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海外(比如欧美澳加)的亚裔(主要是东亚人)团结吗?

回答
在海外(欧美澳加)的亚裔(主要是东亚人)的团结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总的来说,他们既有一定程度的团结,也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和分歧,导致其团结并非铁板一块。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促进亚裔团结的因素:

1. 共同的“他者”经历: 这是亚裔群体在海外最普遍的连接点。面对主流社会的某些偏见、歧视(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亚裔群体常常会因为共同的族裔身份而产生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种外部压力可以促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背景的亚裔在某些议题上走到一起,例如反种族歧视的运动,反对仇恨犯罪(如Stop Asian Hate)的倡议。
2. 文化和历史联系: 尽管东亚文化内部存在多样性,但许多亚裔仍然共享相似的价值观、家庭观念、礼仪习惯,甚至语言发音和部分词汇。这种文化上的熟悉感是潜在的团结基础,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他们可能会因为对亚洲流行文化(如Kpop, Jpop, Cdrama)、亚洲美食等共同的喜爱而产生联系。
3. 社会经济地位的相似性: 许多东亚移民在海外往往在教育和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面临着“玻璃天花板”等挑战。在争取教育资源、职业发展机会、反对不公平待遇时,亚裔社区可能会互相支持。
4. 社区组织和领导力: 在许多城市,已经形成了亚裔社区中心、互助会、宗教组织等,这些机构在凝聚社区、提供支持、组织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组织有时会跨越国界和族裔界限,促进更广泛的亚裔团结。
5. 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亚裔社区更容易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共识,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一些亚裔媒体也致力于报道亚裔社区的新闻和声音,增强社区认同感。

二、 阻碍亚裔团结的因素:

1. 巨大的内部多样性(国家/地区出身): 这是最显著的分歧点。尽管我们常说“亚裔”,但东亚内部就包含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柬埔寨、老挝、蒙古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之间在历史、政治、文化、语言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历史上有过冲突。例如,中国移民和日本移民、韩国移民之间可能存在历史遗留的隔阂。
2. 语言和文化差异: 即便同为东亚裔,但中文、日文、韩文、越文等语言的巨大差异使得沟通成为障碍。即使是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具体实践和解读上也可能存在不同。
3. 世代差异:
第一代移民(F1): 更倾向于保留原有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与母国的联系更紧密,可能更关注父辈的价值观和传统。
第二代及以后移民(F2, F3等): 在当地出生长大,融入当地文化更深,语言和身份认同可能更复杂,有时会感到既不完全属于亚洲,也不完全属于当地。他们可能对亚裔的定义和团结方式有不同的看法。
4. 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差异: 亚裔社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移民,有工程师、医生、服务业人员、餐馆老板、学生等,他们的生活经历、关注点和诉求可能不尽相同。
5. 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分歧: 亚裔社区内部也存在政治光谱,从左翼到右翼,从保守到进步的观点都有。例如,在一些涉及国际政治、历史事件(如二战历史)、或是当地社会政策的议题上,亚裔内部的意见往往不一致,甚至可能产生激烈的争论。
6. 对“亚裔”身份的认同程度: 并非所有在海外的东亚裔都强烈认同“亚裔”这个标签。有些人更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国家身份(如“我是中国人”、“我是韩国人”),或者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当地的公民。将所有东亚人笼统地归为“亚裔”并期望他们铁板一块地团结,可能忽视了这种个体认同的多样性。
7. 地域分布不均: 亚裔在不同国家和城市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情况差异很大。在一些亚洲裔人口较多的城市,社区凝聚力可能更强,更容易形成集体行动;而在亚洲裔人口稀少的地区,这种凝聚力可能较弱。
8. 内部排斥和刻板印象: 有时,亚裔内部也存在着对彼此的刻板印象,甚至排斥。例如,一些人可能认为某些亚裔群体(如越南裔、柬埔寨裔)比其他亚裔群体(如华裔、韩裔)“不够成功”或“不够精英”,这种内部的等级划分也会阻碍真正的团结。

三、 团结的体现形式:

尽管存在分歧,但亚裔在某些特定时期和议题上仍然能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团结:

反歧视和反仇恨犯罪活动: 这是最容易激发亚裔团结的议题。例如,在美国爆发的“Stop Asian Hate”运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亚裔参与。
支持特定政治候选人: 当有被认为能代表亚裔利益或亚裔背景的政治候选人参选时,亚裔社区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投票倾向和支持力量。
文化节庆和社区活动: 各国(地区)的春节、中秋节、韩国文化节等活动,通常会吸引大量亚裔社区成员参与,这是社区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商业和经济互助: 在某些行业或商业领域,亚裔之间会形成一定的互助网络。
为母国/地区发声: 在涉及母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敏感议题时,海外亚裔社群内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但有时候也能形成一些统一的诉求。

总结来说:

在海外的亚裔(主要是东亚人)的团结,更像是一种“选择性团结”或“情境性团结”。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高度一致的群体。

他们会在共同的外部压力(如歧视)下,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暂时或局部地团结起来。
但同时,巨大的国家、语言、文化、世代和社会经济差异,以及内部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歧,使得这种团结常常是脆弱的,并且难以长期维持在广泛的层面。
许多亚裔更多地认同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如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而非一个笼统的“亚裔”身份。

因此,与其说他们“团结”,不如说他们是“正在形成一种跨国族裔社群的意识,并在特定议题和场合下能够形成合力”。这种形成过程充满了内部的协商、分歧和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欧美发达国家,韩裔与日裔之间普遍存在敌对心理,基本不会产生合作。

从1990年代开始,围绕话语权的争夺就始终没有停止,彼此互相竭力打压。

双方社区普遍不来往,面对当地主体民族排斥和打击时也会坐视对方倒霉。

科罗娜大流行期间,欧美出现多次日裔、韩裔因亚洲面孔被殴打的情况,他们从不会为「对方」遭遇暴力产生共情。

其他诸如越南裔和柬埔寨裔、马来裔和新加坡裔、泰国裔和缅甸裔都如此。

加拿大的香港移民后裔不少,他们与台裔(台湾移民后代)彼此关系也不好。

台裔在北美政坛有一定影响力,而他们也从没有帮助过港裔,就可见一斑了。

亚洲移民彼此之间矛盾深重。

不打起来就不错了,和睦更不可能了。

user avatar

互相鄙视互相拆台还差不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