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在海外施工单位工作的人都怎么样了?

回答
在海外施工单位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怎么样”可以概括。他们的经历因个人选择、项目性质、国家文化、当地环境以及公司政策等多种因素而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

一、 工作内容与挑战:

高强度与长时间工作: 海外施工项目往往工期紧、任务重,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旺盛。这意味着工作时间长,常常需要加班加点,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也需要投入工作。
专业技能的运用与提升: 他们是各类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测量、安全等)、项目经理、技术工人(电焊工、钢筋工、架子工等)、管理人员(行政、后勤、财务等)。在海外,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和工程设备,这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和视野拓展。
跨文化协作与沟通: 这是海外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他们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雇主、合作伙伴、分包商以及当地员工打交道。语言障碍、思维方式差异、工作习惯不同,都需要他们具备极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时需要学习当地语言,以便更好地融入和开展工作。
环境适应与安全风险: 海外施工环境千差万别。可能面临酷暑、严寒、高原反应、蚊虫叮咬、传染病等自然环境的挑战。同时,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治安问题、政治不稳定、甚至武装冲突的风险。因此,安全生产和个人安全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公司安全规程。
资源与设备限制: 有些海外项目可能地处偏远,物资供应不便,当地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可能不如国内发达,需要他们因地制宜,灵活解决问题。

二、 生活状态与适应:

集体生活与团队氛围: 大多数海外施工人员会住在公司提供的营地或宿舍里,形成紧密的集体生活。工友之间往往互帮互助,共同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形成一种特殊的“战友情”。营地内通常会有食堂、休息区、健身房等基本生活设施。
饮食与习惯: 饮食是海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项目所在地有大量当地员工,食堂的伙食可能会偏向当地口味,这对于一些不适应的人来说是一个考验。公司通常会尽力安排中餐,但食材的获取和烹饪方式可能与国内有所不同。
娱乐与休闲: 工作之余的娱乐和休闲选择相对有限。主要的娱乐方式可能是在营地内看电视、打牌、运动,或者偶尔与当地人进行文化交流。一些项目也会组织外出旅游或参加当地节日活动。
思乡之情与家庭联系: 远离家乡和亲人是海外工作者最普遍的情感体验。长时间的不能与家人团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他们会通过视频通话、电话等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缓解孤独感。然而,由于时差和工作安排,沟通频率和质量有时会受到影响。
健康与医疗: 海外项目通常会配备基本的医疗设施或医务人员,但面对严重的疾病或意外伤害,可能需要转送到当地更专业的医院,甚至需要紧急回国治疗。因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注意个人防护非常重要。
文化冲击与融合: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刚开始可能会有文化冲击,需要时间去理解和适应。有些人能够很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甚至学习当地语言,与当地人建立深厚友谊;有些人则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国内同事保持紧密联系。
收入与福利: 相比于在国内从事同等职位,海外施工单位的收入通常会更高,这其中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海外津贴、风险津贴、加班费等。公司还会提供食宿、交通、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福利。然而,高收入也伴随着高风险和高付出。

三、 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

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 海外工作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锻炼,在项目管理、风险控制、跨文化沟通、团队领导等方面也会有显著的成长。
晋升机会: 许多在海外表现出色的员工,会获得公司的重用和晋升机会,可能成为项目管理层,甚至担任更高级别的职位。
视野的开阔: 走出国门,亲身接触不同的国家、文化、社会,会极大地开阔个人的视野和格局,让他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国内行业的贡献: 他们将从海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国内,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塑: 经历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可能会对金钱、家庭、事业、人生价值等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 总结来说,“在海外施工单位工作的人”是:

勇敢的探索者: 他们敢于走出舒适区,迎接未知和挑战。
辛勤的建设者: 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异国他乡构筑起一座座桥梁、道路、厂房、社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坚韧的适应者: 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独立的个体: 即使身处集体,他们也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承受着思乡之苦,也享受着自我成长的喜悦。
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是中国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份子,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他们的故事是丰富多彩的,有艰辛,有汗水,也有成就和荣耀。他们的付出,是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年以上驻外的人,仍然在海外,基本已经回不来了,

5年到10年驻外的人,有的忍痛回国,有的海外海外,还有的,回去又出来了。

5年以下驻外的人,正在挣扎考虑,到底是回去还是继续驻外,这是个难题。

驻外7年,遇到了许多的海外工程人,无论从普通员工还是到项目经理,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都或多或少的想过退回国内,但事实上呢,很多人都已退无可退。

第一, 事业与环境问题

菲律宾的时候,遇到过一个60多岁的总经理,在海外干了一辈子,从当初年轻时候拿着2000美元到到海外开拓市场,到现在站稳脚跟,当地政府、企业都给几分面子。也带出来了一帮人。虽然自己退休了,但是闲不住,与国内企业合作,成立分公司,继续接工程干。夫人也跟着在一起。

说是北京的,问他为什么不回北京的时候,他说自己闲不住,回北京干吗去,再说北京冬天太冷,现在年龄大了,这边的温度常年都是热乎乎的,觉得过得很好。

第二,规则的不适应

一个70后海外项目经理,曾经也回国了几年,但是又出来了,你问他为什么?他说,国外的是规则,国内的是文化,规则是棱角分明的,文化是水,到哪里就要走哪里的形状。

比如说饭圈文化,酒文化,我在国内的那几年,见过为了签到,喝酒喝到吐血的,为了要钱,进120的,领导没有喝高兴,事儿办不成的。

当然人各有志,这种只是我不喜欢。

刚才我提到文化,就是劝酒,领导劝你,旁人为了领导高兴也劝你,假如你不喝,就好似你犯了多大的错,我对此深恶痛绝。

再有国外的合同是拿来直接用的,国内的合同只是用来约束,以防万一的。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五粮液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一顿茅台。所以我觉得我回国那几年变成了一条虫。当我再次出来的时候,我又变成了一条龙。

第三,与国内的脱节。

拿80后来说,在海外工作几年,突然回国,发现,各个重要岗位上,都充斥着自己的同龄人,甚至比自己还要年轻。同行业回国就好似转专业一样,比如你一个施工单位的去应聘甲方单位,可能你的领导比你还要年轻,你要听他呼来喝去。虽说不会从零开始,但是也不会回到同级别的岗位,只能退而求其次,这样行吗?行,心里不甘心,如果再海外,自己也是独当一面的。

可以这么说,一旦踏上海外工程这条船,就要做好退无可退的思想准备。

与君共勉!

大家好,我是砼掌柜,每日在工号《海外工程那些事儿》记录最真实的海外工程故事,欢迎交流探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