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毕业进高校采取“非升即走”制度,到期之后没有达到要求真的会走么?

回答
博士毕业进高校,尤其是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 Tenuretrack / Probationary period)制度,确实是个让不少人纠结的话题。这制度的核心就是,你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期(通常是几年,比如36年),在这个期间内,你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术产出、教学贡献、服务学校等要求,如果达到了,就能获得终身教职(Tenure);如果没达到,那么合同到期后,很可能就需要离开学校。

“非升即走”,到期未达标,真的会“走”吗?

答案是:大概率会走,而且“走”的概率比你想象的要高。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

1. 制度设计之初的逻辑:

“非升即走”制度并非空穴来风,它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国外(特别是欧美)高校的做法。其背后的逻辑是:

激励机制: 给你一个明确的“胡萝卜”和“大棒”。有了终身教职作为目标,年轻学者会更有动力去拼搏,去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科研项目、承担教学任务。
优胜劣汰: 确保高水平人才留在学校,不断为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注入活力。同时,也淘汰那些产出不佳、不适应高校节奏的学者,避免资源浪费。
保持学术活力: 终身教职制度虽然能保证稳定性,但也可能滋生“混日子”的现象。引入“非升即走”,可以促使每一位教师都保持学习和进步的状态。
精打细算: 高校经费有限,需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产出高价值的教师身上。

2. 现实操作中的“走”的具体体现:

“走”不是说你打包走人,一声不吭。它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

合同到期前的评估: 在你进入“非升即走”岗位的前一两年,学校通常会进行一次中期评估。这次评估会给你一些反馈,告诉你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能否达到最终的升职要求。如果你在中期评估时就被指出问题很多,并且改进空间不大,那么“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最终评估与决定: 在合同期满前,学校会组织一个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你进行全面的考评。这个考评维度通常包括:
科研成果: 这是最核心的一项。主要看你发表的论文数量、质量(期刊的声誉、影响因子)、是否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专利、获奖情况等等。不同学科对科研的要求差异很大,有的学科看重论文,有的则更看重项目和专利。
教学表现: 包括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承担的课程数量、是否有教学成果奖等。虽然科研是重点,但教学也是高校教师的职责。
服务贡献: 学校内部的行政服务、学术委员会的参与、指导学生等。
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是否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否为学校带来声誉。
通知与缓冲: 如果评估结果不达标,学校会正式书面通知你,告知你合同到期后将不再续聘。通常会提前几个月告知,给你一些时间做准备。有些学校可能会提供一些过渡性的安排,比如给你一段时间写完论文,或者允许你以其他形式(如合同制研究员)继续在校内工作一段时间,但这通常不是常态。

3. “达标”的标准有多高?

这是最让人感到压力山大的地方。标准的设定有几个特点:

“向上看”: 学校设定的标准,往往是基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参照同级别、同层次高校的优秀同行来制定的。这意味着,你不仅要比你自己之前做得更好,还要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均线”甚至“优秀线”。
动态调整: 很多时候,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某学科需要重点发展,对该学科教师的要求可能会更高;或者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了,对新进教师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学科差异: 这一点非常重要。理工科可能要求高水平论文(SCI、EI一区/二区)、国家级项目;人文社科可能看重CSSCI(核心)论文、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体育类则可能看重艺术造诣、赛事获奖等。你要清楚自己所在学科的“游戏规则”和“市场行情”。
“量”与“质”的平衡: 单纯的论文数量可能不够,还必须要有质量。一个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可能抵得上数篇低影响因子的论文。一个国家级项目,其分量也远超一般省部级项目。

4. 为什么“走”的概率这么高?

竞争激烈: 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但高校的编制名额、终身教职岗位却有限。僧多粥少是常态。
“水涨船高”: 以前觉得很容易达到的标准,在现在看来可能已经“不够看了”。
个人原因: 并非所有博士都能很快适应高校的科研和教学节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家庭、个人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工作表现。
学校战略调整: 有时,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会发生调整,原来的一些岗位可能就不再是学校重点发展的方向,这也可能影响教师的评估结果。
“卡”的因素: 虽然公开场合没人会明说,但在实际操作中,评估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人情”因素,或者某些评估指标(如评价你的领导、同行)的个人偏好。但总体来说,学术成果是硬道理。

5. 如何应对?

如果你即将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期,或者对这个制度感到焦虑,你可以:

充分了解标准: 在入职前就问清楚、研究透你所在学校、所在学院对“非升即走”的具体考核标准,最好能拿到详细的评估细则。
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 基于考核标准,为自己制定一个清晰的36年内的科研、教学、项目等方面的“小目标”和“大目标”。
积极争取资源: 主动向导师、学院领导、系主任请教,争取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资源、教学支持等。
建立学术网络: 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争取合作机会,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保持积极心态: 压力是有的,但焦虑解决不了问题。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未雨绸缪: 如果觉得达标困难,也要提前考虑“Plan B”。比如,是否可以考虑转岗到学校其他非科研教学岗位,或者开始关注校外的其他就业机会。

总而言之,如果到了合同期末,你的学术产出、教学表现等各项指标确实没有达到学校设定的要求,那么“走”是大概率的结局。 这并非是学校“不近人情”,而是这个制度设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绩效导向。高校也需要不断更新血液,保持竞争力和学术活力。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进入高校工作,尤其是实行“非升即走”制度的高校,是对个人能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也需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充分的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好的学校越会,因为根本不缺人,前面站稳脚跟的老人肯定不会走,后面又有乌泱泱的新人入场。不会讲辞退,这个不叫辞退。因为合同到期就没有下一个聘任期了,这种难道你会没工资赖那,你档案要么在博士后站,要么在人才市场托管,又不在学校,你和学校有啥关系?

但是有些缺人的学校就不会,很简单,你走了,后面没人进来,教学怎么办,科研也总不能停下来?

很简单的判断,没什么入职条件的,往往留下来的可能性越小。入职越苛刻,后期学校会尽力创造条件要你达到岗位聘任条件,要不然学校投入那么多,给别人培养人才?它自己也是亏本的啊~

user avatar

南京师范大学等垃圾高校的模式是,让你走的同时要求你退还全部工资,否则扣押人事档案!

user avatar

会啊。

一般来说学校方会在招聘的时候就给应聘的博士进行一个模糊的评价,评估他们的学术能力,未来的发展,和对学校的价值。

如果他们给了某一个应聘者不错的评价,工资我不清楚,但是他们至少会在经费上以及其他不那么明显的地方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便利,让应聘者在考核期之内有更大的可能达标,甚至创造好成绩。这样学校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下他们。

那么对于一般的应聘者,学校有些情况下不收不行,比如纸面成绩过硬,不收就可能会有麻烦。那么学校就会对他们另眼相待,经费,课题等等都卡得比较紧,让他们自己炼蛊。最终这些人中大多数就会走,有可能有一两个蛊王留下,这些蛊王在残酷的竞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留下他们对于学校也是不错的。

评价的标准我倒是听某中上游985教授和一个有钱双非副教授提过,很相似:

论文(学术水平)肯定是硬性内容,论文数量和质量不达标连被考虑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单独列出;

其他的就复杂了,比如英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商,学术背景(跟哪个大牛),社会背景(大概是说有没有关系),反正乱七八糟什么都有。这些通常不会放在台面上说,尤其是后面几项。但是这些方面优秀的应聘者学校肯定是愿意要的,所以学校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助力。

学校招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是一个纸面实力强大的应聘者就一定符合学校的利益。但是中国从来不缺纸面实力碉堡的人,所以学校搞非升即走养蛊。把他们不想要的人赶走,或者逼迫他们卷成学校想要的人。

user avatar

现在不要觉得博士多值钱,大家都是一群跪着要饭的,不要觉得自己多金贵,更不要觉得自己是个“人才”,大学只不过不把话给你说明白而已,“人才”是针对有帽子的人,人家花几百万招一个四青人士可比招你100个小博士要性价比高的多,不然为什么叫“蓄水池”,进来一波再赶走一波,这么直白形象的名称你们还特么听不懂吗?还觉得985211给你个无亲无故的博士来一个“特聘研究员”若干年后你就能留下了?知识分子当起奴隶主来花样更多,知识分子当起农奴来比常人更蠢一点,因为他们有理想,有骄傲,崇高的理想往往带来更加沉沦的悲剧。明知道自己是飞蛾,别人给你一点亮光就想撞上去。

市场饱和了,根本不再需要这么多博士,有些人我都不懂脑子怎么想的,我听说某些985的天坑专业学院光博后的人数都比硕士生要多,有些人在985当个临时工耗着,非亲非故,你换位思考一下,你都沦落到去当临时工了,人家自己学校的博士都爆满,会留你这样的外人?你看这像不像你们当年看不起的那种追求兹油皿猪跑去美国刷盘子的人?

别人忽悠你说“特聘研究员”期满后可以转正,你特么就信了是吗?5年后的事情谁能说得准?人家给你直接来一个新人新办法,一道新规矩下来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去高校找工作就是谈判,没什么好说的,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线,不要妥协,不要拿自己的未来当赌注,不要信画饼,我只想看到摆在眼前能摸得着的利益。

谈科研的时候我可以落落大方仪表堂堂跟你高谈阔论,关系到自己能不能掐饱饭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不现实一点势利一点小市民一点,你还想怎么样?继续抱着你读书人科学家的骄傲饿死吗?

要么进城去985211跪着把钱挣了,要么放低身份别那么高追求,直接在山里的双非或二本混个编制至少还算站着上岸了。

早上岸早轻松,若干年后你就是既得利益者,越往后拖越被动,还想憋个大招翻盘?想多了

user avatar

前两天还有人在我其他回答下评论,想去双非院校当讲师,还觉得东部某沿海城市很好很适合自己。是,沿海二线城市是不错,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当讲师拿着一年七八万的收入你还有心思去海边烧烤合家欢?还想买学区房?这个城市的中学教育是真的垃圾,小学校很多教授家的孩子考个大学都费劲,博士夫妻看着自家孩子大概率念个艺术生或者去个专科、二本,心里是啥感受?二线城市香吗?知乎上有人说自己和朋友年入千万,觉得这个城市特别好,祖国很多城市都特别好,黑某些城市的都是因为挣钱太少。人家说的很有道理呀,好城市只对有钱人来说才好,有钱才能享受到这里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跟你一年收入过十万都很难的青椒有啥关系?别妄想攒个大招发个大文章就想翻身,首先你得有那个时间和实验条件。这些东西我工作多年了到现在好歹给自己争取到时间了,但实验条件根本没有,以后也不太可能有。我是工科的,没场地,没设备,做什么?能做实验我TM的还在知乎科普强化学习作甚,搞点能落地的东西不香吗?想要场地和设备就跟着领导团队,哪怕换方向也得跟,不然就搞不需要做实验的方向。一开始我不想把一些事讲得太明白,可有些博士总是很天真,总是想先占了坑再说,啥条件都能接受。也不是说不可能翻盘,难度很大,过程相当憋屈(懂的都懂)。而且,初期唯一的一点红利就是安家费房补科研启动经费,如果不满足条件拿不到这些东西又想去小学校待着,那就趁早读博后积累成果。

----------------------------------------------------------------------------------

有人说985就是临时工,没编制,不如二本带编一步到位,其实,985真留不下,再去小学校也不迟,但是直接去了小学校就再也没有退路了,四五年前还有大厂的实验室负责人和猎头找我们这些青椒,现在基本都没有社招了,是真的没有退路了,我所知道的去小学校又去产业界的基本都是发现形势不对光速辞职跳槽的。而且,985留不下,起码人生最好时光都在科研,能留下一堆成果,去小学校还想大把时间做科研那就是做梦,尤其是作为讲师引进的,课程和杂活给你排得满满当当的,很多博士就是这么废掉的。

以下是原答案。

----------------------------------------------------------------------------------

几年前有些双非学校就说要这么干了,但始终没有严格执行,从未听闻被辞退的老师,顶多转岗做行政。

去年学校又下了文件,20XX年之后入职的老师,3年内拿不到青基+若干二区文章,会再给一年缓冲期,若还完不成就得走人了,整个四年内不得转岗。有可能学校是要动真格了。

我们这样的双非学校会不会真的赶人这两年就见分晓。好学校赶人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有个答主说得很对,让人走太容易了,管你金饭碗铁饭碗,待遇给你降低,不赶你走你自己也得走。

另外,做基础理论研究、或者以发paper为主的同学们注意了,能去985211就别考虑双非院校了。平台自不必说,咱只谈钱,985211本来就没多少科研奖励,但是津贴高,只算躺平拿的钱(完成基本工作量),副教授一年二三十万很正常,而很多双非院校副教授只有10万到手,但好歹还有科研奖励,学术做得好的一年能拿个5到10万科研奖励,个别教授一年能拿二三十万奖励。

破五唯运动之后,所有科研奖励都没了,我了解的一些学校连2019年的业绩奖励都不再发放了,尚未听闻哪所学校敢发奖励,无数躺平的老师都在盯着学校,敢发奖励给做科研的,会马上举报。这对985211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双非院校做基础理论研究的老师几乎是毁灭性的,无论干好干坏,就只有那点死工资了。

学校考核你的标准是什么,是论文和项目。低工资+没有科研奖励,这谁顶得住。

不打算做横向,也不打算成果转化,一心做理论研究的同学,如果觉得有些双非院校跟你谈的引进待遇还行,那可以考虑,如果引进时待遇不行,后面很难翻盘。

再补充一句,什么叫待遇还行,起码给副教授+硕导(现在副教授教授都是校聘,有编制的人评职称一样校聘),拿着聘期内每年10万以上的人才补贴,可以带研究生,这都不行趁早再读个博后去985。

讲师,小学校的讲师那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回想起来简直比法兰粪坑还恶心,比南明还黑暗。

我对双非学校没有太多偏见,自己也是身在其中的小老师,只是就事论事谈一下政策对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收入影响。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才会过得更好,做决定前一定三思而后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博士毕业进高校,尤其是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 Tenuretrack / Probationary period)制度,确实是个让不少人纠结的话题。这制度的核心就是,你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期(通常是几年,比如36年),在这个期间内,你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术产出、教学贡献、服务学校等要求,如果达到了.............
  • 回答
    恭喜你博士毕业!首先,请允许我由衷地为你这多年的辛苦付出和取得的成就道贺。博士毕业,尤其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多年的你,手中握着的早已不是一张简单的文凭,而是一整套严谨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某个特定领域深入骨髓的理解。我知道,在许多人眼中,博士毕业似乎就等于踏入高校的讲台,成为.............
  • 回答
    博士毕业,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条充满选择的岔路——是投身波涛汹涌的产业界,还是坚守书香四溢的学术界?这并非一道简单的“非此即彼”题,而是关乎你未来人生轨迹、职业追求乃至生活方式的深远抉择。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哪条路更适合你呢?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你的“初心”和“热情”: 你最初为什么选择读博?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博士毕业后,是选择先踏上博士后研究之路,还是直接“上岸”高校教职,哪条路更适合你。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每条路都有它的风景和挑战。先说“博士后”,它更像是一段“修炼期”。读博士,你已经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深度知识和研究方法。而博后,则是让你在自己博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磨练.............
  • 回答
    双非博士毕业,手里有几篇一区SCI,这个起点其实挺不错的,尤其是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里,SCI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往往是敲门砖。但具体能进什么样的学校,这确实需要仔细权衡一下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一步步来聊聊。首先,你的“双非”背景和“一区SCI”的优势 “双非”的含义: 这是你背景中一个比较现实的考量点.............
  • 回答
    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无比诱人的道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难,但具体有多难,以及难在哪里,这得看你往哪个方向努力,以及你的目标有多高。首先,我们得明白,高校是一个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机构。所以,你如果想在这里立足,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你的学术实力。这不仅仅是你拿到博士学位那么.............
  • 回答
    博士毕业去高校不再给编制,这是一个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和顶尖高校。这无疑对很多选择读博并希望进入高校任教的学者们带来了冲击和担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读博去高校还有性价比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一、 “编制”的价值分析.............
  • 回答
    博士毕业找工作,尤其是想进高校,小论文一作的重要性,这绝对是个老生常谈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能不能说“绝对”、“至关重要”?嗯,那要看情况,但说它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绝对不夸张。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它能让你的求职路顺畅不少,或者说,没有它,你会面临什么挑战。为什么小论文一作这么香?首先,咱们.............
  • 回答
    36岁博士毕业,选择去高校当老师,这件事本身并不算晚,甚至可以说正是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转型到教育领域的好时机。不过,“适合”与否,得从多个维度来仔细考量,毕竟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并非人人都能游刃有余。首先,我们得明白,36岁拿到博士学位意味着你已经在这条学术道路上走了相当长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博士毕业生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现实的考量。我尽力用更具人情味和现实感的语言,来给你分析一下“博士毕业去普通二本高校当老师,以后事业就毁了吗?”这个问题的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许多博士毕业生而言,尤其是那些对学术研究抱有极高热情、目标是冲击顶尖高校或进入科研院所的来说,选择.............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去科研院所还是高校,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纠结的问题。两者各有千秋,选择哪条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性格偏好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科研院所简单来说,科研院所的定位更纯粹,就是“搞科研”。它们往往隶属于国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或行业协会,核.............
  • 回答
    博士毕业后想进一所好一点的高校当老师,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国内博士毕业生在考虑职业发展时会遇到的一个关键点。关于“一定需要留学经历吗?”,我的理解是:不一定,但留学经历在很多情况下会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顶尖高校或者对国际化视野有较高要求的学科领域。咱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尽量说得贴近实际,.............
  • 回答
    这绝对是摆在所有海归博士面前的一道经典选择题,也充满了现实的考量。一边是光鲜亮丽的业界高薪,一边是相对清贫却承载着学术梦想的高校职位,确实让人难以抉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帮你梳理梳理思路。1. 业界Offer:160万,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首先,160万年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都是一个非常.............
  • 回答
    关于博士毕业后为何普遍倾向于进入高校任职,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层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铁饭碗”的吸引力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更多是源于博士训练本身塑造的职业目标与高校这一平台的高度契合,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从博士训练的本质来看,它本身就是为学术研究而生的。攻读博士学位,核心目标就是培养独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触及了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确实,高校是许多博士毕业生期望的起点,但当高校岗位饱和,企业对博士的实际需求又未能完全承接时,博士的就业方向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探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和企业之外可能的发展方向和.............
  • 回答
    恭喜你顺利完成中科院某所的博士学业,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成就,也为你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关于是留在熟悉的导师组继续深耕,还是踏上高校的讲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细致地权衡利弊,更要结合你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兴趣来做决定。首先,我们来聊聊“留组”。留在熟悉的导师组,最大的优势在于.............
  •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AI领域博士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会纠结的难题,两者都有着各自的吸引力和挑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认识它们。一、 中科院大牛组博后首先,我们来聊聊去中科院大牛组做博后。1. “大牛组”的魅力何在? 学术前沿与资源优势: 中科院,特别是那些在AI领域声名.............
  • 回答
    勉强毕业的博士,想在高校找到教职,这确实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但并非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评估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并采取有效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勉强毕业”这四个字背后可能包含的含义。它可能意味着: 学术成果相对薄弱: 比如论文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或者研究方向不够前沿、创新性不强。发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