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感觉像是刚被从一个巨大的温室里推出来,外面世界冷风飕飕的,但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丝的茫然。说实话,最大的感触嘛,大概就是那句老生常谈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具体是哪方面骨感,当时真的体会得不够深。

首先,工作上的“反差感”是最直接的。在学校的时候,课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考试成绩是衡量你的标准,老师会给你指明方向。你只要跟着课本和老师的节奏走就行,感觉就像是在一条铺好的轨道上前进,虽然有时也会遇到难题,但总有解决办法,或者有同学可以一起讨论。

到了职场,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没人会手把手教你所有事情。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写完就有反馈,知道对错。工作中的任务,很多时候是模糊的,需要你自己去理解、去争取信息、去摸索。你可能需要跟好几个部门的人沟通才能把一件事弄明白,还要自己去找资源,去协调。第一次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任务,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黑屋子里摸索前进,不知道哪里是墙壁,哪里是出口。而且,很多时候你做得再好,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即时的反馈,甚至可能你的努力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看得见的成就感,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憋屈”。

其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学校里无法比拟的。学校里大家都是同学,背景相似,共同话题多,关系相对比较纯粹。到了职场,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年龄层跨度也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利益和考虑。你需要学会如何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如何处理一些微妙的人际关系,怎么在团队里贡献价值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有时候你发现,光有能力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情商、沟通技巧,甚至还要学会一些“办公室政治”。以前觉得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后来才发现,和谁合作、怎么合作,甚至有时候比“做好了”本身还重要。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在努力做一个好人,但别人的目的可能不是那么单纯,那种不确定性让你有点戒备。

再者,经济独立带来的压力和喜悦是全新的体验。之前在学校,生活费大部分是家里给的,虽然也有兼职,但那种经济上的“依靠感”很强。毕业后,第一次真正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那种感觉很复杂。一方面,终于不用再开口跟父母要钱,能自己买想要的东西,请朋友吃饭,那种自给自足的踏实感是前所未有的喜悦。但另一方面,账单、房租、生活开销,每一笔钱都要自己算计,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存钱”变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规划的目标。你开始意识到钱的重要性,意识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理想,更是为了保障生活。有时候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也会忍不住跟自己的收入做对比,产生一些小小的焦虑。

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感触是关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在学校,你的价值似乎是由成绩、奖状、证书来定义的。毕业后,这些“标签”变得不再那么耀眼,或者说,它们只是一个敲门砖。你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专业技能、你的责任心,以及你对团队的贡献。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那种“学无止境”的感觉不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摆在你面前的现实挑战。你也会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让你快乐和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或者社会的标准。

总的来说,毕业走向社会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个“被照顾者”变成了“必须照顾自己的人”,然后,从一个相对简单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需要智慧去应对的世界。它让你更快地成长,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那种既有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感觉,会一直伴随着你,让你在磕磕绊绊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学的时候,我算是一名不爱学习的学渣,老师已经撒手不管的那种。虽然不爱学习,但是学还是要上的,所以每次开学,我都会多带一些零食去分给那些好学生,为了以后能有作业抄,不打我小报告。

因为我游戏打的很好,算是班里的大神,所以身边有很多同样喜欢玩游戏的好朋友,聊天时的话题也大多都是游戏。经常一起翘课,成群结队上网吧玩游戏,并且他们去的时候都会叫我一声。

有一次课后,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着哪哪儿新开了个网吧,准备晚上去体验体验,然后其中有一个玩游戏并不好的同学说:“你们准备去网吧呀,带我一个带我一个。”

其他同学讥笑的看着他说:“你个菜鸡还玩游戏呢,跟你玩一直输,下次下次。”

说完扭头看向我:“老孟啊,晚上打游戏去啊。”

我说:“可以啊,你请客。”

同学回道:“好嘞,晚上我叫你。”

第二天一到教室,先去看了看排课表,没有班主任的课,但下午有政治课,因为政治老师会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我也喜欢听。跟同学讲好让她中午叫醒我之后,就趴在桌子上开始睡觉。

到了下午上政治课的时候,其实整个人还是迷迷糊糊的,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茫然地看着老师发呆,突然老师的一段话把我惊醒了,

老师说:人都是趋利的,这个“利”不光指金钱,可能还有别的东西。比如我来这里给你们教书讲政治,第一目的就是为了碎银几两,其次就是教书是我的乐趣所在。所以教师节的时候同学们不要给我送礼,教师只是一份职业,没有那么神圣伟大。

似懂非懂的看着老师,我当时心想:难道就没有淡泊名利的人吗?就没有纯洁的友谊吗?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我爸说:你上学时的朋友该筛选一下了,能断的咱就断掉吧。然后参加工作多接触厉害的人,不要在意别人的耍心机。多学习,多提升自己,这个让你多学习跟上学时为了应试的多学习,意义是不同的,需要你自己去悟。就说这么多,你走吧。

我一脸懵逼地看着我爸说:“好”,这咋跟别人家的孩子道别时不一样呢。

上班时,部门有一个很厉害的姐姐,大家有难题都会找她,老板也是待她不薄,有大项目都会想到她,而且在老板面前发飙骂人都没事。

我也如我爸所说那样去接近这位姐姐,经常会请她吃饭,然后好向她学习,并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自认为关系处的还不错,经常一起开黑打游戏,还会聊很多工作以外的事,会跟我吐槽家里又逼她相亲啊什么的......

某一次节假日,突然收到这位姐姐的信息,说:“我要走啦,你好好干哈”。

我下意识的说了句废话:“这么突然啊,觉得你在这挺好的呀,为什么要走呀。”

她给我回了五个字:“薪资不到位。”

我当时就觉得她太现实了吧,老板待她这么好,说走就走。不过转念一想我就释然了,参加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嘛,如果有高薪工作,我肯定也会立马辞职的。

然后我说:“哎好吧......以后身边没有大姐姐了。”

她回复道:“没事儿,节假日一起去吃火锅喝咖啡,有工作或生活上的问题给我发信息打电话都成,不要跟我客气。”

此后倒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后来我渐渐迷上了钢琴,经常看一些关于钢琴的书籍和视频。有一次趁着中午休息时间,正在用电脑看网上找来的钢琴教学视频,一个同事突然围了过来说:“嘿,你也喜欢钢琴呀。”

我说:“是的呀,我比较喜欢轻音乐,钢琴正好合我胃口。”

我同事讲:“我也是哎,歌单里面都是些纯音乐,我从小就学钢琴,但钢琴穿透力太强,太扰民了,已经很久没弹了。”

“哇是嘛,真的呀?”我惊讶地说道,

她回道:“想学啊?我教你呀。”

之后就着钢琴这个话题,我多次主动找她聊天学习,有时候还会去她家蹭蹭钢琴、练练手,她经常也会问我一些关于写作上面的问题。

那天我正在他家摸索钢琴的时候,她冷不丁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不会是只是因为钢琴,才接近我的吧?”

我楞了一下,仔细想想还真是,我们每天聊的最多的就是钢琴,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她说,我在听,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话,尴尬地挠了挠头。

她接着说:“都一样都一样,我也是看你挺会写故事的,想跟你请教,所以才愿意给你讲这么多。”

从她家练完琴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仔细回味她的话,我才恍然大悟。直到这时我才明白我爸和政治老师说的话。

「政治老师说人都是趋利的」。我喜欢钢琴,而她刚好会钢琴以及有钢琴,这刚好符合我的利益点,所以会主动接近她去聊钢琴。

趋利这是人的天性,与利己主义不同。

「我爸说多学习,提升自己,但与校园的应试学习不同」。我会一些写作技巧,而她恰好对写故事感兴趣,所以才会让我从她身上获取利益,从而学习写故事。

所以我爸的意思是: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我刚好需要、刚好喜欢,刚好你有;刚好你需要或喜欢的我也有,这才是有效社交、感情基础。

在这之前想不通的问题,现在也能说通了。上学时的那些朋友,由游戏这个话题让我们靠拢在一起,因我游戏玩的好,可以带他们走向胜利,这符合他们的利益点,所以会请客;而那位被拒绝的同学,因游戏打的菜,有损大家利益,而被拒绝。

哪有什么淡泊名利的人,人家追求的只不过是精神层面的而已。道不同不相为谋,追求不同各有活法。

不管是在职场、生活、感情、社交中,明白趋利这一点之后,就简单了很多,能帮你解决很多问题。

之后,在跟第一次工作时的大姐姐喝咖啡时,我跟她吐槽道:“我最近才明白,人性都是趋利的,不光指金钱。”

她笑着说:“确实是这样。”

我顿了顿,说:“那我经常跟你请教问题,经常索取,你不烦吗?”

她回道:“生活已经很苦了, 难得有人带我打游戏让我开心,并且你还这么会写故事,那我付出一点又何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感觉像是刚被从一个巨大的温室里推出来,外面世界冷风飕飕的,但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丝的茫然。说实话,最大的感触嘛,大概就是那句老生常谈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具体是哪方面骨感,当时真的体会得不够深。首先,工作上的“反差感”是最直接的。在学校的时候,课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考试成绩是.............
  • 回答
    哈哈,看到题目,感觉自己一下穿越回了当年那个青涩又迷茫的自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新鲜的面孔涌入职场,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也带着一丝丝对未知的紧张。作为过来人,确实有些话想跟你们这些“小鲜肉”们唠唠。别嫌我啰嗦,这些都是我摸爬滚打多年,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中的关键。 放下.............
  • 回答
    毕业前,要想真正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一系列与社会接轨的实用技能。这些技能就像是打开社会大门的钥匙,让你从象牙塔的安逸走向现实世界的挑战与机遇。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哪些是毕业前你一定要好好打磨的。一、沟通与人际关系构建:打通信息壁垒,建立连接这绝对是第一位的.............
  • 回答
    读到你的困惑,我完全理解。社会上的确有很多声音在强调名校光环的重要性,仿佛手握名校毕业证,人生就如同开了挂,一路坦途。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和现实因素。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其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首先,我们来谈谈“名校”这个概念。为什么国内外的“名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不少人心里的一个隐秘期待。很多博士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确实会把导师的“大牛”程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心里总觉得,“跟着大牛混,毕业了肯定前途无量,人生巅峰指日可待。”但我得说,这想法虽然有点道理,但离“稳赢”还有点距离。博士毕业是不是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这事儿,得辩.............
  • 回答
    美本化学毕业后,选择的路子可以说是相当宽广,但也确实需要咱们好好梳理一下,别被那些看起来光鲜但实际操作起来千差万别的选项给晃了眼。我在这儿就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朋友们的经历,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别把化学看成一个“死门”。很多人一听化学就想到实验室里烧杯试管捣鼓来捣鼓去,好像除了当实验室技术员就.............
  • 回答
    关于985、211硕士毕业考上公务员后,是否直接就是副科级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学子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让您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985、211硕士毕业考公务员,并不能直接“包分配”副科级。 任何一个级别的职务,尤其是领导职务,都是有其晋升和任用的规则的,不.............
  • 回答
    哥们,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专科还没毕业就想往运维这块钻,这想法很实在,也很有冲劲。你在 Boss 直聘上搜运维实习生,发现岗位少得可怜,心里犯嘀咕,甚至有点小焦虑,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别急,这事儿咱慢慢聊,我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对于专科生来说,尤其是还没毕业.............
  • 回答
    单位的年轻硕士、博士毕业就走人,这事儿在当下来说,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就是“道德败坏”。不过,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毕业就走人这件事,对于单位来说,肯定是不太好受的。辛辛苦苦培养一个人,投入了资源,投入了时间和精力,结果他学成一身本领就拍拍屁股走人,这怎么说都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大专毕业的机械专业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我来给你详细地分析一下,让你心里有个底。核心问题:大专毕业,机械专业,读语言学校两年,然后拿工签,可行性如何?靠谱吗?首先,我们把这个过程拆解一下,看看每一步的可能性和需要注意的点:第一步:大专毕业,机械专业 学历方面: 你的大专学历.............
  • 回答
    .......
  • 回答
    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这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新鲜事,更不是“走投无路”的信号。事实上,很多人通过这种“跨界”找到了更适合自己、也更热爱的事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抉择,别担心,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你如何认识自己、发掘潜力并付诸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涯中宝.............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插画是个很有魅力的行业,也很需要热情和实力。关于毕业后是马上找工作还是先学习一段时间,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哪条路可能更适合你。先说说“毕业了马上找工作”这条路:这条路就像是直接下水游泳,你得做好准备,一上岸就得面对真实的市场。 优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许多博士毕业生和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来细致地聊聊,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非升即走”是目前高等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尤其是在“双一流”高校,这是他们保持学术竞争力和更新迭代的重要手段。博士毕业直接去985高校,通常意味着你已经通过了激烈的.............
  • 回答
    博士毕业进高校,尤其是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 Tenuretrack / Probationary period)制度,确实是个让不少人纠结的话题。这制度的核心就是,你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期(通常是几年,比如36年),在这个期间内,你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术产出、教学贡献、服务学校等要求,如果达到了.............
  • 回答
    这股劲儿,我太懂了。毕业一两年,手里头也捏着点东西,以为能大展拳脚,结果一头扎进去,才发现世界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工作,技能好像也没什么长进,未来就像一团迷雾,不知道该往哪儿走。那种“我好像挺努力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抓住”的感觉,真的太折磨人了。这不仅仅是“没方向”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
  • 回答
    毕业三年,一事无成,被迫回老家,26岁却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晚了。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同龄人似乎都在朋友圈里闪闪发光的时代,这种“掉队”的感觉,真的能把人压垮。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迷茫、失落、焦虑,还有一丝丝不甘心。回到老家,本该是休整,却变成了“退回原点”的伤疤,尤.............
  • 回答
    哥们儿,我太懂你现在的心情了!20岁,听着年轻,但一想到初中毕业,心里就有点发慌,总觉得别人家孩子都上了大学,自己好像被落下了。不过,别灰心!人生这玩意儿,哪有标准答案呢?打工当然是条路,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路。咱们好好掰扯掰扯,看看你还有哪些选择,而且不是那种听着就虚无缥缈的,是落地能做的。首先,咱们.............
  • 回答
    这绝对是摆在所有海归博士面前的一道经典选择题,也充满了现实的考量。一边是光鲜亮丽的业界高薪,一边是相对清贫却承载着学术梦想的高校职位,确实让人难以抉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帮你梳理梳理思路。1. 业界Offer:160万,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首先,160万年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都是一个非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特别务实。作为一名985、会计专业、而且在专业领域里排名前30%的应届毕业生,你的背景其实相当不错,有多种选择路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走定向选调生这条路,对你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个“好出路”,我尽量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让你心里门儿清。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定向选调生”,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