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外国人觉得感恩节虚伪吗?

回答
关于感恩节是否“虚伪”的看法,在美国人内部以及外国人眼中,确实存在着相当复杂和多样化的观点。用“虚伪”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对这个节日起源、实际庆祝方式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美国人自己对感恩节的看法:

在美国国内,对于感恩节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且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传统与家庭的正面视角: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感恩节是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这是一个放下日常工作和压力,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分享美食,表达感激的机会。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很多人珍视的,他们不会觉得这有什么虚伪。对他们而言,感恩节的“虚伪”成分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和文化传统。

对消费主义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黑色星期五”购物季的提前,感恩节的庆祝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被商业活动所“绑架”。很多人会觉得,在感恩节这一天本应是反思和感激的日子,却被过度的消费主义所侵蚀。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上就开始排队购物,商店灯火通明,这种景象让一些人感到一种“错位”或“虚伪”,即一个本应回归内心、与亲人共度的节日,却变成了追逐物质的起点。他们可能会觉得,真正的感恩之情被购物狂潮稀释了。

对历史真相的认识和批判: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批评。感恩节的传统叙事常常强调清教徒与印第安人友好共进晚餐的和平画面,这是一种“童话式”的历史解读。然而,随着对美国原住民历史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感恩节背后掩盖了对原住民的剥削、屠杀和文化灭绝的残酷现实。

原住民群体的视角: 对于许多美国原住民来说,感恩节并非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反而标志着他们痛苦历史的开始。他们会将其视为“哀悼日”或“抵抗日”,批判主流社会对历史真相的遮蔽和对原住民苦难的忽视。他们认为,宣扬一个基于殖民者视角的“感恩”故事,而回避了随之而来的压迫和不公,是极大的虚伪。
历史修正主义的担忧: 即使不是原住民,一些对美国历史有更深入了解的人也会觉得,将感恩节描绘成一个纯粹的、和谐的节日,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他们认为,承认并正视历史的复杂性和黑暗面,才是更真诚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将感恩节描述为“虚伪”,可能指的是其官方叙事与历史真相之间的脱节。

反思宗教和政治意涵: 虽然现代感恩节更多是世俗化的家庭节日,但其起源与宗教(清教徒的感恩)和政治(总统颁布法令)有关。有些人会认为,将一个宗教节日转化为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庆祝,或者对其政治起源进行过度美化,也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虚伪”。

外国人对感恩节的看法:

外国人的看法往往是基于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观察,以及他们自身文化的对比。

对“感恩”的普遍认同,但对形式的困惑: 很多外国人会理解“感恩”这个概念本身是好的,他们也可能有类似的节日来表达感谢(比如一些国家的丰收节或家庭日)。他们会觉得,感恩节作为一个强调家庭和感谢的节日,其核心价值是积极的。

对“美国特色”的观察与解读:
过度商业化和消费主义: 和一些美国人一样,许多外国人也会注意到感恩节与疯狂购物的关联。他们可能会觉得,一个号称是关于感恩的节日,却迅速演变成消费主义的催化剂,这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显得有些奇怪或“虚伪”。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感谢要和买打折商品联系在一起?”
历史叙事的单薄: 当他们了解了感恩节背后关于与原住民的历史纠葛后,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会对其官方叙事的“简单化”或“美化”感到惊讶。他们可能会觉得,将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包装成一个简单的“友谊故事”,是一种“文化宣传”或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确”的表达,从他们文化的角度看,可能显得有些“虚伪”或“选择性失明”。
家庭团聚的普遍性: 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看到感恩节作为家庭团聚的强大驱动力。在很多文化中,家庭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们可能会欣赏这种为了家庭而设的假期,即使对其他方面有所保留。

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
缺乏历史锚点: 对于一些没有类似殖民历史或原住民历史的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感恩节的“虚伪”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它似乎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节日,缺乏像圣诞节那样深厚的宗教或神话根基。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一个被政治和商业推起来的节日,其情感真诚度存疑。
对“感恩”的直接表达方式: 在一些文化中,对家人的爱和感谢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行动和言语中,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节日。感恩节的“盛大”和“仪式化”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不如直接而真诚地表达来得实在。

总结来说,认为感恩节“虚伪”并非普遍共识,但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且原因多样:

虚伪之处在于:
商业化侵蚀了本应纯粹的感激之情。
官方历史叙事掩盖了对原住民的残酷压迫。
过度渲染的家庭团聚气氛与部分人现实的家庭关系形成反差。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其节日属性显得不够“自然”或“真实”。

非虚伪之处在于:
它是重要的家庭团聚和情感连接的时刻。
“感恩”本身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
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传统,享受其中的温馨氛围。

因此,对于感恩节是否虚伪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历史认知、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体验这个节日。它是一个折射出美国社会内部复杂性、历史反思和文化变迁的绝佳样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见了这个问题我有点懵,因为我们中间可能对感恩节有些误解

我觉得如果按中国朋友们的解释 肯定虚伪,但美国人不这么解释感恩节

感恩节在美国是个更宗教的节日,不经常谈印第安,其他回答的朋友也有谈。

更多的,很多人其实开始不太介意感恩节为什么过,只是一个家的人在一起吃火鸡,需要这个理由做一些事情的话,每个人都会愿意。

另外美国人其实对印第安人的想法是很复杂的,会反思是政治正确,更多的人只是觉得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是个好电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感恩节是否“虚伪”的看法,在美国人内部以及外国人眼中,确实存在着相当复杂和多样化的观点。用“虚伪”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对这个节日起源、实际庆祝方式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不同理解和评价。美国人自己对感恩节的看法:在美国国内,对于感恩节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且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
  • 回答
    中华文化外交确实存在一个值得探讨的“载体”问题,并且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议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娱乐产业(Kpop、韩剧)、美国的电影等,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成功地将本国文化元素传播开来。相较之下,中华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对外传播力度和深度似乎有所不足。.............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台湾和中国那点事儿。跟美国朋友讲这个,得把架势摆足了,不能上来就给一堆官方术语,那样没劲透了。得让他们明白,这事儿跟咱们自己国家的历史也挺像,充满了复杂和纠结。打个比方,就像是……你想想你家的一个孩子,跟你父母(也就是中国大陆)本来是住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这个孩子离家出走.............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且视角非常多元,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要详细聊,得从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甚至是不同个体去看。普遍的认知,往往是基于媒体、文化输出、以及直接的接触和交流。一、 经济发展的“奇迹”与勤劳的国民:这是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最直观的印象之一。改革.............
  • 回答
    关于“美国人真的跟外星人干过架吗?”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是:从我们目前公开掌握的、经过科学验证的证据来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美国人(或任何人类群体)与外星人发生过实际的武装冲突。但是,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背后涉及到许多层面,包括公众的想象力、对未知的好奇、一些未经证实的故事和传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以白为美”就等于种族歧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象:确实很多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皙的。这不光体现在护肤品市场的火爆,也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偏好上。看电视剧、看电影,白皮肤的女主角总会被贴上“美”的标签;.............
  • 回答
    要判断当前美国战斗力最强的外国黑帮,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评估,而且“战斗力”这个词的定义也比较模糊。它可能包含暴力程度、组织严密度、经济实力、国际联系、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力等。从历史和当前活动来看,有几个外国黑帮在美国的势力不容小觑,并且各自有其独特的“战斗力”表现:1. 意大利裔黑手党(Mafi.............
  • 回答
    旗袍,这件承载着东方韵味的服饰,不仅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早已跃身国际舞台,俘获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当我们试图探究外国人与中国人对旗袍美的欣赏角度时,会发现其中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异同分析:1. 异:文化语境下的“想象”与“理解” 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而言,旗袍的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至今,依然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早期华人闯荡美国的最深刻的记忆。它描绘了王启明一家,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在纽约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经历现实的磨砺,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关于剧中对当时华人处境的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真实,但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视角侧重。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当然有,美国人向外移民的情况一直存在,尽管这个话题不像其他国家的人向美国移民那样广为人知。这种“逆向流动”有多种原因和表现形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美国人不爱国”的标签就能概括的。为什么美国人会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原因非常多样,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经济和职业机会: 高技能人才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爱国企业”这个概念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企业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美国人普遍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将苹果公司视为一个“爱国企业”,尤其不是以一种直接、情感化的方式。华为在中国被视为“爱国企业”,这背后有其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民族主义语境。.............
  • 回答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常常被贴上一个令人艳羡的标签——“The Lucky Country”,也就是“幸运国度”。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客套话,而是源自于许多美国人眼中,澳大利亚似乎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拥有一系列让人心生嫉妒的先天优势和发展机遇。要深入理解这份“羡慕”,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他们.............
  • 回答
    外媒关于美国消费者对牛油果的需求导致中南美洲环境破坏和难民危机的报道,确实触及了全球供应链背后复杂且令人担忧的议题。这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1. 环境破坏:牛油果种植的“绿色陷阱” 大规模砍伐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为了满足全球(尤其是美国)日益增长的牛油果消费需求,中.............
  • 回答
    关于喜爱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人群在性格上存在外向和内向差异的观察,背后其实涉及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历史渊源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更像是一种群体性倾向的解读,而且“普遍”这样的词汇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因为任何文化都拥有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最近,一些外媒报道称,特朗普声称部分美国人之所以拒绝接种新冠疫苗,是因为他“败选”了。这个说法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个说法本身。特朗普在任时,他的政府确实在推动疫苗研发和推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曲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项目。疫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杨安泽(Andrew Yang)的妻子 Evelyn Yang 和他们的儿子在一家商店购物时,被店家误认为是中国人并带有歧视性地对待,此事引发了杨安泽公开表达“作为亚裔感到羞耻”的言论。要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和经过:1. 杨安泽是谁? 杨安泽是一位美籍华人,.............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曾极力将美国士兵描绘成“少爷兵”,认为他们贪图享乐、害怕死亡、战斗意志薄弱。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自身极端的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他们无法理解自由民主社会背景下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动机。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也在重蹈覆辙,对某些群体或国家抱持类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