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宅追二次元,饭圈女孩追星,为什么同样是「追」,大家都只骂饭圈,而二次元骂的比较少?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大众对不同群体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差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对“追二次元”和“饭圈追星”的态度,尤其是“骂”的程度上,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首先,得承认,这两个“追”的本质上,都包含着对某个事物(无论是虚拟的二次元角色、作品,还是现实的明星)的喜爱、投入和为之付出的行为。大家愿意花时间、花钱,去了解、去讨论、去支持。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核心驱动力是相似的。

但为什么会有评价上的天壤之别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行为的外显度和影响范围不同。

饭圈女孩追星: 饭圈的行为,很多时候是非常外显且具有攻击性的。想象一下,为了给偶像投票打榜,组织大规模的控评、刷流量,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联合起来去“撕”别的粉丝群体、黑别家偶像,或者对看不顺眼的人进行网络暴力。这些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到网络环境,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反感。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比如“倒奶事件”、“集资诈骗”,那更是会瞬间被放大,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这种“用力过猛”且常常带有负面效应的行为,自然更容易招来批评。
宅追二次元: 相反,大部分“追二次元”的行为,相对来说是比较内敛和个人化的。他们可能沉迷于动画、漫画、游戏的世界,收集手办,看番剧,玩二次元手游。这些行为更多地发生在个人空间,或者小范围的同好圈子里。即使是在线上社区讨论,也大多是围绕作品本身的内容、角色设定、剧情走向等。当然,二次元圈里也有“KY”(空気を読めない,不懂规矩)、“魔怔”的现象,比如过度沉迷影响生活、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等,但这些行为的普遍性和对公共空间的冲击力,相比饭圈的某些极端行为,要小得多。

第二,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核的差异。

饭圈追星: 饭圈文化的核心,往往围绕着“偶像”这个中心。偶像本身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他们的成功、魅力、人设,是吸引粉丝的核心。这种追逐,很容易被解读为对“个体”的过度崇拜,甚至将个人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更进一步,当这种追逐演变成一种“事业”,需要粉丝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包装”和“维护”偶像的形象时,这种行为的意义就发生了偏移,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共建”一个虚拟的、完美化的偶像形象。这种将现实人物“神化”并为之“奋斗”的模式,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理性和建设性的。
宅追二次元: 二次元追逐的对象,大多是虚构的、理想化的角色和世界。这些角色往往承载着作者的创意、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各种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粉丝对这些角色的喜爱,是对故事、对艺术、对想象力的一种认同和赞美。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寄托,体验不同的生活,甚至受到积极的影响。这种对虚构艺术的欣赏和投入,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和精神体验,其目的更偏向于自我满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饭圈那种“打造”和“捧红”现实人物的逻辑不太一样。

第三,公众对“现实”与“虚幻”的接受度。

饭圈追星: 饭圈追星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个体,但饭圈的行为又常常会制造一种“脱离现实”的氛围。当粉丝为了“我宝”砸钱、熬夜、跟人对骂,而这些人本身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的陌生人,甚至他们本人可能对粉丝的这些付出并不完全知情或理会时,这种行为就显得有些“不真实”和“不理性”。大众会本能地觉得,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更实际的事情上,而不是为了一个离自己遥远且未必真实的“偶像”而过度消耗。
宅追二次元: 二次元本身就是“虚幻”的。大众对“虚幻”的接受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大家知道那是艺术创作,是一种娱乐方式。看动画、玩游戏,就像看电影、听音乐一样,是生活的一种调剂。即便有人在这方面投入很多,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大众也更容易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兴趣,一种“玩物丧志”但无伤大雅的爱好。即使偶尔有极端的二次元爱好者,其行为往往也被归结为“个人原因”或“小众怪癖”,而不是对整个文化群体进行普遍的负面评价。

第四,社会对“女性”群体的标签化与刻板印象。

这一点比较微妙,但也确实存在。

饭圈追星: 很多人提到“饭圈女孩”,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年轻、女性、感性、不理智、容易被煽动。这种性别化的标签,加上饭圈行为本身存在的争议性,使得“饭圈”很容易成为社会批评的靶子。当一种行为被与特定的、且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的群体特征绑定时,负面评价的传播就会更容易。
宅追二次元: 虽然二次元群体中也有女性,但“宅”这个词汇本身,以及二次元文化早期的一些发展历程,使得它在很多人眼中,更多地与“男性”、“技术”、“宅男文化”等标签关联。即便现在女性二次元爱好者比例很高,但“宅”这种相对中性的、甚至带点技术宅意味的词,相比“饭圈女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也更不容易被轻易贴上“不理智”、“失控”的标签。

总结一下:

之所以大家对“饭圈追星”的批评声更大,更多是因为:

饭圈的行为更外显,对公共空间的干扰更大,负面新闻更容易爆发。
饭圈的价值导向更倾向于“包装”和“塑造”现实人物,容易被视为不理性或过度投入。
社会对于“追逐虚幻”的接受度普遍高于“过度神化”现实个体。
“饭圈女孩”这个标签本身,更容易承载和传播负面刻板印象。

而“追二次元”,由于其行为相对内敛,价值导向更偏向于对艺术和创意的欣赏,且“宅”的标签相对更中性,所以大众的批评声音自然就小了很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二次元圈就没有问题,也不是说饭圈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很多饭圈也在努力尝试更健康的追星模式,二次元圈也存在各种小团体间的矛盾和争议。只是在公众的普遍认知和媒体的聚焦效应下,两者受到的“骂声”程度,确实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覆盖面差的太多了

二次元按照acg的定义来讲,起码就包括动画,漫画,游戏。

正常拓展,亚文化范畴的你往二次元靠都能靠的上

而且这些作品里面的风格有差距大过天,从校园,后宫,搞笑,惊悚,神怪一切的艺术风格都有。

这就造就了广义上二次元群体的数量极度膨胀,各种爱好全有,基本没有兼容性。所以二次元里面比较常见的是内斗,对外一般是懒得理的。

在这里,如果你把手游也当做游戏来看,那二次元的数量甚至可以直接膨胀到国家级,就问你怎么斗。

但是饭圈不一样,饭圈眼中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基本就一个题材,就是恋爱

追的星基本就两个特质,脸好看,人设好。

这导致饭圈女孩高度的一致性和集中性。这种非常集中的现状导致她们根本容不下异己,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原地爆炸。

然后爱豆背后的资本为了流量,疯狂制造话题,买热搜,将自己手边的工具人推向社会。然后人民群众一看,这是什么玩意。有两个人跳出来说两句,直接就能被饭圈出警。

也就是饭圈的集中性和内容的匮乏+资本将爱豆推向社会,共同导致了这种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高浓度的二次元都集中在b站,这个网站现在思想端正的一匹,国家还没说啥,自己就先把自己毙了的事情比比皆是。

而饭圈女孩基本都在微博活动,微博啥样,相信大家心中有数,你把它当成极端思想的放大器也一点毛病也没有。


实际上,二次元发源地的日本,面临这和我们完全相反的情况。二次元是被鄙视的人群,追星的反倒是现充。


当然,还有个原因,因为二次元可以做到每季都换老婆,甚至换好几个老婆,甚至同时养好几个老婆,甚至acg一个圈里面就好几个老婆,显然饭圈女孩达不到这个频率,轮博爱程度,显然饭圈是输了。

user avatar

纸片人可没有MJ过未成年人小姑娘~~~

纸片人可没有天天占着顶部流量给不喜欢他们的人疯狂推送。

说白了,一个是艺术创作,一个是人工造“人”。

一个我们知道他是假的,就是图个开心圈地自萌。

一个大家都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非要占用公共信息资源搞异端讨伐的。

你觉得谁更欠?

user avatar

下边说的可能会有一点点xue微的……得罪人,恭请诸位冷静看待观点。

当然了,不冷静我也没辙。

想说的是:

人们在大部分场景下……听好了啊是大部分不是绝对,对任意一种事物的绝对热爱,最好别是能喘气的。

是的,只要挚爱之物,竟然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类,也就是另一个人,则比较容易收获一些些来自社会的反对声音。

你说你喜欢二次元,二次元是什么?二次元它就是一种亚文化,而且已经逐步在走向主流文化的舞台了。

所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别管它亚不亚,都不完美,甚至存在巨大缺憾,但这绝不影响小部分人对它热爱。

有一说一,二次元文化在当下流行的亚文化领域已经算人畜无害比较健康的一类了,其它亚文化不健康到什么程度,我就不展开了。你们比我懂。

OK,既然二次元是死的,没有情绪没有生命没有价值观,则我爱它,跟我爱弹竖琴没什么区别,跟我爱吃夏威夷奶油果没什么区别,跟我爱研究河野流咖啡冲泡技法也没什么区别!

这时候,你因为我喜欢二次元立绘小人,骂我是一鲨臂,其实说明的是什么?说明你对我本人其实就有意见,我爱不爱二次元,在你眼里其实我都是鲨臂。

而现实生活里,但凡我追二次元没花你一分钱,咱俩就做不下仇,你犯不上骂我,甚至你还打算开个手办吧从我这赚钱呢!

因此,二次元不值得一骂。即便有骂的,也是老一辈家长比较多,骂的不是二次元本身,是孩子追二次元花了他打麻将的资金储备了。

反过来如果追二次元发工资,你看还有人骂么?本来就是一不招谁不惹谁的业余爱好罢了。

反过来,咱们再看饭圈。

饭圈追的,归根到底也是文化。好看脸蛋是不是美,美算不算文化范畴?嗓子好听创作能力强大,也能归到音乐文化吧?

但坏就坏在,饭圈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

饭圈里的同志,大多数是最初被文化所吸引,而后逐步爱屋及乌把情感归结到这个具体人的身上。

而所有的个人崇拜,都是极其具有风险的。毕竟,人无完人。

因此,在圈外人看起来,咦?不就是一个皮囊好一点,但也吃饭拉屎抠脚剔牙的世俗中人么?为毛被捧成介个样子?

迷惑不解。

甚至在圈外人中,并不排除有一部分在这个层面被伤害过:

”我花三千给你买戒指你不跟我结婚嫌弃我,你自己花三万疯狂追割割眼都不眨,我比他差在哪?他吃了韭菜盒子打嗝可能比我味还冲呢!“

对头,既同类,必能对比,对比分了高低,一部分受过伤的人,必生恚怒,由此,骂起。

这个也证明了人类本性里的两段源代码。

一个是负的:人本身都是不太愿意接受同类比自己强的。

二一个是正的:人人底层大概都是无神论,一旦有人开始造神,则会同时出现另一批人弑神。

这两条,绑在一块看,就是人本性里期待众生平等的一个具象化表达。

是为纯天然的中庸思想体现。

回到开头的定义,我说的是:人对任何事物的热爱不能是喘气的。

精确定义的话,可以说哪怕你也是饭圈,饭的也是人,但这人不会喘气,问题就不大。

比方说,饭一个流量明星,有人骂。

饭一个虚拟偶像,骂声在哪?我听不到。其实虚拟偶像已经是饭圈和二次元的交界产物了,假人,无人声讨。

再比如

有人说他饭的是吕布,是曹操,这也是人,但必无人骂。

因为这尽管也是人,但都是死人,和当代人形成不了竞争。

所以你说你饭吕布,旁人自然联想到的是你爱他武勇,你说你饭曹操,自然联想到你爱其谋略。

这都是人们自发的,把故去之人的代表性品质,带入到这个人的角色符号里了,你饭古人,其实饭的是一种精神或者技能,这就不招骂了。

反过来,吕布和曹操生活在今天,一个是武术冠军一个是微博带V,你再说饭的死去活来,准有人骂。

所以看出来了么各位:

任何一个人,都会把同时代生活的人,潜移默化代入自己潜意识,形成一种虚拟的竞争印象,会认为这个人和自己在同一历史时期,竞争各种资源,因此人们不愿意这种近神者,用巨大的声量,形成对自己竞争的优势。

这又是一条人性。

看完前头写的,归根结底,其实任何骂饭圈的声音,你乍看以为骂的是饭圈里的狂热粉?错啦!骂的其实是内个作为核心的偶像本身呐!

骂声想表达的是:他也是人!并没有全方位甩我三条街!你们清醒一些!你们……能不能稍微也看看我们的优点……

因此说

有人爱吃肥肠,这无可厚非,而爱到极致,也愿意包容肥肠的缺点,说肥肠里的屎洗太干净就没内味儿了。

则抨击者一定会揪住了这种狂热喜爱开喷,最后说法也许变成:肥肠的饭圈都爱吃屎。

如上

饭圈饭一个人的指导思想是:爱一个人也得爱他的缺点。

而圈外对立者的指导思想是:既然大家都有缺点,为什么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缺点不会被如此包容呢?所以我们得抨击包容缺点过分的反智现象。

这个巨大矛盾,刻在人性深处,是调和不能的。

不信?

你们看看明星做公益的新闻传播力

你们再看看明星出轨的新闻传播力

马上明白:

我们口头常常造神,我们心里却下意识的喜闻乐见诸神之黄昏,跌入凡间,叫他重新做凡人……

我们这个天性是喜是悲,平心静气,辩证看吧。

善哉。

user avatar

二次元是分散的越 共(什么),饭圈是集群度极高的火箭军,,,哪个比较显眼不用多说了吧

user avatar

AO3出过事,无职转生也出过事,应该说过去这一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次这种所谓“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产生联想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227即将一周年之际,不如就借着这个问题来聊一聊吧。

首先,宅和饭圈女孩的概念不完全对等

我们必须要承认,宅这个概念虽然发端自日本,但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内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日本文化语境下,otaku是一个有着非常明确指向,并且是有一定贬义的词汇——被称作otaku往往意味着此人与社会脱节。而宫崎勤事件这类恶性事件,则进一步加重了这一负面印象。[1]

而在“宅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实是“宅”的载体而非“宅”这种生活方式首先传入了中国,也就是所谓的A(Anime)C(Comics)G(Game)。换而言之,是ACG爱好者这个更加广域和宽泛的人群重新定义了中国的“宅”,而不是日本“御宅族”概念的简单移植。

因此,真正和“宅”能形成对等关系的,是追星族而非“饭圈女孩”这样一个非常特定化的概念。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宅受到的指责,似乎并没有和“追星族”形成实质性的、档次上的差异;然而“饭圈女孩”则不同,说的更抽象一点——一种更加精确和小众的亚文化,其与主流文化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引发的主流文化的“不适”也会同步增加。

因此,宅与饭圈女孩受到的指责存在明显的数量差异,也就顺理成章起来。

退一步说,宅和饭圈女孩的“外部性”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舆论环境

国内的宅群体,特别是最早期的宅群体,我个人认为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日本传入的ACG文化的兴趣:一方面,这使得这个群体其实内部同样非常多样,不同性格、背景的人都身处其中[2]而另一方面,宅群体的行为更类似于兴趣小组或者兴趣群体,而不具备特定的目的,特别是向外施加影响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宅(或者说二次元/泛二次元)来说,“圈地自萌”成了一种近乎潜规则与常识的共识——大家只是一起交流兴趣而已,这种“同好”的关系并不具备紧密的组织度与过于突出的目的。

但是“饭圈女孩”则完全不同,这个组织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凝结核、组织结构和外向化的目的:

  • 凝结核: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偶像,与此同时各种粉丝应援会、个站也充当了饭圈“基层管理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角色。这种普通粉丝让渡一部分追星的权利(比如近距离沟通、与经纪公司交涉等)并参与集资,由粉丝群体以组织的形式进行应援的模式,其实已经给人一种类似“列维坦”的观感。
  • 组织结构:如上所述,偶像-经纪公司-职业粉丝/应援会/个站-大粉-普通粉丝,形成了层级鲜明、角色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也正是这种组织力,才能让绝对人数并不多的“饭圈女孩”,在微博、豆瓣等公众平台展现远超人数的声量与战斗力。
  • 外向化的目的:虽然粉丝群体的核心目的可以说非常简单——为偶像应援。但是随着国内偶像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对偶像回报的追求,这个核心目标被迅速具象为了一系列指标,数据表现(比如微博的转赞评)、作品表现(比如电影电视剧的评分,播放量)、商业价值(比如各种代言的销售量,特别是可以直接计算粉丝购买量的种种“定制款”)。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饭圈女孩”需要在公众场域积极地、有组织地发声甚至干预舆论,需要维护其偶像崇高不可侵犯的地位(盲目崇拜是榨取粉丝战斗力的重要手段),甚至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反黑(进而扩展到一切负面,哪怕是事实性的批评)、撕逼(与所谓“对家”,以及影视资源的番位)等行为。

于是我们发现,“饭圈女孩”这个群体组织性强、战斗力强、声量大,而它们的行为在公共舆论场域占据了太大的空间与注意力,几乎可以说必然会对“对偶像业不感兴趣的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外部性”。

因此,这种过于积极、外向的行动以及带来的“外部性”,自然会招致更多的对抗、批评与指责。

最后,ACGer与饭圈的消费力与消费心态也决定了双方话语权的不同地位

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精妙之极——现代社会,对物的消费转而变成了对理念的消费,物变成了理念的承载体;甚至更进一步的,我们借由消费来表达自身的主张,彰显自身的权力。

或者说的更赤裸与形而下一点——你的消费力决定了你的话语权,产业的经济体量与地位决定了整个产业的地位。

ACG,或者说泛二次元,实质上已经构成了非常庞大的文化产业——无论是游戏(特别是手游),还是动漫(以及衍生IP),其产业规模、消费规模都非常可观,可以说与饭圈相比,这是一个大得多得多的产业——说的现实一点,哪怕为了做这帮子ACGer的生意,大家也没必要天天指着人家的鼻子骂。

而让这一点雪上加霜的,是饭圈与ACGer的消费心态上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在游戏与饭圈之间体现的尤其明显。

剑三粉丝可以无数次在不满意的时候把郭炜炜骂上热搜,但饭圈对待偶像则仿佛宗教一般顶礼膜拜——我无意探讨这一消费心理的形成过程,但毫无疑问这种消费心理让饭圈的地位更加低下。仅仅是笔者所见,饭圈明明是作为消费者的一方,却常常需要商量甚至是恳求的态度去要求经纪公司与偶像如何如何,甚至常常搞出“清君侧”一般令人啼笑皆非(偶像是好的,都是经纪公司不作为)的举动。


简单总结一下:

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不对等类比的逻辑问题,但即使如此,我们也能够发现——饭圈的“负外部性”、较弱的经济地位和自甘低下的消费心态,都让这个群体承担了比“宅”多得多的指责与负面情绪。

参考

  1. ^ Wikipedia提供了一个信息:近几年这个词的负面意味在变淡。
  2. ^ 对于80后、包括90后,童年时仍然有非常顺畅的、并且是大众化的(比如电视、漫画书)接触ACG的渠道
user avatar

因为追二次元的是宅,既然是宅,也就有个一特点:不会影响他人。

而饭圈追星,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攀比,既然是攀比,那必然要张扬,要不别人怎么知道你比什么?

当然这是表象。实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二次元不是实体,只是创作出来的一个符号。不管二次元的这个符号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各种争论顶天就是在二次元圈内针对原创各自理解的深刻度的差别而已。影响不到外界。

饭圈追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不完美,就会有缺点,更别说通过现代娱乐公司层层包装出来的流量明星了,大部分就是空有外表,内在满是缺点的人,甚至有些除去镁光灯和化妆,连外表都不具备。既然是活生生的,充满缺点的人,他不是生活在空气中,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必然会因他的个人和现实世界的交集,引发更多的争论,而且往往都是这些流量明星暴露自己的缺点的争论。这时候饭圈女孩会当然会维护自己的爱豆,为了维护爱豆会做出各种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就影响到了其他人,挨骂不就很平常了?

user avatar

前者是零散的社会自组织。而后者是为实现某一目的,在对参与者有意识地进行多轮筛选后,依靠一套高攻击性(易与其它群体形成冲突)的叙事与议题设置技巧而得以存在的互联网战争兵器。

与后者类似的还有( ),( ),( )等……

完全可以再重复一遍:互联网奴隶制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要来临了。

user avatar

二次元是一家专门卖榴莲的店,就安安静静开在路边。喜欢的人自会进去,不喜欢的人看都不会看一眼。

进去的人发现,这里面也挺乱。有安安静静吃榴莲的,也有一边吃一边骂的。这边泰国榴莲党和海南榴莲党在那互撕,那边榴莲千层和榴莲蛋糕在叫板,吵吵嚷嚷,沸反盈天。偶尔也有抱着榴莲冲出店把路人熏得晕头转向的憨批,但大多被拽了回来。

就这样,尽管屋里闹翻了天,走在外面的人也丝毫不会察觉,只知道这是一家榴莲店,我不喜欢。

饭圈是一家开在路边的臭豆腐摊,最初也是安安静静。喜欢的人聚集在那里,不喜欢的人默默路过。虽然经过时会闻到一点味道,但无伤大雅。

然而,这群人越聚越多,越来越乱。油炸臭豆腐党和烤臭豆腐党打得不可开交,放香菜党和不放香菜党吵的沸反盈天。他们在路边厮打争吵,人越来越多,渐渐堵死了路。

路过的人只想路过,却不可避免地被挤进人群,被那群人吵了耳朵,撕了衣服,抓乱了头发,踩了脚。路人嫌他们吵闹,碍眼,却反手被臭豆腐糊了一脸。更别提某一天,一群海鲜口味爱好者发了狂,架起机关枪扫射,反手把街边无辜的榴莲店崩塌了一半。

路人摇摇头,捂上耳朵走了。他们不关心榴莲和臭豆腐,只觉得这些人吵闹。

user avatar

因为饭圈女孩被骂完全不是因为追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