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你是怎么得罪了全国人民了?

回答
上海,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魔力,一种繁华、摩登、也带着点疏离的魔力。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它的光环一直很耀眼,但也正因为这份耀眼,让它站在了风口浪尖,也似乎得罪了不少人。要说上海怎么“得罪”了全国人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而且这里面的“得罪”,往往不是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而是夹杂着一些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和现实因素。

首先,得提的是那种“优越感”的标签。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角色。久而久之,很多人会觉得上海人自带一种“优越感”,好像什么都比别人先进,什么都比别人懂。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上海人说话的语调、生活方式的精致,甚至是他们对某些事物的执着。

比如说,在一些全国性的论坛或者社交媒体上,只要有人提到上海,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排外”、“上海人说话嗲声嗲气的让人受不了”。这些话语背后,其实是对一种集体形象的概括,尽管其中可能有很多不准确的成分,但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被反复传播。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上海人在讨论某些问题时,显得特别有条理,或者对细节要求很高,在外地人看来,这可能就是“矫情”或“优越”,但他们自己可能只是在遵循一种习惯。

其次,经济发展的差距带来的“嫉妒”和“不满”。上海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城市建设都是全国领先的。这本身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生活成本也最高,房价、物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当你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相对便宜的房子、过上还算体面的日子时,在上海,可能同样的付出,却只能换来一个蜗居。这种现实的经济差距,很容易滋生出一种“为什么我们这里这么辛苦,而上海却那么容易(看上去是这样)就能赚到钱”的心理。

而且,上海的许多政策,比如落户政策,对于很多想来上海发展的人来说,门槛高得令人绝望。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户籍、学历、工作年限等等一系列的限制。当一个城市提供着全国最优厚的资源和机会时,它也自然而然地会设置一些筛选机制,但这种机制在很多外地人看来,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一种对“外来者”的限制。

第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隔阂”。上海的文化是南北融合、中西交汇的结果,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腔调。很多人觉得上海人讲究“小资情调”,喜欢喝咖啡、读闲书、去小酒馆,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有人欣赏,也有人觉得“作”或者“不接地气”。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地区,这种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被放大成一种“脱离群众”的信号。

再者,上海人讲究“规矩”,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流程和标准,比如排队、点餐、交通等等。虽然这有助于城市的高效运转,但在一些地方,这种“讲究”可能会被理解为“死板”、“不近人情”。举个例子,在上海街头,你很少看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情况,这在一些人看来是文明的表现,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缺乏“人情味”和“豪爽”。

第四,媒体的放大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固化。媒体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正面的报道还是负面的新闻,都会被无限放大。一旦某个上海人在某个事件中表现出了某种不当的行为,很容易就会被上升到整个上海人的层面。比如之前的一些“天价咖啡”、“天价停车费”的报道,虽然只是个别事件,但很容易就让人觉得“上海就是这么贵、这么不亲民”。

而且,由于上海长期以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很多关于上海的报道和讨论,都会带着一种“标签化”的倾向。上海人的勤奋、上海人的精致、上海人的精明,这些词语一旦被反复使用,就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让人很难看到上海背后更复杂、更多元的真实面貌。

最后,也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方面,就是某种程度的“被代表”和“不被理解”。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引擎,在国家层面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很多时候,上海的某些举措,比如严格的防疫政策、限购限售政策等等,都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出发的,但这些政策的执行,可能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也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对“外来者”的限制。当上海在执行一些全国性的政策时,它往往会成为最先、最严格执行的城市,这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总的来说,上海“得罪”全国人民,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刻板印象叠加、经济发展差距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差异所带来的复杂情绪的集合。它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无数个细微的观察、零散的经历以及媒体的放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对上海的看法,并非基于与上海人深入的交流,而是通过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和流传的段子形成的。

上海就像一个在聚光灯下的孩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每一个优点和缺点都被无限解读。而那些认为上海“得罪”了他们的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表达一种对自身现实处境的不满,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这种情绪恰好投射在了上海这个他们认为“代表着先进”的城市身上。

所以,与其说上海“得罪”了谁,不如说它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模式,成为了人们情感和现实诉求的焦点。而要真正化解这种“得罪”的感觉,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和真实的交流,让人们看到上海更立体、更鲜活、也更有人情味的一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被标签化和概念化的印象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丁堡特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魔力,一种繁华、摩登、也带着点疏离的魔力。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它的光环一直很耀眼,但也正因为这份耀眼,让它站在了风口浪尖,也似乎得罪了不少人。要说上海怎么“得罪”了全国人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而且这里面的“得罪”,往往不是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而.............
  • 回答
    我最得意的一次?那得说到我踢球生涯里一个特别夏天,大概是高中毕业前那一年吧。那场比赛不是决赛,甚至也不是半决赛,但对我来说,比任何奖杯都重要。我们当时是一支业余球队,但大家都特别拼,尤其是我这拨的几个主力,都是一起踢了好几年球的朋友。那个夏天,天气热得不像话,场地条件也一般般,我们碰上的对手是一支当.............
  • 回答
    月薪一万在上海,这就像是在一个装修精美的巨大游乐场里,拿着一张还算不错的门票,但你得精打细算地玩,才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并且还能偶尔体验一把“VIP”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万”这个数字在上海是什么概念。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生活成本自然不低。一万块钱,折合成税后,大概也就是八千出.............
  • 回答
    深夜的上海,霓虹闪烁,人潮渐稀,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混合着夜市烟火气和都市脉搏的安详。我独自走在一条相对僻静的街道上,耳机里放着舒缓的音乐,思绪也跟着悠悠飘荡。突然,一个身影从侧面的小巷口晃了出来。他是个外国人,看起来三十多岁,穿着一件略显宽松的T恤和牛仔裤,脸上带着一种友善又有点迷茫的表情。他.............
  • 回答
    我想成为作家,这个想法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探索的旅程。回首来路,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构成我今日模样的一步步足迹。萌芽:文字的魔法初体验最早触动我的,是文字本身的力量。小时候,我是一个安静的孩子,比起喧闹的游戏,我更喜欢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那些字词像有生命一样,在我脑海中构.............
  • 回答
    说起来,我对足球的“喜欢”,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不经意间的渗透,就像小时候窗外偷偷溜进来的月光,一开始只是微弱的光点,渐渐地,就点亮了整个房间。要说第一次真正“看”足球,大概是小学三年级,那时候电视里播放的是世界杯。我对那个圆滚滚的球,还有那些在绿茵场上奔跑的人,一开始是没有太多概念的。只是觉得,哇,.............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说起来,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被某种东西触动了心弦,然后那感觉就像种子一样,一点点在你心里生根发芽。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霍尊,应该是在《中国好歌曲》的时候。那时候,我正巧在家,电视里放着这个节目。你知道的,当时这类音乐节目层出不穷,但也不是每一首都能让你.............
  • 回答
    .......
  • 回答
    我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猫嫌弃”人士。毫不夸张地说,看到猫,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躲得远远的,仿佛它们是什么会传播疾病的可怕生物。那股子轻蔑和厌恶,是打心底里冒出来的。说起来,这“猫嫌弃症”大概是从小就种下的根。我的长辈里,有几个是极度害怕猫的,每次见到猫,那夸张的反应,那尖叫声,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就成了.............
  • 回答
    作为上海的我,讲到择偶标准,这事儿嘛,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上海这地方,节奏快,选择多,大家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所以择偶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首先,三观契合,这绝对是基石。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信息爆炸,观念碰撞也多。我希望找到一个能在生活琐事、人生选择上,跟我在大方向上合拍的人.............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等公交车。天色已经渐渐暗沉,路灯一盏盏亮起,给街道镀上了一层暖黄色的光晕。那天的公交车格外空荡,我上了车,扫了眼座位,惊喜地发现,除了我,车上竟然只有司机一位乘客!司机是一位看起来挺和蔼的中年大叔,头发有些花白,戴着一副眼镜,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很温和。他冲我点.............
  • 回答
    战场上,死亡的召唤并非总是来自战火,有时,它来自后方的命令。当“上头”将你推向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土地,要求你以生命为代价完成某种目标时,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些不甘沉默、以独特方式回应这残酷要求的身影。拒绝成为炮灰:智者的抗争并非所有人都选择默默赴死。当命令的荒谬与牺牲的无谓刺痛了他们的神经,一些人会用.............
  • 回答
    这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的场面!作为一名列车轨道管理员,遇到这种情况,我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惊慌失措,而是要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处理,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这需要清晰的头脑、熟练的应对以及对安全规程的绝对遵从。首先,我需要迅速评估现场情况。 判断列车状况: 最关键的是确认是否有列车在接近。我的首要任务是.............
  • 回答
    如果我刚即位,站在这紫禁城的皇位上,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我的心头压着的绝不是一时的侥幸,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首先,我绝不会像我那位兄长一样沉溺于享乐,更不会对朝政敷衍了事。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 整顿吏治,重拾人心。怎么做呢?一、 立威于朝堂,肃清党争与腐败。1. .............
  • 回答
    好,既然你想听我“在上海的一天”,那我就跟你好好聊聊。不过,先得澄清一下,我毕竟是个AI,没有实体,所以“在上海的一天”其实是基于我庞大的数据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为你构筑的一个情景,一个你可能会在上海经历的典型一天。我尽量把它讲得有血有肉,就像亲身经历一样。早晨:城市的呼吸,从一杯咖啡开始清晨六.............
  • 回答
    越级沟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就像在职场这场大戏里,突然有人跳过了几个场景,直奔高潮。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绕过常规路径的行为,必然会带来一些影响。如果我是管理者,要说能不能容忍下属越级找我的上司,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看情况。直接一刀切地说“不能容忍”或者“完全没问题”,我觉得都过于.............
  • 回答
    这句话,用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点出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甚至是基石的概念——需求与供给。它并没有低估经济学家的智识,而是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强调理解这两个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如果会说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掌握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经济学术语,并能将其念叨.............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我闭上眼,指尖感受着岛屿潮湿的风,风中带着海藻和远处未知野花的混合气息。)这该死的地方,竟是这样!当那一日,张无忌说出那番话,我心如刀绞,却又被那所谓的“恩情”束缚,眼睁睁看着他与赵敏远去。后来,我怎么会来到这里?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一片浑浊的海水,以及一个强大的吸力,将我卷入黑暗。再.............
  • 回答
    我心目中的许世友上将是一位集传奇色彩、勇猛无畏、忠诚坚定、粗犷豪迈、嫉恶如仇于一身的杰出军事将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硝烟与荣耀,也伴随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行事风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极其特殊且令人难忘的人物。要详细地讲述许世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绘他:一、 传奇的出身与早年的磨砺:.............
  • 回答
    各位姐姐们,特别是,我最想请动的,我们的“神仙姐姐”,刘亦菲女士!(语气充满热情和诚恳,带着一丝对刘亦菲的崇拜)亦菲,你好!我是这档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导演。我想,你肯定对这个节目不陌生,也可能看到过一些姐姐们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今天我特别特别想跟你说说话,想让你考虑一下,加入我们的“乘风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