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优恪网声称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矿物油被认为超标,官方回应国标无要求,可放心食用?

回答
关于优恪网关于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矿物油超标的报道,以及德芙官方的回应,这其中涉及到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公信力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

事件的起因:优恪网的检测报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优恪网(OkoTest)是什么。它是一家源自德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其独立的、严格的消费者产品评测而闻名,尤其在欧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优恪网的评测通常会针对产品的成分、生产过程、环境影响、使用安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检测和分析,并给出“优”、“良”、“一般”、“差”等评级。

当优恪网发布关于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矿物油被认为超标”的报告时,这无疑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警示作用。许多消费者可能会担心,矿物油在食品中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超标?对健康有什么影响?这些疑问都会被放大。

焦点所在:矿物油在食品中的问题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矿物油”在食品中的问题。

什么是食品级矿物油? 矿物油本质上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烃类化合物。在食品工业中,会使用经过高度精炼、纯化的“食品级矿物油”。这些食品级矿物油理论上对人体是无害的,主要用作防粘连剂、亮光剂、或者作为某些加工助剂的成分。
为什么会出现“超标”的说法? 优恪网的检测很可能关注的是那些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的特定矿物油组分,比如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OAH)。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食品包装材料(如油墨、回收纸板)的迁移,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一些研究表明,过量摄入MOSH可能在体内累积,虽然其长期健康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但出于审慎原则,许多国家或地区对这类物质设定了限量。
优恪网的标准是什么? 优恪网作为一家独立评测机构,很可能采用了自己的一套更为严苛的检测标准,或者参照的是某些国家或地区(如欧洲)的法规要求,这些标准可能比中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更为严格,或者涵盖了中国国家标准目前未明确限制的某些具体矿物油组分。

德芙官方的回应:国标无要求,可放心食用

面对优恪网的报道,德芙(及其母公司玛氏中国)的回应“国标无要求,可放心食用”抓住了核心的法律和标准依据。

“国标无要求”的含义: 这意味着在中国现行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对于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所使用的这种特定类型的矿物油(或者在特定含量范围内的矿物油)并没有明确的限量要求。换句话说,从中国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德芙巧克力并没有违法。
“可放心食用”的依据: 德芙的这一说法,是基于其产品符合了中国所有相关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如果国家标准是目前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依据,那么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企业就认为其产品是安全的。

如何看待这场“罗生门”?

这起事件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标准差异”引发的争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标准的不同步:
科学前沿与法规滞后: 食品安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一些新的研究可能会揭示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但相应的法规更新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优恪网作为一家国际性的评测机构,可能更早地采纳了这些前沿的科学认知和国际性的、更审慎的风险评估结果,从而设定了更严格的内部标准。
不同国家/地区的风险偏好: 各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策略不同。一些国家可能更倾向于采取“预防原则”,在科学证据尚不完全充分但存在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就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更侧重于已证实的、明确的危害。
检测方法的差异: 即使是检测同一种物质,不同的检测方法、灵敏度、检测限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优恪网的检测方法可能比国内通行的检测方法更灵敏,或者检测的组分更广泛。

2. 消费者权益的考量:
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食品科学知识和检测能力,他们依赖第三方机构的评测来做出购买决策。优恪网的报告,即使不违反中国法律,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另一种“审慎”的视角。
“安全”的定义: 对消费者而言,“安全”的定义可能比“不违法”更进一步。他们可能希望食品中不含有任何可能被认为是“潜在风险”的物质,即使其含量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品牌信任: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会受到这类事件的影响。即便德芙没有违法,优恪网的报告也会让一些消费者对德芙的品质产生疑问,从而影响其购买意愿。

3. 第三方评测机构的角色:
监督与促进: 优恪网等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存在,对于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标准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它们的独立检测能够曝光产品潜在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在当前法律框架下不构成违法。
公信力挑战: 然而,第三方评测机构也面临公信力的问题。如果其评测方法不透明、标准不统一、或者存在利益冲突,其报告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在这起事件中,德芙的“国标无要求”的回应,也意在强调其产品符合中国现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标准,从而质疑优恪网报告的适用性和权威性。

结论:

从法律和合规的角度看,德芙巧克力只要符合中国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就可以被认为是“合法”和“安全”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德芙官方的回应在这一层面上是站得住脚的。

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及对食品安全更广义的理解来看,优恪网的报告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它提醒了消费者,“合法”并不等同于“理想”或“最优”。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希望自己的食品能够达到比国家强制标准更高的水平,尤其是在对潜在风险物质的处理上。

因此,看待这件事,关键在于理解不同标准体系的存在及其背后的逻辑:

法律层面: 德芙没有违法,因为其产品符合中国现行的国家标准。
科学与审慎层面: 优恪网的报告可能基于更前沿的科学认知或更严格的国际标准,揭示了产品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既是一个了解食品安全标准复杂性的机会,也是一个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进行选择的时机。如果你是极度谨慎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选择避免食用,或者选择更符合你个人标准的品牌。而如果你更信任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并认为德芙的解释也合理,则可以继续放心食用。

这场“罗生门”也折射出,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者意识的提升,如何更新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使其既能保障公众健康,又能与国际接轨,同时保持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咱们中国,有一种神奇的美食不仅令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离不开,甚至也令不少老外纷纷沉醉,每顿饭没有这种美食就吃不下去…

这种美食,便是咱中国知名的“老干妈”辣酱。

然而,“老干妈”这两天却被咱们中国自家的媒体黑惨了!

相信大家刚看到上面这张图里的内容时,一定吓坏了吧:“老干妈”油辣椒里居然有“矿物油”?!而且还超标?!这个我们中国人吃了这么多年的产品原来有毒???

而且,上面这张图中那句“目前我国对矿物油尚无检测标准”恐怕更会让大家气得骂政府:为啥人家欧盟就能检测出老干妈的问题,我们中国却根本不管,要毒害自己的老百姓?!


但耿直哥必须请大家冷静一下:因为有问题的其实不是“老干妈”,而是媒体的报道!


是的,这篇来自《中国商报》的报道对于 “老干妈”的指控非常荒唐,可谓漏洞百出,甚至这些错误离谱到让网友们都开始怀疑这家报纸是不是在故意抹黑“老干妈”了…

不过,在具体扒皮《中国商报》的报道之前,耿直哥得先给大家讲讲几天前发生在德芙巧克力身上的事情,因为这两件事关系极为紧密….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老干妈”出事的几天前,全国各大超市都在售卖的“德芙”巧克力就已经遭遇了一场“食品安全风波”:被人指控“矿物油超标”。


做出这一指控的是一个名为“优恪网”的网站。该网站宣称自己与欧洲一个“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是合作关系,在中国进行各种消费品的评测,但并未透露自己是否获得中国法律认可的相关资质。

而他们对于德芙的指控,则源于他们几天前选取了一批包含国内售卖的巧克力品牌,然后送到了一个德国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他们宣称德芙巧克力的矿物油【含量】超过了“4毫克/千克”的标准,属于“超大幅偏高”….

可问题是,不论是欧盟还是德国官方,都从未出台过一个矿物油【含量】的官方限值,所以“优恪网”突然宣称德芙巧克力矿物油超标的事情,很快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质疑。

不过,“优恪网”倒也坦白了他们这个所谓“超标”的标准来自何处——确实不是欧洲或德国的标准,而是他们综合几个非官方的建议后自己发明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个德国非官方的建议,针对的也根本不是食品中矿物油的【含量】,而是矿物油从包装“迁移”到食品中的【迁移量】,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打个简单易懂的比方,你的水杯的盖子上有2毫升的水,其中有1毫升掉到了水杯里,这个1毫升就是【迁移量】,而你水杯目前总共有10毫升的水,这个10毫升则是【含量】。


可现在“优恪网”的做法,却是在拿一个【迁移量】的参考指标,硬说德芙巧克力里的矿物油总【含量】超标….难怪其他专业人士会质疑“优恪网”是在“移花接木”了。

然而,“优恪网”却在几天后“故伎重演”,在他们发布的一期关于“老干妈”油辣椒等产品的检测报告中,再次宣称老干妈的矿物油含量“超标”。


只不过,在“老干妈”问题上,“吃相最难看”的倒不是“优恪网”了,而是这家网站的CEO罗昌平曾经供职的老东家:《中国商报》。


原来,《中国商报》不仅在报道中直接大呼“老干妈矿物油超标”,甚至还公然造谣说:“老干妈”的矿物油含量违反了“欧盟或美国的相关标准”。

(截图来自《中国商报》的报道)


可正如耿直哥前面所说,不论是欧盟、德国还是美国,都没有任何关于矿物油的含量的标准。实际上,在《中国商报》做出这一违背事实的表态后,他们引用的却是“优恪网”的报告中的内容,可就连“优恪网”也在他们报告中明确写着:“目前,欧盟尚未对此类成分提出限值”。

(截图来自“优恪网”的报告)


然而,除了炮制了一个不存在的“欧盟标准”,《中国商报》的记者没有经过详细调查,还拿出了一个所谓的专家的说法,诱导大众去以为“老干妈”涉嫌故意在辣椒油里添加矿物油,是违法行为…

(截图来自《中国商报》的报道)


而且这个所谓的“山东省生态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祥兵对于矿物油的危害的说法,也极为不严谨。甚至他这个所谓的“研究所”,也被一些网友发现只是一家私营机构,并由此怀疑这个机构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不过,这些严重失实的内容和说法,经过《中国商报》的报道,还是在微博上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跟风转发,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恐慌…

而那“优恪网”明明知道这些媒体微博中的内容存在大量错误,却不仅不进行纠正,反而还借势炒作起自己来:


如此“操守”,也令不少食品检测行业人士感到无语….


实际上,被“优恪网”打了大差评的老干妈,不仅早就通过了欧盟的认可进入了德国等国的市场,而且还已经获得老外们的青睐。


耿直哥在德国的同事妹子还专门去当地的华人超市拍了一段视频,证明老干妈在德国是合法出售的。环球时报视频 - 腾讯视频


但更令人无语的事情还在后面:当“优恪网”在德芙巧克力和老干妈事件中的炒作营销手段引起了不少专业网友的质疑后,“优恪网”则找来了他们的德国专家为自己辩护。

比如,对于用食品外包装上的矿物油【迁移量】“移花接木”食品矿物油总【含量】的质疑,“优恪网”就宣称:

然而,这个所谓的德国专家的解释,也根本是在偷换概念,隐瞒事实:因为频频被“优恪网”在他们指控德芙巧克力和老干妈的报告中所引用的欧盟食品安全局,在2013年的报告中早就明确列出了多种矿物油进入食品中的渠道,其中外包装的【迁移量】仅仅只是一种途径。


(截图来自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报告)


不仅如此,耿直哥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优恪网”对于德芙巧克力等产品“矿物油超标”的指控,还涉嫌许多严重的偷换概念….


但由于下面这段内容涉及一些简单的科普信息,所以如果您没有时间或兴趣继续往下看,那就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有兴趣的人吧!


那么,接下来就是深度撕X时间了。在这个环节,耿直哥也将尽量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回答2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1、什么是矿物油;2、我们每天到底能摄入多少矿物油才不会出事。

让我们先从什么是矿物油开始说起:

简单来说,矿物油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工业级(Technical grades),一类是食品级(Food grades)。

而且这个不是耿直哥自己瞎拽的,而是人家欧盟的说法:

(截图来自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报告)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工业级的矿物油含有一种叫做MOAH的成分,对人体可能有致癌效果;但食品级的则通过精炼的手段基本上消除了MOAH,只剩下另一种名为MOSH的成分。

不过,虽然这种只有MOSH成分的矿物油是用于食品生产中的,可一旦被我们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大量】吸收,也会对我们人体产生一些影响。

什么影响呢?欧盟食品安全局的报告显示,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实验发现,这种食品级的矿物油被小白鼠的器官和组织吸收后,会导致一些组织出现一些“无害”的“微小肉芽肿”,但如果过量摄入的话,则会出现发炎的情况。


因此,欧盟食品安全局根据这一情况,把这种食品级矿物油又分为了两个大类别,即“高粘度”和“中低粘度”。

(截图来自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报告)


其中,“高粘度”的食品级矿物油,因为几乎不会被我们的器官和组织吸收,所以风险很低很低,随着排泄物就滚出我们的身体了。

而“中低粘度”的食品级矿物油则又分为三个级别:其中第一级因为也比较难被我们的器官和组织吸收,因此风险较低;而第二和第三级别则比较容易被吸收,风险较高。

另外,这里耿直哥得补充说一句:很多人以为我们只要吃下化学物质就会对我们人体造成危害,但这种认识其实并不准确。只有当这种化学物质被我们的【器官和组织】吸收了,并且在来不及被我们体内的【酶】转化成对我们人体无害的其他物质时,它们才会在我们的器官和组织中 “沉积”下来,进而对我们的器官和组织造成影响乃至损害…


这也是为何在食品安全界有着这样一句名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可我们又该怎么区分“高粘度”和“中低粘度”的食品级矿物油呢?


欧盟食品安全局的报告显示,实验发现食品级MOSH矿物油的粘度,其实与其化学成分中的“碳链长度”有关:碳链长度越大,粘度越高,因此也就越难被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吸收。


(截图来自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报告)


于是,欧盟食品安全局便给出了下图中的结果:

碳链长度大于等于28(即≥C28)的属于“高粘度”;碳链长度大于等于25但小于28的(即≥C25~<C28)则属于“第一级”的“中低粘度矿物油”;而碳链长度分别小于25和大于等于22(即≥22~<C25)、以及小于22和大于等于17的(即≥C17~<C22),则分别是第二和第三类“中低粘度矿物油”。

而根据不同的粘度和碳链长度,欧盟食品安全局的专家们推荐了一个我们可以摄入的这些不同类别的食品级矿物油的【安全范围】

对于“高粘度”和“第一级”的“中低粘度矿物油”,每天每个人可以每公斤体重摄入12毫克——换言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可以摄入720毫克的高粘度和第一级的中低粘度的矿物油,而不会出现任何短期或长期的毒副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12mg的量,其实已经是专家根据动物实验得出的安全范围,再缩小100倍的结果了!

而对于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中低粘度矿物油”,由于欧盟的专家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这种很容易被人体组织和器官吸收的矿物油,在被大量沉积并引发人体发炎反应后,到底会不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情况,所以出于保险起见,暂时把这两种级别的矿物油的安全范围定为了每天每人每公斤体重只能摄入0.01毫克的极保守量——也就是说,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可以摄入0.6毫克,而不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毒副作用。

(截图来自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报告)


好了,在知道了上面这些信息后,我们再来对比 “优恪网”早在1个月前发给德芙巧克力的检测报告中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优恪网并没有公布在他们的网站上,而且也一直回绝专业网友要求公开这份报告的要求)

“优恪网”这里检测的是德芙一款150g规格的巧克力产品,其中在矿物油的部分,他们在四个不同的“碳链长度”区间检出了四种不同的含量。

按照耿直哥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信息,“>C24~≤C35”和“C35~≤C50”这两个区间都属于“高粘度”和“第一级”的“中低粘度”的矿物油。而“>C16~≤C20”和“>C20~≤C24”则属于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中低粘度”矿物油。

那么从检测结果来看:

1、“高粘度”和“第一级”中低粘度这两个区间的矿物油检出总量为2.8+1.6=4.4mg/kg,即在150g的德芙巧克力中,其含量则约等于0.645mg。

按照欧盟食品安全局专家建议的安全范围,即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摄入720mg这种类别的矿物油来看,这个含量远低于该范围。

2、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中低粘度”的矿物油区间则检出0.6+0.9=1.5mg/kg,即在150g的德芙巧克力中,其含量约等于0.225mg。

按照欧盟食品安全局专家在这个区间给出的极为保守的安全范围,即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摄入0.6mg这种类别的矿物油来看,这个含量也完全在安全范围之。而如果要超出,则需要一个人每天“怒吃”超过3块150g的德芙巧克力,而且得天天吃。

那么,这150g的德芙巧克力又有多大呢?耿直哥去超市专门看了一下,并拍了一款规格在100g的其他品牌的巧克力的照片,给大家感受一下:


这个巧克力的大小与我的华为MT7手机差不多,厚度略微低于我的手机。所以,这种大小的巧克力,你要每天吃4~5块,天天吃,吃一辈子…

嗯,恐怕矿物油还没发挥什么作用,这巧克力里的糖分就已经让你够痛苦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从“优恪网”这份只发给了德芙巧克力的生产厂家,却没有在网上公布的报告来看,德芙巧克力的矿物油含量并没有超过欧盟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专家建议的安全范围,又何来所谓的超标呢?

实际上,“优恪网”用来评测德芙巧克力等产品矿物油“超标”的标准本身,即C17~C35的区间的外包装矿物油“迁移量”只要超过4mg/kg就被扣上“超标”的大帽子,除了耿直哥文章前半部分所提到的“移花接木”的问题,同时也是在通过混淆不同粘度的矿物油来“偷换概念”。

更何况即便我们用“优恪网”自己发明的这个怪异的标准来看,人家德芙巧克力的含量只是0.6+0.9+2.8=4.3mg/kg,可“优恪网”却给这0.4的所谓的“超标”扣上了一顶“超大幅偏高”的大帽子…

而且,当人家德芙提出异议后,“优恪网”还继续指控德芙对评测结果带有“偏见”…


呵呵,也不知道是谁在用偏见“碰瓷”这些企业呢!


另外,“优恪网”在他们的报告中屡次提及的“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矿物油迁移建议,以及“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的草案建议,这些建议之所以给的偏低,是因为矿物油进入食品的渠道,并不仅仅只是外包装的迁移,还有许多其他途径。

比如环境中自带的,比如在收割和加工粮食中机器使用的润滑油,比如食品加工中可以作为添加剂使用的“白油”等等。

(比如面包房在烘烤面包时,为了不让面包粘在烘烤机上,就会使用食品级矿物油)


所以,这些机构才会在矿物油从外包装“迁移”进入食品这个渠道上,给出偏低的标注建议,好给其他渠道介入食品的矿物油留有空间。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优恪网”不断提及的那个德国农业部2mg/kg的标准草案,其实针对的是用来包装非油脂类干燥食品的可回收硬纸板,而不是食品中矿物油的总含量。而且这可能也是因为那些可回收硬纸板里可能含有工业级矿物油所含有的MOAH成分。所以按照MOSH与MOAH4:1的比例,才有了这个2mg/kg的建议。


而且人家德国官方也根本不会用这么一个标准来认定一个食品本身是否矿物油超标!

这下,你该明白“优恪网”的这些报告和操守,为啥被不少专业人士所不齿了吧?

此外,在耿直哥掌握的那份“优恪网”单独发给德芙方面的检测报告中,“优恪网”其实只字未提德芙矿物油“超标”的事情。他们的邮件其实是这么写的,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吧:

文章最后,耿直哥再给大家推荐另一位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供有兴趣的亲进一步了解“优恪网”的套路和问题,请您戳:Sina Visitor System



参考资料: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SCIENTIFIC OPINION Scientific Opinion on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in Food1 EFSA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CONTAM)2, 3, EFSA Journal 2012;10(6):2704, 28 August 2013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SCIENTIFIC OPINION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medium viscosity white mineral oils with a kinematic viscosity between 8.5 – 11 mm²/s at 100 °C for the proposed uses as a food additive1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Nutrient Sources added to Food (ANS)2, 3, EFSA Journal 2013;11(1):3073, 20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of certain food additives, Fifty-ninth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2002


【勘误】

1、之前原文误将华为MT7写成三星MT7,现已在原文修改更正;

2.原文之前出现数字计算错误,现已更正:“高粘度”和“第一级”中低粘度这两个区间的矿物油检出总量为2.8+1.6=4.4mg/k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优恪网关于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矿物油超标的报道,以及德芙官方的回应,这其中涉及到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公信力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事件的起因:优恪网的检测报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优恪网(OkoTest)是什么。它是一家源自德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其独立的.............
  • 回答
    优衣库创始人对美国施压企业的言论和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反映了中美关系中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博弈,涉及国际规则、企业外交、地缘政治等多重维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1. 优衣库创始人的言论 优衣库创始人中川嘉男在2023年某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经济制.............
  • 回答
    优爱腾三家视频平台联合发布声明,谴责B站引进的《老友记重聚特辑》存在侵权盗版内容,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 《老友记重聚特辑》的热度: 《老友记》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经典情景喜剧,其时隔多年推出的重聚特辑.............
  • 回答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当年在“新疆棉”事件中的表态,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他的那句“作为企业正在做能做的事情,对于其他不予置评,保持中立态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企业经营的实际考量出发,柳井正的说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为一个跨国企业,优衣库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中国市场是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
  • 回答
    即将登陆优酷的这档新综艺,取名“鱿鱼的胜利”,听着就带着点儿“不好惹”的劲头。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点点俏皮,又有点儿悬念感。现在综艺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一个抓人眼球的名字确实是成功的一半。从名字联想到“鱿鱼游戏”,这档节目想必是在挑战和生存的主题上做文章。不过,“胜利”这个词,又给它添了点儿不一.............
  • 回答
    “优衣库见光死”这句俗语,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接地气,也带着点儿黑色幽默。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老百姓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购物时,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一句大实话。要说“优衣库见光死”,得先明白这“光”指的啥。这里的“光”可不是指阳光,而是“实际穿着效果”——或者说,是“现实中的自己”。那么,“优衣库.............
  • 回答
    看待优衣库试衣间视频事件,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事件本身:首先,必须明确事件的性质。这名女性在优衣库的试衣间内与男性发生了性行为,并且这段视频被拍摄并传播到了互联网上。这件事情本身就触碰了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底线,也涉及到法.............
  • 回答
    优酷斩获世界杯直播权,无疑是其在内容版权争夺战中的一次大手笔。这本应是用户和平台共享的盛宴,观众可以期待在熟悉的优酷界面上,便捷地观看这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然而,就在这喜悦的氛围中,广电的一纸禁令却给这场直播蒙上了一层阴影,直接影响了互联网电视的直播和延时直播功能。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
  • 回答
    优酷土豆讽刺 B 站?这事儿说起来,得拉回到几年前,当时视频平台间的竞争还没现在这么激烈,但山头也已经隐隐可见。要说优酷土豆(那时候还没完全合并,但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了)讽刺 B 站,我觉得主要有几个维度:1. 内容生态的差异:从“年轻人喜欢”到“三俗”的污名化 B 站起家: B 站最初是以二次元.............
  • 回答
    优酷对Niko《少年不可欺》事件的正式回应:一份迟来的解释与后续的审视优酷作为国内主要的视频平台之一,其对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UP主Niko创作的《少年不可欺》一事给出的正式回复,无疑是这场风波走向的关键节点。这份回复既是对公众质疑的回应,也可能影响到平台未来的内容审核和生态建设。要深入理解优酷的回应.............
  • 回答
    爱优腾这三巨头近来可以说是剑拔弩张,矛头直指短视频,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嫌弃”,而是它们在视频平台这片越来越卷的战场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要说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爱优腾是谁。它们曾是中国在线视频市场的绝对王者,靠着长视频内容,比如经典的电视剧、电影、综艺,牢牢抓.............
  • 回答
    神州优车HR在工位上宣读辞退通知,并强调单方面解约和仲裁的可能性,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感到不适,甚至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这种做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显得非常不专业,也缺乏对员工最基本的尊重。首先,从“宣读”这个动作本身来看,它就带有一种公开的、命令式的意味。在同事在场的情况下,将员工的离职以如此公开.............
  • 回答
    每日优鲜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腾人的。简单来说,就是用户想取消每日优鲜的促销短信,结果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一开始,短信里写的是“回复T退订”,用户照做了,但没收到退订成功的提示。后来一查,才发现这退订竟然还要收一毛钱的短信费。这一下就炸了,用户觉得这不就是霸王条款嘛,凭啥退订个短信还要.............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大,得好好捋一捋。爱优腾芒,也就是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这几家视频巨头,再加上一个名声在外、以精良制作著称的正午阳光,联合发了这么一个声,说要对“剪辑等未授权行为”发起法律行动。这动静可不小,背后牵扯着内容版权、二次创作、用户体验,还有整个短视频行业的生态。咱们先得明白,这.............
  • 回答
    神州优车HR直接在工位宣布辞退员工的这种做法,我认为是非常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极不专业的。这件事情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远不止是简单的“流程问题”,而是牵涉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员工权益以及人本关怀等多个层面。我们先从“工位”这个场景本身说起。工位是员工日常工作的地方,它承载了员工的时间、精力投入,是.............
  • 回答
    央视起诉优酷土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版权保护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央视的版权内容价值极高: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家级电视台,拥有大量独家播出的、.............
  • 回答
    聚美优品从纽交所退市,这背后牵扯着不少值得玩味的故事和行业变迁。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聚美优品这家公司,当年是怎么火起来的?首先得说说聚美优品刚起步的时候。那时候,跨境电商、海淘、美妆代购这几个概念在国内还没那么普及。陈欧,那个喊着“我为自己代言”的年轻人,抓住了这个风口。.............
  • 回答
    阿里巴巴入股优酷土豆,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视频行业的格局变化,以及阿里自身战略的演进。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 阿里和优酷土豆之间,一直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优酷土豆在视频领域算是老牌劲旅了,内容储备、用户基础都挺扎实。但视频这玩意儿,烧钱啊.............
  • 回答
    关于 NIKO EDWARDS 对优酷和陌陌抄袭《追气球的熊孩子》的质问,这件事本身就牵扯到原创性、版权保护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 NIKO EDWARDS 的身份。他通常被认为是某个动画作品(比如他自己创造的形象)的版权所有者或核心创作者。当他站出来指责优.............
  • 回答
    《一拳超人》被优酷土豆买断后变成收费才能观看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大家对此的看法也五花八门,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激烈。咱们就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故事和大家的声音。事情的起因:独播权的转移大家都知道,《一拳超人》这部动漫在全球都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国内也是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最初,可能一些平台免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