「Beijing」。后来也才知道,从那时起,中国进入「奥运时间」。

  问问你们家里的爸妈或者长辈,「2008 年」对于当时刚刚申奥成功的人们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七年后」。在那时,刚刚踏入 21 世纪,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时间概念,那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完全不能与我们现在看七年后的 2023 年等同,或许是,我们现在遥望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感觉。

  艰难地奋斗到 2008 年,南方雪灾、西藏动乱、汶川地震,似乎中国在踏入奥运年后状况百出。整个中国,有些焦虑,有些挫败,甚至是自责或者自我否定,因为那一年,我们暴露出的成绩和问题都那么地深刻而突出。幸好,在一切看似十分糟糕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心中都想着,几个月后,那场百年圆梦的北京奥运会就要来了。历史的车轮总是毫无保留地前行,而使我们记住历史的,恰恰是历史中那些重大而深刻的事件。那一年的一件又一件大件事之后,2008 年北京第 29 届奥运会,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这个历史节点上。毫无疑问,它让无论多大的灾难和挫折都迎刃而解。它让数十亿人为之鼓舞,它也让十几亿中国人为之心跳。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歌唱祖国》,是我最喜欢的歌曲,尽管后来证实其为假唱,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图/视频截图处理)

  那年 5 月,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正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得以前所未有的体现。有人说,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于中国,有如 1964 年东京奥运会之于日本、1988 年汉城奥运会之于韩国。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真正崛起成为国际大国,并且开始发挥在国际的巨大影响力之转折点。

  的确,中国一直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成功加入 WTO,但实际上,在刚刚进入新世纪时,中国一直在闷头搞建设,参与国际事务及其有限,国际上也鲜有人正视中国。回过头,通过一件件历史事件及其现实影响来看,2008 年奥运会后,中国一跃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成为大国里「名副其实」的重要成员。2008 年之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等等国际活动,中国看似集中办了很多大型活动,其实是厚积薄发了几十年成果的集中爆发。

  2008 年奥运会获得的「隐性」国家形象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助推这些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背后力量,从前 30 年改革开放的自我建设中,一跃开启了目不暇接的国际战略发展的新篇章。这个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毋庸置疑,就是北京奥运会。

家里一直保存着这两份报纸,左边是《南方都市报》于 2009 年 8 月 8 日出版的《北京奥运 1 周年特刊》,右边是《羊城晚报》与 2008 年 12 月 26 日出版的《铭记 2008》。时隔七八年,里面的文字和图片总能勾起不一样的记忆。

  有人问,北京奥运会之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经历了热闹的释放后,才会有的理性和平静。 

  自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中国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意志的国家,「国家意识」与 14 亿国民的个人命运似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八年前那次北京奥运会,终于彻底地将中国集体意志的优势和发展成果来了一次集中的强烈的释放。那一次,释放得酣畅淋漓,释放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一次将内心与意志充分彻底地释放之后,带来的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懈不起,低迷不振,另一种则是更上层楼,回归理性。很显然,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里,绝大部分情况下走的是后者。2008 年喧哗落幕之后,推崇集体主义至上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开始从更高层次上审视自己和世界,个人意志开始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国家事务决策的民主更加健全,决策过程和结果更为每个人所关注和重视;人民不只希望看到「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的成果,也更加渴望分享实实在在可感知的个人的果实……

  再例如,去年申办 2022 年冬奥会成功之后,想起北京奥组委在 2008 年奥运会后感叹的一句话,说的是——办了一次奥运会后,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地方花钱多了,什么地方花钱少了。相信 2022 年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能够在大气、环境、交通、场馆等基础设施、民生建设,以及当前热门的所谓京津冀一体化的投入产出上,能够带来比北京 2008 年奥运会更多更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区域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都能从中感受到比八年前更为切实可感的收获和福利。

  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竞技。里约奥运会首日无金入账,国民对此事的包容度的的确确大了很多很多。对比起八年前刘翔遗憾退赛时铺天盖地的口水与指责,这一次,「唯金牌论」开始逐渐远离国人的思维定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关注每位运动员的故事,以及每个项目本身的精彩。理性欣赏每一场奥运赛事,对每一位为国争光的健儿报以相同的掌声,是我们更应该追求达到的理性。

  有人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的确,这便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尽管其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遗憾。或许,从那一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不会再像 2008 年 8 月 8 日晚上如此激动与兴奋。但我相信,长期以往沉淀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国家荣誉感与国民责任感,将会一步步增加。更何况,此时此刻,周边国际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的团结,更需要我们的理性爱国。

  八年前的那个夜晚,不仅仅只是一场开幕式,更是一次民智走向更加理性与成熟的标志。



2016.08.08/FS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制图/即刻脱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